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答案是短袖恤衫 蔡東豪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796

林奇:林奇昔日曾出席過鴻興印刷(00450)的 股東大會,並與任昌洪主席有過一面之緣,任老先生給予林奇的感覺是一位慈祥和靄、敢言實幹的印刷業翹楚及老行尊。而其一眾子女,如現任董事總經理任澤明及 其昆仲,或繼承了慈父風範,亦同樣予林奇真誠實幹、實事求是的作風。香港傑出的工業公司恍如鳳毛麟角,林奇熱切期待創辦於1950年的鴻興印刷 (00450),能盡快否極泰來,把業務重回正軌,重現昔日基金愛股的風采,以迎接2010年,即鴻興印刷60週年暨上市廿週年紀念。

任氏家族加油!別辜負一眾股東對您們的期望。

後記:蔡東豪誤把鴻興印刷任昌洪主席的名字錯寫為任昌鴻了。
2008-06-12  NextMagazine
這些年來寫過不少上市公司的文章,我對鴻興印刷留下特別深刻印象,印象源自一張照片。幾年前,在鴻興年報看到一位平實長者,他穿短袖恤衫,沒結領呔,臉帶慈祥。

在上市公司年報出現的一切,全經精心包裝,而這間公司給人家看到的「包裝」,就是一位穿短袖恤衫的主席;好感油然而起。

近 日鴻興宣布發行新股予美資私募基金,集資八億元,資金用於減債和終止若干衍生工具合約。交易完成後,私募基金會取代任氏家族成為大股東;除了集資,鴻興同 時發出盈警,披露為衍生工具減值。這一連串消息來得突然,相信鴻興財務狀況一定出現了問題,任氏家族迫不得已才引入新投資者,把大股東之位讓出。

鴻興在九○年上市,過去給投資者印象是平實、可靠、穩定,是少數被基金鍾愛的優質工業股。鴻興是家族生意,創辦人任昌鴻近年逐步把生意交給子女。老牌工業股陣腳大亂,大股東位置轉移,究竟發生甚麼事?

用「慘」來形容工業股近年面對的困境,可能太過客氣。人民幣、原材料價格、工資及其他經營成本急升,加上勞動法、稅制的修改,都加重經營成本,再遇上美國經濟放緩,需求減弱,成本不能轉嫁買家,廠家苦不堪言。

鴻 興面對的經營環境,不會比上述慘況好得太多。過去五年,鴻興營業額從18億元增至31億元,升幅七成,但純利只從2.4億元升至2.8億元,升幅不足二 成,反映利潤不斷下降。從○三年至○七年,固定資產翻了一番,同期應收賬和庫存上升超過一倍。為了維持盈利,鴻興需要不斷擴張規模。

我 認為鴻興的問題,導火線之一是盛名所累。因為鴻興是優質工業股,管理層身邊忽然多了許多銀行家。以前鴻興賺10元,拿5元派息和留作儲備,餘下5元投資發 展產能,賺幾多就投資幾多。但銀行不可能只服務地產商,偶爾要找三兩間工業公司來潤色「客戶組合」,有資格被選出的工業客戶為數不多,鴻興必定榜上有名。 忽然間賺10元,但可動用的資金不止10元,讓工業家的夢想可加快成真。

過去五年,鴻興的債務由不足4億元急升至15億元,其中最大規模的 借貸行動,是○六年發行8億元可換股債券,資金用於擴張產能。換句話說,鴻興於兩年前大幅投資,那些新添的設備在最近一年,即是經營環境最惡劣的一年才投 入生產。我想像得到,銀行家的推銷論點可能如下:「假如股價升至超越換股價,債權人一定會換股,到時公司不用還債,變相高價發行股票。」但股價下跌,可換 股債券中的「可換股」特色立即消失,變成必須還錢的「債券」。

鴻興決定擴張,應該經過深思熟慮的計算,但不能否定,當有銀行資金擺在眼前,有可能擾亂管理層的決策思維:投資是因為有錢去投資,抑或是計算過後認為應該去投資。在「賺10元使5元」年代,投資決定是否更加嚴謹?

至於鴻興在衍生工具錄得巨大虧損,我的推測是並非來自日常業務套戥,而是交易牽涉槓桿效應以及有投機成分。衍生工具發展過急,會計披露制度完全追不上,在鴻興的賬目看不到大額衍生工具的踪跡。

投 資者會認為做廠就不要搞投機,不熟就不應該去做。我以一個「廠佬」的身份替鴻興說句話。過去一年,做廠真的很艱難,但這期間股票狂升,賺錢似是來得容易, 加上銀行家無處不在,外間的誘惑實在太大、太多。正行生意順境的時候,殷實廠家大都專注本業,尤其是作風保守的任氏家族,可是去年經營環境艱難,是工業家 的「非典」時期。

從鴻興近期一連串行動,我感到四個字:痛定思痛。集資8億多元,用來還債和中止衍生工具合約,似是「斬手指戒賭」宣言。業務上,鴻興犯的錯,只是擴產時機不宜,但擴充的產能本身沒問題,當訂單重來,就是重要資產。

鴻興辛勞的二萬多工人加上久經戰役的管理層沒有變動,私募基金目標是賺錢,不是擁權,假如鴻興能捱過目前困境,待市場復甦,任氏家族不難重奪大股東地位。鴻興當前急務是重拾「賺10元使5元」的思維,再穿上短袖恤衫,多留在廠房,少見銀行家。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估值遊戲(超過50回應則有答案)


上個星期的問題可能太難,今個星期出一個較易的問題給大家,去年,小弟去年中拍過的北角港鐵站A4出口可以到的某系上市公司的大本營的地庫。並我出過這一題問題給大家,就是問這兒的價錢,問題如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4032







而去年亦曾經開估過答案: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4036


但小弟今日問的問題就是,這個物業曾經在1997年賣給同一間上市公司,價格是多少呢?


如果有超過五十個回應,我就會在下星期日公佈答案。


 

少少誤導提示:


(1)該公司在前天購入該中心23樓的作價是5,817.24萬港元。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344


(2)在某人的關係人注資該公司的附屬的取得部分股權中,該公司有部分物業是在這個中心,內含估值報告,大家可以參考參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22/LTN20091022196_C.PDF


两亿美元买来的标准答案:坚持“不做不懂的东西” 李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15bad0100ia7t.html




另外亏钱的投资有好几次,多数都可以原谅,但有一次属于极度愚蠢,就是跑去做空百度。之前投资表现非常好,有点飘飘然,真以为自己很厉害。开始还是想小玩 玩,后来又不服输,最后被架空而投降,所有账号加起来亏了很多钱,大概有1.5亿到2 亿美金,其中有个账号到现在都翻不了身。最可惜的是,这次错误把现金储备全部消耗掉了,机会成本巨大。而且最遗憾的是,这个错误是发生在巴菲特叫我不要做 空之后,现在知道什么叫“不听老人言的后果了!老巴的教导千万别忘了:不做空,不借 钱,不做不懂的东西!不过,这其实不算我最差的投资,因为这根本就是彻头彻尾的投机。

                                               

----段永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一个“不做不懂的东西”,全世界有几个人愿意听这么一句消极过度的警言?在中国这个“无为几乎等同于无能”的国家,如果谁不学做一些“与 时俱进”的有新时代烙印的“投资”确实是显得太落伍了。

   

其实这不算老段最差的投机,因为这根本就是彻头彻尾的赌博。

    

至 少投机剩者终于明白了一件事:做价值投资睡得好觉,吃得好饭,潜得好水;做赌博式投机可能某天想跳楼卧轨。

    谁仍然继续做空主要利润来源于中国的德国大众、做空百度、做空中国XXX......?




中鋼七十九萬名股東最想知道的答案 鄒若齊能讓中鋼不再當選舉祭品?

2010-07-5今周刊





到中鋼不到五個月的鄒若齊,升官的速度猶如坐電梯般的快速,從總經理一下子晉升成為董事長。他究竟有何能耐,讓前董事長張家祝力排眾議,破格錄用他擔任總 經理外,又立即在四個多月後交棒?在在引人好奇。

撰文‧吳美慧

在六月二十三日舉行股東會的中鋼,當日最令人錯愕的爆點,是董事長張家祝在股東會後立即宣布辭職,職位改由總經理鄒若齊接任,總經理遺缺則由現任中龍鋼鐵 董事長歐朝華擔任,並將在近期內宣布中龍鋼鐵董事長由總經理邢坤貴晉升。

這項令人錯愕的人事安排,早在今年二月鄒若齊回任中鋼總經理前就開始布局,積極運作則是最近兩個月的事。為了讓鄒若齊能順利接班,從公文的撰寫,到與主管 機關經濟部、行政院的溝通,張家祝都親自操作,不假外人之手,可說保密到家,就是要確定董事長這個棒子,能親自交到鄒若齊手上。中鋼七十九萬名股東都想知 道,為何中鋼非鄒若齊當家不可?

打破董事長空降慣例

過去,中鋼的總經理或董事長都由內部晉升,十年前政黨輪替後打破傳統,董事長一職改為空降,林文淵、郭炎土、江耀宗等都在這種情況下,出任中鋼董事長。政 黨再度輪替後,國民黨循例把曾在交通部擔任次長的張家祝,空降到中鋼。

董事長由「空降」部隊擔任,外行人領導內行,中鋼內部已經習以為常。

張家祝到中鋼後再度打破總經理由內部晉升的傳統,在前總經理陳源成退休後,力排眾議破格找回曾在中鋼服務二十年的鄒若齊當總經理。

這麼一來,原本排隊等著要當總經理的人失望透了,如副總級的杜金陵、陳玉松、高東昇等人,這些列名在「準」總經理名單中的人,或許曾經積極表態或是運作的 心血白費了。而工會的積極抗議出乎張家祝的預期,也種下他提前交棒的遠因。歷經這場震撼教育,張家祝清楚未來接班人選的運作要更謹慎,稍有閃失將會為自己 引來無謂的麻煩。

根據張家祝的規畫,他希望鄒若齊熟悉總經理的工作後,在明年的股東會時正式交棒給他。

而觸動張家祝提前交接,除了他希望挪出位置讓資深的員工,在退休前還有晉升的空間外。側面了解,五都選舉地方與中央積極角力,甚至傳出,有人以中鋼董事長 職位作為交換條件。所以四、五月分間曾出現張家祝位子不保的說法,並傳言他可能會出任華航等國營事業單位董事長。這些訊息讓張家祝陷入長考,認為既然當了 中鋼的董事長,就要為公司未來的發展著想。

一路從公部門走來及學者出身的張家祝,這段時間他觀察到,過去中鋼董事長更換速度過於頻繁,延緩公司發展,在全球鋼鐵業快速變化中,若沒有熟悉鋼鐵產業的 人來當操盤手,中鋼營運上如競爭力、上下游關係等問題,很快就會浮現。他決定從自己做起,趁自己還有能力時,讓中鋼找回自己,回到過去中鋼人經營中鋼的模 式,不再成為選舉下的犧牲品。

他看到過去擁有良好企業文化的中鋼,因為政黨輪替和主管更替過於頻繁,造成人心浮動,一些同事把晉升當作第一要務,忽略了工作的本質。暌違八年重回中鋼的 鄒若齊,會有更深切的感受。所以,找回失去的中鋼精神,成了張家祝和鄒若齊兩人間的默契。

最明顯的例子,過去中鋼主管為避嫌,堅守不讓子女進入集團內工作的不成文默契,自從林文淵引薦朋友的子女到關係企業中貿國際任職後,中鋼高階主管有樣學 樣,陸續把子女送到集團企業內工作。表面上,這些子女都經過考試,不論這些高官的子女是否優秀,對注重輩分的中鋼來說,這種行為已經在管理上形成障礙。需 要強而有力的人把關,公司才不致淪為「家族企業」。

建構鐵三角經營團隊

此外,員工收受客戶好處或是回扣的傳言不斷,對公司形象造成負面印象,這是張家祝或鄒若齊難以接受的事。基本上,張和鄒兩人在道德與自我要求上的頻率接 近,所以從邀請鄒若齊回任的四個多月以來,張家祝直說慶幸自己做了正確的決定,為中鋼找到好的接班人。他私下曾說「中鋼絕對需要鄒若齊」,他是可以導正中 鋼企業文化,開拓中鋼發展方向與視野的唯一人選。

一般預料,鄒在中鋼、台灣應用材料以及華新集團任職的資歷、一介不取的良好操守,以及肯承擔與付出,應是他勝出的三大關鍵因素。

除了董事長快速接班外,總經理也不循由執行副總升任模式,改徵調中龍董事長歐朝華擔任。希望在鄒若齊擅長業務,歐朝華專長於生產,搭配執行副總鍾樂民長於 財務,在三足鼎立局面下,建構出中鋼新的鐵三角經營團隊。

從中鋼董監事改選及選擇的獨立董事名單中,看出張家祝交棒給鄒的理由。獨立董事中的李伸一曾任監察委員,對道德要求很高;張祖恩曾任環保署署長,希望借重 他的經驗來發展節能環保事業;中山大學教授梁定澎在決策支援與管理上有獨到的見解,他們都將是「重整」中鋼的最佳顧問團。

思考敏捷的鄒若齊,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已為中鋼訂下「立足台灣、放眼亞洲」目標,及「三年走出去、五年有收成」的規畫藍圖。接下來,中鋼將往特殊鋼、合金 鋼或是鈦鋼等領域邁進,並將全力衝刺節能環保區塊,鎖定讓集團奮起的契機產業。

鄒若齊

出生: 1952年

現職: 中鋼董事長

學歷: 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材料科學博士經歷: 華新特殊鋼總經理

中鋼總經理




答案是信任 蔡東豪

2011-1-27  NM




內地經濟猶如停不了的火車頭,去年GDP增長10%,今年增幅估計相若,經濟發展速度冠絕全球大國,可是去年上海股市指數下跌14%,列全球倒數第三,倒數第一和二分別是希臘和西班牙,兩個陷於經濟崩潰邊緣的歐豬國家。經濟上,股市落,點解?

以 往遇到這些可能令內地政府難堪的問題,最簡單的答案是搬出「中國不同」理論,例如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許多事情不能跟英美等國家相比。今時今日這套理論愈 來愈站不住腳,以內地股市為例,市值為全球第二大,去年深滬股市集資總額全球第一,不能繼續形容內地股市規模小,不適宜以一般經濟原則來衡量。

去 年內地股市下跌的表層原因是供求失衡,內地傳媒以統一口徑把矛頭指向新上市的公司「圈錢無度」。去年內地新股上市的集資金額是歷年最高,新上市公司數目達 三百四十六間,除以二百多天交易日,平均每日多過一間公司上市,面對排山倒海的供應,股民應接不暇,因此令股市下跌。這說法牽強至極,以內地股市的規模和 增長潛力,一年三百幾間公司上市可能是太少,不是太多。以香港股市為例,去年集資金額也是歷年之冠,指數不跌反升,新上市公司數目過多會拖低股市的理論甚 為牽強。

 

另一個表層原因,我在本欄也提過多次,內地股市是政策市,由中央政策而不是由投資者來主導。去年諸多內地政策,例如收緊銀根、打擊樓市等,對股市都有負面影響,因此出現經濟熱、股市冷的現象。這原因在內地股市永遠適用,不過流於表面。

去 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人民日報》刊登署名石建勳的文章〈經濟晴雨表失靈了〉,分析股市作為經濟的晴雨表失靈的原因,提出一個較深層的原因。文章指股市有兩個 功能,除了融資,還有投資,內地股市的融資功能發揮良好,但投資功能薄弱,忽略了投資者教育、投資者權益保障制度等,令股市無法發展成熟。

 

一 個欠缺投資功能的股市,跟一個賭場分別不大,近年內地股民最熱衷買賣二、三線和創業板股票,對藍籌股興趣不大,他們的心態是橫豎是賭,不如賭大上大落的股 票。內地股民鍾情二三線和創業板股票,解釋了近年A股和H股溢價愈來愈窄,甚至出現折讓的現象,因為有發行H股的A股大都是藍籌股。內地監管機構對投資者 權益保障有限,投資者要食得鹹魚抵得渴,知道凡事要靠自己,索性抱着賭博心態,令內地股市變得又大又不成熟。

 

內地股市的畸 形現象源自內地人,包括《人民日報》可能不大方便談及的一個問題:合約精神。內地法制不完善和新聞不流通,導致合約精神崩潰,人與人、公司與公司之間缺乏 信任,這種環境不利於發展具秩序的交易市場。由一兩元一只的雞蛋到幾萬元一瓶的紅酒都可以充斥假貨,外國人顯得大驚小 怪,內地人則習以為常,自有一套適應方法,不過這套方法的特點是缺乏信任。內地股民不會相信中國證監會可以保障投資者權益,也不會信上市公司自行發放的訊 息,正如賭場荷官建議賭客下注買大,賭仔怎會理會,信的是自己心水。內地股市是一個跟經濟脫鈎的獨立賭場,其特徵是飄忽不定;今年內地股市大可上升,不過 上升理由跟經濟未必有關係。

 

中國要走出世界工廠的單一模式,轉型走向服務業,先要在信任這重要一環下苦功。工廠注重實物交 易,在這模式下,信任的重要性不是至高,客戶可選擇信自己的驗貨能力,信自己對手和對眼。可是金融不注重實物交易,全世界的金融制度都是建基於信任,幾十 億元的交易在電話上一個done字成交,金融業怎樣在這片缺乏信任的土壤上成長,代表着大難題,內地政府不可能長期以中國不同論來回避問題。信任不可能由 政府製造出來,是一代代人透過經驗培養出來,是軟實力,在一個不尊重公平法制和新聞自由的地方,這培養過程尤其困難。

我不接受內地經濟上,股市落的原因是「中國金融模式」,正如我不相信有中國物理、藝術、網球模式這回事,世上有一些普世價值是無得拗的。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答案是冇答案 蔡東豪

2011-3-31  NM




日本這場九級地震和海嘯災難是否 黑天鵝事件?黑天鵝這論點幾年前由紐約大學教授Nassim Taleb提出,是指不可預測的重大事件,而這些事件一旦發生會帶來極大衝擊。根據Nassim Taleb的定義,黑天鵝事件有三大原素:罕有、影響大、事後孔明。

日本某些地區有可能出現地震和海嘯是可預計的,設計福島核電廠的時 候,也預計到地震和海嘯出現的可能性,只是沒人預計到地震強度高至九級,海嘯引起的巨浪會高至十米以上。地震和海嘯本身應該不是黑天鵝事件,不可預測的是 天災的猛烈程度。是否黑天鵝事件這問題不容易答,因為有得拗,冇得拗的是這些黑天鵝或疑似黑天鵝事件出現頻度之密,令人懷疑這些所謂不可預計的事件是否真 的不可預計?大部分人活不過百歲,為什麼這麼多「百年一遇」事件在人生中重複出現?

地震和海嘯出現在日本是人所共知,各行各業設有防禦系 統,例如興建核電廠的時候有預計到電源有可能中斷,所以要有後備電源。建在沿海的核電廠也預計到海嘯出現的可能性,設有防波堤,然而這一切防禦設施敵不過 九級地震帶來的衝擊。我事後孔明(兼無甚專業知識)地想,防波堤可否建高一點?後備電源可否建在高地上?

 

這些猜測帶出預防 黑天鵝事件的最大問題,是當初或者有人考慮過這些可能性,但最後選擇不理會,因為他們的結論是發生的可能性太低。即是說,預防黑天鵝事件歸根究底是一項考 慮事件發生可能性的決定。核電廠建造者計劃建廠的時候,不可能顧及所有問題發生的可能性,因為防禦災難的設備牽涉到成本,到達某一點,總會有人提出,這樣 做是脫離現實,昂貴至不能接受。核電廠建造者有可能考慮過能夠抵擋今次天災的設施,到最後因發生的可能性太低或成本太高,而選擇不理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從 興建核電廠到買股票,我們都有考慮過最壞的可能性,可是這些考慮通常都有預設的心理限制,就是我們不大考慮從未發生過的事情,大部分考慮以已知的經驗作基 礎。推銷基金的警戒字眼「過往表現不反映未來表現」,是字字有力的真理,不過大部分人當作耳邊風。未發生過的事不用費神多想,因為出現的可能性低,即使出 現了,也是非戰之罪。從事風險分析這工作,最稱職的人應擁有雙重性格,或起碼有容納矛盾意見的特異能力,能考慮到某事情有可能發生和不可能發生的可能性, 而同時以理性行事。大部分人做不到,包括我自己。

 

Nassim Taleb 寫的《黑天鵝》是一本讀者要一邊讀,一邊停下來細想的好書,他在書中舉的例子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開始、發明互聯網、九一一襲擊等,都是驚天動地的事件, 可是自書出版後,黑天鵝這名詞似被濫用,一些部分人預計不到的事件,很容易被冠以黑天鵝事件,目的是卸責,既然不能預計,當然不關人事。

把 投資跟日本天災扯上關係,好像有點冷血,投資損失的是金錢,而天災損失的是生命,但投資者從預防災難的風險管理,能學到的東西實在太多。作出投資決定之 前,我們有考慮過一般風險,但多數沒考慮過一些不大可能發生,但一旦發生影響極大的風險,當這些罕有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手足無措,急忙把責任推卸,歸咎 於世界變得太複雜。

 

世界其實沒變得太複雜,因為世界一直就是這麼複雜,只是我們不願意面對或欠缺能力掌握。或者這樣去想, 所有人會舒服一點——預防黑天鵝是徒然,因為黑天鵝沒法預防,只能警惕自己在事件發生後儘快收拾殘局。我們設計一件東西或做一件事,不會假設結果是失敗, 只會假設這件事會順利運行,因此,設計上注定我們一定要承受黑天鵝風險。

日本天災發生後,所有人都在問這件事究竟能否預見到,不幸地,答案 是Yes and No,即是冇答案。我唯一想到的補充,是老生常談的一句,預計風險的時候,我們要儘量謙卑。

蔡東豪 Tony Tsoi

現 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教師教答案 左丁山

2012-1-20  AD

最近香港第一屆中學文憑試考生參加模擬考試,報紙多加報道。據報經濟科有二萬二千名考生報考,係一科熱門科 目,考題之中,有啲係時事題,以時事考驗考生對經濟學概念之理解能力。有一條問及本港教科書價與市場供求關係,要求學生提出根據市場理論,分辨本港教科書 係邊一種市場結構。
「明報」訪問一位經濟科韓老師,老師解釋:「本港有數家市場影響力的出版商,具控制書價的能力,屬寡頭壟斷( oligopoly),若考生對現況一無所知,以為教科書市場競爭機會均等,很可能誤以為是壟斷性競爭 monopolislic competition,因而答錯題目而失分。」
記者問呢條問題嘅標準答案,其實最好問林本利,林教授出版過高中經濟科教科書,對教科書市場有一 手經驗體會,勝於一般紙上談兵嘅老師。呢位韓老師驚住學生答錯而失分,老實講,左丁山就驚住佢教錯學生而令學生答錯題。香港教科書市場以前(九七前)有幾 十間出版商向教育局匯報書價,去年只剩番大約十七家書商報價,意味呢行難撈,不少書商已退出市場,但仍有十幾家噃,唔係幾家,明明合乎書本上之「壟斷性競 爭」之定義,點解韓老師話係「寡頭壟斷」?一般嚟講,「壟斷性競爭」係世界市場常態(牙膏,汽水,床單,維他命丸,健康產品,食米,無一不是),完美競爭 ( perfect competition)只存在於經濟學理論,作為競爭最高境界。「壟斷性競爭」有幾個特點:(一)產品差異,(二)多家廠商,(三)長期來講,市場無進 出障礙,(四)廠商獨立決策,(五)買家與賣家無(完全)資訊,(六)某些廠商有制定價格能力。

 

睇勻晒,本港教科書市場結構唔係「壟斷性競爭」?難諗啲喎!韓老師可能憑佢嘅教師選買經濟 教科書嘅經驗,知道有幾家出版商有市場影響力(如上述第六項 Market Power)都唔定。不可不知,香港學校買書之時,以往要求出版商送埋教材及教師用書、試題庫等等,而教師嗰份由學生家長付鈔(自去年學年開始前,教育局 明令唔准,但學校冇錢買教材),呢項出版書之額外成本,唔知教師有無講清楚俾學生聽呢?


價值沒有標準答案

2012-8-20  TCW




經濟學家張五常曾談到他做學問的法門:「只問為什麼,不問好不好。」意思是看到各種現象,先別做「好不好」這種主觀判斷,而要先想「為什麼這種現象會存在?」

日前有些人鼓吹,颱風天不要叫食物外賣,就是從「颱風天叫外賣好不好?」來討論。然而我們不妨先問:「為什麼颱風天還是有人願意送外賣?」

為什麼上班族颱風天不去加班,外送工卻願在颱風天出門?因為外送是「按件計酬」,多送就能多賺一點錢,即使颱風天外送的風險很高,但有些人認為在颱風天多 送幾件,多賺點錢仍是值得的。反之,上班族每個月能領多少錢,是早已確定的,颱風天去加班也不能多領錢,自然不會想冒著風雨出門了。

因此,為了想多掙錢,有人才願意颱風天冒險送外賣,這和工人為了多賺點錢,願意冒著摔死的風險在高樓洗窗,本質並沒有什麼不同。

如果不想讓外送冒險,所以人們颱風天就不叫外賣,那同樣道理,為了不讓漁夫冒險在海上捕魚,人們也最好不要吃魚;為了不讓計程車司機半夜工作太累,大家深夜也最好不要搭計程車,讓司機早點回家休息。這些被人們善意照顧的漁夫和司機,是否會過得更好?

價值是選擇者眼中的價值,冒險出海捕魚、半夜開車賺錢,對別人或許沒價值,但對漁夫和計程車司機卻有價值。同樣的,颱風天出門冒險外送,對養尊處優的上班 族是沒價值,但對想多掙幾個錢的外送工卻有價值。鼓吹人們颱風天不叫外送,雖然是想照顧這些外送工,其實卻是把自己價值觀加到別人身上。

有人或許會說:颱風天送外賣,不是這些人自願,他們是被公司逼來上班。但是他們可以請假、可以找別人代班,但他們卻選擇了自己冒險外送,因為他們認為這比待在家沒錢賺更好,旁人是無從代他們決定什麼對他們才是最好的。

而且,就算颱風天不叫外賣,只不過是把風險轉移到消費者身上。為什麼有人颱風天叫外賣?因為他們認為出門吃飯很危險,在家裡又沒東西煮,只好叫外賣。

如果外賣沒得叫,想吃飯的人只能冒風雨出門吃,這不過是把外送工的風險轉移到出門吃飯的人身上。即使有外賣,人們還是可以選擇自己出門吃或在家煮,但若他選擇外賣,說明外賣這個選擇比其他選擇更好。如果不讓他叫外賣,他不會過得更好,而是過得更差。

除非對雙方都有利,否則交易不會發生。消費者自願付錢叫外送,外送工颱風天自願冒險出門,只有對雙方都有好處,這筆交易才會發生。尊重每個人的自由選擇,或許是「颱風天是否要叫外賣?」另一個思考的角度。


陳東昇:答案就是時間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318

陳東昇,1957年生於湖北天門,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士。1993年創建嘉德拍賣,1996年組建泰康人壽,2003年成立非盈利藝術機構泰康空間,致力於當代藝術家實驗性創作的推動和研究。最近獲得第二十一屆萬寶龍國際藝術贊助大獎。

 

 1.進行藝術贊助的契機是什麼?除了這個領域,你還對哪些東西特別感興趣?


  中國當代藝術最開始是邊緣藝術,很多作品被駐華大使和外企高管收藏,可惜之餘有很強的責任感,作為企業家,有這個實力就來做了。這些年讀很多歷史、金融方面的書,關於創新、企業家的分類這些都比較感興趣。


2.什麼是你早年深信不疑,如今深表懷疑的東西?


  世界觀確實有所變化,原來信奉集體主義,社會開放後追求個體自由,產生了一些對立觀點。但作為企業家,我還是有較強的集體主義認同感。這是個融合的世界,需要集體主義同個人主義的協調,以個人主義為主,但要有集體主義。


3.有什麼堅持多年的習慣?願意把時間用在什麼事情上?


  讀書讀報,我從中學時候開始讀報紙一直到現在。我1972年讀中學,那時認識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就是一份報紙。


4.對現在的年輕人,有何建議?


  就像當年的老人看不懂我們一樣,我們也看不懂今天的年輕人。我認為選擇自己喜歡的事,做一個對社會有作用的人就好。有一小撮精英分子如大科學家、大企業家等承擔社會的主要責任,大部分人還是做一個守法公民,創造合理收入,建立美滿家庭,讓自己的人生豐富多彩。


5.如果現在開始創業,會選擇哪個領域?為什麼?


  基本符合經濟潮流,不需要分產業好壞,選擇一個細分領域,做到行業的領頭羊。很小的領域也可做出全國乃至世界級的企業。


6.你說過老了以後回嘉德去,現在還這樣想麼?


  很可能啊,商業世界折騰累了,看看古畫,多讓人輕鬆。


7.對贊助藝術家有何偏好,挑選有何標準?個人收藏藝術品麼?


  以學術為主,用純藝術的標準來尋找當代的年輕藝術家,有點清高、偏愛理論化。年輕藝術家未來會不會成功,誰也不知道,但贊助不能有一絲商業動機。我們 偏好當代藝術,比如實驗藝術。個人不收藏,看過太多藝術家或藏家後代為財富而爭奪。對藝術品收藏,我認為法人的形式更好一些,比如博物館等非盈利機構。


8.對你影響最大的人是誰?人生中有什麼戲劇性時刻?


  馬克思,高中時候讀《馬克思傳》,崇拜得五體投地。戲劇性時刻是選擇去經商。原來的夢想是做一名教授,有七十二弟子,做夢也沒想到後來做了企業,這就是時代把你推上去了。


9.怎樣看待「運氣」和「命」,得到最好的一次機遇是什麼?


  以經商、從政、做學問舉例,做頂級企業家、政治家或學者,並非勤奮和天賦就能決定,成功因素很多也很複雜,需要多點運氣,有時一個細微因素就起決定性作用。但要做百萬富翁、局長或教授,只要努力都能做到,這就是差別。


10.你較為珍視的一個品質是什麼?有何快速認識人的技巧?


  堅持,不是很多人能做到。我認為耐住寂寞、堅持做到行業中最好,當繁榮來臨的時候,抓住機會,總會有結果。送給創業者四句話:目標純正、心無旁騖、做正確的事,答案就是時間。另外人與人交流真誠是基本,要坦率,不需要把自己包裹得看不透。



扛下債務、走過病痛 逆境中找答案的兩屆金鐘影后 林依晨:生命的禮物往往來自討厭的事

2012-12-17  TWM
 
 

 

十月底,林依晨剛滿三十歲,年紀尚輕的她,已經手握兩座金鐘;除此之外,她的心裡也已自成一套超齡人生哲理。

這一切,來自她波折卻精采的生命歷練。

撰文‧何珮郁

就算只是輕輕地笑一下,林依晨都甜得像糖,畢竟是從美少女選拔比賽出道的偶像劇一姊;但是,當她認真說起話來,給人的感覺卻是有些深沉。

採訪中,一則問題是這樣的:很多年輕人現在都很苦悶,工作不好找、薪水低、彷彿看不到自己的未來,請問妳會給這些年輕人什麼建議呢?

大學扛家計 熬夜拍戲隔日仍準時上課她停頓一會兒,始終維持著招牌的、溫暖如晨光的淺淺笑容,但腦袋裡的思緒顯然正在快速運轉;約莫二十秒後,她緩緩說出答案,不是「勇敢做自己」,不是「保持熱情」,不是勵志書上經常出現的標準解答。林依晨的回答很具體、很實際,甚至有點殘酷。

這是一個不太討喜的答案:「對於你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急著抗拒。」二十秒的思緒運轉,林依晨所想到的,或許是她三十年來波折卻也精采的生命歷練。「想一想,我生命中的許多禮物,其實都是『討厭的事情』帶給我的。」她說。

單親家庭長大的林依晨,從小就是由母親一肩扛起照顧她與弟弟的責任,高中之前,小小的林依晨雖然知道家境並不優渥,倒也從未在物質上感受到匱乏,直到高二那年,林依晨才明白了這個「討厭的事實」。原來,為了支付多年的生活開銷,家裡早已負債數百萬元,其中還有不少是利息高得嚇人的信用卡債。

從那一刻起,林依晨決定要扛起幫母親還債的責任,「我那時候還在念高中,就開始想著大學畢業後的出路,四處打聽,認真歸類了幾個可以快速累積財富的工作,像是空姐、導遊、補習班老師,打算一畢業就去做。」沒想到,高三那年,因為想賺到「林家人的第一台電腦」,林依晨參加了首獎三萬元加一台電腦的「捷運美少女」選拔,順利奪冠,也因此踏入演藝圈。

拍戲超拚命 磨出史上最年輕金鐘影后剛出道,恰好遇上偶像劇風氣盛行之初,大量的角色需求,讓她才剛入行就獲得演出女主角的機會,演出第一部作品「十八歲的約定」就讓林依晨一炮而紅。當時的她,除了上課就是拍戲,幾乎沒有太多睡眠時間。

「如果夜戲拍一整夜,天色才微微亮時,我就會先到政大山腳下的麥當勞瞇一下,整理儀容再去上課。課堂之間、或是放學後到趕赴通告之間,如果還有一點空暇,就會想辦法到圖書館或餐廳角落休息一下。」以極度淡定的語氣,林依晨解釋了她如何兼顧學業與事業。過程中,曾有劇組要求她休學以配合拍戲進度,但被林依晨斷然拒絕,「我和媽媽都覺得,好不容易考上喜歡的學校,就不要隨便放棄,還是努力兼顧過來了。」為了完成學業,也為了兌現為媽媽扛債的承諾,林依晨選擇這樣的生活,在麥當勞、圖書館、校園餐廳裡,不斷伺機補眠的漂流大學生涯。那幾年,她平均每年拍攝兩部以上的戲劇作品,一年之中有十一個月都在工作,「真的像螞蟻一樣,」她打趣地自我形容。

像螞蟻,不只是形容自己的忙碌,更是形容自己的心態。林依晨坦言,因為肩負債務壓力和對生活的不安全感,她習慣性地把時間利用到極致,連不拍戲的時間,她的行事曆也總是滿的。「不拍戲時就學才藝,或者看一堆電影揣摩表演技巧。總之,就怕自己不進步,害怕自己忽然之間什麼都沒了。」或許也是基於這樣的不安全感,在工作場域裡,林依晨就算遇上委屈、不公平,也總是選擇隱忍妥協、避免衝突。在密集的拍攝工作中,林依晨的工作時數從連續數十個小時不休息,到六天六夜沒闔眼都照單全收,即使理性上知道這是不合理的,為了顧全大局,她,長久以來都選擇壓抑自己內在抗議的聲音。

這樣近乎誇張的敬業態度,奠定了她在偶像劇領域的一姊地位,也在二○○八年得到了金鐘獎最佳女主角的肯定,成了史上最年輕的金鐘影后;但她在今年所獲得的第二座金鐘影后,則是來自於另外一個「討厭的事情」,一場罕見而詭異的怪病。

罹病成轉機 壓抑徹底釋放、人生分輕重回頭來看這場病,林依晨說「謝謝老天!」的確,或許是連老天也看不下去林依晨的極端壓抑,而選擇用一個最激烈的方式來翻轉她的生命。

長期以來,因為拍戲,她的作息極不正常,不僅深受水腫困擾,經期也從沒準過,身體健康亮起紅燈。○八年中,在一次健檢後,醫生說她的腦部得了「蝶鞍部囊腫」,在接近腦下垂體的下視丘部位形成囊腫,病因在醫學上還未有明確解釋,但醫生卻歸結出此類病患共同的特質──「自我要求過高、壓力過大、生活作息不正常」。所以,一切其來有自。

得知自己的病況時,「我一度好害怕,擔心自己會死。」但是想到最親近的家人,她又旋即轉念:「我一定要趕快好起來。」一如以往堅強、不輕易說苦的個性。奇妙的是,上天在林依晨的生活中置入一個「意外」後,背後卻也藏著另一份「禮物」。

手術之後的恢復期間,因為荷爾蒙的分泌量劇烈起伏,讓她的情緒大起大落,一陣子陷入悲觀絕望,過一會兒又興高采烈;更特別的是,她竟如同被施了魔法,開始像個小孩子一樣,誠實地說出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

「你為什麼小時候要對我那麼嚴厲?為什麼寫字不漂亮就要打我?」第一次,林依晨如此坦率地向媽媽表達怨懟之意,讓媽媽瞬間既震驚又自責。「他們又不了解我,為什麼要這樣罵我?那些媒體為什麼要這樣亂寫?」也是第一次,她終於把長期以來,在工作中受到的委屈、壓力,以幾近控訴般的方式宣洩而出。

「我覺得這是一個契機,對我來說是很幸運的。」雖然看似是康復前的後遺症,但似乎也是上天給了她一次徹底釋放自己的機會,透過不斷重複地訴說,也給了她和媽媽重新修正關係的機會。「因為說個不停,我不只喉嚨發炎,還得到了空前的釋放。」林依晨苦笑著說。

一場病,讓林依晨有了更深一層的反思,對於自己過去一味忍耐,她說:「以前也許是不懂得『這是不對的』,不知道『我可以有其他選擇的』,不代表那些人是刻意對我不公平;而是自己沒有讓對方知道我的想法,所以對方就覺得我接受了。」一場病,也讓她解開了過去處理人際關係時,自己給自己的莫名限制,「我想做一個完美的人,那是不可能的!我想兼顧每個人的需求,那也是不可能的!可能我在意的兩派人,他們對我的期望是相反的,所以必須從中找出哪些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可以放掉的。」挑戰新戲路 演活「程又青」再奪金鐘終於,她不再把行事曆塞滿,為了提醒自己維持均衡的生活,還另外做了一張表,把「想做的」和「應該做的」事情分開。她解釋說,前者快樂的成分居多,後者則多了一點責任成分。「每個星期只要各做兩、三件事情,就覺得責任也盡到了,快樂也擁有了。」她聳聳肩說。

而這一場病,她同時體悟到,過去那個追求完美、冷靜自持的她並不真實,就如同她演過的那些漫畫改編的角色一樣,太過夢幻、不貼近現實人生。沉潛休養之後,再度復出螢光幕前,她毅然決然地擺脫過去夢幻、稚氣的女孩形象,轉而選擇詮釋在你我生活周遭都會出現的那種真實人物。

於是,我們看到了「我可能不會愛你」當中,那位面臨三十歲關卡而困頓苦惱的「程又青」;而「程又青」這個角色,不但給了林依晨第二次的金鐘影后,也一舉突破了她過去漫畫式的角色定位,帶著林依晨看見自己新的可能。

「所以我說,不要急著抗拒那些你所討厭的事。」林依晨說:「抗拒,就不會有新的刺激,也就不會有進步、創新的可能。」但如果好不容易接受了討厭的事,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呢?林依晨又說:「至少試過了,人啊!寧願『熱情的失策』,也不要『冷漠的聰明』。」憑著精采的生命歷練,林依晨雖然甜美無敵,但出口就是硬道理。

林依晨

出生:1982年

現職:演員、歌手

學歷:政治大學韓語系

演藝成績:第43屆、47屆電視金鐘獎

戲劇節目女主角獎

從甜美偶像轉型實力派演員──林依晨主要作品大事紀2002年 「18歲的約定」

飾夏曉彤(螢幕處女作)

2003年 「我的祕密花園」

飾范小敏(成名作)

2004年 「我的秘密花園Ⅱ」

飾范小敏

2005年 「惡作劇之吻」

飾袁湘琴

2006年 「東方茱麗葉」

飾林瀨穗

2007年 「惡作劇2吻」飾袁湘琴(首獲金鐘獎最佳女主角)2008年 「我的億萬麵包」

飾曾善美

2011年 「我可能不會愛你」飾程又青(二度獲得金鐘獎最佳女主角)

2012年 「蘭陵王」

飾楊雪舞 (未上檔)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