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平安并购深发展】纽曼:这场注资如同“及时雨”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inc/webcontent.jsp?id=110184197&time=2009-06-14&cl=100&page=all


【《财经网》香港专稿/记者 陈雪 陈慧颖】“新股东将从几个方面令深发展受益,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金的提升。”深发展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法兰克•纽曼(Frank N. Newman),13日在香港接受《财经》记者专访,详述了中国平安入股深发展带来的影响。

  新桥投资(Newbridge Asia Aiv III,L.P,下称新桥)于2004年底收购深圳发展银行(深圳交易所代码:000001,下称深发展),纽曼也随之空降至深发展。他先担任独立董事,2005年6月开始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至今。

  上任伊始,纽曼的主要职责是重组深发展,降低不良贷款率,提振资本充足率,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5月31日,深发展刚刚完成15亿元混合资本债发行。按一季度末的加权风险资产余额测算,其资本充足率为9.03%,核心资本充足率为5.23%。

  不过,用纽曼自己的话说,深发展依靠自己的力量积累资本金,但每次只是刚好能满足新设分支机构的各项监管指标要求。

  “关键要有大量的资本注入深发展,让我们更有条件进行扩张而无须顾虑重重。”纽曼对《财经》记者说,考虑到银监会刚刚就中小银行新设分支机构采取了新标准,这场注资更是如同“及时雨”,让深发展能够更好地利用政策变化带来的机遇。

  4月30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本次调整,主要针对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初 衷主要是放宽和简化机构设立,通过设立更多的分支机构来加强金融对地方经济,特别是县域和“三农”以及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今后,这类银行在相关地域范围 下设分支机构,将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

  6月12日晚,深发展发布公告称,将向平安寿险定向增发3.7亿股-5.85亿股,融资约为67亿元-107亿元。以2009年3月末的余额为基础,其核心资本充足率预计提高至7.4%-8.8%,资本充足率预计提高至10.7%-12.1%。

  而2010年底前,新桥有权选择以114.49亿元现金或中国平安新发行的2.9亿股H股,作为对价,向中国平安转让其持有的深发展5.2亿股股份。

  上述交易完成之后,中国平安将至多持有深发展30%的股权。

  对于交易完成后中国平安与深发展的关系,纽曼强调,中国平安将在董事会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但并未获得绝对控制权。

  “我们两家公司将会寻求一些合作机会。”纽曼说,这将给深发展带来接触平安广大的个人和机构客户的机会。

  据悉,目前中国平安旗下保险业务有200 万企业客户,和4400万个人客户。

  不过,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银行与深发展在一些市场上存在业务重合。纽曼指出,平安银行此前主要是在深圳发展,现在开始在其他市场增设分支机构,但是非常少。深发展在19个城市展业,其中只有四个城市是与平安银行重合的。

  深发展在公告中表示,双方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将会在适当的时候解决。

  另据纽曼透露,深发展的两家保荐人——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在董事会上对向中国平安定向增发交易定价进行了分析。保荐人认为,能够以停牌前20日的均价进行增发,而无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折让,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32

劉強東:如果我是蘇寧 這場戰我肯定不打

http://www.21cbh.com/HTML/2012-8-23/0MNDE5XzUwNDM0MA.html

[ 不過讓他沒想到的,並非消費者惡評如潮,在他看來,這是競爭對手的推波助瀾,而是:一、價格戰沒有想像中那麼慘烈,二、蘇寧的應戰 ]

京東商城創始人兼CEO劉強東8月13日晚間的一條微博引發了空前的「京東蘇寧」大戰。原以為會受到消費者追捧,最後卻落得「人人喊打」。這是一場鬧劇、一場陰謀,還是一場營銷?

這場電商大戰,讓劉強東成為「公敵」。

「劉強東太會演戲了,從『西紅柿』事件到這次的價格戰,劉強東就是個騙子。」微博上,對劉強東類似這樣的評價不在少數,其中不乏一些輿論領袖。更加「文雅」的說法則認為劉強東在此次事件中,利用微博營銷,「過度透支」了自己的信用。

讓消費者憤怒,甚至感到「被愚弄」的,是此次電商大戰中,無論是價格幅度還是價格範圍,都遠沒有消費者預想中那麼猛烈。儘管劉強東在微博上十分高調,但京東和蘇寧的產品,要麼型號不同,要麼顯示無貨,甚至還有部分產品出現漲價。

處於漩渦中心的劉強東近日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微博)》的獨家專訪,談起剛剛過去的這場大戰,他依然志得意滿。

「這時候打(這場價格戰)是最划算的時候,我們賬上資金充足,也沒有IPO的壓力,如果我們年底就要IPO,投資者會說,都難成這樣了,還怎麼上市啊?如果我們上市之後再打,我更不敢打,投資者肯定馬上把你的股票拋了,投資者都害怕沒有理性的投資。」 劉強東說。

超出預期的結果

「有很多都是超過我們想像的,與當初的預期有很大偏差。」當被記者問到如何評價這次價格戰的戰果時,劉強東給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回答。不過讓他沒想到的,並非消費者惡評如潮,在他看來,這是競爭對手的推波助瀾,而是:一、價格戰沒有想像中那麼慘烈,二、蘇寧的應戰。

「我們原來以為大家一開始就會喪失理性,然後三百五百的往下降,我們安排了100多個員工盯住對方價格,每個人盯三十個左右產品。此外,還多加了一重保障,就是系統會自動每30分鐘做一次比價,一旦有人工沒發現的,系統會自動降價。」劉強東介紹說。

根據京東以往對信息系統的設置,價格到成本價之後,系統會自動停止降價,但在此次價格戰中,劉強東取消了系統的這個設置。

劉強東沒想到,對手蘇寧易購(微博)的網站一開始就「癱瘓」了,不管是京東進行比價的員工還是消費者,基本都無法登錄,而且長達兩小時,到11點左右,蘇寧易購的網站才逐漸恢復。

按照劉強東的說法,京東在當天9點開始後的20分鐘內就接到了5000萬的家電訂單,此時是價格戰剛剛開始,遠沒有到底。而在蘇寧易購網站恢復之後,京東的大家電已經基本賣得差不多了。比價員工已經沒了開始打仗的心氣,消費者也因為雙方產品重疊率太小,更加失去了比價的耐心,不滿情緒開始蔓延。

雙方只是擦槍走火,兵不血刃?

「打還是打了,只是沒有那麼慘烈。」劉強東說,原本計劃京東18個庫房的大家電產品賣到一件不剩,最終8月15日當天賣掉了60%,原本計劃降價幅度遠在50%,最終經過京東統計,整體平均降價幅度只在23%左右,相當於每個產品平均降價500元左右。

當然,更被消費者詬病的,是京東在價格戰的同時,部分產品還出現了漲價的情況,這也嚴重損害了劉強東的個人信譽。

劉強東解釋說,價格戰背後是更複雜的博弈,當某款產品價格低到一定程度時,渠道商已經開始掃貨,也會有品牌廠商直接打電話抗議價格太低,此時京東就會把價格往上調,因此會有價格的起起伏伏。「你可以看到一款產品從3000元降到2200元,然後又漲到2900元,但肯定不會高於3000元。」

價格戰是一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博弈,從某種維度來說,價格戰沒有贏家,只有誰輸得更慘。

經過京東財務人員的即時監測,如果不考慮運營成本,京東在8月15日當天的價格戰中虧損超過2000萬元。「不管是我們還是蘇寧,我相信都是賠錢的,因為有運營成本在裡面,他們的降價幅度應該也不低於20%。」劉強東說。

既然如此,如果蘇寧拒不應戰,這場戰爭是否會變成一場京東的「獨角戲」?

「我們本來沒想跟蘇寧打一場這麼慘烈的價格戰,我的想法是先跟他打一場小的,藉機把我們的供應鏈梳理一下,然後『十一』的時候再打一場大的,要知道國美、蘇寧40%的銷售額都來自雙節期間。」劉強東說,沒想到,一打,他們應戰了,這是他沒想到的,「如果我是蘇寧,這場仗我肯定不打」。

京東的「算盤」

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不過,蘇寧的應戰在劉強東看來,是穿鞋的要跟光腳的應戰。

「你看噹噹天天在網上罵我們,我現在都不理他們,我不應戰,我的用戶也不會少,收入還在往上增長,大的應戰小的,穿鞋的應戰光腳的,絕對是傻子。」談起自己的戰略,劉強東信心百倍,志得意滿。

他分析稱,如果當天蘇寧不應戰,京東最多也就多個兩三百用戶,就算京東的價格真比平時低了20%、30%,最終也不會興起大風大浪。「我連發幾條微博,你都不理我,我還死皮賴臉去打,有意思嗎?」

「我以為蘇寧會在戰略上藐視我們,絕對不會回應,就是認為我們太小了,不值得搭理,無論我怎麼喊都不會理我,就像易訊,天天喊著跟我打,喊了四五年了,可它一個季度的銷售額才7個億,跟小的打簡直是失敗,他們再喊五十年,我也不會理他們的,除非等他們規模跟我們差不多的時候。」

因此,蘇寧的強勢應戰有點出乎劉強東的預料。不過,對於這場從幾年前就已經注定的「戰爭」,早一天打或者晚一天打,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今年打還是明年打,其中卻有很大的學問。

到今年為止,京東包括大家電和小家電在內的銷售額已經超過百億,百億的規模意味著趕上了當年賣給國美的大中,而大中用了20多年時間才達到這個規模,從最早的賣3C產品到賣大家電產品,京東需要大量的用戶規模,如果這個群體規模不夠大,京東的增長就會放緩。

因此,京東第一步戰略目標是將用戶群體從線下轉到線上。按照劉強東的說法,只有轉到線上,才有可能將線下用戶變為京東用戶的可能。

「我們必須通過這時候的一戰,把大量的消費者吸引到線上,特別是過去認為在網上買家電不靠譜的消費者。如果一年網上家電的銷售規模只有200億,京東還有什麼可成長的?這個瓶頸必須突破。」對於京東此戰的真實目的,劉強東並不諱言。

甚至於說,選擇這個時機來打這場價格戰,更是劉強東的精明之處。京東的家電產品目前有100億的規模,虧10%,就是虧10億,等到京東的家電規模達到1000億,虧10%就是100億。

「如果我現在不打,兩三年之後,我到了三四百億,我也打不動了,他(蘇寧)一千億,一虧就是一百億,我一虧就是三四十億,那時候雙方都陪不起了,變成一場誰都輸不起的戰爭。」劉強東說。

「今天我虧十個億,絕對虧得起,投資人也不會跟我翻臉,只要我虧十個億之後,能迅速把大家電規模做到幾百個億,投資人肯定高興死了。你想想,這太值了,傻子都會選。」根據京東的統計,京東在這場價格戰中,原計劃流量增長30%,結果UV、PV增長了兩倍,其中大家電翻了一倍。

不過,現在來評論這場戰爭是輸是贏還為時過早。「戰爭還沒結束,早著呢。」劉強東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35

推出自家平板電腦 同盟關係丕變 微軟教練兼選手 台廠這場仗怎麼打?

2012-11-05  TWM
 
 

 

Win 8來了!出乎意料地,這次,微軟也參加了這場戰爭,代表出戰的是自家開發的平板電腦Surface,直接對上華碩、宏碁、聯想一竿子品牌廠。他們有人撂狠話、有人不以為意,當微軟不再為PC廠而生,台灣供應鏈怎麼辦?

撰文‧賴筱凡

紐約時代廣場上,斗大廣告看板直立在上,中央車站的月台上,滿是微軟的廣告,然而,這些廣告標語上強打的不是Win 8,而是微軟自家平板電腦Surface。

打從微軟決定推出Surface以來,PC品牌廠的焦慮就沒有停過,宏碁董事長王振堂一席﹁考慮不再與微軟合作﹂的話,更是震撼市場。「他們向我們收了那麼高的軟體費用,Surface根本不用軟體成本,怎麼打?」宏碁內部主管憤憤不平,甚至用「背叛」來形容微軟。

於是,當台灣科技廠高度仰賴的蘋果、谷歌、微軟,有一天都背叛了我們,那怎麼辦?

來看看宸鴻吧!就在微軟發表Win 8的前兩天,蘋果在美國東岸灣區也反擊了,從迷你iPad、第四代iPad到新款Macbook,可說是精銳盡出,直接對著微軟Win 8而來。

宸鴻的啟示

片利共生不會長久!

這次,受到蘋果關愛眼光的,不再是宸鴻,換成了友達。理由很簡單,為了達到更輕薄,蘋果捨棄了宸鴻的「貼合式觸控」技術,直接把觸控感應器做在面板裡面(稱作內嵌式觸控,in-cell)。

曾經,頂著蘋果供應鏈光環,讓宸鴻股價逼近千元大關;如今,失寵於蘋果,宸鴻也跟著黯然失色,光是過去一年來,股價就跌掉三二.一二%。縱使宸鴻不斷強調內嵌式觸控技術良率仍陷瓶頸,但蘋果不再關愛宸鴻,是不爭的事實,於是,宸鴻將希望擺到了Win 8身上。

「蘋果占我們的營收比重逐步下降,是既定方向,下半年會以NB為主。」年初法說會上,宸鴻財務長劉詩亮不諱言,就算蘋果採用內嵌式觸控,宸鴻手上仍有多款產品,尤其是Win 8。

雖然宸鴻的案例是技術演進的過程,但在台灣無法自行開發平台的狀況下,高度依附在蘋果、微軟或是谷歌下,成了台灣科技廠的另外一種風險。

微軟自家平板Surface的出現,就是一例。「下一步,微軟可能就自己推手機。現在,谷歌還找華碩、三星合作,以後,可能谷歌就自己做。」蘇格蘭皇家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王萬里說。

PC品牌廠與蘋果、微軟、谷歌的關係,開始起了微妙變化,就像小丑魚與海葵,片利共生的存在,華碩、宏碁不能沒有微軟、谷歌,微軟、谷歌卻不一定需要他們,看在王萬里眼裡,「你得走出自己的路,像華碩,做雙螢幕、PadFone,用創新吸引消費者的眼光。」過去十年來,我們靠著Wintel(微軟與英特爾)聯盟,從Windows XP、Vista、Win 7到Win 8,每次新的作業系統,台灣供應鏈就喜迎換機潮來臨。十年過去,曾幾何時,台灣供應鏈的獲利全維繫在作業系統換機潮身上,而不是自身的創新。

「我們太習慣Wintel了,他們推著我們不斷往下一代技術前進,卻讓我們忘了怎麼創新。」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的話,一語道盡台灣供應鏈的最大問題。片利共生的小丑魚與海葵,微軟、蘋果、谷歌就像小丑魚,受到PC品牌廠的保護,甚至由台廠供應鏈給他們養分。

不創新就等死

強者永遠不怕競爭

當微軟選擇開發自家平板Surface時,那一刻就注定,微軟將會把大筆資源投在自家平板身上。

「我們沒辦法預估Surface影響有多大,但我只能確保,我們的創新能夠讓華碩走在前面。」施崇棠的話,領先架式盡在不言中。「結果如何還是未知數,我不會把話說死,下次攤牌時,就會知道微軟這樣的作法(指推出自家平板),到底是不是對的。」因此,華碩各式產品宛如機海,全面展開,「我們很小心,也不敢貪多,但在不確定消費者要什麼產品前,我們各種嘗試都會做。」施崇棠坦言,華碩不會只押寶在微軟身上。

無獨有偶,聯想的態度與華碩一致,「微軟要推Surface,防也防不了,就當作對手來競爭,只有自己不強才會害怕競爭。」聯想集團台灣、香港及韓國區總經理李世傑說。

Win 8正式為新的科技競爭世代揭幕,當華碩、聯想、三星與蘋果的領先差距逐步縮小,不再連「車尾燈都看不見」,如何贏得消費者的心,「這是變動的年代,在消費者還不清楚他們要的是什麼之前,我們會一直都在。」站在台上的施崇棠,以這席話開場,就像是開戰宣言,戰場上沒有永遠的贏家,下一仗誰能領先還不知道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52

如何導演這場戲?——閒扯併購重組中財務顧問的協調 勞阿毛

http://xueqiu.com/4284287275/23528666
(一)財務顧問都幹啥?

財務顧問在併購重組項目承擔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是為交易設計可行的方案與路徑,這時候財務顧問好比是一場戲的製片人;其次是協調交易方與其他中介機構對項目進行實施,在這個方面財務顧問又非常像一名導演;到了最後的信息披露和材料申報階段,財務顧問又要充當法定的角色出具意見,這個時候財務顧問又轉變成了一名演員。

以上三個角色中,財務顧問作為演員作用是最不重要的,無非是賣一張牌照的特殊身份而已,而且不同的財務顧問在次角色下區別也不大。對於財務顧問而言,製品人的角色是最重要的,因為可以決定一個項目的成敗,這跟財務顧問的專業性和經驗有直接的關係。

對於客戶而言,對一個財務顧問的評價,最直觀的在於其導演身份。因為製片人階段的財務顧問方案可行性,客戶未必具有特別的準確的判斷能力,需要用最終的結果來進行驗證。而對於演員角色而言,客戶很清楚誰出意見都差不多,蓋的紅章很重要水準不重要。對於導演即財務顧問的協調工作而言,客戶是最直觀的,有沒有效率,爽與不爽,差異很大。

(二)為啥需要財務顧問?

財務顧問協調的具有很強的必要性,通常在一單交易中必須有這樣的角色。併購重組是件系統的工程,財務顧問作為項目總協調人,負責將客戶的商業意圖形成方案,同時協調各個其他中介機構,包括律師、審計師、評估師及財經公關等來共同執行方案。

說簡單點,財務顧問特別像古時候大戶人家的管家,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能聽懂主人的想法和要求,又能跟下面各個分工的僕人進行任務交代和安排,實現整個大家族的和諧運營。對於客戶而言,讓他把他的商業目的直接轉化成對律師、會計師的具體工作指令顯然不現實,有了財務顧問這個角色,一切迎刃而解。

類似的角色還有裝修的包工頭,想想他怎麼聽取你對裝修的要求和理念,然後再找木匠瓦匠等一頓忙活,就更容易理解財務顧問存在的意義,本質上都是社會專業化分工的結果。

(三)財務顧問怎麼協調項目?

財務顧問在項目執行階段最核心的功力在於掌控能力,是財務顧問綜合能力的體現。掌控能力跟財務顧問方案設計能力、項目操作經驗以及溝通能力都有直接的聯繫,需要很多年很多項目的歷練才可以。

1、方案設計能力

方案的設計和策劃是顧問執行和協調的前提和基礎。通常而言,財務顧問利用其專業性給客戶提供最優的方案,最優的方案通常是最平衡的方案,需要兼顧客戶商業意圖、操作成本、操作週期及後續審批的可行性等等。無論後續財務顧問協調能力多強,若開始就是一個有問題的不可執行的方案,那麼一切都是徒勞。

好像上面說的都是廢話,專業的財務顧問能夠設計出不可行的方案麼,在實踐中真別太高估專業機構的能力。專業機構犯低級錯誤的實在太多了,蒙古大夫還真不少。而且併購重組真的非常複雜,誰都別說自己出的主意一定可以。比如,一個併購重組方案進程中發現會產生天文數字的稅,或者其操作需要債權人同意才可以,但是根本就不具備協調債權人的條件。或者之前看了某個案例操作成功就照貓畫虎,其實最主要的原因不是該案例方案可行,是因為人家爹是常委,等到自己操作時候才發現,拼爹拼過不。

方案設計除了可行性之外,還有就是問題考慮的周全性。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作用,首先是在客戶決策時候能夠全面平衡以至於客戶不會對自己的決策後悔。另外就是問題考慮的全面,讓客戶都有心裡準備增強安全感和對財務顧問的依賴性。客戶最怕的不是方案難,而是有更好的方案你沒想到,或者在操作過程中不斷的蹦出新問題,客戶今天冒一身冷汗,明天眼冒金星,你說客戶會怎麼看財務顧問。

從這個角度而言,如果一個交易中,客戶比財務顧問還操心,那就是財務顧問的失敗。

2、與其他專業機構的對話能力

財務顧問需要協調律師、審計師、評估師及財經公關等其他中介機構的工作。這要求財務顧問對其他專業機構具有專業的對話能力,這也是協調其他中介機構的基礎。

要求財務顧問對於其他中介機構的工作比專業機構還專業,聽起來實在是有些苛求,但是在併購重組的專項領域裡,最好是能夠有跟其他機構相當的專業水準。最次也有專業的對話能力。你可以不會寫協議和法律意見書,但是你要能夠看出律師寫的文件是否達到了要求。你可以沒幹過審計,但是要知道會計師在項目中都需要幹什麼,幹到啥標準。需要知道評估師對於評估增值的分析是否具備合理性,是否能夠說服監管機構認可等等。

跟其他機構的專業對話能力,也決定了其他機構對於財務顧問的信服程度。有些專業機構若認可財務顧問專業能力,在工作中是願意跟財務顧問就專業問題進行探討,並信服財務顧問的專業要求並予以調整的,這也是項目操作的效率所在。

另外一個方面,各個機構之間的工作,尤其是會計師跟評估師的工作是有緊密的邏輯聯繫關係的,有些機構工作是以另外機構工作為前置條件的,有些機構的文件需要跟其他機構出具的文件具有一致性。比如,評估師對於流動資產的評估通常要跟審計結構保持一致,需要審計師先出數據。而審計師的備考報表和備考盈利預測又需要評估數據。評估師收益法評估中未來盈利需要跟盈利預測保持一致,備考盈利預測需要考慮評估值攤銷等等。

總而言之,需要能夠與專業機構進行對話。你可以不會做鞋,但最好會修鞋,若修鞋也不會至少知道鞋好與壞,否則容易被破鞋矇騙,呵呵。

3、對操作程序的絕對熟悉

通常併購重組項目的程序都是多維的,比如涉及重組也涉及併購,涉及證監會程序還涉及國資管理程序,還可能涉及商務部的反壟斷程序等。各種程序有些是有先後銜接邏輯關係的,有些是可以並行操作的。需要財務顧問對程序的絕對熟悉,才能在項目進程的掌控中不出現紕漏。

比如,在重組中涉及收購的,重組程序和收購程序如何銜接,何時需要披露收購報告書,是需要披露收購書還是摘要,或者是需要披露權益變動報告,在董事會披露還是股東大會披露,在一董還是二董?又比如,國有股轉讓涉及到全面要約程序的,要約報告書摘要的披露與國有股公開徵集及後續審批程序如何銜接?後續國資批准股權轉讓與要約收購的證監會無異議是何種關係等等。

對於程序的熟悉,一方面讓整個事宜會在全面掌控中進行,另外會增加項目的操作效率。實踐中有很多可以並行操作的最終操作成前後邏輯關係,因為項目操作週期延長又導致審計評估加期,因為審計評估加期導致審批政策調整。據說有很多房地產企重組的項目失敗就在於前期程序問題沒捋清,導致最後項目操作週期延後而慘遭關門。

4、高效的中介協調會

中介機構協調會非常非常的重要,我認為,財務顧問應該像珍惜自己生命一樣珍惜中介機構協調會的機會。直到現在,我做項目還經常有一個毛病,在中介機構協調會之前,多少會有些焦慮,非常害怕有些事情沒有考慮周全。

首先,中介機構協調會需要考慮參會人員範圍。會前需要認真考慮那些機構那些人員參加嗎,並非人員越多越好,千萬別大幫哄。首先,對不工作不涉及的機構沒必要出席,對於正常人而言,每次都叫去參加中介機構協調會,開了很長時間發現跟自己沒太大關係,這種感覺很煩的,因為中介機構的時間就是金錢,真的沒興趣聽那麼些沒用的臭氧層子。而且,也不利於項目保密。另外,每家機構出一到兩名代表即可,會後再各個機構內部安排佈置,沒必要整個項目組全部參加。

其次,做好會議資料並提前發給各方。用會議資料的方式告訴大家,中介機構協調會都涉及哪些內容。通常會議資料會用PPT格式製作以方便會場演示,內容大概包括項目整體的操作方案,大概的操作程序和階段,本階段詳細的工作分工及時間表安排。我曾經經歷過幾次別人主持的沒有任何資料準備中介機構協調會,甚至沒有明確的會議議程安排,最終中介機構協調會變成了漫談會,我認為那不是中介機構協調會,是群聊兒。

再次,注意會議進程的掌控。在召開中介機構會議時,要充分體現財務顧問的主導作用,由財務顧問貫穿整個會議始末,在此過程中財務顧問要相對強勢。財務顧問是會議的主持人,千萬別讓會議跑題,又變成中介機構集體訴苦大會或者開成民主生活會了。另外,中介機構協調會是工作進程的任務佈置會,不是問題的討論會。若有未決的問題應該在協調會之前會同客戶及中介機構進行商討,中介機構協調會上不解決具體問題,這點非常重要。

最後,說下時間表和分工。很多人認為時間表非常好排,不就是按照時間順序拉一張表麼,律師幹啥審計師幹啥。個人認為,時間表是財務顧問對程序及工作預判能力最集中的體現。通常從排時間表就能看出財務顧問的水準的高低。專業的時間表不僅體現對操作程序的精準把握,也體現對工作內容全面性及時間要求的客觀性的判斷。程序前後搞錯了或者有些工作沒排進去當然算低級錯誤。就操作週期的安排也同樣重要,排得太鬆垮會導致工作不夠緊湊影響項目效率。排得太緊又與客觀情況相悖,導致中介機構根本完不成怨聲載道承擔太多壓力,也容易造成客戶對中介工作的誤解與誤判。

以上是我對財務顧問在併購重組中協調工作的一點粗淺見解,個人觀點,財務顧問在項目中協調工作做好了,項目操作順利,客戶不需要太多操心,中介機構也會工作愉快。若協調不好,項目問題不斷,客戶心驚膽顫,中介機構叫苦不迭,要是最後項目再黃了,客戶一定會在江湖上到處說你壞話,那就真的不好混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16

《幕後觀察》市場小、經費少就做不出好節目?這場超級大秀看見台灣軟實力優勢

2013-04-22  TWM
 
 

 

「我是歌手」創下收視佳績的同時,也引來網友筆戰,討論賽制是否不公。

看在台灣知名節目製作人眼裡,看到歌手認真的態度,觀眾從中得到滿足,收穫就十分豐碩。

只是未來台灣是否還能繼續產出這樣征服兩岸的歌手,恐怕有待觀察。

撰文‧孫蓉萍

大陸湖南衛視「我是歌手」歌唱比賽,不僅內容引起兩岸人民熱烈討論,比賽結果出爐後,賽制也引起爭論。例如,不是只由評審決定分數,更有五百位觀眾參與投票,讓人覺得愛國情緒會主導比賽結果。

賽制引起比賽不公爭論

「超級偶像Super Idol」、「百萬大歌星」等綜藝節目的製作人薛聖棻,對於製作選秀節目很有心得。他認為,「我是歌手」製作單位把觀眾請來現場,而且客觀地取樣,依男女、職業、年齡層等區分,已經先排除某人粉絲霸占場子,導致結果一面倒的可能性;五百人的規模,可說已具參考價值。

他說:「素人選秀時,歌手是用他的技巧去爭取大多數評審的認可,這是技術的檢定考試。但是職業歌手參加選秀比賽,其實是在詮釋這首歌,用這首歌說故事。觀眾在意的是,他留下多少讓大家念念不忘的歌曲表現;歌迷其實就是想聽他唱歌,用歌聲說故事,並且透過網路百看不厭,名次其實只是其次。」常擔任選秀節目評審的音樂創作人黃國倫認為,素人選秀需要有專業評審,因為他們才能看到素人的潛力與未來性,由觀眾來評斷,可能有很多遺珠之憾;但是一位歌手在市場上紅不紅,事實上是由消費者決定的。所以由職業歌手參賽的「我是歌手」,比賽結果由觀眾決定,「無可厚非而且言之成理,」並且「這個節目用觀眾的眼睛檢視歌手,以前觀眾沒有這個權力,所以這個方法很有趣。」黃國倫說:「這五百人就像是濃縮的小市場,也可以說是市場在決定這些人的去留。觀眾其實不十分在乎歌手的基本功,歌手在舞台上,可以讓大家一起揮手來贏得群眾,也可以用有共鳴的歌來贏得群眾,甚至做伏地挺身!觀眾或許不確定歌手的音準,但他絕對知道自己high不high、喜不喜歡、爽不爽,有沒有引起共鳴。」因此,這五百位觀眾選出來的,是不是一位真正的歌王並不重要,因為唱歌認真就能感動人,每個人都有兩把刷子,只是看那天狀況好不好;況且,得到「歌王」的稱號,也不表示消費者就都會去買他的唱片。

也有人質疑雙人組合與單一歌手競爭,是否不公平?薛聖棻認為,如果原本就是一個團體,卻為了參加比賽而刻意拆散,反而很尷尬。黃國倫則認為,「兩人天生就有優勢,容易互動、擦出火花。」而且一開始節目的遊戲規則就是接受團體參賽,大家也就沒話說。

至於「羽泉」中的胡海泉身兼主持人是否恰當?薛聖棻認為,主持又要唱歌,反而有雙重壓力,更何況他的主持還常被吐槽。對於有人質疑評審制度不夠透明,薛聖棻因為製作選秀節目的經驗豐富,所以一開始就會非常小心設計賽制,不讓人有任何黑箱操作的聯想,投票後會立刻公布結果,避免造成誤解。不過他笑說:「即使如此,還是會被罵不公平,因為有些粉絲支持的人沒拿冠軍!」任何賽制都會引起各種不同的反應。

事實上有沒有內幕、公不公平都不是重點,因為大家都是贏家!歌手因此聲名大譟,商演活動接不完,觀眾更從中得到感動。

雖然「我是歌手」節目呈現方式是購買韓國的版權,但它的紅火,台灣也與有榮焉。薛聖棻說:「一九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在全亞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當時的流行歌曲都是經典,演唱的歌手也成為『我是歌手』節目中重點邀請對象。現在大陸許多製作人約四十歲上下,他們是看台灣綜藝節目、聽台灣流行音樂長大的;對他們來說,這是非常可貴的娛樂資源。現在他們能主導節目,就會把記憶資料庫中的資源取出來。」要製作出好節目 首先要具備的是能力台灣長年來,培育出流行音樂的軟實力,也創造出周杰倫、蔡依林等超級明星。儘管預算規模不如對岸,薛聖棻認為不必妄自菲薄,就像「我是歌手」版權來自韓國、「中國好聲音」則出自荷蘭,這兩國也不見得是超級大國。「我在淡江大學教書時,看到許多非常優秀的同學,即使讀商學系,對傳播工作卻很有想法,也有很強的表達力。」他認為,能用低預算製作出好節目,才真正厲害,首先要具備的應該是能力。

市場規模遠不如中國的情況下,政府如果能加速政策的開放,也對軟實力的發展有益。例如電影或體育性節目常見的商業置入性行銷,台灣遲至去年才通過草案,有條件鬆綁;而且,等到法案真正開始執行,企業可能都已經選擇到大陸立足了。

台灣民眾對於決賽結果不滿,並引發不公爭議,黃國倫認為這個節目就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實境秀,「綜藝節目就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就這麼過了一生,認真就輸了。」不過,對於台灣如何繼續發揮軟實力的優勢,需要各界認真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71

普通散戶在股市這場博弈中到底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Winston_文正

http://xueqiu.com/8148511645/25626292
轉發自知乎

Chevovish
很好的問題。回答之前首先要明確投資的結果都是很隨機的。也就是說如果你的strategy即使是最優的,但是收益的結果也不能保證每次都是好的。看到有些答案中所提到的個例,只能說明一種可能性,但是絕對無法說明散戶所處的地位如何。所以下都是從散戶作為一個群體來講的。

我首先可以說,從學術界的研究來說,美國的散戶在投資交易市場處於極為不利的位置。這些證據能不能用來說明中國散戶的狀況,還有待討論。但是很多散戶所具有的性質都是通用的。一下我現列舉數據上的證據,然後在從純邏輯的角度來解釋。具體來說:

1. 散戶無法控制心理情感給交易帶來的不利影響。經濟學裡說rational(理性),那麼首先散戶作為一個整體(on average)沒辦法做到rational。與專業投資者或者是投資機構相比,散戶在behaviroal 方面就會吃很多虧。以下是一些實際數據分析的結果。

a. 散戶會在股票漲價後立馬拋售,源於人們對利潤的迫切渴望。而在股票貶值是卻不肯拋售,源於對損失的恐懼以及幻想價格終究會漲回來。
"Are Investors Reluctant to Realize Their Losses?",Journal of Finance, Vol. LIII, No. 5, October 1998, 1775-1798, Odean, Terrence.
Odean在上世紀90年代獲取了幾家brokerage firm下散戶交易的數據,然後那這些數據來做了很多研究。其中最出名就屬上面這篇。這篇得出的就是散戶會有 「desposition effect」,具體就是,散戶會在股票漲價後很快就會賣掉,而在股票價格降低時確不及時出手(數據結果參考table 1)。這樣的行為背後有很強的行為心理因素(具體可參考Tversky 和Kahneman),是每個人在沒有強大的專業訓練之前無法避免的行為。給定美國股市而這樣的行為直接到了交易損失。

b. 散戶會有overconfidence(過度自信)從而可能會導致過度交易。
"Do Investors Trade Too Muc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9, December 1999, 1279-1298, Odean, Terrence.
這篇的結論是:散戶(on average) 交易越多,輸得越多。

c. 散戶中男性比女性交易更多,並且損失也越大。
"Boys will be Boys: Gender, Overconfidence, and Common Stock Invest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February 2001, Vol. 116, No. 1, 261-292.Brad Barber and Odean, Terrence.

.... (還有很多behaviroal的缺陷不再一一列舉)

2. 散戶缺乏足夠強大的計算能力。

a. Intraday trading裡幾乎沒有散戶的身影。在這塊領域,幾乎都是機構投資者的天下。一般都會有大型的交易系統來檢測任何交易的機會。交易通常都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執行的。(前段時間美國白宮的tweet被盜,然後黑客發了條白宮發生爆炸奧巴馬手上的狀態,然後各大投資機構的計算機交易系統立馬檢測到這條狀態,然後在很短的時間內美國的大盤狂跌。具體請看 http://www.nytimes.com/2013/04/29/business/media/social-medias-effects-on-markets-concern-regulators.html?pagewanted=all 

b. 很多散戶認識到自身的缺陷,不回親自投資而回會投資到mutual fund (共同基金)。但是mutual fund 的平均收益基本等同於投資與大盤股票,但是投資者要付出管理費用以及其他費用給mutualfund。 這方面的學術paper太多了,只列幾篇經典之作:
Jensen, Michael, 1968, The Performance of Mutual Funds in the Period 1945–1964, Journal of Finance 23, 389–416.
Carhart, Mark, 1997, On persistence in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2, 57-82.
Fama, Eugene, and Kenneth French, 2010, Luck versus skill in the cross section of mutual fund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e 65, 1915-1947.
Jiang, Hao, Verbeek Marno, and Yu Wang, 2011, Information content when mutual funds deviate from benchmarks, working paper.

3. 散戶作為一個群體,無法coordinate。他們在交易市場裡如一盤散沙,在很多時候會被機構投資者利用。2000年左右美國的internet bubble裡面,hedge funds (對沖基金)和mutual funds (共同基金) 都知道股票被高估了,因為大眾投資者那時對網絡公司的股票非常狂熱,一直在買進並且推到了股票價格。機構投資者此時沒有選擇賣空,反而也是買進。然後在03年股票價格達到最高時,機構投資者一起開始甩賣買股票,散戶全被被套住了。可笑的是,在股票價格急劇下降的時候,散戶仍然熱情不減的購入。想看數據的圖標請參考:「Who Drove and Burst the Tech Bubble?」 John Griffin, Jeffrey Harris, Tao Shu, and Selim Topaloglu, August 2011, The Journal of Finance 66(4), 1251-1290.

4. 散戶獲得信息的渠道少並且成本很高。機構投資者首先獲取信息的成本低(他們本來就是做這個的),並且渠道也多。

上述多提到的除了第一點是可以通過自身的訓練加以避免的,剩下的幾點都是作為散戶不可避免的缺陷。其實還可以從博弈論純理論的角度來說為什麼散戶不佔優。

首先, asymmetric information (信息不對稱,對應以上第4點)就從博弈論的構架中決定了散戶無法佔優。這個是基本的game theory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的結論。

其次, 就像博弈論裡的nash equlibrium的成立取決於參與者能夠high order knowledge/belief (就是我知道你知道什麼,然後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什麼,。。。。一直到無窮大的order)。這樣純推理的過程中散戶肯定是不佔優勢的,很有可能的情況是機構投資者知道散戶在幹什麼,但是散戶不知道機構投資者要幹什麼 (first order), 或者是機構投資者有k-order belief,但是散戶去只能夠推理到 (k-1)-order的belief。 這樣博弈論純邏輯學的角度來說,散戶無法佔優。(對應以上第2點)

最後,game with coordinations (存在協同作用的博弈)裡如果有一類參與者可以協同而另一類無法協同,那麼結果就是無法協同的那一類會被利用。這個還可以考慮成repeated game下的long-lived agents 和 short lived agents 的區別。具體可參考
Repeated Games and Reputations: Long-Run Relationships, by George J. Mailath and Larry Samuels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6.(對應以上第3點)

最最後,如果一個參與者都不能控制心裡的情緒,那麼當散戶在和一群rational的機構投資者博弈是就會處於劣勢。可參考:A Cognitive Hierarchy Model of Thinking in Games, with CF Camerer and TH Ho,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19, no. 3, pp. 861-898, 2004。(對應以上第1點)

結語:
1.以上所有的論述都是把散戶看做一個群裡而論的。當然在實際生活中不乏存在很傳奇的散戶(就像從來就不缺少很垃圾的機構投資者一樣),然而這些例子不能用來說明散戶作為一個群體的地位。可以把這些個例看做outlier,或者完全是因為運氣(就像翻硬幣,無論正面的概率多低,只要參與者人數足夠多,就會有人連著十次都反倒正面)。

2. 以上所以證據都取自美國,能不能用到中國散戶身上請自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01

萬達聯合百度做電商:這場實驗一旦成功將至少有50億人受益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17/145731.html

i黑馬:目前,萬達聯合百度和騰訊創建的電商公司,這是一場實驗,而一旦成功,除了萬達自己2020年會有50億人次使用外,還有可能成為一個開放平臺。
 

 
這是中國互聯網電商領域最大的一筆初始投資,也是第一個由線下企業主導發起的O2O電商項目,更是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規模最大的一次攜手合作。此外,這也是O2O領域最為激進的一次開拓,如能成功將為中國O2O引領未來。
 
  
這個項目的基本情況是,萬達在新公司中占有70%股權,騰訊和百度各占15%。萬達是線下的商業地產之王,總資產超過800億美元,每年有15億人次在萬達旗下物業消費;騰訊是線上的社交之王,市值超過1200億美元,每天有3億人登錄QQ,兩億人登錄微信;百度則是線上的流量入口,市值700億美元,每天有超過50億次搜索請求。這樣一個組合是以前沒有過的,雖然看上去有些怪,但相當符合邏輯。

互聯網企業做O2O時,更多時候註重線上平臺的搭建,忽視了與線下的連接和融合。它們普遍的期望是,吸引傳統企業投入資金和資源助其構建自己的線上平臺,在做大後再反過來用線上優勢將線下企業控制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有了這樣一個取巧的思路之後,O2O能做成什麽樣可想而知,線下企業雖然大多不懂互聯網,卻也不傻,很計較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而把O2O僅寄托於線上平臺的搭建,沒有線下企業的全面配合,根本是做不起來的,這是過去幾年O2O發展看似蓬勃實則很失敗的主要原因。
 
  萬達與騰訊和百度的合作,讓人們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因為這次合作與以往不同。掌握大量線下體驗類消費的萬達占股70%,是個合適的比例。因為從普遍意義上來說,在O2O中,信息流和線上人流在完成一筆交易中雖然能起到關鍵作用,交易所指向的結果導向即服務的最終實現,還是要通過線下來進行,這是永遠不會改變的現實。

萬達掌握的線下O2O資源堪稱優質,萬達廣場、度假區、酒店、影院、餐飲等,到2020年之前將達到每年50億人次在萬達旗下物業進行消費。這些消費者在整個國民消費結構中,屬於中高端人群。有消費能力,有消費意願,收入偏高,對電子化及智能化消費解決方案接受程度高。而且,這個市場足夠大,在全國每年30萬億元的消費金額中,僅有三分之一屬於實體商品,歸於服務類消費的金額,要遠遠大於前者。但這一塊消費的線上化改造和引導,到現在為止也沒有真正展開過。於是,掌握線上資源的騰訊和百度,就成了萬達最合適的合作者。
 
騰訊和百度在這兩年的口號都是連接一切,騰訊是用微信,百度是用搜索。兩者的用戶和流量資源如果只用於廣告和遊戲,未來必然會有危機,把自己的優勢與實體經濟結合,順應消費行為在線化的大趨勢,符合兩者的利益取向。換句話說,騰訊和百度能把用戶和流量資源向用戶消費行為傾斜,與實體經濟行為進行有效融合,必然會獲取更大的價值。用萬達電商來做突破口,是再合適不過了。
 
騰訊和百度在線上的資源,可以有效投入到一個高消費能力的人群中去,其技術和數據能力,也可以為這個項目增添更多成功把握。可以這麽說,騰訊和百度一直以來所期望的與線下融合,是有可能通過萬達電商這個項目取得長足進步的。傳統企業不走到線上是有危機的,互聯網企業不去線下,同樣存在危機。這不僅是萬達所代表的offline向online的逆襲,也是騰訊和百度所代表的online向offline的進取。唯有O2O的兩端都有動力通過中間的那座橋梁與對面融合,而非剃頭挑子一頭熱,真正的O2O時代才會到來。本次萬達與騰訊和百度的合作,無疑為真正的O2O時代起了個好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213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且看這場好戲…… 今兒不談牛市熊市,只是看場好戲: 價值at風險

來源: http://xueqiu.com/9769652619/31778237

今兒不談牛市熊市,只是看場好戲:

$旋極信息(SZ300324)$ 這股票絕對算是2014年行情的典型代表,今天漲停後已經成功成為2年10倍股。年初總市值30多億,去年底部啟動時市值20億不到,流通盤只有6560萬,本來就處在TMT行業中的信息網絡安全的風口,並且去年年底還收購了手遊,最近還扯上了軍工題材,進軍軍工產品。網絡安全、手遊、軍工、三個概念每一個值10億市值不為過。

最奇葩的是,十大股東被中郵系基金承包了,合計持股約2000W(流通盤也不過6500W),沒記錯的話中郵核心成長是去年的冠軍,果然這種冠軍都是造神運動的產物。


一般類似做這樣市值管理的管理,必然有增發或減持的行為。旋即信息也不例外,雖然高管和大股東股份都在鎖定期,但不影響他玩增發。

我好奇地是 旋極信息 最終要怎麽收場,要知道進去抱團大漲容易,但想要全身而退就不容易了,只怕基金們入戲太深無法自拔了。坐等好戲上演

另外3場大戲:

1.如果年初投資市值低於15億的股票,今年來的平均收益為70%以上,要知道其中還包含很多仍在停盤漲幅為0的股票(沒跑贏的都來跪下吧,反正我是給跪了)。與此同時今年的增發金額也創歷史了,其中六成定增屬於重組並購,這也解釋了為什麽殼資源那麽值錢。除了總市值小的公司,實際流通市值小的公司也一樣大漲(實際流通市值是剔除大股東持股和其他的鎖定股份外,當然這里不包括大藍籌)。這里不得不說中創信測,別看總市值1300億了,其實年初的時候流通市值不過25億,所以活生生的炒了那麽高,反正控盤容易就行,資金也不會考慮信威1300億市值是個什麽概念(就真算牛逼,但能值3個中興?更何況信威是一個不靠譜的公司)。

雖然今年是說好了100個IPO,但明年呢?後年呢?註冊制就當是閹割的吧,但總歸批量IPO是板上釘釘的。接下來這殼股票炒作的戲要怎麽演?最後瘋狂還是繼續瘋狂,真是值得期待的一場好戲。

2.稍微看了看參與市值管理(重組、並購、搞題材)的公司,減持和增發的比例高的驚人,而且在增發或減持前後股價都在持續飆升。這都不難理解,增發前想要賣個好價錢很正常,至於減持等於大漲歷來是A股的神邏輯(比如最近的中超電纜,大股東前期連番套現,9月22日再度減持5%,並預計未來減持比例將不低於5%,股價反創了新高,在今年解禁減持潮下,股價連續大漲創下新高的不在少數,雖然不能說減持等於利空吧,但那麽多公司減持等於新高這正常嗎)。此外,據統計截至9月15日,今年以來共有約2000份上市公司董、監、高辭職公告,而真正離職的高管遠遠超過了公告份數。平均不到3天時間就有1位上市公司董事長辭職。想想也對,心靈自由+財務自由+吃喝玩樂+享受人生是每個人畢生的追求,現在有那麽高的股價擺在高管面前,你讓他們怎麽能把持得住?拼什麽命,上什麽班,辭職套現趕緊走人,不賣的是傻子(當然也有真正有夢想有追求的人,但這些公司都是腳踏實地的發展,根本不需要市值管理,而且這些公司根本是鳳毛菱角,不可能像現在一樣遍地都是)。

雖然現在這場市值管理的戲演的是精彩紛呈,但按這樣的減持速度下去,過不幾年就會像港股美股市場里一樣,出現好多沒有實際控制人的公司,也不知道到時候誰領頭去做市值管理呢?散戶A還是散戶B?這又是一場值得看的好戲。

3.融資余額在融資門檻降低、標的擴容後不斷刷新新高。有很多人期待融資盤進大藍籌帶起來主板的牛市,我就不說基本面支不支持的問題吧,就看成交數據就知道夢很美好,現實很殘酷:中小板總市值4.4萬億,近兩年成交額平均450億,創業板總市值1.8萬億,近兩年成交額平均230億,上證50總市值不到8萬億,近兩年成交額平均200億。其實這很好理解,新增的融資標的基本都是小盤股,如果融資盤能把主板帶起來早帶起來了,顯然大量的融資盤是奔著融資買小盤股去的。至於為什麽奔著小盤股去,也很好理解,畢竟那麽多減持的資金拋出來,股價還要創新高,總要有人來接盤,不是嗎?況且,這些資金還肩負著把60-70倍PE的小盤股拉向100倍PE的代號為“牛市”的這個史詩級別難度的任務。當然最主要問題還是當下的發行制度、退市制度、法律制度、市場構成、資金利率和成本、經濟轉型等一系列問題導致我們的風險偏好很高。

對於融資帶來的上漲或牛市,真不知道該高興還是該悲傷好。高興的是持有的藍籌股也能跟著大漲,悲傷的是融資盤對市場是正反饋的,漲得越多融資越多,融的越多漲得越多,反之跌的時候亦然。現在那麽高的融資余額意味需要更多的融資盤才能漲,也不知道還剩下多少資金空間了,要是趨勢出現逆轉,就是崩潰(俗話說病來如山倒),這10%成本的融資盤可跑得比誰都快,到時候多殺多真是一場好戲。

另外,雖說主流資產被邊緣化也不是一兩天了,但小盤股成交額現在是不是有點嚇人?真的要用新增的融資標的和新股來安慰自己繼續掩耳盜鈴嗎?不過現在看來,市場上的資金也是破罐子破摔慣了,根本無所謂大跌,反正還有期指可以對沖嘛,買多小盤賣空期指不是一直以來的策略嗎?但不知道到時候會不會兩頭吃癟。這又是一場好戲

4.最精彩的一場好戲要留到最後。

現在到處充滿了瘋狂。大多數人都在為“牛市”的開始尋找理由。都想證明“這次不一樣”。想象一下,如果現在牛市來了,會以什麽樣的方式呢?是繼續把擊鼓傳花的遊戲玩下去,把題材概念股、高估垃圾股、重組並購股、各種小盤股、次新股的估值從60倍炒到100倍-200倍?還是大藍籌獨漲帶領指數的牛市呢?在發行制度、退市制度、法律制度、市場後構成、資金利率、資金成本、風險偏好、經濟低迷未轉型等一系列條件不具備的基礎上兩者都不可能發生,最大的可能也只有高估值個股的超級大熊市。顯然,常識是什麽誰都知道,但要在瘋狂炒作賺錢效應遍地的A股一直堅持常識做投資真的很難。感嘆這世上的誘惑實在太多,要在花花世界里堅守自己的夢想和原則,實屬不易。我時時刻刻提醒著自己,要記住來時的路,脫離喧囂和繁華,尋找屬於自己的一份寧靜。

我們既有全世界第二便宜的藍籌股,又有全世界最貴的小盤股。現在兩者的估值差距達到全人類歷史罕見的程度,雖然長期看,常識告訴我們泡沫必定破滅,但短期面臨如此巨大的估值差距,市場會如何演繹火焰和海水的博弈呢?誰都猜不到A股的《冰與火之歌》這出劇的結局。反正我寧願選擇被凍死,也不要被燒死。

不說大規模離場吧,但至少要保持持倉的冷靜,持有盡量安全的品種。我持倉8成,算很高了吧,但我覺得我不懼怕指數的下跌,我認為指數下跌空間也有限(或1800極限,甚至很可能依靠優質ROE的藍籌股而緩慢上升),因為我持有的大部分是低估的,最差也是估值合理的股票,所以如果持有的個股下跌,我會繼續加倉,反正個人有不斷的現金流,管理的賬戶也有不斷的新進資金。

最後,我想說的是,其實我根本不羨慕嫉妒恨那些題材股漲多高,也並不是多想證明個股的大熊市,我只想做一個觀眾,如履薄冰的買幾張最便宜最沒人要的座位票,躲在角落偷偷的看一場一場好戲上演,我很好奇這些戲到底要如何收尾。不是以泡沫這首歌收尾呢?

泡沫:

美麗的泡沫 雖然一剎花火
你所有承諾 雖然都太脆弱
愛本是泡沫 如果能夠看破 有什麽難過

再美的花朵 盛開過就雕落
再亮眼的星 一閃過就墮落
愛本是泡沫 如果能夠看破 有什麽難過

全都是泡沫 只一剎的花火
你所有承諾 全部都太脆弱
而你的輪廓 怪我沒有看破 才如此難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23

這場飲宴,人情是否過高了? by C2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4/10/06/%E9%80%99%E5%9F%B8%E9%A3%B2%E5%AE%B4%EF%BC%8C%E4%BA%BA%E6%83%85%E6%98%AF%E5%90%A6%E9%81%8E%E9%AB%98%E4%BA%86%EF%BC%9F/

這場飲宴,人情是否過高了?

10593046_1549069338663160_7945284891161810520_n

這場飲宴,人情是否過高了?

一些來賓付出了時間,每天曰與夜守至天亮
一些來賓付出金錢,補給食物飲料雨傘
一些來賓付出身體吃了胡椒噴霧和催淚彈
一些挨打受非禮了

沒去飲宴的人也付出了不少
生計受損了、沒工開、沒收入
一兩天還可支持,長久下去怎麼辦?
交通受阻了,影響消防救援
不能上班上課,學生心散了
商店受影響,快結業了
旅遊業受損,遊客不再來
股市下挫了,蒸發5百萬?
投資者不來了,港商撤資了
政府總部失守了,警力受損了

我們辛苦努力經營的福地怎麼了?
快清場了,幾十年努力建築的城牆能支持麼?

退一步吧,海濶天空

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
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
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 (以弗所書5:15-17)

訓練有素的專業公司秘書,曾在多家上市公司,無論是主板和創業板。超過10年上市公司經驗涉及與各行各業的人打交道。擁有雙碩士學位,專業為公司管治和工商管理,再加上各個領域專業文憑訓練,精通英語,中國和普通話。在英語教學和兒童發展有豐富經驗。願與您分享生活上的人和事。
Posted in 人生哲學 and tagged , , , .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006

    希臘總理:這場大選將決定希臘是否退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722

    449CAB98-0522-4795-B575-C2304BEB7EA1_cx0_cy4_cw0_mw1024_s_n_r1

    還有不到三周,希臘就將舉行大選,希臘總理薩馬拉斯表示,此次選舉將決定這個國家的命運。

    薩馬拉斯在1月2日的演講中警告說,主要反對黨Syriza的勝利將導致希臘違約和退出歐元區。而Syriza領袖Alexis Tsipras說,他將結束德國主導的緊縮政策。《明鏡周刊》周六報道,德國總理默克爾已經準備好接受希臘退出歐元區,德國政府認為,如果Syriza贏得希臘大選,希臘退出歐元區將變得不可避免,但影響可控。

    1月25日的投票讓希臘重返焦點,投資者擔心歐債危機重演。2009年末爆發的金融危機迫使國際金融機構對五個歐盟國家提供援助。然而,雖然上周希臘10年期債券收益率升至約9%,遠高於9月份5.57%的低點,但意大利、愛爾蘭等國的收益率上升有限,顯示危機蔓延已經得到控制。

    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主任 Fredrik Erixon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許多歐洲官員認為希臘退出歐元區將是可控的,並且與2010 - 2011年相比,我們這次不會看到相同的連鎖效應。

    Tsipras 在1月3日的一次講話中誓言要重組希臘的債務,終結他所謂的“不合理的和災難性”的緊縮政策。Tsipras表示,

    希臘將減計大多數的名義債務價值,使其可持續的。1953年德國曾經這麽做,2015年希臘也應該這麽做。

    Erixon表示,由於危機已經降溫,在應對希臘問題上,德國和其他歐元區成員國現在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

    智庫Teneo Intelligence的Carsten Nickel和Wolfango Piccoli在報告指出,

    德國很可能在對待希臘新政府的態度上更為靈活。保留所有選項是默克爾施政的標誌。

    德國資深議員Norbert Barthle表示,歐元區的情況與2010年不同,因為現在歐元區已經建起防火墻。

    Barthle表示,讓希臘留在歐元區符合德國的利益。但如果Tsipras獲得勝利並且撕毀與“三駕馬車”達成的協議,那就會產生問題。希臘將會破產。

    明鏡周刊》周六援引未具名德國政府消息來源稱,德國政府認為,歐元區現在能夠應對希臘退出。該報道稱,德國總理默克爾和德國財長朔伊布勒認為,自2012年歐債危機以來,歐元區實現了足夠的改革,使得潛在的希臘退出風險變得可控。

    針對《明鏡周刊》的報道,德國財政部表示,不會對其進行評論。財政部指出,在希臘宣布將提前選舉後,德國財長Schauble曾發表聲明稱,希臘的改革正在產生效果,希臘沒有其它的選擇。

    Schauble表示,選舉沒有改變希臘需要履行協議的事實。如果希臘選擇另一條道路,一切將變得更加困難。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1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