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長易綱的表態加上14天逆回購的重啟之後,對降準翹首以盼的市場人士恐怕要失望了。
近日,央行時隔半年之後,於8月24日重啟了14天期逆回購操作,當天投放量500億元,利率為2.4%,在接下來的兩天,央行繼續進行14天逆回購操作。8月24至26日三天時間,央行14天逆回購規模達到1800億元。如果配合7天期逆回購操作,央行在上周通過公開市場凈投放3100億。
追溯上次14天期逆回購要回到今年2月初。一般而言,14天期逆回購操作主要是為了滿足金融機構對跨節資金的臨時性需求,在春節及“十一”長假前開展較為多見。如今,央行在一個非節假日的月末重啟14天你回國操作,其背後釋放的信號引人遐想。
易綱回應
春江水暖鴨先知,14天逆回購的重啟,被普遍解讀為近期降準無望。盡管8月24日,央行進行了逆回購操作,但當天從隔夜到1年期Shibor均出現上漲,其中隔夜和7天shibor各上升1BP。
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M2同比增速比上月下降1.6個百分點至10.2%;人民幣貸款新增4636億元,同比少增1.01萬億元,余額同比增長12.9%;社會融資規模增加4879億元,同比少2632億元。
面對7月金融統計數據大幅度的下滑,市場驚呼遠超預料,一時間降準降息的呼聲大增。
對此,央行有關負責人稱,從M2看,去年二、三季度股市波動較大,使當時的基數大幅擡高,導致近幾個月M2同比數據有些“失真”,不代表真實增速。從貸款看,金融機構出於“早投放、早收益”考慮,一般上半年貸款占大頭,今年上半年貸款增加7.53萬億元,同比多增近1萬億元,投放進度較快,雖然7月份貸款季節性回落,但累計來看仍較多。
在此之後,盡管市場情緒有所平複,但預期降準的人依然大有人在。
8月26日,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在2016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稱,央行充分利用公開市場操作保證市場流動性充裕。14天逆回購讓市場多了一個選擇,推出14天逆回購有利於整個市場發展和流動性的充足。
與此同時,易綱還在會議間隙回答媒體提問時稱,7天逆回購會繼續保持。
政策傳導如何有效
對於下一步的貨幣政策,央行相關負責人稱,穩健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靈活適度,適時預調微調,為穩增長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環境。
“下半年不會降息,貨幣政策的核心問題是傳導的有效性。”中金公司在其研究報告中認為,下半年流動性進一步寬松的空間有限。
中金公司認為,貨幣政策的核心問題是傳導的有效性。“中國企業和機關團地繼續囤積流動性,帶來M1增速的持續攀升。囤積的流動性如何有效傳導到實體經濟?繼續註入流動性似乎不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案。”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當前信貸需求結構性問題突出,而市場整體流動性相對充裕。解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背景下企業投資意願不足的問題,或許更應從信貸需求端入手,培育新興產業,刺激新的信貸需求增長點,進而改善資金脫實向虛或是集中流入部分行業、產業催生資產價格泡沫的現象。
中金公司認為,近年來穩增長努力中唯一還缺的可能就是真正有降低企業和家庭稅負是激活民間投資和個人消費、從而疏通貨幣政策傳導的關鍵。
連平預計,未來一段時間貨幣政策將保持穩健,進一步向松調整空間和幅度有限。大幅向松可能增加人民幣貶值壓力和催生部分資產價格泡沫,較之可能取得的貨幣政策效果而言,弊大於利。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對第一財經表示,現在的貨幣政策總體上基本適度,但在目前的情況下可以再略有放松。引導市場的預期,一方面通過改革釋放國內市場的需求;同時,又通過投資開放發展國際市場,在加上供給側改革,把低端的供應去掉,發展一些高端的供應,這樣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情況上,讓貨幣政策更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