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常紀文:呼籲制定京津冀地區大氣環境保護條例

“京津冀地區問題特殊,大氣環境汙染突出,需要通過專門的立法體制、制度和機制,來解決特殊的法律問題,創造性地制定《京津冀地區大氣環境保護條例》。”10月13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常紀文說。

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大氣環境分會當日在海口舉辦的“大氣汙染防治技術與創新專題研討會”上,常紀文說,京津冀地區地位特殊,北京作為首都,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生態環境安全需要放在國際視野下進行考慮,尤其是首都的大氣環境質量問題。

京津冀地區汙染物排放總量遠超本地區環境承載力,是我國空氣汙染最為嚴重的區域。北京市去年啟動了史無前例的紅色預警,而且還在間隔不遠的時間內發出兩次紅色預警,一些工廠限產停產,中小學校放假。有人甚至把2015年的京津冀地區霧霾與上世紀50年代的倫敦霧霾相提並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常紀文

常紀文認為,治理北京的霧霾並不是北京區域內就能解決的,需要京津冀地區共同治理才能真正改善大氣環境汙染現狀。“區域汙染治理一直未被重視,直到《大氣汙染防治法》的修改,加入了聯防聯治的要求,區域汙染治理需要慢慢深入人心。”

但他也提出,《大氣汙染防治法》仍具有不足。首先是原則性太強,對京津冀地區的特殊情況和機動車限行、企業限排等所需要的特別措施沒有清晰的具體規定,如京津冀地區的環境許可證內容如何細化,具有可實施性、可檢查性、可測量和目標可達性。

另外,該法仍然是按照環境要素來分類規制的立法,而大氣環境保護是一個涉及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的立法,所以,需要一個區域性綜合保護大氣環境質量的《京津冀地區大氣環境保護條例》,來補足《大氣汙染防治法》留下的立法空白。

常紀文等專家在此前的研究發現,國家針對京津冀地區制定許多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專項規劃,但具體措施仍缺乏可實施性和強制性。

他舉例說,雖然已經出臺了《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和《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對京津冀地區整體進行了相應的規劃措施,但是京津冀三地各自省域內部的規劃與整體規劃之間存在不銜接的問題。

“產能過剩和產業重複的問題是一個普遍問題,在以GDP為地方政府考核的主要標準驅使下,地方政府無序開設工業園區、為高汙染企業開綠燈等情況十分普遍。”常紀文說,京津冀地區三地各自有各自的利益,在制定規劃時主要是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發展目標進行規劃,並沒有考慮區域間的協調。規劃不統一導致京津冀地區產能過剩,產業重複比較嚴重。

研究還發現,京津冀之間的政策和制度不銜接,容易產生跨界汙染轉移,不利於京津冀大區域產業結構的整體提升和供給側改革。常紀文介紹,京津冀地區三地作為單獨的省級行政區域,其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制度體系是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制定的,比如北京、天津經濟較為發達,環境狀況比河北相對好一些,其大氣環境監管制度相對比河北更嚴格一些。

常紀文說,從京津冀地區整體區域內來看,三地有三套相對獨立的制度,這就導致京津冀地區三地在大氣環境保護上不能有效合作。但是大氣汙染物在三地上空擴散,由於京津冀地區三地管理制度的不銜接,就會導致汙染物向監管比較松的地方轉移,不利於京津冀地區大氣環境的整體保護。如排汙費征收標準方面,北京和天津都進行了較大幅度法上調,河北省出臺《關於調整排汙費收費標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至2020年分三次上調排汙費標準,與京津兩地存在較大差距,在京津冀地區交界地區,易造成排汙企業的轉移,不利於京津冀大區域產業結構的整體提升和供給側改革。

“權利義務相互匹配才公平,才能促進一項工作的有序進行。”常紀文說,但是在實踐之中,常常會面臨對區域大氣汙染防治貢獻較大的地方與貢獻較小的地方承擔相同義務,或受益的地方與受損害的地方承擔相同權利的情況,這無疑會打擊貢獻較大或受損害的地方防治大氣汙染的積極性,從而使得區域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停滯。

常紀文認為,有必要通過制定《京津冀地區大氣環境保護條例》,針對京津冀地區大氣環境保護規定具體的權利義務,權責明確才能更好的實現目標。“在這部專門的條例中,還應對京津冀地區區域內的大氣環境跨界補償進行具體規定,盡快建立京津冀地區生態補償制度。”

常紀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目前中國的環境立法,無論是綜合性基礎法,還是大氣汙染防治、水汙染防治、噪聲汙染防治、固體廢物汙染防治、水體保護、森林保護、野生動物保護、草原保護等以保護對象來分類的專門立法,以及《環境影響評價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以環節管理來分類的立法,都基本具備。下一步,中國的環境立法應當進入實用主義立法的時代,既細化上述法律的規定,也針對具體問題構建具體的體制、制度和機制。

常紀文認為,《京津冀地區大氣環境保護條例》制定後,京津冀地區可以依法結合自己的大氣條件,集中資金和資源等力量,開展供給側改革,開展兼並整合,發展自己的優勢性工業,支持低碳低排放的企業,采取基礎改造,引進新工藝,減少汙染物的排放,減少傳統化石燃料的消費。下一步的工業規劃,包括整個工業的優化,應該立足於京津冀地區一體化的大格局來考慮,形成區域之間優勢產業互補、利益最大化的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5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