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數據助力“互聯網+”農險發展

近年來,農業保險對農業連年增產、農民持續增收發揮了重要的“穩定器”和“助推器”作用。然而,一些傳統農業保險已經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需求。

在近日舉行的“農村金融與保險”論壇上,專家表示針對農業所面臨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以及國際競爭風險等,都需要農業保險的介入。而“互聯網+”時代下的新型農業保險則需要大數據信息化來“加持”。中國太平保險集團總經理李勁夫在論壇上表示正準備積極推動信息化進村入戶工程,力爭在2020年前完成對全國60萬個行政自然村的全覆蓋。

數據顯示,過去十年,我國農業保險業經歷了爆發式增長,保費收入由2007年的51.8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374.7億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業保險大國;參保農戶由2007年的4981萬增加到2015年的約2.3億戶次,保險觀念為越來越多的農民所接受;經營農業保險的機構從2007年的6家增加到2015年的26家,越來越多的保險企業搶灘農險市場。

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表示,近年來農業部聯合保監會、財政部加大工作力度,提高保險範圍,降低保費費率,不斷推動農業保險從制度層面上的創新和提升,為增強農業風險抵禦能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發揮了“穩壓器”、“保護傘”的作用。

例如,一些保險公司推出的天氣指數農業保險、農險“保險+期貨”的試點、農產品質量保證保險等都為農業保險創新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張玉香介紹,今年經過一系列嚴格評審,有12家期貨公司的“保險+期貨”試點項目獲批立項,其中有9個玉米試點、3個大豆試點,主要覆蓋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玉米大豆主產區。

但屈冬玉也坦言,我國農業保險與發達國家相比、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保險覆蓋面不夠、保障水平比較低、補貼分擔機制不合理、巨災保險分散機制缺失等諸多問題,需要深入總結經驗,借鑒國內外成功的做法,深入研究不同地區、不同主體、不同產業對農業保險的需求,加快發展實現適應我國農業發展需要的農業保險。

李勁夫分析稱,目前農業保險發展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農業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風險保障的需求更加凸顯;二是農業產業對保險融資的需求更高,保險資金是安全靜態的優質資金,能更好地滿足農業對現代資金的需求;三是農業全產業鏈信息化服務需求更高。

“現在不管是從種子到收產,從生產到消費、從農民播種化肥、農藥、信息化服務都提出了一條龍的無縫連接的一些新的需求。”李勁夫說。

而這種需求背後又使得“互聯網+”時代的現代農險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撐。“沒有數據的積累、調查和分析,保險又是盲目的。”農業部市場經濟與信息司司長唐珂表示。

對此,農業部和保險公司都將在信息化、大數據方面著力布局。

李勁夫表示,中國太平正在與農業部有關部門展開前期的有關探討,積極推動信息化進村入戶工程,力爭在2020年前完成對全國60萬個行政自然村的全覆蓋,研究論證參與對接涵蓋全國80%的農產品流通、具有4469家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大數據建設,實現從大棚設施保險、農產品保險到農產品價格指數保等產業的全覆蓋。

唐珂則介紹稱,作為農業農村大數據落地的第一個項目,農業部正在籌備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大數據平臺。該項目將在全國的4460多家農產品批發市場中選出一千家,再從其中選十萬個商戶,再連接一百萬的新型農業主體,將生產信息、流通信息、銷售信息、市場信息都作為大數據的積累來建設,最終判斷農產品的一些價格走勢,從而有效地控制市場風險,也為農業保險提供支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0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