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博盛機械還只是一家默默無名的小廠,在重慶為當地汽車企業配套制造模具。博世包裝落戶成都蒲江縣之後,博盛被篩選為其配套商,隨後搬遷到蒲江縣,經過一系列流程、技術和管理的提升,博盛已經成為核心供應商,還為博世德國總部直供。
像博盛這樣的配套企業和德資企業已經在蒲江聚集。2011年,博世集團在蒲江投資3500萬歐元建設包裝機械制造項目。次年2月,博世再次投資3600萬美元興建電動工具項目,當年9月,博世又將其全球第三個包裝研發中心放在了蒲江。
蒲江以此為契機,建成了國家級的中德(蒲江)中小企業合作區。通過快速建設,這個合作園區已經初具影響力,在全國形成了東有太倉、西有蒲江、北有天津、南有揭陽的中德合作布局。
不僅這個園區,近年,國家級中韓創新創業園、中德創新產業園、中法成都生態園等高層次開放合作平臺先後落戶成都,有力促進成都更好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和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
德資企業紮堆落戶
博盛機械的有關負責人介紹,公司主要為博世做一些非標件產品,來自博世的業務量占到公司的80%~90%。
蒲江縣工業區管委會綜合部主任毛永久表示,目前,園區初步聚集了以博世為龍頭及其配套企業48家。博世包裝本地配套率達85%,博世電動工具本地配套率42%。博世包裝成都工廠2015年實現產值3.5億元,生產成本較杭州工廠低10%。
隨著產業和企業的聚集,2014年年底,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授牌中德(蒲江)中小企業合作園。2016年7月,工信部又將園升為區,正式設立中德(蒲江)中小企業合作區,定位為中德中小企業合作西部唯一示範區。
這一合作園區在產業聚集等方面發揮積極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德資為主的外資企業及配套項目在西部的聚集效益逐步顯現。不僅如此,這一園區在西部率先引進AHK認證體系,建設中德職教創新創業園;對標德企需求建設園區及配套,西部“德國工業小鎮”雛形初現。
成都與德國日益緊密的合作受到兩國政府的關註。2014年7月,默克爾第七次訪華,在成都訪問的一天多時間,默克爾參觀了成都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的聯合生產工廠,出席了“中國(四川)—德國新型城鎮化合作論壇”等一系列政務和商務活動。
同時在中德合作的大背景下,川德、蓉德合作迅速升溫。四川提出建設中德創新產業國家間合作平臺,在成德綿三地進行中德合作項目布局。平臺采取“平臺+園區”“政府+機構+企業”的共享開放合作模式,依托共同制定的合作機制和標準,推動“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全面融合。
11月2日,中德(四川成都)創新產業合作平臺核心區正式揭牌。合作載體區域規劃具體為“一區三園”,共117.8平方公里,即位於天府新區的核心區,位於成都高新區的產業創新升級示範園,位於成都經開區的汽車產業聚集園,和位於蒲江縣的中小企業聚集園。
成都市正按照“聯盟+基金+項目”的推進模式打造中德平臺。成都市正式設立總規模50億,首期10億元人民幣的“中德創新產業合作”產業引導基金,將促使更多蓉德合作項目在中德平臺核心區等開花結果。
11月2日當天還簽署了多項川德合作標誌性項目,成都天翔環境與德國歐綠寶集團簽訂超過30億元人民幣的資本合作項目,標誌著中德兩國企業在節能環保領域的合作邁向新高峰。德國西門子與京東方簽署生產線升級改造項目,預示著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的全面融合。
不僅如此,11月3日,在中國商務部和德國經濟和能源部的大力支持下,德國成為第十六屆西博會主賓國,在中德經濟合作聯委會框架下舉行了中德經濟論壇等一系列活動,德國副總理加布里爾率領德國代表團全部出席了活動。
本次論壇規模350人,德方代表團政務代表32位包括聯邦經濟部、聯邦議會和北威州的代表,企業界代表51位涉及電子信息、機械和裝備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制藥、節能環保以及金融、物流、建築、教育、檢驗檢測、商務服務等現代服務業。
中國德商大會華南及西南地區執行董事晏思表示,在許多領域,四川潛在的消費市場巨大,對德國的企業非常重要。“比如汽車及其相關產品、家用電器等,德國的產品非常受歡迎。德國有很多企業可以助力中國業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在晏思看來,四川市場對於德國的企業越來越重要,比如奔馳、奧迪、西門子都在這里發展,因為它們的市場在這里。
國際產業合作蓬勃開展
除了中德產業合作園區之外,成都還有中韓創新創業園、中法生態園等國家級的國際合作園區,以及成都自身搭建起來的合作平臺,這些園區和平臺的加快建設正在成為成都產業發展的新優勢。
2014年3月26日,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與法國外貿部部長妮科爾·布里克在中法兩國元首共同見證下簽署了《關於生態園區經貿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確定在成都和沈陽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中法成都生態園”和“中法沈陽生態園”。
中法成都生態園旨在與法方開展全域合作,在成都經開區建設宜業、宜居的生態園區,重點同法方在節能環保、生態建設的基礎上拓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新興產業、文化創意、商貿博覽等領域的經貿投資合作。
2015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韓國進行正式訪問期間,與樸槿惠總統商定,兩國將加強創新、智能制造、高端技術研發等合作,搭建青年創新創業、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兩個合作平臺。
為落實好兩國政府達成的重要共識,目前中方已成立了由科技部牽頭,外交部、發改委、商務部、財政部等12個部門和四川省、成都市共同參與的中韓創新創業園工作推進機制。四川省也建立了中韓創新創業園建設推進機制。
目前,成都高新區與韓國最大風險投資機構——韓國投資夥伴株式會社(KIP)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和《中韓創新創業基金合作協議》,KIP將在成都高新區引導基金支持下設立5億元的創新創業基金。
11月2日舉行的“開放新格局,共享新機遇——成都市投資環境說明會暨國際合作園區項目對接會”上透露的消息顯示,國際合作園區建設正加快培育成都產業發展新優勢。其中,中德創新產業園正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加快推進汽車制造、智能裝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精密機械及現代服務業發展,積極推動德國工業4.0與成都制造2025融合發展,中韓創新創業園正加快建設創業孵化園和創新創業產業化基地,中法成都生態園正加快推進“一軸三帶多板塊”的功能布局,國際合作園區的加快建設為成都更好地參與國際產業合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平臺。
除此之外,今年7月,成都高新區與享有法國“矽谷”之稱的索菲亞科技園簽訂合作協議結為“姊妹園區”,索菲亞中國創新中心落戶成都高新區。
不僅如此,由中國國際商會和成都市政府主辦的中歐投資貿易洽談會(下稱“歐洽會”)已經連續舉辦了10屆,第十一屆歐洽會11月3日開幕,吸引了來自德國、法國、意大利、英國、俄羅斯、波蘭、匈牙利等14個歐洲國家(含13個歐盟成員國)的200余名政要及官員、外國駐華使節、國際組織和國際商協會以及超過150家歐方企業代表參加歐洽會的各項會議和活動。
“歐洽會已成為中國西部地區與歐盟成員國之間重要的外交平臺、科技經貿合作平臺和投資促進平臺。”成都歐盟項目創新中心總裁代伊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