📖 ZKIZ Archives


慢火燉品牌的李靜慨嘆:電商圈比電視圈還黑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4218.html

最近忙著跟聚美優品「打仗」的李靜忍不住在接受新浪科技採訪時慨嘆,電商圈比電視圈還黑,「電商的人比電視圈的人黑是真的,我們頂多紅毯踩裙子,背著說壞話,電商的會明著說,或者會出現一群人來罵我。我以前還跟他們對罵,現在不罵了,這是兩個圈子,我們的圈是那種上位,現在看起來還是特小兒科,我終於明白了商業圈更加複雜。」

其實這是李靜和聚美優品對做電商的不同理解不同有關,聚美做電商的套路還是低價、狂砸錢,砸廣告,快速建立市場地位,而李靜則認為要做品牌,要慢火燉。

具體請參見《創業家》雜誌之前對李靜的採訪:

李靜:品牌要拿小火燉

做電商的人往往很容易陷入一個怪圈,總覺得低價才是競爭利器。但如果我用電視人的思維來考慮則截然相反,低價只能吸引一次下單,持續購買必須靠品牌口碑。品牌氣質是什麼?就像你喜歡一個女孩,她不夠漂亮,也不夠高挑,但她就是讓你著迷。品牌吸引消費者也該如此,先讓消費者對產品產生深深的依賴,最後心甘情願地埋單。對消費者來說,護膚品不管是誰在做,放在她家梳妝台上,她的挑剔度是一樣的。我們穿的很多衣服自己叫不出牌子,但還是會買。可我很少見到一個人,臉上抹的東西她叫不出牌子。

所以為什麼說做化妝品的門檻既低又高呢?化妝品的生產門檻不高,但它的品牌門檻非常高,我們國產品牌做了二十幾年,市場份額仍然很少的原因也在這。對於「靜佳」(以李靜命名的一個化妝品品牌),我不做工廠,不做渠道,我只做品牌管家。

品牌管家這件事我一直都在做。《超級訪問》12年,它本身就是個品牌,我很懂得一個品牌怎麼能經營長久。品牌要拿小火燉。但現在幾乎所有的電商都是大火燒著。我常把自己現在的想法比喻成一個煤氣灶倆眼兒,一頭大火炒菜(指樂蜂網),一頭小火煲湯(指靜佳),最後我的湯出來也是一碗老湯。

去年大家都在燒錢的時候,我也一度很困惑。很多電商做廣告的方式,在我看來就是傻子式投法,好比扔十顆炸彈只有一顆炸到人。那時我平均每天接到兩通投資人電話要給我錢燒。拿投資人的錢打廣告戰,這本身就是一種反市場規律的行為。現在看來,結果就是兩敗俱傷,投的人受苦,沒投的人也受苦。

樂蜂現在有兩副牌。一個電商公司,一個品牌公司,行業內沒有一家公司和我們類似。「靜佳」現在已經開始分銷,噹噹、京東、淘寶都在賣,很快也會鋪到屈臣氏和萬寧。從長遠來看,樂蜂一定是良性的,因為它有自有品牌。我做電視多年形成的邏輯:不要老跟競爭對手比。央視比我大,湖南衛視比我大,如果把這些都當做假想敵那我早被自己嚇死了。現在我把這種思考帶到電商。樂蜂不去跟人比價格、比規模,比的是深度、精準、贏利。我只專注我服務的人群,哪怕只有100萬,我也要服務得徹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04

圈還在,朋友去哪兒了?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29/149029.html


i黑馬:近日,中國青年報通過問卷網對2503名網友針對微信朋友圈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對70%以上的人來說,微信朋友圈與現實社交圈非常吻合或基本吻合,但許多朋友圈已變味成新聞圈、養生圈、代購圈、自拍圈……

在受訪者的黑名單中,50%以上的是領導、親友等熟人,市民紛紛反映,在朋友圈里已經很難找到朋友的感覺。63.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經常使用微信朋友圈,28.9%的受訪者偶爾使用。其中,90後所占比例為17.9%,80後為49.1%,70後及其他為33.0%。


文/向守軍  問卷網 創始人
編輯/卞小草

\現象:九成人沒事兒就刷
 
如今,微信朋友圈已經成為了許多人社交生活的一部分,經常或偶爾使用朋友圈的受訪者高達92.3%,而這其中,和孟蕾一樣的80後最多,占49.1%。

“工作後,和許多老同學都不太聯系了,同事之間也很少聊個人事情,而朋友圈中卻能看到他們最近的動態。”孟蕾說,其實她對別人的生活、想法不是很感興趣,可手機平時就拿在手上,沒事兒刷下朋友圈似乎就成了一種強迫癥,看到有新消息的紅點,手就不自覺地點了進去。
 
關聯:七成吻合現實交際圈

\ 
在孟蕾的微信通訊錄里,108位聯系人中有105位顯示為真實姓名。孟蕾說,這些人就是她生活中認識的人,除了閨蜜、同學、同事,還有領導和親戚,備註上真名比較好識別。

微信朋友圈就是現實中的朋友圈嗎?對於這個問題,63.4%的受訪者表示兩圈基本吻合,12.9%的人表示非常吻合,也就是說,有超過76%與使用者生活交際圈吻合。

\ 
而對於使用理由,有66.8%的人是為了與朋友互動,51.7%的人是和朋友分享有趣經歷,想要通過朋友圈再交新朋友的人僅占21.2%。
 
“我有不少純網友,但一般都是微博、qq上認識的。微信能發語音,傳照片也比qq方便,我工作時跟領導、同事也用微信,久而久之,微信通訊錄里都是生活中認識的人了。”孟蕾解釋說。
 
雖然朋友圈中基本都是現實中認識的人,但時間久了孟蕾卻發現,朋友圈沒有帶給她和現實交際中相仿的情感交流與互動,反而讓她感到有些落寞。“朋友圈中每天有那麽多的信息刷屏,慢慢地大家都是刷刷、看看就算了,懶得評論,懶得多問,最多點個贊。”孟蕾有些失落地說,有時她發一張出門旅遊的自拍時,還會得到幾個贊,可當她工作遇到低谷,在朋友圈里傾訴心事,希望有人能開導自己時,幾天過去了卻只收到了兩條消息。“一條來自我爸,一條來自我媽。”孟蕾苦笑著說。
 
變味:五種圈讓人刷不下去

\ 
“朋友圈里的人,我都認識,但又感覺不再是我所熟悉的那些人,而是政治家、哲學家、養生專家、做生意的以及美圖秀秀代言人……”38歲的李佳吐槽說。
 
李佳所吐槽的朋友圈中幾大“家”,正代表著幾種正在變味的朋友圈。雖然對於70%以上受訪者來說,朋友圈就是現實交際圈,但以李佳為代表的一些市民漸漸發現,這些朋友正在變得陌生,他們每天轉發刷屏的內容,讓朋友圈變成了其它圈,如新聞信息圈(36.8%)、心靈雞湯圈(35.5%)、修生養性圈(34.3%)、廣告代購圈(20.7%)、瘋狂自拍圈(18.5%)……
 
這些變味圈,讓李佳有些刷不下去:“都是你轉我、我轉你的,不細看就直接轉,刷得滿屏都是,看朋友圈就像看一本全是摘抄的三流雜誌。”而能體現出朋友真實動態的原創內容,如日常趣事和生活感悟,則越來越少,偶爾有人發一兩條,很快便會被各種“不轉不是中國人”“30歲之前必須知道的10件事”……給淹沒。
 
“網上已經流傳開一句話:‘天下謠言千千萬,朋友圈里占一半。’”李佳說,這也正是最讓他感覺刷不下去的原因,朋友圈畢竟不是正規媒體,大家都在轉發,被瘋狂轉發的新聞,有很多隔天就會被證明是謠言。
 
“還有養生的,我自己就是醫生,有些食物相克、某物致癌的所謂小貼士,純瞎掰的就不說了,就算理論上對,也得吃個幾十年才能真有影響。”李佳告訴記者,自己的朋友大多是30多歲的人,每天發一些謹小慎微的養生知識,吃也不能痛快,喝也不能痛快,未免顯得老氣橫秋、嘮嘮叨叨,讓圈中沒有了活力。
 
除了各種轉發消息,鋪天蓋地的代購信息也讓部分市民心煩。“可能有些人確實要代購東西,但總刷這些消息,會讓人感覺沒人情味。”今年42歲的常虹說,她打開自己的朋友圈,指著其中一個人說,那是她的老同學,連著往下看此人發的50多條信息,都是代購名牌皮包、化妝品等,還讓其幫忙轉發。“20多年的老同學,本來挺讓人惦記、懷念的,可看她成天刷屏的內容,我根本感覺不到她是我同學,只覺得她非常陌生。”常虹說。
 
黑名單:半數以上非陌生人
 
當朋友圈被各種變味的消息刷屏時,人們是否會選擇一些不太熟的朋友,將其屏蔽掉呢?此次問卷網調查結果發現,42.6%的受訪者會屏蔽朋友圈的好友。

\ 
但有趣的是,進了黑名單的人中,只有44%是陌生人,而一半以上的是熟人,主要有領導(27.%)、普通同學同事(18%)和父母親人(11%)等。而受訪者之所以把這些人拉進黑名單,除了不想看別人發的無聊信息外,還有不想讓領導幹涉私生活(28.2%)、想保留隱私(24.8%)、不想讓父母嘮叨(11.1%)等“不想讓別人看自己”的理由。
 
對於領導高居熟人黑名單的榜首,在某國企工作的市民張燁並不意外,因為他和很多同事就已經拉黑了單位的幾位領導。“其實我們大部分領導人還不錯,但是有時候工作壓力大,對單位吐個槽,讓他們看見也不好,而且一些我私人生活的內容,讓領導天天看,也覺得怪別扭的。”張燁說。

\ 
“有些事,其實陌生人怎麽看都沒事兒,反而越是親近的人,越怕他們看見。我家在四川,一個人來這麽遠的地方上學,生活中有很多不習慣的地方,偶爾會抱怨一下,過不久就好了,但在親人眼里,那可能就是天大的事兒。有一次我吃壞了肚子,發了條‘讓你饞,嘿嘿’的消息自嘲,結果我媽當晚就很著急地把電話打過來了。”正在長春某大學讀書的雯雯說,她拉黑的對象主要是父母和親戚,除了怕被長輩們一個勁兒地追問學習、戀愛的事情外,也怕自己偶爾發的負能量信息使他們過多的擔憂。
 
這一切,當然不是微信的錯,社交媒體大潮席卷每一個人,在這個大潮中,每個人怎麽用好各種工具則是各顯神通。


本文作者:向守軍  問卷網 創始人

本文不代表本刊觀點與立場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