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摩根大通區塊鏈項目已啟動:銀行變身“科技公司”

老牌國際投行高盛早就開始以“高科技公司”自居。無獨有偶,被稱“最優秀銀行家”的摩根大通主席傑米·戴蒙(Jamie Dimon)也將公司描述成一家科技公司。在這個“科技+”時代,金融科技(Fintech)正在滲透傳統金融機構,各界不得不為這股顛覆式力量提前做好準備。

近期,摩根大通企業和投資銀行部亞太區銀行科技主管Abhijit Gupta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的獨家專訪。他透露,摩根大通已經將區塊鏈與實際業務相結合,聚焦提升跨境轉賬的效率。 “我們正在就內部轉賬(internal book transfers)試運行一個 ‘網絡支付’ (network payment)項目。過去的一年半時間里,我們系統的處理時間提高了10倍,但事實上我們需要達到的是1000倍。”

除了區塊鏈之外,金融科技的含義其實更為廣泛。摩根大通在科技領域投入巨大——“2015年,我們在科技方面投入90億美元; 目前公司在全球擁有4萬人的科技團隊。” Abhijit Gupta告訴記者。

摩根大通啟動區塊鏈試行項目

其實,聽起來高深莫測的區塊鏈並不是全新的概念,“實際上這只是4-5項成熟技術的結合,例如密碼學(cryptography)、分布式數據庫技術等。但它們的確是第一次走到一起,並將對行業產生顛覆式的革新。” Abhijit Gupta稱。

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可能會在眾多領域大展身手。其核心則是去中心化分布式記賬,集體維護一個可靠數據庫的技術方案,本質上是一種全民記賬方式。而在金融領域,中心化結算則是各種交易的基礎。面對資金的速度(以天數為單位)遠不及信息傳輸速度(以毫秒為單位)的現實,歐美銀行巨頭們期望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全球範圍的實時結算清算。

據悉,直到今年年底,摩根大通的區塊鏈試運行項目都會與現有的跨境轉賬系統平行進行,該行已經完成了相關測試。

有分析人士解釋稱,例如某國際公司可能在倫敦、日本設有賬戶,如果要進行從英國到日本的跨境資金支付,有時會受到時區限制。英國的下午可能是日本的夜間,轉賬系統無法實時運作。但一旦使用區塊鏈,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不過,要實現理想情境中的實時跨境轉賬仍須時日。Abhijit Gupta表示,當前系統仍在完善之中,“現在還不能達到實時結算,我們目前關註的是改進技術的性能,尤其是速度方面。 過去的一年半時間里,我們系統的處理時間提高了10倍,但事實上我們需要達到的是1000倍。”

他認為,目前並不需要擔心安全問題,區塊鏈表現得更為穩定。不過,摩根大通的這一試行項目仍然僅限於該行內部的私鏈體系(Private blockchain)。相較之下,公有鏈(Public blockchain)對所有人開放,任何人都可以參與;而私有鏈則僅對單獨的個人或實體開放。

國際投行積極布局區塊鏈

眼下,銀行們正在借鑒區塊鏈技術,在一定範圍內構建私鏈體系,一方面滿足合規性和監管要求,另一方面希望打造一個統一的賬本和結算系統,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運營效率。以高盛、花旗、德意誌銀行、匯豐、摩根大同等為首的全球超過40家大型銀行加入的初創公司R3CEV領導的區塊鏈聯盟就是其中的代表。

這家2015年才成立的公司正在為歐美大銀行門創建區塊鏈代碼和協議,通過建立開源、通用的“共享賬本”,大幅度減少銀行的協調成本,並形成一個全球的去中心化的實時結算清算系統。

眼下的跨境結算,是依仗成立於1973年的SWIFT這一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大多數銀行都在使用的系統來進行的,其旨在解決各國金融通信不能適應國際間支付清算的快速增長。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近期表明,“區塊鏈技術的創新所形成的新金融業態,恐怕會對銀行業的幾個主要功能帶來挑戰:一是支付功能;二是信用中介功能;三是信用創造功能以及整體金融服務的功能。”

在前兩者的基礎上進一步往前推,甚至會最終影響到銀行的信用創造功能。“銀行吸收存款之後,運用包括支付和信用中介的這一套體系,最後發放貸款,再形成存款。這樣循環往複有一個貨幣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信用創造功能就此體現。如果運用了區塊鏈技術,點對點、分布式,其形式看上去也是借貸關系,但是本質確是直接金融,不會像銀行這樣不斷地創造出新的信用規模。這對銀行來說也是一種挑戰。”

不過,匯付天下資深戰略分析師趙敏此前表示,銀行之間需要賬戶共享,並相互信任,而這恰恰是銀行的核心利益所在,所以R3CEV能否成功,仍有待觀察。

金融機構or科技公司?

金融科技的整體顛覆力量更加不容忽視。眼下,老牌投行已經愈發向“科技公司”靠攏。

此前,傑米·戴蒙將摩根大通描述成一家科技公司,“這意味著隨著我們越來越依靠科技來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我們的科技團隊對於業務而言,與我們的銀行家同樣重要。” Abhijit Gupta告訴記者,摩根大通在技術領域投入巨大——2015年,摩根大通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近90億美元,目前公司在全球擁有科技團隊規模達到4萬人之多。

無獨有偶,高盛也踩準了技術革新的趨勢,加大在科技領域的投資,招聘了大量的計算機工程師,並投資外部科技公司。

例如,一家名叫Kensho的金融數據服務商得到了高盛1500萬美元的投資。Kensho正在研發一種針對專業投資者的大規模數據處理分析平臺,其將能取代現有各大投行分析師們的工作,可以快速、大量地進行各種數據處理分析工作,並能實時回答投資者所提出的複雜的金融問題。

當然,“科技”一詞近年來總是與“失業”聯系在一起,這也成了近兩年達沃斯論壇的熱門議題。

不過,Abhijit Gupta告訴記者,“我們並不認為金融科技會使很多人失業。隨著更多資金投入這一領域,更多工作機會也會應運而生。同時,這不是以傳統行業工作機會為代價的。實際上,很多人因為科技領域的機會,主動離開了傳統行業。”

同時他也認為,金融科技對於提升生產率十分重要。“例如, 機器人在銀行運營部門的應用通過減少人為錯誤而提高了效率,並因此改善了客戶體驗。我們也因此可以重新將員工部署到他們可以繼續產生價值的部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5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