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行長金墉日前在成功連任後的第一次世行年會全體會議上表示,2016年全球增長預計為2.4%,反映出全球貿易放緩、投資疲軟、政局不確定性上升的影響,此外,陷入衰退的發展中國家數量已經達到2009年以來的最高值。
“在我擔任世行行長的第一個任期內,我們一起努力完成了世界銀行集團的轉型,使之能夠應對我們這代人所面臨的一些最複雜的挑戰。”金墉表示,“但是今天,我們必須捫心自問:我們達到要求的規模了嗎?”
金墉感慨:“改革並不容易,但最重要的事情很少是容易的。……我展望第二任期時,希望你們了解,我們比以往更加致力於消除貧困和促進共享繁榮。”
此前,由於金墉在任期內進行了大刀闊斧卻極具爭議的改革,令其在世行內部面臨“領導力危機”。世行員工協會一度致信執行董事會,希望結束目前美國籍行長“世襲”的狀態。
第二任期兩大目標
金墉表示,在第二任期,他將比以往更加致力於消除貧困和促進共享繁榮。具體將通過三個途徑:加快包容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更有效地投資於人;構建抵禦多種全球性沖擊和威脅的韌性。
在消除貧困方面,金墉以印度舉例,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公路網之一,但公路過度擁擠,2%的國道承載了40%的交通量,造成的瓶頸可能抑制生產率提高和拖慢經濟增長步伐。
在印度,正如所有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基礎設施是實現經濟一體化和提供服務的關鍵。金墉稱,為了幫助印度改善公路狀況,世行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IFC)對設在新加坡的立方高速(CubeHighways)公司投資2.5億美元,該公司正在收購印度收費公路經營者,註入急需的資金來完成項目。
金墉透露,IFC剛剛啟動了一個全新的貸款平臺,將在未來五年籌集50億美元私人資本用於新興市場基礎設施貸款。
其中,“管理聯合貸款投資組合計劃”將專註於基礎設施,使機構投資者能夠與IFC聯合進行項目投資。投資者將受益於IFC和瑞典開發機構SIDA的信用增級。與安聯(Allianz)簽署的首個合作協議就體現出這一平臺調動機構投資彌合基礎設施融資缺口的潛力。金墉表示,這是朝著在新興市場確立基礎設施項目作為一項資產類別邁出的重要一步。
傳統發展道路正在消失
不過金墉也指出,在鼓勵增加基礎設施投資促進增長的同時,對於各國需要什麽樣的基礎設施來在當下和未來的經濟中競爭,我們需要進行更具批判性的思考,且必須加倍小心地確保這些投資惠及最貧困和最弱勢的人群。
“技術進步已經帶來新產業的崛起和其他產業的衰落,改變著諸多職業的性質和未來的技能需求。”金墉認為這些方面涉及到“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和提升投資效果。”
“不斷增加有效的人力資本投資的緊迫性怎麽強調都不過分。”金墉表示,“數字能力將成為對未來勞動力的一項日益重要的要求,這一點似乎已很明確:我們擔心的是,對於許多貧困國家來說,從生產率較高的農業轉向輕工制造業、然後再轉向大規模工業化的傳統經濟發展道路可能正在消失。”
為此,世行將“進行人力資本投資,跟蹤整個項目周期,以促進經濟增長,使你們的國民掌握在全球經濟中進行有效競爭的技能。”他表示。
10~15年內或出現嚴重疫情
金墉表示,埃博拉和最近的寨卡疫情暴露出“我們在應對流行病的能力方面存在致命弱點”。
“在今後10到15年,全球很有可能還會經歷一場嚴重疫情,可能會導致成千上萬人喪生,造成數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金墉表示,假如今年建立的流行病應急融資基金在2014年西非爆發埃博拉疫情時就已存在,我們就有可能提前數月動員1億美元資金,在疫情尚未嚴重時資金就能到位。而實際情況是,緊急應對和恢複費用以及疫區國家的經濟損失最後共達100億美元之巨。
準備是最佳形式的應對,而且成本低。從自然災害中可以了解到,投資建立早期預警系統的成本效益比是每1塊錢支出可以節省至少5塊錢。金墉認為,流行病以外的另一個風險則是氣候變化。
好消息是,世界各國現在必須履行在巴黎作出的承諾。但是需要加快行動速度,否則難以把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攝氏1.5度之內。金墉稱,今年8月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而極端天氣事件在幾乎世界所有地區都變得日益普遍。
譬如在海地,颶風“馬修”令近300人死亡。風暴還波及加勒比海地區的多個小島國家。金墉指出,此類自然災害提醒我們,有必要幫助各國建立加強應對比以往更加頻繁的沖擊的能力。
“我們建立了一個更好的世界銀行,現在我們需要一個更強大的世界銀行。”金墉表示。
美國當地時間9月27日,世行在聲明中稱,世行執行董事一致同意金墉繼續連任世行行長,其第二任期將於2017年7月1日開始。金墉1959年生於韓國首爾,5歲隨家人移居美國,為哈佛大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醫學教授、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顧問、達特茅斯學院校長等。2012年,金墉獲得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名,成為世行行長候選人,並最終當選世行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