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解決不了這些問題,智能投顧在國內無法生存…| 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10/158048.shtml

解決不了這些問題,智能投顧在國內無法生存…| 黑馬薦文
一本財經 一本財經

解決不了這些問題,智能投顧在國內無法生存…| 黑馬薦文

這場跨欄賽中,玩家沒有捷徑,面對障礙物,一個都不可繞開。

推薦指數:★★★

閱讀時間:4分鐘

推薦語:美國的智能投顧市場呈現爆發性增長,大洋另一岸的中國創業者們也在蠢蠢欲動,然而卻遇到了不少門檻:沒有前期數據積累,國內客戶缺乏市場教育,監管空白等等。國內的智能投顧玩家如何突破重圍,走出困境?黑馬哥予你分享。

在金融科技領域,智能投顧和區塊鏈,是最火的兩個詞。

相比還在糾結於理論與現實的區塊鏈,智能投顧的發展脈絡則更為清晰。

智能投顧,就是機器人投資顧問,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進行規律分析,來指導投資。

但在國內,智能投顧還是個新鮮且模糊的詞。對這個新鮮玩意,國內輿論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爭議:

一種認為,阿爾法狗的成功,證明了人工智能的力量。如果在金融領域運用成功,就如同掌握了一把金鑰匙;

一種認為,就目前國內技術水平、投資理財環境而言,智能投顧只是噱頭。

現實是,現在還是智能投顧的發展早期,就像一場跨欄賽跑,速度最快的,不一定勝券在握,能成功跨過所有障礙物的,才可致勝。

智能投顧: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實際上,智能投顧開始在中國發展,很大程度受到美國智能投顧繁榮市場的刺激。

花旗銀行報告顯示,從2012年到2015年底,美國智能投顧管理的資產規模幾乎從0增加到了190億美元,發展非常快。

但美國智能投顧市場,之所以能出現指數爆炸般的增長,是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在美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迅速,上千家資產管理公司加入這場奪食大戲——誰的武器先進,誰就有可能殺出重圍。

這時候,量化投資、資產配置、投資顧問等新式的“熱武器”出現,人工和機器相結合,很快橫掃傳統資管界,也終結了資管只由人控制的“冷兵器”時代。

在長達十幾年的人機磨合中,美國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培養機器,使得機器越發智能,策略和模型越發成熟。

這時候,所謂的“智能投顧”,才有了智能的樣子,比起當年那些叱咤風雲的華爾街投資人,也毫不遜色。

目前,無論是創業公司Wealthfront,還是大券商Charles Schwab,金融機構高盛、花旗等,都紛紛進入智能投顧行業。

據知名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預測,到 2020 年,智能理財市場規模將突破 2.2 萬億。

這種有前景的“武器”,自然引發國內“掘金者”們的註意。

國內也開始出現智能投顧平臺,譬如,深藍、彌財、錢景等。

而巨鱷們,也紛紛入局,平安、京東、宜信也宣布涉足智能理財領域。

上線容易,運營難。

這些早期入局者,並沒有能迅速占領市場,反而面臨許多中國式問題。

中國式問題

對比中美差距,很容易就能發現一個致命的問題:中國沒有前期的數據積累。

國內理財市場,包括智能投顧的前身,量化投資,一直做得不溫不火,產品單一,參與人數不多、且集中在高凈值客戶中。

這意味著,國內智能投顧市場,沒有沈澱完備的用戶數據,更別談突出的算法模型。

沒有大數據為基礎的推薦,怎麽可能讓用戶信服?

這還是這場跨欄跑中,面對的第一個障礙物。除此之外,智能投顧還面臨嚴峻的外部環境。

首當其沖的,是國內客戶缺乏長期投資理念問題。

其實,短期投資,智能投顧的優勢並不能展現。

然而,已習慣了“投機”的中國市場,都崇尚“短期翻倍”的財富神話,對長線穩健的投資方式,並不感冒。

這也就意味著,後期需要大量的資金,來進行用戶教育。

其次,國內智能投顧市場,浮躁炒作者多,潛心做技術、沈澱數據者少。

智能投顧概念進入中國,恰是P2P等互聯網理財平臺謀求轉型的關鍵時刻,“智能投顧”可以成為他們下一個追逐風口,也可能淪為炒作噱頭。

有觀點認為,國內智能投顧技術並沒有成熟。在做了一個簡單的用戶風險測試後, 便推薦所謂的“智能投資組合”,實際上只是簡單的將銀行、基金、期貨、保險等資產簡單打包,並沒有體現“智能”。

最後,智能投顧領域,相關政策、監管還是空白。

關於智能投顧的監管,目前行業內有兩種聲音。

一種認為,智能投顧剝去科技的外衣,本質上還是投資顧問服務,需要一系列從業資質和各種代銷牌照;

另一種觀點認為,智能投顧只是技術,只需要對接正規的金融機構。

這種政策的不確定性,也增加了智能投顧平臺的風險。

尋求破解困頓

國內真正的智能投顧玩家,在嘗試走出困局。

他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數據沈澱和算法模型問題。

因為自身積累有限,智能投顧玩家嘗試通過其他渠道獲取數據,比如券商等金融機構購買。

在前期,通過購買,每個智能投顧平臺獲得的數據是相似的,競爭的核心就落在算法模型上。

“只有專業的、能給投資者帶來長期穩定的收益的算法策略,才能活下去”,國內某智能投顧專家說。

這個積累和調試的過程,沒有任何捷徑。

市場教育也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目前國內智能投顧平臺的做法是,一方面,通過降低投資門檻,比如降低起投金額、免交易手續費等,以優惠來吸引更多的客戶進行投資;

另一方面,改變原本應長期持有的投資規則,允許投資人短線交易,增加產品的流動性。

但是,在推廣智能投顧理念的同時,相關的教育投入和流動性風險,都會增加平臺的壓力。

上述專家表示,在前期,智能投顧平臺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成本,在客戶達到一定規模後,才能通過管理費、增值費用,達到盈虧平衡。

目前,智能投顧在國內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推出相對穩健的產品,銷售的同時,開始教育客戶,形成長期分散投資的理念;

第二階段,推出國內資產配置等帶有一定風險的產品,同時推出購房、求學、養老等理財場景。

在這個升級的過程中,慢慢積累數據,打磨技術。

其實,任何一個模式,恐怕都很難從美國直接照搬過來,在中國落地,永遠面臨中國式難題。

“從長期看,智能投顧會成為主流之一,市場潛力巨大;但在短期內,智能投顧市場還不能形成規模且充滿挑戰”,國內智能投顧專家表示,這不是一場輕松的賽跑。

這場跨欄賽中,玩家沒有捷徑,面對障礙物,一個都不可繞開。

智能投顧 金融科技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7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