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上市公司大股東清倉式減持,再度在市場出現。大股東借助大宗交易、股權轉讓,將所持股份大量甚至全部轉讓。
壹橋海參(002447.SZ)10月10日公告稱,其實際控制人劉德群及其一致行動人,近日通過大宗交易再次減持3500萬股。至此,劉德群等人在一個月內,已累計減持1.37億股,而且其一致行動人趙長松,將其所持2100萬股減持到只剩18萬股。
今年以來,類似的例子在上市公司並不鮮見。與壹橋海參一樣,吉艾科技(300309.SZ)、宏磊股份(002647.SZ)、海立美達(002537.SZ)等多家上市公司,都遭到了控股股東或重要股東清倉式減持,將所持股份全部清空。
而這些大肆減持的上市公司大股東,不乏兼具上市公司董事、高管身份者。減持之後,便隨即辭職謀求全身而退。與此同時,一些減持還伴隨著違規行為。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如果通過大宗交易、身份並無問題,減持屬於大股東的正當權利,但對減持過程中出現的違法違規行為,要高度警惕。
大股東屢現清倉式減持
10月10日,壹橋海參公告稱,於9月30日收到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劉德群及其一致行動人劉曉慶女士、趙長松告知函,劉德群於當日通過深交所大宗系統減持了該公司無限售條流通股3500萬股,占公司股份總數的3.67%,減持均價為7.7元/股。
劉德群及其一致行動人的減持,堪稱清倉式行動。8月31日以來的短短一個月,這已是其第五次大規模減持。此前的8月31日、9月14日、9月22日、9月22日至9月26日,劉德群等人已分別減持壹橋海參2852萬股、1390萬股、2000萬股、4000萬股,減持均價在7.81元/股—8.2元/股之間。
根據公開披露信息,加上此次減持,劉德群、趙長松等人,五次已共計減持壹橋海參1.37億股,其中劉德群一人便減持了近1.17億股。按減持均價計算,其累計其套現金額當在11億元以上,僅劉德群個人套現規模也已接近10億元。
連續減持之前,劉德群持有壹橋海參3.46億股、持股比例為33.38%,其中無限售股份為8190萬股。經過減持,截至9月30日,劉德群持股數量已經降至2.49億股,持股比例則降至26.23%,目前僅剩3915萬股尚未減持。
而趙長松減持力度幾近清倉。減持前,劉曉慶、趙長松分貝持有8856萬股、2100萬股,持股比例為9.3%、2.2%。減持後,劉曉慶、趙長松持股數量為8856萬股、18萬股,持股比例為9.3%、0.02%,只有劉曉慶沒有減持。而趙長松剩余的18萬股,因為尚在限售未能減持。
公開信息顯示,剛剛過去的9月,共有277只個股遭到大股東減持,其中70只個股減持市值超過億元,減持最多的永泰能源,大股東一個月內減持規模達到21.6億元,皖江物流、應流股份等減持規模亦在10億元以上。
類似的情形,實際上已經屢見不鮮。與壹橋海參一樣,吉艾科技、宏磊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也遭到了清倉式減持。8月23日,吉艾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黃文幟計劃以大宗交易及協議轉讓的方式,減持其名下的全部1.26億股,占公司總股本28.99%,並將於公告之日起3個交易日之後的六個月內進行。
隨後,黃文幟便開始緊鑼密鼓的減持。相對於劉德群,黃文幟的做法更為徹底。公告顯示,從8月31日到9月28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分六次減持了所持吉艾科技股份,減持均價13.77元/股—15.89元/股之間,共計套現超過18億元。至此,黃文幟所持吉艾科技股份,已經全部清倉。
同樣的情形,還發生在宏磊股份身上。今年1月,宏磊股份實際控制人戚建萍及其一致行動人戚建華、戚建生等人,以27元/股的價格,將所持約1.2億股,轉讓給天津柚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下稱柚子資產)四家受讓方,共計套現達32.5億元左右。兩個多月後,戚建萍再次將剩余的317萬股轉讓給柚子資產,戚氏家族由此清空宏磊股份全部股份。
此外,還有部分上市公司,清倉減持的雖非控股股東,但減持數量卻也不可小覷。9月27日,海立美達公告稱,股東華美達一號投資中心(有限合夥)計劃,自9月27日的未來12個月內,減持其持有的海立美達股份不超過4300萬股,減持比例不超過該公司總股本的 8.68%。
華美達一號雖非控股股東,但卻是海立美達第二大股東。2016年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底,其持股比例為14.33%,持股數量為4300萬股,僅次於第一大股東青島海立控股有限公司。今年二季度,其已堅持了300萬股。此次計劃減持的數量,正是其持有的全部股份。
減持“套路”叠出
為了完成清倉式減持,上市公司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在此過程中,也是“套路”叠出。部分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後,即迅疾謀求全身而退,有的甚至還殺一個回馬槍。
大肆減持後,劉德群已經辭職。10月11日,壹橋海參公告稱,9月30日,公司收到劉德群書面辭職報告,因個人原因,劉德群辭去董事長、董事、總經理、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提名委員會委員等一切職務。此外,獨立董事林毅、銷售總監張勝輝也一同辭職。
宏磊股份的戚建萍家族,清空所持股份後,又殺了一個回馬槍。9月14日,該公司公告稱,擬將其截至2015年底母公司除部分應收款以外的全部流動資產、兩家子公司68.24%、100%的股權,轉讓給戚建萍控制的一家企業。
之所以有此舉動,實為宏磊股份後續重組鋪路。9月14日,宏磊股份還公告,將以14億元的價格,收購廣東一家從事第三方支付、保理、保險經紀的公司,實現第三方支付轉型。而宏磊股份此前的主要資產,就是上述轉讓給戚建萍的兩家子公司及流動資產。轉讓之後,宏磊股份就成為一個幹凈的“殼公司”。
“清倉式減持大多集中在中小板、創業板,在產權方面,目前沒有太多的辦法約束。”前投行人士、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黃建中說,大股東、高管對上市公司的情況非常熟悉,清倉式減持說明其對公司前景很不樂觀。但如果沒有違規,減持是股東的權利,不能因此而限制其減持。如何實現大股東、中小投資者的平衡,確實是一個兩難的問題。
然而,違規減持的情況已是屢見不鮮。9月29日,因減持股份達到5%時,未按照規定履行報告、披露義務,並繼續超比例減持,精倫電子控股股東張學陽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此外,就在9月30日,華夏人壽因違規減持希努爾,於9月30日被深交所公開譴責,並計入上市公司誠信檔案。10月10日,山東證監局又對華夏人壽前述行為出具警示函。
按照現行規定,上市公司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則需遵守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在任職期間,每年通過集中競價、大宗交易、協議轉讓等方式轉讓的股份不得超過其所持本公司股份總數的25%的規定。
劉德群減持壹橋海參,也存在同樣的疑問。按照現行規定,董監高每年轉讓股份數不超過在其名下股份總數的25%。而劉德群既是實際控制人,也是上市公司董事、高管,按照3.46億股的持股數,其減持數量最多不超過8700萬股, 但其今年累計1.17億股的減持量,不但已超過其能減持的比例,而且遠超其無限售股份數。
“這要看是用哪個身份減持,是兩個身份都符合減持規定,還是符合其中一個,還是兩個都不符合。”廣東環宇京茂律師事務所律師劉華浩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對於同時兼具兩種身份的大股東,判斷其是否超比例減持,要細究其減持時所用的身份。
根據壹橋海參歷次公告,劉德群減持時使用的身份,一直都是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其減持也是通過大宗交易進行。對此,劉華浩認為,如果以控股股東身份,並通過大宗交易建議進行,可能並不違規。大宗交易對股價影響不大,且受同時受兩種身份減持規定約束,對大股東並不公平,目前也沒有類似限制。
“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也要保護大股東的利益,但對通過高送轉、做大業績掩護減持的行為,也要保持高度警惕。”深圳一名私募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其中的關鍵,在於監督、促使大股東守法合規的減持。目前,上市公司大股東熱衷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就是為了避免現行規定對董監高人員的限制,但部分大股東減持時,接盤者實際是只是代前者持有,而後在二級市場減持。對於這種情形,需要引起市場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