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速從2010年的10.4%,放緩到了2015年的6.9%,這也是1990年以來中國經濟的最低增速。不僅如此,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至6.7%。如何理解中國近年來持續的經濟增速放緩?
10月16日舉行的“複旦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表示,到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已經連續六年下滑,是1979年以來的第一次。而且下滑的壓力還繼續存在。但他表示,這種持續的下滑,更多是外部性、周期性的原因。
對於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滑的原因,目前國內外學術界普遍認為是中國經濟內部的體制機制、增長模式、結構的問題所引起的。
所謂體制,是指國有企業的比重還太高,國有企業的效率不高;所謂機制,是指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起決定作用的目標還沒有完全落實,還有太多政府的幹預;所謂增長模式,是指中國的投資比重太高,造成消費不增長,這種模式不可持續;所謂結構性的問題,是指需要去產能、去庫存、降杠桿、降成本。
林毅夫表示,這些問題都存在是事實,對中國經濟效率等肯定有影響,但並非中國當前經濟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林毅夫說,雖然中國經濟增速從2010年的10.6%,下滑到了2015年的6.9%。但和中國同樣發展程度的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在2010-2015年這段時間里,也都出現了下滑,而且很多國家的下滑幅度還大於中國。
比如巴西從2010年的7.5%,下滑到2015年的-3.8%。俄羅斯從2010年的4.5%,下滑到2015年的-3.7%。印度從2010年的10.3%,下滑到2015年的7.6%。
不僅僅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即使東亞地區高收入,高表現的經濟體,情況也類似。
比如新加坡的經濟增速,從2010年的15.2%下滑到2015年的5.92%。韓國從2010年的6.5%,下滑到2015年的2.6%。
“我們一般講的中國內部的體制機制結構問題它是沒有的,但它表現的形式跟我們完全一樣。那唯一能解釋的就是共同的外部性因素,周期性。”
其中一個原因,林毅夫說,是因為發達國家在從2008年的經濟危機爆發以後,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恢複。經濟金融危機爆發最主要是歐美的家庭負債太高引起的。危機之後歐美家庭在收入沒有增長的情況下,開始增加儲蓄,導致需求非常少,所以消費增長非常慢。
也因此,國際貿易增速放慢,這也是出口大國經濟大大放緩的一個主要的原因。
根據WTO的數據,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貿易增速明顯放緩。從1990年~2008年,全球貿易增長平均增速是7%,到了2009年~2015年,降到了3%。尤其是從2012年開始,全球貿易已經連續四年增長低於3%。
2016年的形勢依然不樂觀。WTO預計2016年將與2015年持平,維持在2.8%的增速,也就意味著,全球貿易增速將連續5年低於3%
另外一個原因,林毅夫表示,是因為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G20國家都采取了一些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支持投資,啟動經濟。經過這些年,基本上這些投資和項目都完成了,但是國際經濟還沒有複蘇,這種狀況下民間投資積極性不高,如果沒有政府采取財政政策支持的投資,那投資增長率肯定下滑。目前中國國內和其他國家經濟體都是一樣的。
“我們作為一個發展中的轉型國家,肯定有大家關心的體制機制結構問題,但是過去這連續六年經濟增長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應該講是外部性,周期性為主。”林毅夫說。
展望未來的中國經濟,林毅夫說,外需確實不可樂觀,中國的經濟增長確實要更多的靠內需。並且中國確實也有不少體制機制結構的問題要改革,所以應該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前提之下,進行結構性改革。“我認為適度擴大總需求跟結構性改革並不是矛盾的,兩個是相輔相成。”
中國經濟中有很多短板,比如制造業有很多產能過剩,產能在中低端,中國的基礎設施、城鎮化需要進一步推進。因此需要投資來推動需求。但要強調的是,這些投資一定是補短板的投資,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義之一。如果可以做到補短板的投資,去產能也會容易做。
“適度擴大積極財政政策去提供需求,用政府投資的錢來撬動民間投資,我們是有前景的。”林毅夫說。
一旦可以保持適度的投資增長,就能夠創造就業,增加家庭收入,進而使得消費保持一個比較正常的增長。
“在這種狀況下,我想實現‘十三五’規劃所提出的6.5%以上的增長,只要我們政策到位,是完全有可能的。”林毅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