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逃離法蘭西

http://www.infzm.com/content/84914

傑拉爾·德帕迪約:「法國政府將成功、創造力、才華和任何與眾不同的事情都看做制裁的對象。」

奧朗德:「他應該反省申請其他國家的國籍意味著什麼,因為我們為作為一名法國人感到自豪。」

出走的富人們

還有比這更「高帥富」的移民嗎?

2013年1月6日,法國影星傑拉爾·德帕迪約(Gerard Depardieu)在俄羅斯索契拜會了俄羅斯總統普京。之後,他到莫爾多瓦共和國首府薩蘭斯克參加了俄傳統的歡迎式。在那裡,身著俄式長袍的德帕迪約展示了他剛拿到的俄羅斯護照。莫爾多瓦共和國主席弗拉基米爾·烏爾科夫當即表示德帕迪約可以直接就任文化部長,並直接入住首府薩蘭斯克的大房子。

63歲的德帕迪約1990年代紅極一時。這位在法國幾乎家喻戶曉的「大鼻子情聖」最近出演的角色是李安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蠻橫無理的屠夫。近年來產量日下的德帕迪約常常傳出酗酒滋事的消息,他的前妻因此認為他高調移民是因為「缺乏關注和愛」。而德帕迪約則表示移民俄羅斯是因為熱愛那裡的文化、藝術以及民主制度。不過,更多的人會說起「避稅」。

2012年4月,法國新總統奧朗德決定對年收入超100萬歐元的富人對其超出部分徵收75%的所得稅,而此前,法國的最高累進稅率只有40%。據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的數據顯示,「75%」的稅率讓法國一舉超過瑞典(57%)成為全球第一。中國最高累進稅率為45%;而在俄羅斯,只需繳納13%的均一個人所得稅即可。

法國總理讓·馬克·埃羅(Jean-Marc Ayrault)直斥這很「可悲」,「納稅是愛國的表現,而政府只是想讓富人多做一點貢獻」。對此,德帕迪約是以公開信的方式針鋒相對,他表示自己的總稅負已經達到85%,並指責政府「將成功、創造力、才華和任何與眾不同的事情都看做制裁的對象」。

2012年9月9日,就在超級富人稅被寫入2013年法國財政預算法案的當月,法國首富、路威酩軒(LVMH)集團總裁伯納德·阿諾特(Bernard Arnaud)秘密申請加入比利時國籍。截止到2013年1月9日,阿諾特以297億美元的總身家在彭博全球億萬富豪榜中排名第9位。緊隨其後的是香港富豪李嘉誠,身家290億美元。

儘管阿諾特事後表示自己此舉並非出於避稅考慮,還是遭到奧朗德的抨擊:「他應該反省申請其他國家的國籍意味著什麼,因為我們為作為一名法國人感到自豪。」

法國巴黎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Aymeric Petitin告訴南方週末,如果只是想避稅,悄悄把財產轉移到鄰國瑞士並不困難,而申請新國籍標誌著對政府的強烈不滿。

精英出走的話題在法國也不是第一次了。1981年,與奧朗德同樣是社會黨人的密特朗任總統期間,也曾因其大型私企國有化政策等主張嚇跑一批富人。LVMH集團總裁伯納德1981年為此移居美國,直到三年後政府改弦更張,他才回國。

法國某時尚雜誌撰稿人Benedict Burguet的想法或許可以解釋這個現象。「國有化是對企業持股50%以上,而對個人所得徵稅50%以上就是明搶。奧朗德的超級富人稅比密特朗的國有化政策還要嚴重。」她告訴南方週末。

違憲的「超級富人稅」

富人們的強烈反彈,沒能阻止「超級富人稅」在法國國會乘風破浪。然而,就在新稅法即將在2013年1月1日生效之際,12月29日,法國憲法委員會宣佈:「超級富人稅」違憲。

法國憲法委員會可對任何國會通過的法律進行合憲性審查,並享有絕對否決權,可全部或部分否決國會通過的法律。

憲法委員會這次給出的理由是違反稅收的平等原則——夫妻兩人如果只有一個成員收入超過100萬,要承擔75%的稅負;但如果兩人年收入均為90萬,雖然總收入並不少,卻不用繳納「超級富人稅」;兩個家庭顯然沒有受到平等對待。

「法國傳統的稅收政策是以家庭計稅,家庭成員越多,每個人交的稅就越少。為鼓勵生育,小孩也要計半個名額。所以,這次以個人收入計稅,很明顯違反了平等原則。」旅法學者陶贇說。他認為,這個明顯的政策錯誤,奧朗德團隊不可能不清楚。

「75%」稅收計劃,為奧朗德在競選時所提。這個被他的競選對手、法國前總統薩科齊譏為「業餘到嚇人」的稅案,涉及徵稅對象為1500人左右。據英國《衛報》預計,這項稅收在2013年可以為法國政府增收5億歐元,而法國2011年的財政赤字規模則是908億歐元。

「這個稅本來就是在薩科齊選情佔優時奧朗德團隊創造出來的,根本沒經過深思熟慮,只是吸引共產主義選民的戰術。」Burguet說。陶贇認為,在選舉階段,這種偏左的政策主張穩固、擴大了左派選民的基本盤,在兩輪制的法國總統大選中,保證了奧朗德在第一輪的勝出。

隨著奧朗德勝選,這個重磅競選承諾終被寫入預算案,並在社會黨佔多數的國民議會和參議院一路順暢。直到反對黨人民運動聯盟的60名議員聯合提出違憲審查申請。

依據法律,在348席的參議院或577席的下議院中,只要60名議員聯署申請,憲法委員會就必須展開違憲審查。目前憲法委員會的9名法官均是由總統、參議院院長、眾議院院長輪流任命的,每人任期9年,每三年換3名。

「議會民主無法避免多數人暴政,在此情況下,唯有法治才能監督民主。合憲性審查給了少數派一個通過法律途徑的救濟機制,這也是現代法治國家的標誌。」陶贇說。

在陶贇看來,奧朗德政府為「超級富人稅」冠上「愛國」之名也有違憲之嫌,因為「愛國不能作為收稅的理由」。他介紹,根據與法國憲法具有同樣效力的1789年《人權宣言》,收稅的目的只能是保證國家機構運行所需。

「這下好了,右派覺得這是愚蠢、骯髒且無用的稅負,左派則嫌奧朗德軟弱,無法兌現承諾。」Burguet說。

到2012年12月,奧朗德的支持率已經從剛上任時的55%一路狂跌至35%的歷史最低水平。同樣為奧朗德亮黃牌的還有美國商界。美國商務部年底針對美國商人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22%的人認為法國的營商環境有吸引力,而2011年的數字則是56%。

前途未卜的「超級富人稅」

2012年12月31日,就在「超級富人稅」被判違憲的兩天後,奧朗德在新年演說上依然宣示向富人加稅。

「稅收公平是第一位的。」奧朗德說,「擁有最多財產的人總會被要求繳納更多。在憲法委員會裁決後,我們會重新制定針對最高收入者的所得稅案,使其做出卓越的貢獻。」

奧朗德眼下首要的任務不是圍追堵截那1500個富人,而是連續19個月高企的失業率。他把2013年定為「為工作而戰」的一年,為此,他連聖誕假都沒休。

不過,「富人稅」似乎依然是奧朗德無法繞過的競選承諾。供職於法國波爾多大學公立研究機構的法國人雷諾告訴南方週末,只有收到這些稅,才能保證有錢刺激經濟,創造就業,而非用於「古怪而無用的東西」——「比如醜陋的畫,富人買它們,只是為了顯示自己能買得起。」雷諾憤憤地說。

雖然富人稅未能開徵,但奧朗德增稅改革已經開啟。2012年9月,奧朗德政府廢除了一系列稅收優惠,包括20人以上的企業在35小時工作制下,加班收入免稅。這是薩科齊任內採用的,旨在以稅收優惠降低稅負,從而減輕企業用工成本。從2013年1月1日開始,收入超出15萬歐元的家庭需繳納45%的所得稅,這也是奧朗德政府新增的。另一方面,2013年生效的財政法案凍結了原本隨著通貨膨脹上調的所得稅起征點,從而變相地擴大了徵稅對象。

「普通人已經開始多交稅了,如果不對富人們加稅,會讓窮人感到心理不平衡。」陶贇說。不過他也認為,如果一年後經濟好轉,這項原本期限為兩年的臨時性稅收很可能不了了之。「產生赤字的主要原因還是收入少,根本原因是經濟不景氣。」陶贇說。

2013年初,法國政府維持了早先的預期,即2013年GDP增長率0.8%,同時將預算赤字控制目標定為GDP的3%以下,比上一年下降1.5個百分點。然而,法國國家統計及經濟研究局2012年底的報告顯示,法國經濟已出現萎縮,2013年上半年幾乎無法實現增長,預計總統奧朗德削減預算赤字計劃或承受更多壓力。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退休講師安妮·瑪麗·蘇里耶(Anne Marie Soulier)則認為,在歐債泥潭中,稅收改革無論如何都值得一試。「政府宣佈了稅收改革政策,就很難走回頭路了,猶豫不決可能產生比『壞的』改革更為惡劣的公共影響。」她告訴南方週末。

不過,法國的富豪們出走的腳步並未停止,各種消息流傳。「下一個離開法國的很有可能是一個好萊塢的法國女明星,前兩天我剛從她的朋友那裡得到消息。」Benedict Burguet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18

SENSE隨筆140725法蘭克福學派淺談(下)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7/25/sense%E9%9A%A8%E7%AD%86140725%E6%B3%95%E8%98%AD%E5%85%8B%E7%A6%8F%E5%AD%B8%E6%B4%BE%E6%B7%BA%E8%AB%87%EF%BC%88%E4%B8%8B%EF%BC%89/

SENSE隨筆140725
法蘭克福學派淺談(下):公共領域
執筆人:蟬

與老師 阿多諾Ardono及 霍克海默Horkheimer不同,哈布瑪斯並未被美國日益強大的資本主義所震懾。 反之,哈氏認為個人及自由主義的傳播令世界充滿希望。 他在各種社會現象尋找素材,試圖以較正面的視角去解釋啟蒙時代所帶來的變化。
哈氏的成名作《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於1962年在西德出版。 這本在歐陸極具地位的書,要待到1993年才翻譯成英文,今日在學術書籍上常見的「公共領域Öffentlichkeit」概念便是由哈氏最先提出的。

〈社會的意識形態〉
在介紹哈氏著作的學理前,先看一下哈氏老師 阿多諾對不同社會的意識形態ideology的評論。縱觀當今之世,提倡廣義的 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和 社會主義的國家佔極大多數。 這些不同的“主義”均對社會結構提出一套自以為是的想法。 固然不同的地方因其發展歷程與環境,會培育出不同的價值體系,但這些想法都有其限制,難以判定優劣。***

阿多諾認為「意識形態」是 “社會必要的幻覺socially necessary illusion”,是一套社會系統地令其成員相信的錯誤觀念與想法。 它指的不是一般人對日常事物的錯誤認識,而是社會上廣泛地認為是對的,以至於幾乎所有成員皆信以為真的信念。 意識形態是功能性的:它令社會中的“機構institutions” 的合法性得到成員的確認,並令這些“機構”享有壟斷的地位。*****
舉例:警察是正義的執法者;法官是公義的代言人。

意識形態令社會中人為機構的存在變得自然與穩固, 甚至令一些實際上只為社會個別階層服務的機構看似為整體社會服務。
舉例:假若古典經濟學定律成為社會的意識形態,則基層人員會更願意接受自己的勞動與付出只配獲取卑微的回報,而難以將此狀況視為不公義。

意識形態一旦成為社會的有力元素,機構的權力便會日益擴大,而個別成員群也會日漸安於本份。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會結構穩定牢固,卻喪失調節能力。法派相信萬物皆為無止盡的歷史進程,所以意識形態是需要接受批判的。 意識形態批判Ideology Criticism乎合法派判批性理論的務實要求,透過增加對意識形態的認識令社會結構更有彈性並達至更佳狀況。
《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便是典型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

〈公共領域的兩面〉
哈氏在延續法派學術成就的同時,對悲觀上一代的批判性理論提出質疑。 他認為既然批判性理論的目的是為社會診症並提供良方,則霍阿兩老把啟蒙時代描寫為“既必需又不可能necessary and impossible”的定調便是自相矛盾把理性視為社會進程的死胡同aporia:在哈氏眼中並非偉大的定論,只是缺乏歷史證據的分析失誤。

在18世紀初,西方社會公民權利civic rights開始抬頭,個人自由和新聞自由的確立令民眾得以公開討論不同的社會問題。 咖啡館與沙龍的冒起,為民眾能在一個地方集結並自由地討論交流free public discussion成為可能。 這些自主的論壇讓參與者能跨越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 進行相對獨立的政治與經濟想法的系統性交流及討論。
Def.「公共領域」是社會中的個人private citizen以平等的地位自願結聯,理性地討論不受限制的議題的地方。

透過在公共領域的討論,公眾的普遍意見public opinion得以達致,並建立在共同利益common goods之上。 公眾意見因參與者的結聯而獲得權力及影響力,成為一股監察和檢驗當權者的權力與合法性的力量。*** 公共領域便得以行使其政治和社會的權力,而不隸屬於任何國家機構,成為介乎民眾與政治之間的社會領域。

然而踏入19世紀,公共領域逐漸被文化產業如報紙、電視和其他大眾傳媒所扼殺,變成一個可以被操控與管理的場域arena。*** “自由”被 “消費主義”取代成為社會的價值,政府等機構學懂如何爭取民眾的支持以增加其合法性。 這些支持是機構透過經濟手段所獲得的,是未經民眾公開討論、批判的意見。

哈氏在描述公共領域的冒起與沒落時,提出所謂的「公共領域」既是想法idea,亦是意識形態ideology。
作為想法,公共領域代表公開、自由、全包inclusivity、平等。 但一旦反映在現實,它便變為一種意識形態。

歷史上的公共領域如咖啡室與沙龍,並不如以上所說的公開與平等,只有受教育的中產男性才有機會參與。參與者也並非為社會大眾的利益所考慮:即使不為私利,也頂多代表著一眾共同利益者如行會、家族等給與意見。公共領域只是一個社會必須的幻覺,它並未存在,以後亦不會存在。****

縱使如此,哈氏仍認為 “公共領域”這種烏托邦式意識形態是值得追尋的。 只有在自由、理性、平等與公開的環境下作出討論,就算未能形成真正的公共領域,社會才能向更好的方向行進。

參考:
《Haberma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2005) Gordon Finlays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429

SENSE隨筆140722法蘭克福學派淺談 (上)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7/22/sense%E9%9A%A8%E7%AD%86140722%E6%B3%95%E8%98%AD%E5%85%8B%E7%A6%8F%E5%AD%B8%E6%B4%BE%E6%B7%BA%E8%AB%87-%E4%B8%8A/

SENSE隨筆140722
法蘭克福學派淺談 (上):巨匠 哈布馬斯
執筆人:蟬

哈布馬斯Jurgen Habermas是著名的德國哲學家及社會學家, 是德國哲學主流「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的第二代領導人。 礙於近代英美與歐陸哲學發展路線迥異,對於學習英美線社會和人文科學的朋友,可能並不那麼清楚以德國為基地的「法派」。 此一短系列旨在介紹 哈布馬斯的理論,兼且粗淺地介紹一下法派的學術成就。

法派的批判性理論〉
1923年馬克思主義者Felix Weil在 法蘭克福成立了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德文簡寫IfS)。 顧名思義IfS是個研究歐陸哲學及社會學的機構。1930年法蘭克福大學教授 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被選為IfS的局長。

當時法派聚集了一批學術背景相近的思想家:他們都深受 黑格爾和馬克思的影響,熟悉並鑽研黑格爾辯證法。*** 雖然黑氏與馬氏及後對德國甚至歐陸的哲學影響甚鉅,但在當時學術界 “法派” 卻只是小眾派別。 歐洲當時的學術主流偏向支持 新康德主義neo-Kantianism與邏輯實證主義logical empiricism。

霍氏在位時,與數位法派第一代的才人,如Herbert Marcuse、Erich Fromm和Theodor Adorno等,一同發展了「批判性理論Critical Theory」典範。 按照黑格爾辯證法,萬物皆透過矛盾發展:即事物內在的 “正”與 “反”, 繼而產生 “融合”,取得進步,故黑格爾辯證法相信事物變化並無終點。****

法派認為科學革命後學術界偏向相信事實是一個客觀的存在, 知識的目的是透過建立理論反映客觀存在的事實。 故此各門急速興起的學科,如物理學等,逐漸走向專業化,透過運用 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追求事物的“真理”。霍氏稱透過此種路徑發展的理論為「傳統理論traditional theory」。***

法派一眾思想家提出另一種理論發展路徑,即批判性理論。 批判性理論有數個特點:

  • 自我意識 self-aware
    傳統理論將理論與描述的對象隔離
    ,並有意忽略理論對描述對象的影響。批判性理論將自身視為對象的一部分,將 “在對象應用理論時的效應”,和 “應用者的目的”一併考慮。 這個特點也被稱為 反射性的reflective
  • 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
    別於傳統理論,批判性理論相信只有透過檢視各個不同學科的狀況,才能獲得更廣闊和具洞見力的觀點。 筆者認為這種鄙視專業化的想法,與馬克思主義認為工業化導致高度分工,從而令人出現異化的說法同出一轍。 亦如存在主義經典《非理性的人Irrational Man》所指出,知識份子的專業化令他們在學術機構以外難以生存。
  • 實踐性 practical
    批判性理論應該是可實踐的。 法派認為理論的目的除了找出社會當下的問題wrongness之外,也應該分辨社會進程的傾向,並協助社會達至更佳(而非最佳)狀況。

悲觀的第一代〉
1933年納綷德國掌權,國內反猶聲音日漸高漲。 法派的黃金第一代當中極大部分是猶太人,國內的狀況迫使他們離開德國,而IfS亦被迫數次遷移。 1933年遷至日內瓦,次年移至紐約。 IfS在美國與哥倫比亞大學合作,並將旗下刊物《Journal for Social Research》易名為《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這批學者初到美國即被當地的消費文化所震撼。 高速的工業化令社會急速“福特化”,資本主義將人的需要和慾望轉化至對工業製品的需求。 透過滲透在不同媒體的廣告,人的意識被重塑。 黑格爾所提到的“解放reconciliation”體現為對理性的崇拜:人只有透過追尋理性才能獲得快樂與自由,在美國適得其反。

在眾多的社會現象中,最令法派學者驚訝的是荷里活電影! 荷里活電影的大團圓結局為大眾提供一種虛假的滿足,令他們忽視現實生活中令人沮喪的面向。 美國的大企業透過這些潛藏的文化改造,令人民接受一個貌似能滿足深層需要的社會系統,而實質上只是利用文化產業culture industry去改造他們。

美國的狀況令一眾法派學者對批判性理論的實踐性產生懷疑,他們觀察到理性主義與 資本/消費主義在美國相互惡性強化的現象。*** 悲觀的霍氏與阿多諾Adorno在1947年合作發表了法派其中一本代表作《啟蒙辯證法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書中提出啟蒙時代冒起的 “工具理性”逐漸發展成一種壓倒性智識,自然科學與各種技術性的知識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取得壟斷性優勢。自然科學原是人類為了掌控自然和環境的思想工具,而科技與工業只是這種工具的延伸,現在反過來掌控了人類的心性。

這種理性化的進程令計算與物化取代宗教成為社會的信仰。*** 與啟蒙時代的思想家所提倡的不同,法派認為理性並沒有為人類服務,令人從自然與宗教中解放出來;相反,理性把人囚禁在日益發達的行政網絡與控制之中,掌控生活的經濟系統並沒有令人生活更富足,而是令人更加貧窮和痛苦。***

哈布馬斯就在這個背景中認識法派的思想,然而由於身處的年代不同,他並不認為人類社會發展是如此的悲觀。 後文會介紹哈氏的成名理論:「公眾空間Public Sphere」。

參考:
《Haberma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2005, Gordon Finlays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432

法國駐華使館悼念吳建民逝世:法蘭西失去偉大朋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570.html

中國資深外交官吳建民突然因車禍逝世的消息,讓很多人驚訝和深感痛惜,各駐華使館紛紛哀悼。

法國駐華大使顧山今日發悼詞表示,“驚悉吳建民大使不幸逝世, 我深感悲痛。法蘭西人民失去了一位知曉法國並為法中關系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朋友。值此悲傷時刻,我謹向吳建民大使的家人表示沈痛哀悼。”

“吳大使是我的師長,我從他那里學到很多,為其深邃思想所折服。”顧山表示。

據武漢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消息,6月18日4時17分,孫彧(男、30歲)駕駛鄂AA9S01號別克商務車,搭載乘客吳建民(男、77歲,外交學院原院長),劉鋒(男,54歲)、朱曉馳(男、52歲)、陳偉傑(男、27歲),沿武昌區梨園地下通道由北向南行駛至南出口處時,所駕車頭撞擊路中隔離花壇,發生單方交通事故,造成車內五人受傷。吳建民、朱曉馳經醫院搶救無效當日死亡。

據悉,傷者正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接受治療,暫無生命危險,事故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吳建民於1939年3月30日生於重慶。1959年從北京外國語學院法文系畢業後,吳建民進入外交部工作。他曾為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國家領導人當過翻譯。

1971年,32歲的吳建民成為中國駐聯合國第一批代表團工作人員,在他此後的外交生涯中,歷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參贊,中國駐比利時使館、駐歐共體使團政務參贊,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及發言人,中國駐荷蘭大使、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常駐代表、大使,中國駐法國大使等。

在1998年至2003年擔任駐法大使期間,吳建民是不少法國外交官口中的儒家君子,能力卓越,在他任職期間,中法關系發展良好。在2003年6月底吳建民離任前夕,法國總統希拉克向他頒授了“法國榮譽勛位團大騎士勛章”。通常這一榮譽勛位,是僅次於法國總統授予外國元首的十字勛章之外的全法最高表彰獎,授予一位離任大使,是破天荒第一次。

外交部歐洲司通過微博“中歐信使”賬號表示,吳大使是傑出的外交官,睿智、儒雅、正直,在國際外交舞臺上充分展示了中國外交官的素養,退休後依然為中國的外交事業奔走勞碌。他的溘然離世是中國外交界的重大損失,令人扼腕唏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08

捷克航空一客機宣布緊急狀態 轉飛法蘭克福機場

據外媒報道,捷克航空一架從布拉格飛往德國城市杜塞爾多夫的OK520航班客機宣布緊急狀態,並轉飛法蘭克福機場。原因目前不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622

歐洲雙城記:法蘭克福要從倫敦碗里搶走什麽

今年年初去歐洲,經過德國便順道去美茵河畔法蘭克福走走看看。在歐洲,恐怕很少能看到像法蘭克福一樣蓋滿了高樓大廈的城市。

比起倫敦的狹窄擁擠、巴黎的斑駁陳舊,法蘭克福的一切都是新的,現代化大樓,寬闊的馬路,嶄新的基礎設施,就連斑馬線都白得發亮。遊走在布滿自動化設施和按鈕指示牌的大街上,很難有坐下來品一杯咖啡的沖動,仿佛星巴克的速溶咖啡跟這座城市更配。

相比曼哈頓、香港中環、陸家嘴的鋼筋混凝土叢林冷漠的讓人無法親近,在法蘭克福,美茵河襲承了萊茵河的典雅浪漫,使這座年輕的城市,巧妙地略去了德意誌百年老字號的刻板嚴肅。在更為開闊的空間里,行人的腳步也更顯輕快,卻又不像牛津街上的人流那樣焦慮匆忙。

(圖為法蘭克福德意誌銀行門前廣場)

近年來,全球各地的金融機構紛紛奔赴美茵河畔安營紮寨,尤其在今年6月英國退歐公投後,更多的金融機構有意將自家在倫敦的資產和業務遷往法蘭克福。

法蘭克福,這座年輕的金融城市,將要從老牌金融中心倫敦的碗里搶走什麽?

法蘭克福欲接盤倫敦金融城

德意誌銀行總部的雙塔大樓就坐落在美茵河畔,這座聯邦德國的中央銀行猶如一根敏銳的中樞神經,牽動著德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的經濟。

繞著雙塔大樓附近走一走,隨處可見來自世界各地的金融機構,蘇格蘭銀行、美國銀行、北歐聯合銀行、法國巴黎銀行以及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都已在法蘭克福安家落戶。中國已於2014年在法蘭克福建立了歐洲第一家人民幣結算中心。

據消息人士透露,高盛正考慮將部分資產和運作部門從倫敦遷至法蘭克福,以確保在英國脫歐後仍能進入歐洲共同市場。另外,高盛正在與歐央行官員進行討論,但由於涉及前所未有的法律問題,高盛仍未做任何決定。

境外媒體近日也報道稱,德國財政部表示,目前已接到越來越多金融機構的申請,這些機構在英國決定脫離歐盟之後,考慮遷往德國。

德國財政部高級官員Thomas Steffen稱,德國法蘭克福正在努力吸引來自英國的金融機構,德國對這類態度非常開放,預計將在2017年初做出部分決定。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KPMG)今年9月的調查顯示,公投退歐後,英國各行業營收介於1億~10億英鎊(1.25億~12.5億美元)的企業中,每四家有三家考慮將業務搬往歐洲大陸。

同時,法蘭克福也急欲吸引歐洲銀行業管理局(EBA)前來,該機構監管整個歐盟的銀行業,並已表示在英國決定退歐後必須搬離倫敦。

Thomas Steffen表示,考慮到法蘭克福已經是歐洲央行、其銀行監管機構(SSM)和保險監管機構(EIOPA)的所在地,EBA在這里將得心應手。

德國一直以來都在歐元區占據核心地位,德國的外匯市場重要性在歐洲僅次於倫敦,而法蘭克福又是德國的金融中心,英國退歐之後,法蘭克福將成為歐洲金融中心的不二之選。

美茵河畔的“曼哈頓”

比起老牌的金融大亨曼哈頓、倫敦和香港中環,法蘭克福這位年輕的金融小咖,擁有成為下一個世界級金融中心的巨大潛力。

(圖為實拍法蘭克福街景)

德國銀行業協會主席彼得斯Hans-Walter Peters在英國退歐公投結果公布當天表示,從中期來看隨著英國退出歐盟,位於歐洲大陸的金融中心將變得更加重要,尤其對於法蘭克福而言更是如此。

柏林市負責經濟地參議員Cornelia Yzer也表示:“長期以來,倫敦被跨國企業視作在歐洲設立總部的重要落腳點,今後這些企業將更多地考慮在歐洲大陸核心地帶選址。”

法蘭克福本就是歐洲的金融中心,是歐洲貨幣機構匯聚之地,這里擁有400多家銀行(其中近200家是外國銀行),770家保險公司。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還是繼紐約和倫敦之後全球第三大交易所,經營著德國85%的股票交易。

在法蘭克福,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從事金融行業,午餐時間西裝革履的他們一手握著面包三明治,一邊還在急速敲擊鍵盤。從面對面用餐的同事嘴里時不時還會聽見Index、up、down。

向前追溯,二戰雖然毀滅了這座城市卻又給它帶來契機。1949年,法蘭克福以微弱票數落選聯邦德國首都,但卻“因禍得福”,成為德意誌聯邦銀行、聯邦統計署,以及眾多銀行所在地;在1993年,法蘭克福被選為歐洲中央銀行所在地,法蘭克福從此成為歐元區貨幣政策的決策中心。

同時,法蘭克福還擁有德國最大的航空樞紐、鐵路樞紐,法蘭克福國際機場也是僅次於倫敦希思羅和巴黎戴高樂的歐洲第三大機場。每年在此起飛的飛機飛往全世界192個城市,有260條航線把法蘭克福同世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走在綠草叢生的美茵河畔,一邊是自西向東流經整個法蘭克福的清澈河水,生生不息,另一邊是錯落有致的銀色叢林,朝氣蓬勃。美茵河畔的“曼哈頓”已然建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813

英國脫歐後新歐洲金融中心之爭:巴黎、法蘭克福誰占上風

英國脫歐程序啟動,加入歐洲新金融中心爭奪戰的名單越來越長。

就在英國正式宣布觸發脫歐條款之前48小時,米蘭也宣布加入歐洲新金融中心的爭奪。

在最新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榜單上。米蘭僅排在第56位。不過,這並不妨礙米蘭的金融政策制定者們也試圖從英國脫歐的談判中分得一杯羹。有分析人士預測,英國脫歐可能令倫敦金融城最高損失23萬個工作崗位,轉出總計1.8萬億歐元資產。

巴黎和法蘭克福之間出現日漸白熱化的“雙城之爭”:法國人在吐槽法蘭克福生活無聊,而德國人在揶揄巴黎的罷工傳統。

盡管法國向全球派出“遊說團”,以及遊說能力明顯更勝一籌,但是,目前法蘭克福仍稍占上風。同時,阻止各金融機構向巴黎進軍的最大障礙,正是法國極右翼國民戰線總統候選人勒龐。

與此同時,在歐洲政界則存在一種看法,即沒有必要將倫敦金融城因脫歐所喪失的業務和工作崗位全部轉移集中在某個特定國家,若能做到利益均攤,則更令各國在脫歐談判中有動力統一戰線,應對英國。

巴黎的頭號競爭對手:法蘭克福

在英國宣布脫歐的公投結果之後,不少大型金融機構已經開始權衡其在未來的選擇。一旦英國離開歐洲單一市場,許多以倫敦為歐洲總部的金融機構將失去在其他27個歐盟成員國中的“金融通行證”,各機構目前都在默默為最壞的情景做準備。

英國脫歐導致的崗位遷移風險。灰色:相關人員總數;藍色:可能遷移的人員。從上至下:JP摩根;巴克萊;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銀;匯豐;德意誌銀行;花旗;瑞士信貸

最新GFCI顯示,倫敦仍是全球頭號金融中心,但脫歐或改變其排名。同時,法蘭克福排在第23位,巴黎排在第29位,都柏林排在第33位。其中,法蘭克福被視為是巴黎的頭號競爭對手。
法蘭克福金融合作促進會主席法特(Hubertus Väth)的目標是,在未來五年內,為法蘭克福吸引1萬個金融工作崗位。喊出“法蘭克福已經掛好了歡迎橫幅,大門向諸位敞開”的口號,並告訴倫敦的金融業人士,“千萬不要浪費任何一個好的危機。”

法蘭克福的優勢顯而易見。倫敦金融城10個最大的銀行中,有8個已經在法蘭克福有分支機構;10個最大的保險機構中,有6個也已經在法蘭克福或慕尼黑有分支,且德國金融從業者的英語水平無可挑剔,這將使轉崗過程變得容易得多。從成本看,法蘭克福要比巴黎低多了。

實際上,法蘭克福在居住等方面是全歐洲最便宜的金融中心:在法蘭克福,每年租用公寓的總成本和每位員工的辦公空間費用之總和在3萬歐元左右,這還不到巴黎的一半。

德國還在宣傳之余揶揄法國人的罷工傳統。法蘭克福所在的黑森州財政部長沙費爾(Thomas Schäfer)表示,看看法國罷工頻繁的程度。“如果在法蘭克福垃圾桶三天都沒清理,那一定是世界末日來了。如果在法國,這估計意味著經濟好轉的開端。”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近期所做的一份針對30名金融高級從業者和官員的調查顯示,法蘭克福之所以在這場競爭中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其中重要原因是在於法蘭克福是歐洲央行的所在地。

一位正在計劃向歐洲遷移工作崗位的高管表示,德國如此領先,以至於法國人都不太能相信這樣的現實。

德國央行高級董事會成員東布萊特(Andreas Dombret)在英國脫歐當天稱:“許多銀行都對法蘭克福感興趣,已經來敲我們的門,我們也進行了很多有趣的討論。”

綜合各報道顯示,目前UBS銀行、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美林銀行都在考慮法蘭克福。

“美國五大銀行中的三家,還有瑞士、日本、韓國和印度各有一家銀行表示,他們或者已經決定來法蘭克福或正在進行決策。” 法特表示。

不過,法蘭克福也並非沒有短處。比起巴黎和倫敦,法蘭克福顯得有些沈悶。法特也承認:“媒體把法蘭克福形容成公墓和死水之間的東西。”

相較於巴黎而言,法蘭克福的生活稍顯得有些缺少文娛氣息。這常常被在法蘭克福工作的相關從業者所抱怨。一位德國版《金融時報》前高層就對第一財經記者抱怨,由於法蘭克福的生活過於無聊,盡管歐央行的新聞十分重要,但他的記者都不願意去法蘭克福駐站。

作為應對,法蘭克福方面甚至在派去倫敦的遊說團隊中帶上了一位夜店店主,為法蘭克福“洗刷”名聲。

勒龐:巴黎無奈的“死穴”

法國派出了幾乎最雄心勃勃的遊說隊伍,奔赴全球作自我推介。

卸任法國央行行長職位後,法國央行名譽行長克里斯蒂安•努瓦耶(Christian Noyer)變身為幫助法國爭奪歐洲金融中心的特使。他曾在去年年底低調訪問中國的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推廣巴黎金融中心。他明顯希望消除一直以來外界對法國的成見,譬如高稅率、勞動力市場不靈活以及法國人對英語的仇視態度。

努瓦耶在當時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法國目前企業所得稅基準稅率為33.3%,但到2020年將下降至28%。

匯豐銀行上個月表示,該銀行計劃將1000名員工遷往巴黎,其中一半就是法國人。

努瓦耶表示,法國正在努力進行勞動力市場改革,同時法國監管機構具有較好資質。目前巴黎已經匯集了歐洲前20大銀行中的5大銀行和世界前25大保險公司中的3大公司,同時巴黎是歐洲大陸最大的資產管理中心,資產管理規模達3.6萬億歐元,僅次於倫敦,此外還匯集了世界四大資產管理公司。

然而,根據《金融時報》調查,各金融機構之所以對巴黎的態度有所保留,原因在於擔憂勒龐在5月勝選。一位法國遊說團隊中的高級官員稱,許多金融機構都在等待五月法國總統大選結果,無論是法國右派共和黨候選人菲永或是獨立候選人馬克龍(前羅斯柴爾德銀行家)勝選,他們都會立刻開始考慮搬去巴黎。“但如還是左派或是極右翼,那麽這將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他們很可能就會去別的地方。”

勒龐目前承諾若上臺將有可能觸發“法國脫歐”公投,並一再威脅要脫離歐元區。

面對法國大選中極端右翼有可能上臺,將改變法國乃至歐盟格局這一問題,努瓦耶無奈地笑了笑,但回答時態度堅定:“法國脫歐,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沒有法國就沒有歐盟,就像沒有德國就沒有歐盟一樣。”他表示,“我可以保證,我們這次選舉,無論是任何結果,都不會脫歐。”

分散一點更好

伴隨更多歐洲城市加入這場新歐洲金融中心爭奪戰,最終的雙贏結局恐怕是將倫敦轉移出的業務在諸多金融城市之間分配。

“我不認為所有的銀行都會搬到歐洲的同一個城市,他們肯定會分散一點。” 東布萊特表示,在歐盟經營的銀行需要獲得“歐盟護照”的監管許可,並且必須在至少一個歐盟成員國設立地區總部。

沙費爾表示,這些金融業務在歐洲地區的分散可能會對歐盟在談判中產生積極影響。

“如果所有的工作都去了一個國家,那些沒有受益的國家就不會把這看作是同英國進行脫歐談判的重要組成部分。” 沙費爾表示,“但是,如果我們大部分人都可以獲利,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更好地統一戰線,確保我們從英國方面獲得更好的結果。”

金融從業者也傾向於認為,加入爭奪戰的歐洲城市各有利弊,根據各機構需要可以進行雙向選擇。

譬如,都柏林的最大優勢是法律系統與英國相似,且時區和語言與倫敦相同,缺點也非常明顯:基礎建設和監管能力尚有欠缺。目前,包括花旗銀行在內的一些金融機構會將更多的交易業務從倫敦遷到都柏林。

盧森堡則是一個有著對金融業和銀行家有著偏愛傳統的國家。不過該國的弊端在於經濟體量過小,有可能產生超負荷問題。

阿姆斯特丹擁有良好的歐洲陸海空交通樞紐,且英語在荷蘭被廣泛使用。不過,其金融行業目前規模仍很小,且存在嚴格的薪酬獎勵上限。不過,一些日本銀行家倒是看上了阿姆斯特丹良好的空港能力。

華沙擁有的是在歐洲性價比最高的、受過良好教育但薪酬成本合理的高級雇員。不過,投行不太可能把前臺工作放到那。許多大銀行已經將後臺辦公和IT業務外包給了華沙,波蘭方面預測,波蘭今年將創造3.5萬個商業服務崗位。

此外,柏林和斯德哥爾摩正在試圖挑戰倫敦的金融技術中心地位。有許多金融技術企業擔心,在英國脫歐後,由於移民政策收緊,依靠高科技人才的該行業可能會無法在倫敦雇傭到世界各地最頂尖的人才。

而提到米蘭,盡管在金融中心競爭力方面籍籍無名,但其開出的條件卻是簡單直接:大幅度減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679

中國車企組團出擊法蘭克福 卷土重來背後暗藏風險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9-17/1148511.html

Timg-3.thumb_head

9月12日,世界五大車展之一的德國法蘭克福車展拉開序幕。這個創辦於1897年的汽車展覽會是世界最早舉辦的國際車展,也是業界公認的全球規模最大的車展。盡管已經舉辦了66屆,法蘭克福車展作為一個技術展示交流的專業展會的初衷並未改變。在這個有世界汽車工業“奧運會”之稱的競技場上,只有靠實力才能贏得尊重。

今年的法蘭克福車展部分延續了兩年前的主題。在2015年第66屆上,參展的汽車企業大多聚焦兩大新技術趨勢——新能源汽車技術與汽車智能化、互聯網化。當時正處巔峰的大眾汽車集團CEO文德恩表示“在2020年前,大眾將把每一輛汽車發展成行駛的智能手機。”,該公司有三大戰略方向,新能源、數字化和新技術。戴姆勒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蔡澈則表示,未來汽車的數字化將涵蓋從設計、生產到銷售等每一個環節。

與兩年前有所不同,今年幾乎所有參展車企的參展主題都是圍繞“未來出行”這個話題,包括更環保的動力(新能源汽車)、更多元化的出行選擇(共享汽車)、更輕松的乘坐駕駛(汽車智能化)。例如,在今年法蘭克福車展的演講中,德國大眾集團新董事長穆倫在介紹大眾未來戰略時,增加了兩項內容:自動駕駛和零排放的移動出行。

但未來究竟會如何,車企心中一樣沒底。“我們不知道未來的出行方式會是怎樣的,所以我們準備了多種方案,讓消費者自己選擇。”以“重新發明汽車”推動集團變革、帶領奔馳重奪全球豪華車銷量冠軍的蔡澈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與此同時,因為今年歐洲諸多國家相繼宣布了燃油車禁售的最後時間表,傳統燃油汽車的關註度被電動汽車大幅取代。但政府目標顯然與車企並不一致。在車企看來,電動車並不是環保的代名詞,特別是電力來源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如果不能保證整個產業鏈的環保低排放,電動車取代燃油車則毫無意義。而高效的燃油發動機以及柴油機仍然是汽車行業努力的方向。而大眾集團高管甚至毫不客氣地表示,禁止燃油車銷售計劃是“政客的陰謀”。

但不論如何,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各大汽車廠商展臺上最重要的產品。在法蘭克福車展展館一角,一輛燃油車被倒立車頭埋入地面——這個設計的意味是告別燃油車。傳統汽車廠商對未來並不是沒有危機感,但至於被顛覆,隨著時間的推移,已被證明越來越難以實現。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新技術、新想法在法蘭克福車展上依舊層出不窮,充滿創新,但就整體規模而言,車展已經出現了縮水。不論是奔馳寶馬這些豪華車集團,還是諸如大眾、PSA等大集團,在展館面積等方面,已經比以前明顯縮水。

不過,2017法蘭克福車展上更令中國社會關註的是,中國自主品牌的再次出擊。在2015年集體缺席之後,這一屆的法蘭克福車展上,出現了多家“中國面孔”。整車陣營中,奇瑞和長城汽車旗下的WEY品牌均來參展並發布重磅新車,由中國資本控制的寶沃汽車也來到法蘭克福;零部件企業中,北汽集團的海納川、寧波的均勝電子、福建的電池廠商寧德時代等企業也直接參加了此次車展。

但要說最引人註目,還是奇瑞與長城WEY。這兩家自主品牌車企都是第一次參加法蘭克福車展。非常巧合的是,二者不約而同選擇在同一個展館參展。

奇瑞汽車攜旗下4款重磅車型和3大動力總成首次亮相法蘭克福車展,並在車展上正式發布了其按照全球標準開發的全新高端產品系列“EXEED”,以及該系列首款車型、奇瑞3.0戰略的開山之作EXEEDTX。

此次參展,奇瑞還高調喊出了“下一站、歐洲!”的口號,公布了其進軍歐洲市場的計劃,並開始籌備建立歐洲研發中心。

長城旗下的高端品牌WEY共攜6款產品參展,其中四款為新能源車型,VV5sHi4/VV7sHi4為非插電混動車型,P8為WEY首款插電混動車型,而XEV概念車則為純電動車型。一向在新能源汽車方面不顯山露水的長城汽車,在2017法蘭克福車展上借助WEY品牌的幾款新車盡顯其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實力。

可以說,無論是從參展企業實力還是從參展陣容來看,今年都堪稱2005年以來中國車企在法蘭克福車展上最為出風頭的一次。2005年,吉利汽車、華晨汽車和江鈴陸風分別以廠家和經銷商的名義,首次出現在德國法蘭克福車展上,引發國內外媒體廣泛關註。但這股勢頭並未延續,此後12年中,中國自主品牌整車企業中,僅有浙江永源汽車、長安汽車(13.760, -0.09, -0.65%)等品牌參展,其中長安汽車是兩次參展。

大多數中國自主品牌在法蘭克福的亮相都屬於“曇花一現”。對於中國企業而言,法蘭克福車展有著獨特的意義。制造業強大的德國,有著世界上最為嚴格的汽車安全、環保法規,而法蘭克福車展也以固執般的嚴肅認真而聞名。登上這種國際A級車展的展臺,一直被自主品牌視作樹立“自信”、品牌“鍍金”的手段之一,如果能在這個車展上獲得認可,將是進入歐洲市場的最佳踏板。

因而在法蘭克福車展上,也從來不缺“蹭紅毯”的專業演員。2015年法蘭克福車展,樂視汽車僅在展館附近酒店開了一個簡單采訪,卻在國內大肆宣傳樂視汽車亮相法蘭克福車展。實際上,從2005年吉利展出其“美人豹”遭受嘲笑開始,中國車企在法蘭克福上從來不是主角,或者說並未進入主流的視線之中。即便是12年後的今天,不論是吉利還是奇瑞,在展館現場的熱度或者受關註度,都遠不及周邊的品牌。

但要崛起,首先需要面對的就是冷眼。這也是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下定決心來法蘭克福車展“班門弄斧”的原因。“要做一個高端品牌,就必須走國際化這條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只局限在本土市場,不可能打造出一個豪華品牌。”魏建軍認為“這是一種國際化的預熱。”魏建軍計劃在2021年進入北美市場,並透露說有三個自主品牌正在籌劃聯合在美國建廠。

同樣想進入美國市場的,還有廣汽傳祺,其已經連續數年參加北美底特律車展並且是唯一參展的中國自主品牌,底特律車展同樣也是一個自主品牌缺席多年的國際A級車展。

但不管是奇瑞長城在法蘭克福,還是傳祺在北美底特律,實際受到的關註度都不如國內媒體報道的那般熱鬧。個中滋味,也只有自己才能體會。

在中國本土市場,自主品牌正在進行著一次新的高端突圍,這次突圍的路線有新設立的高端品牌,比如長城的WEY,吉利的領克,奇瑞的觀致等,也有長安、上汽、廣汽的原品牌下推出高端車型的方式,盡管勢頭不錯,但不少人認為中國自主車企以高端形象走向國際的機會還不夠成熟。

“論研發、論技術或者論制造,自主品牌和國際車企的差距還是存在的,這兩年SUV的火熱讓自主的信心增強了很多,但我們認為以高端形象走向國際,時機還不夠成熟。”一位合資車企高管表示。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又一次在法蘭克福的組團出擊,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但同時也潛伏著危險

十年前,吉利、江鈴在法蘭克服亮相後,迎面而來的是嘲諷與打擊,如今,歐洲媒體對奇瑞與長城WEY的態度更為肯定,但這並不意味著,歐洲市場就歡迎這些中國新面孔,當年日本品牌在美國市場站穩腳跟,花了20多年時間。而無論是技術還是品牌目前都遜於日本品牌的中國汽車,要想在汽車發明地、豪華品牌雲集的歐洲市場站穩腳跟,恐怕需要更長時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460

法蘭兒子心臟病發去世

1 : GS(14)@2016-03-18 23:56:51

已故美國傳奇歌手法蘭仙納杜拉(Frank Sinatra)的兒子Frank Sinatra Jr.,於美國時間周三因心臟病發去世,終年72歲。死前正於佛羅里達州舉行巡迴演唱的他,本來周三晚於當地表演,當日他感到頭暈而入院,在留診期間心臟病發。Sinatra Jr.由細跟着父親巡迴演出,自己亦成為一名歌手,最轟動的事件是當他19歲時遭綁架,法蘭交出24萬美元(約187萬港元)贖回兒子。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318/1953409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407

【陀地法式風情】惡搞法蘭西生活 真法妹:我哋冇人用LV

1 : GS(14)@2017-05-14 10:51:51

香港地方細細,自製法式生活work唔work?



香港人理應對法式生活毫不陌生,除了每年都舉行的法國五月,日常亦經常接觸法國文化,但結果總是變成扭曲了或陀地化的偽法式風情,LV、Chanel那些法國時裝品牌成為法國icon?源自法國的picnic又真如我地近年熱衷於趕到草地上開餐的模樣?茶餐廳必備的法蘭多士又是否真的來自法蘭西?請來「陀地偽法妹」Phoebe演繹,交由正宗法國妹Caroline Fieux一一解答。



我哋勞師動眾帶齊裝備去野餐,對法國人來說,野餐唔係呢回事!

Caroline睇住我哋惡搞法蘭西生活,睇到皺晒眉。

法國確係有西多,但原來本質好似我哋嘅炒飯。

記者:曾冠輝攝影:鄧鴻欣、王國輝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14/200204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9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