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车联网尚未爆发,这家公司已经日入12万元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611/t20161104_777575.htm

  虽然2015年底至今资本寒冬之语声浪日高,但车联网行业却仍迎来了一波投资高潮,且涉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巨头云集的车联网市场,创业公司的机会在于那些碎片化的细分市场。对它们而言,最大的挑战或许不是来自巨头,而在于车联网市场到底何时爆发?赵俊/文

  移动互联网时代座次已定,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成为下一个争抢的入口。汽车系统需求量的稳健、通信网络的发展和相关技术标准落地在即以及高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属性使得车联网成为物联网最具价值的细分行业,有望率先爆发。

  招商证券指出,车联网是整个物联网应用中对于流量需求和附加值最高的细分行业,车联网用户具有高ARPU值属性,占据流量入口的运营商将充分受益,随着市场发展,车联网产业链将由硬件向应用逐步传导,未来将在多个应用领域催生巨大价值。据其预测,到2020年国内汽车保有量可达2.5亿辆,车联网渗透率可达到20%,按照平均每辆车5000元的花费(包括硬件、电信运营和相关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

  产业链各环节同步启动

  车联网产业链包括汽车端、网络端和运营端(附图)。汽车端指车端的传感器、通信及处理芯片和模组、车载交互设备(包括车载终端一体机、智能后视镜等)等硬件设备。汽车端的数据通过网络端的基础设施传输到运营端之后,运营端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处理进行业务运营。

  如今的车联网产业链上,巨头正在争先恐后布局,希望占据有利地形。谷歌、苹果、BAT等全球互联网巨头主要在汽车端和运营端发力,它们纷纷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或者发布开放平台战略,吸引创业公司站队,争取延续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辉煌。网络端则由通信设备公司把持,华为等通信公司将受益通信设备升级带来的新一轮通信设备投资热潮。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则盘踞在运营端,由于车联网对于运营商的流量拉动明显,目前,移动和联通的车联网业务占比已分别达到35%和20%。

  火热的车联网市场自然少不了创业公司的身影,包括定位为车联网云服务运营商的麦谷科技、主打智能后视镜等车载硬件的极豆车联网以及瞄准路边停车管理运营的亿车科技等。尽管2015年底至今资本寒冬之声叫嚣不止,但车联网行业却仍迎来了一波投资高潮(附表)。这些中小公司基本都处于A轮融资阶段,它们通常很难在整车制造和网络设备制造升级上拥有和巨头一争高下的实力,而是将精力集中在汽车端的车载交互设备生产和运营端的细分领域的增值运营。

  云平台下的布局

  2016年9月,麦谷科技获得了由同创伟业领投的5000万元Pre-A轮融资。与一般创业企业相比,身处当红的车联网行业,麦谷科技的一大优势在于自诞生起就自带现金流,并且目前已具备持续造血能力。

  麦谷科技于2010年7月由谢斐和周志文共同创立。两位创始人拥有不同的工作背景,谢斐先后在Broadmax网络、港湾网络和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从研发到市场岗位,在通信行业积攒了8年的工作经历。而在深圳华强集团供职长达10余年的周志文则长期跟踪汽车电子这一块,他也是深圳市汽车电子行业协会的专家委员会委员。“通信+汽车电子”的背景似乎让车联网成为了水道渠成的创业选择。

  麦谷科技并不生产硬件,而是以软件、运营和解决方案为主,主要面向汽车端的设备制造商,为车载智能设备提供软件解决方案的支持。同时,在车载设备出售后,其解决方案又将直接面向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流量管理等增值服务。因此,按谢斐的话说,公司在车联网产业链上既属于汽车端,又属于运营端。

  麦谷科技旗下的软件应用主要包括智能麦联、麦联宝和车贷保。智能麦联是一个集成式App,可以根据不同厂家需求进行不同的开放式合作,协助厂商实现技术升级。在汽车设备端嵌入智能麦联相关组件之后,可以打通各种车联网内容和服务连接,为车载智能硬件厂商实现快速云端连接及车联网服务落地。例如,识别行车过程中发生的非常规事件,如碰撞、急刹车、急加速等,并分类生成视频连同位置数据上传至云端服务器,用户通过App可远程查看车辆的特殊时间视频和位置信息。这针对的是大部分车主使用行车记录仪的痛点:拍完用不了、下载难、剪辑和编辑难、分享更难。

  除了智能麦联之外,麦谷科技旗下还拥有物联网流量虚拟平台麦联宝,通过物联网卡分发、流量CMR管理和数据运营,为企业提供“流量+服务/内容”的综合落地。公司为设备商提供各种量身定制的流量套餐,其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实时记录流量数据,在线提醒流量预警,流量费用也能实现一键在线支付。谢斐指出:“麦谷科技和运营商是上下游的关系,我们把来自运营商的流量做了处理之后,再细分出去给用户,公司只跟消费者前端这一环节的设备商合作,这个环节的设备商最接近消费者。” 

  而汽车金融大数据风控平台的主要职责是为P2P金融车贷、汽车融资租赁和担保行业的风控业务提供一站式专属化行业落地解决方案,发布类似“某车牌号连续尝试将车辆抵押,触发平台告警,已通过现场确认,回收车辆,保障资金安全”等提醒。车贷保可以基于GPS位置服务,根据大数据分析车辆常去的地点是否与正常活动范围发生偏移,以此判断该项融资的金融风险。

  不管是智能麦联,还是麦联宝和车贷保,其背后所依靠的都是“千万级”的云数据中心和云平台—麦谷智云,这也是麦谷科技其他产品线的支撑中心,主要提供车联网云服务系统和开放接口以及产品运营管理服务。

  软件免费、流量收费

  麦谷科技采用了B2B2C的模式,公司的软件和解决方案主要卖给消费者前端的智能车载设备商。公司目前的B端客户有近60家,服务过的B端客户则超过了300家,软件装车后,覆盖的C端用户更是超过了350万人。

  “麦谷科技从成立开始,一直都是盈利的,目前年收入达到了3000万至4000万元之间,”谢斐表示,“通过B2B2C的模式,我们只需要服务数百家的车联网设备厂商,这让我们的获客成本低于直接2C模式的公司,而当我们覆盖的用户上了规模,也可以通过跟运营商集采流量的方式来降低成本。”

  2015年之前,麦谷科技的主要收入来自软件使用许可费。此后,其转变了路线,采用了“软件免费、流量收费”的模式,把从运营商处批发过来的流量通过旗下软件优化处理之后,再分拆卖给C端用户。根据美国的经验,一辆装备智能车载终端的车辆,每月对外界的信息交换要消耗至少1G,再加上车载娱乐等流量消费,远远高于人和人之间移动通信的流量需求。并且,这还是一个增量需求。

  针对不同的设备和用户,麦谷科技提供了各种定制套餐,收费标准也各不相同,每台设备每年收费从10元到120元不等。“今年1月,我们来自C端的收入比例还是零,但此后每个月C端的收入贡献都在增长,9月初,C端收入贡献已达50%,预计未来来自C端的收入可以稳定在7成的水平,”谢斐指出,“我们现在来自C端的日均收入超过了6万元,其中优秀设备品牌的C端续费比例达到7到8成,一般品牌的续费比例大约是5成,未来,我们希望C端用户在使用产品后可以实现100%续费。”

  2016年9月,“麦谷科技”宣布完成Pre-A轮融资,融资额人民币5000万元,由同创伟业领投,朗科投资、黄小敏(麦谷天使投资人)跟投,融资完成后麦谷科技估值约为3.5亿元。

  创业公司受益碎片化细分市场

  除了一同创业的“兄弟”企业,与麦谷科技同场竞技的不乏各路大佬。国际上,谷歌和苹果纷纷投入巨资研发无人驾驶汽车。国内,百度在自动驾驶上的投入超过200亿元,腾讯则推出了车联ROM、车联App和“MyCar”服务,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联合发布全球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乐视的超级汽车也已亮相北京车展。华为不仅和中兴、爱立信等公司一起推进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在车联网行业的应用,还生产汽车的连接模块,制造的芯片可以提供车与车之间,以及车里面的人跟3G和4G网络的连接。

  面对老生常谈的巨头威胁论,创业公司应该如何应对?

  对此,谢斐表示:“BAT通常在一些面向大众的通用化市场很厉害,但是涉及很深的行业特性,却未必擅长,或者由其来做成本很高,创业公司正好主攻这些细分市场”。

  这些细分市场通常具备一些明显的特质,最突出的就是碎片化,包括产品和渠道的碎片化。车载环境和手机不同,不同品牌、车型、中控空间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奔驰的车载设备和低端车的设备就不一样。也就是说,同一款产品要适配所有的车型,在车载电子行业是很难做到的。此外,车载电子产品很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销售和售后维护渠道也是碎片化的,包括4S店、美容店和修理厂等。这种碎片化的场景是巨头不愿意也并不擅长去做的,因为面对碎片化的需求,沟通成本会高很多。

  目前,国际市场新车前装车联网模块的比例仅为20%,中国市场的比例则更低,易观智库预计2016年中国前装车联网设备的比例仅为15%。车联网时代到底何时来临?会不会如智能家居一样,迟迟等不到行业爆发的临界点?

  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和市场研究公司SBD预测,2018年全球新车出货量可能超过1亿台,其中六成将具备联网功能,到2025年100%的汽车将前装移动互联网接入功能。在国内,根据华为和中国移动预测,到2020年,以车联网为代表的高速率应用虽然仅占连接数量的10%左右,但对于运营商流量的拉动更为直接,市场空间将达到44%。2020年,5G技术也将进入全面组网商用阶段,从而更好地支持汽车的智能网联。

  作为从业者,谢斐更为乐观。他认为,仅需要1年左右,车联网就能实现普及,当全行业都在生产带有智能车载设备的终端时,车联网时代自然而然也就到来了。

  不过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隐忧。车载智能设备目前的价格从1000多元到数千元不等,大部分利润被渠道商所把持,渠道攫取的利润是生产商的3-4倍。此外,车载设备作为低频商品,更重体验和售后服务,因此销售以线下渠道为主,电商平台较难介入,这也成为阻碍车联网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611/t20161104_777575.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2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