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做到了這三點 成都將食安監管一網到底

為保障“從田間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無論是源頭還是過程,各地政府都在努力想辦法,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21日至22日,全國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創建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即“雙安雙創”)工作現場會在四川成都召開。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副主任汪洋出席會議,他表示,加強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是地方各級政府的重大政治責任。要總結推廣創建試點取得的成功經驗,強化屬地管理責任,加快完善統一權威的監管體制和制度,健全檢驗檢測體系,不斷提高監管能力。要重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監管辦法,提高監管效能。

2014年以來,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農業部在全國開展“雙安雙創”工作。此次在四川成都市的雙建過程中,對農產品和食品一網撒到底,更將大數據運用到食安監管中,今年前八個月監督抽查的問題發現率從2.36%升至10.71%,但如何整合不同部門、不同來源的數據等問題仍待解決。

農技保基礎

“我們每個村子都有農業技術推廣員,對農民散戶的種植過程進行指導,如何使用農藥,使用量如何,以及蔬菜瓜果不能用哪些農藥,在收獲前多久不能用農藥等。他們對土地進行測土施肥,這塊土地缺什麽,該用什麽肥料,我們通過農技人員指導農民。對於農場和合作社更是如此。”都江堰市農林局農質科科長胡斌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食品安全源頭在農產品,基礎在農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既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內容和基礎保障,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任務。都江堰市天馬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站是成都市統一規劃建設的覆蓋全域成都的146個基層標準化農業服務站之一。

“我們主要負責服務區域內12個農業社區以及全鎮生產經營主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工作,服務站建有檢測室,並在12個農業社區建立7個村級檢測室,確定了7名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承擔所在區域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和檢測工作,實現了現場實時檢測和檢測數據的實時上傳,提高了農產品抽樣檢測的範圍和效率。同時展開對農事農情的定期培訓、現場指導、預警提示等信息咨詢服務。”胡斌表示。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環境是本底。最近幾年,成都市推進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測土配方施肥等土壤改良項目,打牢農產品質量安全根基。

“這幾年,化肥用量減少了80%,用了很多生物手段防治病蟲害,化學農藥幾乎不用了。而且可以通過市場信息指導農民種植品種,不再出現產出的東西賣不出去。” 都江堰市蔬菜質量安全聯盟總經理於宏博表示。

都江堰市蔬菜質量安全聯盟是以“公司+合作社+專業大戶”的方式於2014年7月組建的放心蔬菜生產銷售聯合體,現有成員44家,其中專業合作社10家,種植大戶34家,蔬菜占全市種植面積的70%以上,單季蔬菜產量6萬噸,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

於宏博表示,目前蔬菜聯盟實施從“田間到市場”的“七統一”全程監管運行模式,即統一育苗與生產布局、統一投入品采購和供應、統一技術規程與生產記錄、統一政策性農業保險、統一質量安全檢測、統一質量追溯、統一品牌銷售,有效地促進了都江堰市蔬菜產業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和產業化,解決了蔬菜生產分散帶來的質量安全保障和監管難題。

信息保質量

“都江堰市為農服務中心是‘5.12’地震後由上海市援建的項目。為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都江堰市依托為農服務中心,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建立都江堰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指揮平臺,以網格化監管為核心,形成了網格化管理、質量檢測、產品溯源、物聯網應用、標準查詢‘五位一體’的信息化監管體系。”都江堰市農林局副局長何書群表示。

這個指揮平臺,將都江堰市的14個鎮、187個村全部責任落實到65名縣級監管員、143名鎮(鄉)級監管員、112名村級協管員,對轄區內所有生產經營主體的生產過程進行有效監管。

“指揮平臺可以實現對鎮村的智能管控和移動監管,對每個屬地網格和基礎網格的監管員、協管員進行實時調度、指揮、督查。各級監管員、協管員可以通過手機APP接受工作指令,迅速開展巡查,及時發現問題,實時上報結果。”何書群表示。

目前,為農服務中心所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是農業部國家(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檢測站建設單位,配備9名檢測人員,現有氣相色譜-質譜儀、液相色譜儀等各類檢測儀器設備110余臺,下轄14個鎮級檢測室,70個村級檢測點。檢測中心通過了省級計量認證和實驗室資質考核“雙認證”,具備35個種植業產品和養殖業產品、75個參數的檢測能力,年定量檢測900多批次。

追溯零距離

“只要點開這個蔬菜的信息,就可以看到是哪里生產的,也能看到這個產品的檢測報告,是否有農藥殘留,包括配送時間。”成都順電科技負責人劉川江表示。

成都順點科技是一個食品和食用農產品供給側與需求側的撮合平臺。平臺聚集了全市50%的農產品種養殖基地和農業合作社(3120家),主城區70%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者(2100家),60%的農貿市場經營者(5204家),90%的學校食堂(2900家),20%的餐飲單位(11000家)。

“創建前後,全市食品電子追溯系統向監管部門同步上傳溯源數據增長20多倍。加入平臺的所有生產經營主體都被賦予一個唯一的二維碼,可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查看食材來源信息、監管部門的日常巡查信息、餐廚垃圾處理信息、消費者的評價及投訴信息。”劉川江表示。

這個“流通千萬里,追溯零距離”的平臺僅僅是成都食品安全監管的一部分,此外還有成都市食品安全檢測預警數據中心。據參與建立成都市食品安全檢測預警數據中心的周濤表示:“未來能通過大數據,在食藥安監工作中,從對食品合格不合格的檢測,到對食品健康程度、藥品療效的檢測,到對食品有多健康、藥品療效多高能夠打個等級。這樣就不會像以前,企業只把質量做到滿足要求的最低線,而是促進企業把質量做得越來越好。”

該中心集食品安全數據整合、挖掘、分析和風險預警為一體。提升食品安全風險的感知、篩查、分級、預警和防控能力。通過大數據的共通,監督抽查靶向性更強。今年1-8月,成都監督抽查的問題發現率從2.36%提升到10.71%。周濤介紹,這意味著,以前1萬元成本完成的工作,現在用2000多元就可以完成。更重要的是,還使更多預防式的行動成為可能。

但是該中心塗子沛表示,成都的實踐證明,大數據在食品安全監督的垂直方向大有作為,但是最大問題就是把不同部門、不同來源的數據匯聚起來,第二個難題是,各個數據的標準不同,需要做大量工作。這些都需要頂層設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2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