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老周,可能不會再像以往那般頻繁成為媒體的寵兒,但卻會是一個更加強大,也更加可怕的對手。
文 | 黃有璨 文章授權轉載自黃的世界公眾號。
站在遠處看,能夠很明顯的感受得到周鴻祎近幾年身上有些有趣的變化在發生。
今天偶然興起,決定來聊聊未曾近觀過的老周。
我姑且說之,您姑且聽之。
(一)
2016年7月,作為國內用戶體量最大的產品之一,以及360公司的核心拳頭產品,“360安全衛士”這款桌面殺毒安全軟件,迎來了它發布10周年的日子。
至此,周鴻祎和他所創辦的360,也已經走過了10年有余。
有心者可能會註意到,相較於最風光的2010-2013年,近幾年來,360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時間和吸引到的關註,是越來越少的。並且,這幾年來,硬件、手機都未能大火,花椒這樣的產品也尚還前路未蔔,360也鮮少能看到如此前殺毒、搜索這樣的“拳頭產品”。
換句話說,這幾年來,面向媒體、大眾和用戶的360,是一個略顯弱勢的360。
以老周一貫的“大炮”風格,這一局面初看起來,是有些不可思議的。
然而,低調、式弱的表象之下,未必不是蟄伏已久,謀定而後動。
2015年下半年,360宣布正式啟動私有化,著力於回歸A股市場。2016年7月,360對外正式宣布私有化完成,即將正式拆分為2家獨立的公司,分別專註於提供企業級安全服務和消費者服務。
這些大刀闊斧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動作背後,讓人心中難免會有感嘆:也許360在一段時間以來的蟄伏和波瀾不驚,很可能只是在潛心蓄力厚積薄發而已。
這也不禁讓人聯想起來周鴻祎曾經在2014年年底的360內部郵件上說過的那句名言——
像我這麽倔強的人,總歸會回來的。
某種意義上,我會覺得,360是一家個人色彩濃厚的公司,這家公司的發展史,其背後,實質上也是周鴻祎個人一些性格、心性的蛻變史。
所以這一次,我想拋開具體的產品,來聊聊周鴻祎這個人。
(二)
在互聯網圈內,說到性格倔強,話語尖銳甚至是天生自帶“仇恨撕逼”屬性的,一般大家都會很容易想到兩個人。
一是羅永浩,二就是周鴻祎。
這兩個人,至少有兩個地方是高度相似的——
1.他們都會對曾經傷害侵犯過自己的人銘記於心,睚眥必報;
2.他們的性格都過於犀利,愛憎分明,時常會在公眾面前毫無先兆地面向某個自己的敵人開炮,也因此往往成為媒體的寵兒。
如果說羅永浩的尖銳可能更多源自於自己某些內在堅定的“信仰”以及或多或少的一些自大+目中無人,那周鴻祎的尖銳則可能更多來源於他潛藏在心內的一些“危機感”與“不安”。
2005年,奇虎公司成立。
在那一年之前,周鴻祎經歷過的事情已經很多——
他帶領3721與百度打過了三年仗,後來眼看著百度從自己身後做大,全面超越了自己,而3721也賣給了雅虎;他因為3721臭名昭著的“強制安裝”,而普遍受到一大群用戶們的唾棄;此外,在3721賣給雅虎以及自己成為雅虎中國總裁之後,老周的這一段職業經理人生涯也算不上順利。在執掌雅虎中國18個月後,因為團隊文化融合的問題,加上後來阿里巴巴入主雅虎中國,周鴻祎離開雅虎,且離開的方式應該算不上體面——無論是與楊致遠還是與馬雲,他們之間的關系都不是那麽順暢。
所有這些經歷,都多少屬於那種“雖有一個不錯的開局,但結尾卻不盡如人意”式的。我猜,經歷了這些的周鴻祎,雖然已經有了一些江湖地位,但內心無疑卻有了更多的“危機感”與“不安”。
以當時的狀態看,從雅虎中國離開之後的老周,內心應該是充滿了某種“不甘”的。
此時的他,最渴望的事,很可能是希望證明自己。證明自己也能夠做出來一款贏得用戶認可的產品,證明自己也可以做出來一家不遜於百度、阿里和雅虎的公司,以及證明自己不僅可以開創一個不錯的開局,也完全有能力引領一個圓滿成功的結局。
而2005年周鴻祎離開雅虎後所創辦的“奇虎”,正是老周在這一心境下的產物。
(三)
2005年的周鴻祎,35歲。這個年齡的男人,已過而立,尚未不惑,往往極度渴望證明自己。
對當時的周鴻祎,正是如此,他自認不比李彥宏、馬雲差,為此前3721在收入比百度要好的情況下“賤賣”給了雅虎而感到懊悔。所以,當時已經手握雅虎核心技術和團隊的他,特別希望打一場“速勝”的仗。
2005年成立的奇虎,本意是要做“搜索”,背後影射著的,是周鴻祎希望同時鬥敗百度和雅虎——兩個與他此前恩怨不斷的對手。
而當時的“360安全衛士”,還叫做“流氓克星”,基本是個不入周鴻祎法眼的東西,其本意只不過是一個想要用來推廣“奇虎搜索”的插件而已。背後的邏輯是:當時用戶瀏覽器上已經被強制插滿了各種插件,於是奇虎就想做一個叫“流氓克星”的東西,先把那些煩人的插件幹掉,再給用戶推薦奇虎搜索插件。
此時的老周,在行事風格上,多少沿襲了3721/雅虎時代的“取巧”心態,更希望能夠找到一條捷徑,然後迅速戰勝和超越對手。
然而,後來事態的發展卻事與願違。
超過200人的團隊,每月上百萬推廣費用的奇虎搜索始終不見起色。而本來只是從屬角色,僅有10幾人團隊的360安全衛士卻獲得了迅速發展,到2007年,360安全衛士的裝機量已經達到了幾千萬。
我感覺,差不多就是在這個時候,老周開啟了自己的第一次蛻變。
蛻變的助推力來源於兩方面。
一是,自己全力主推,投入重兵且布局完整的奇虎搜索(當時的奇虎,同時在做火車票、衣食住行、BBS等各種垂直搜索),居然在內部會完敗於一個10幾人的小團隊——只是把“安全”和“殺毒”這麽兩件事做到了極致的桌面軟件安全衛士。兩相對比之下,他受到的沖擊是巨大的。可能差不多就是在這個時候,老周開始深刻感受到了“以用戶為中心”的力量。
一般來講,我認為存在兩個角色側重各自不同的周鴻祎,一是作為一個產品經理的周鴻祎;二是作為一家公司CEO的周鴻祎。
前者,借由3721萌芽,到360安全衛士的一統江湖而臻至大成。在此後周鴻祎出版的《我的互聯網方法論》一書中亦可看到,差不多就是從這個階段開始,周鴻祎開始大談“要尊重用戶”、“要做減法”、“微創新”等等理念。
而後者,也即作為一個CEO的周鴻祎,從360安全衛士和360殺毒,可能才剛剛開始自己的成長。
這與我們將要講到的老周在此階段發生蛻變的第二個推動力也有關,那就是:他在這個時期經歷了與傅盛的決裂。
(四)
老周與傅盛之間的故事,堪稱過去10年的互聯網世界內最引人矚目的恩怨情仇之一。
我試圖為這個故事梳理出了一個較為為簡潔的版本,大體是這樣的——
2003年,時年25歲的傅盛加入了3721,同年,老周把3721出售給雅虎。
2005年,老周從雅虎出來,要做奇虎,老周給當時還在3721團隊的傅盛打了3個小時電話,邀請其加盟,傅盛權衡下,拒絕了包括百度在內的許多公司的邀請,同意加入奇虎。
2005年開始,傅盛在奇虎開始作為產品經理負責“360安全衛士”(據說這個名字都是傅盛取的),而老周則親自負責搜索。然而,2年之內,搜索燒錢無數,進展寥寥,而360安全衛士則在傅盛的帶領下出人意料地取得了飛速成長,以極低的成本獲得了數千萬用戶,並延伸出來了360殺毒、360安全瀏覽器等一系列重要的產品線,傅盛本人在360內部的威望和影響力也開始扶搖直上。
2008年,奇虎的搜索業務遲遲不見起色,而360的用戶突破一億。老周終於下定決心砍掉搜索,專註於安全,甚至公司對外的形象和品牌也開始主打“360”。恰從此時開始,老周與時年30歲的傅盛之間的問題開始凸顯——背後的核心問題是傅盛身上潛在的“功高震主”,以及“360到底是姓傅還是姓周”的問題。
2008年5月,老周某次與傅盛探討產品,說起360半年都未加新功能,傅盛反問:奇虎之前做了那麽多垂直搜索,但做起來了嗎?這句話無疑激怒了周鴻祎。他說:傅盛,你做好了360,我沒做好搜索,你就可以跳起來跟我爭了嗎?此事開始成為二人間決裂的導火索。
2008年9月,時任奇虎360總經理的傅盛從360離職。離職時,360與他簽了一個極為嚴苛的協議,包括18個月內不能做任何與360有競爭關系的產品,不能加入跟奇虎有競爭關系的公司(包括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主流互聯網公司),日後傅盛創業的公司不能接受360員工加入,永遠不能公開講對奇虎不利的話,等等。
從奇虎離開後,傅盛在經緯中國做了2年副總裁,日後又接受了雷軍的投資做了可牛,期間無論市經緯的張穎,還是雷軍,都收到過周鴻祎的帶話:不要接收傅盛,接收就是作對。
2010年,傅盛創辦的可牛推出可牛殺毒,上線第一天開始就被360全面攔截。自此開始,傅盛打破沈默,開始公開在媒體上指責360和老周,此後可牛與金山網絡合並,傅盛任CEO,開始正面與360對抗,甚至2011年,360狀告傅盛盜取360技術機密開發可牛殺毒,周傅二人的反目成仇,自那時開始,一直持續至今。
與傅盛之間的這段恩怨,是非暫且不論,但對於周鴻祎當時心中的“脆弱”和“不安全”,無疑是一次凸顯和放大。無論中間誰對誰錯,他顯然在整個過程中最擔心的事,是自己一手帶出來的傅盛會從自己手中奪走些寶貴的東西,即便在奇虎內部老周本人占據著絕對控股權,且傅盛基本沒什麽太高份額的股份。
另一方面看,這一段經歷對於周鴻祎本人的價值和意義可能也既深且遠。
傅盛走後,周鴻祎全面接手360,自那時開始,周鴻祎開始真正從3721/雅虎時代的主打合作/取巧的運營思路,轉向了紮實產品/贏取用戶的口碑路線,並在最短時間內穩定了團隊,帶領360實現了極其強悍的商業模式。
前文所提到的“身為一個產品經理的周鴻祎,在這一階段才真正臻至大成”,正是指此。
而另一個周鴻祎,也即“身為一個CEO”的他,經歷了與傅盛這名左膀右臂及心腹大將的反目,無論其表面上如何強硬和強悍,其內心受到的沖擊也勢必是巨大的,這種沖擊,很可能進而促成了他的一些反思和改變。
我隱隱覺得,差不多就是從這個階段開始,老周身上的某些尖銳開始逐漸淡化下來。
以2011年為界,在此之前,老周在圈內樹敵無數,從李彥宏到楊致遠到馬雲再到傅盛、馬化騰和雷軍。而自此之後,老周在圈內甚少再樹新敵,這一方面可能是360江湖地位已成,另一方面,也許多少也與周鴻祎內在的某些變化相關。
(五)
2011年3月,360正式登陸紐交所上市。
到了2012年,360的PC端產品和服務的月活躍用戶數更是達到了4.25億,這意味著360已經成為了國內用戶規模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對老周而言,這是身為一名CEO的關鍵性勝利。
在過去3年里,他主導下的360以一系列極為強悍的打法擊敗了無數“安全”和“殺毒”市場上的競爭對手,並開創性地構建起了一套以安全和瀏覽器占據用戶流量入口,再依靠廣告、軟件下載分發等業務獲得盈利的全新商業模式——在此之前,國內安全市場中沒有人采用過類似的商業模式。
更為重要的是,以此為節點,他也終於成為了互聯網圈內數一數二,在網民和媒體口中可以與李彥宏、馬化騰等人相提並論的大佬——證明自己不輸給李彥宏等人,這正是當初老周創業的核心初衷。
2012年的周鴻祎,42歲,剛剛步入“不惑”之年。
這一時期的老周,巨大的成功也帶給了他巨大的自信,你可以明顯感受到,他的“不安”和“尖銳”已經越來越少顯露出來,相反,他開始可以在公眾面前更多流露出來某些“坦然”和“大度”。比如說,在2012年間,周鴻祎曾經先後數次公開贊揚過微信,稱贊微信的創新性,稱“騰訊布局移動互聯網的50個產品,都比不上一個微信”等等。
以一個遠觀者的身份看,一個人的一生從低往高走,很可能會經歷一個決定性的節點,一旦可以成功度過這一節點,你可能會在氣度、魄力、勢能等各方面都完全進入到一個全新的境界。
而這個節點很可能是——一件你曾經摔過跟鬥,並對之執著無比的事,你終於成功實現了它,證明了自己,並在此中名利雙收。
對老周而言,這個時期,他可能就正是剛剛度過了這一節點,讓自己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和狀態中。
然而,2012年的老周,也並非完全就安靜了下來。
(六)
2012年的周鴻祎,所扮演的角色,已經更多是一個CEO,而不再是一個產品經理。他開始更多需要去關註戰略和策略,關註自身影響力的構建與輸出,關註行業和產業的變化。
從2005年到2011年,360的勝利,是其在PC端的勝利。
然而,這期間,互聯網格局已經又開始發生了新的變化——移動端在開始全面興起,移動市場成為了一個面向未來更加舉足輕重的市場。
360在移動端的腳步不能說不快,早在2010年前後,360就推出了“手機360安全衛士”,其包含短信、騷擾電話攔截、垃圾清理、防隱私泄漏等各類功能,並迅速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
看起來,360在桌面時代以“安全”和“殺毒”占據用戶入口,然後在此基礎上再去憑借應用分發、廣告和增值服務等構建商業邏輯的模式,在移動端又將重演。
然而,互聯網世界中的敵人總是容易從無聲無息中襲來,對360,也是如此。
2011年8月,雷軍創辦的小米正式發布了小米手機,此後短短1年內,小米手機的銷量就達到了近1000萬臺。
因為其出貨量的巨大,加上原生的MIUI系統,小米開始漸漸擁有了移動端的“入口”,成為了360等軟件工具的“上遊”。坊間傳聞,當時的小米手機上,曾經連續收到過警告手機360“不安全”,提醒卸載的消息。
這樣的境況,也讓已經是一方大佬的周鴻祎再一次感受到了危機——他決不能真正讓小米完全成為自己的“上遊”。
由此,從2012年開始,老周的“炮口”開始對準了小米,他開始在各種場合公開抨擊小米手機,稱小米是“騙子”,“看不慣他們的做法”等等。
並且,老周也迅速行動起來,聯合阿爾卡特推出了一款自己的名為“AK47”的360特供手機,而後360又分別聯合海爾等廠商推出了數款特供手機。
看起來,“手機”這個移動端的核心入口之爭,是被老周視作一場硬仗來看待,決計不肯落下的。
可能老周也沒想到,這一仗,一打就是4年,且過程中的曲折遠超想象。
(七)
2013年,小米勢頭不減,全年出貨量接近2000萬臺。相反,360推出的幾款特供機,似乎都反響平平。這讓周鴻祎新一輪的危機感更甚。
同期,資本市場對於360遭遇的威脅也給出了反饋,在2014年中,360的股價從2013年最高的120多美元掉到了60美元左右,市值掉到70億美元,退出了百億美元俱樂部。
2014年12月,周鴻祎祭出了更大的動作:360與酷派成立合資公司,推出奇酷“大神”手機,周鴻祎任CEO,酷派集團董事長郭德英任新公司董事長,周鴻祎長駐深圳。
為此,2014年底周鴻祎甚至在360內部發布全員郵件,號召360員工:拿上AK47,跟我到南方去做手機!郵件中對於為什麽360需要做手機也首次給出了公開回應,稱“手機上的安全威脅是指數級別的,要在移動互聯網做安全,必須自己做手機。”
而前文中提到的“像我這麽倔強的人,總歸會回來的”這一名言,也正出自這封郵件。
我覺得,這一時期,小米對360所帶來的危機,可能已經開始讓老周漸漸意識到:互聯網江湖內波瀾起伏實在太快,與其圖一時之快,或許不如隱匿蟄伏,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八)
2014年,對於周鴻祎可能是另一個蛻變的重要關口。
如果說,2008年與傅盛反目後帶領360成功上市的這段經歷,讓老周從一位“江湖梟雄”成功蛻變為互聯網圈內懂產品懂用戶的一名一線高手,那麽2012年到2014年這一時期,從公司發展受阻,到感受到移動端的威脅,再到反複對抗小米始終占據下風的這一系列經歷,則可能讓老周真正在氣度、魄力、謀略、眼界等各方面都再進一層,真正成為了一名內外合一,更加通透的大佬和大師。
2014年底,程苓峰寫過一篇文章,討論過“周鴻祎是不是老了”的問題,其中有過這樣的表述:
“一個人生的成長和蛻變,可能會走兩條曲線。第一條曲線是能力曲線。也就是把自己先天後天積累的勢能都釋放出來,逐步學會更多的東西,具有更大的能量,然後在職業上劃出一條美麗的增長曲線,一條上揚的拋物線。 周鴻祎做的產品越多人用,普及越快,市值越高,這就是一條增長曲線。
但一條曲線一定有下落的時候,或者一定有進入瓶頸期的時候。這就體現為qihu的股價許久不動了,甚至還在跌。
當這第一條能力曲線到達瓶頸時,另一條曲線就開始了。我稱之為性格曲線。人總是在意識到自己能力的瓶頸時,開始反思自己的內核。一般而言,敏感一點、通透一點的人,就會從性格里去找原因,其他人,就止步了。
回到那個問題——周鴻祎老了嗎?我的遠距離觀測是,他可能處在第一條能力曲線的末端,也就是產品、市值、勢能遇到瓶頸。與此同時,他很可能已經處於第二條性格曲線的起始端,也就是外在似乎沒變化,但內在的反思和否定機制已經啟動,正在加速進化的時期。”
恰是在2014年底到2015年初的時候,周鴻祎開始公開感嘆——互聯網世界里的商業,就是沖浪。沒有人可以永居潮頭。
也是在2015年年初,周鴻祎在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開始公開反思:
“我也許太貪心了”
“我跟馬雲是有差距的。如果比懂技術、懂產品,可能馬雲不如我。但是他可能更懂領導力,更懂人性。所以馬雲可以駕馭更大的事業。”
也是在這次采訪中,周鴻祎坦然,自己過去一年的經歷,無異於一次“痛苦蛻變”,他用“Growth Pain”來形容自己當前的感受。
就是在這樣的陣痛和思考中,周鴻祎和酷派聯手的“奇酷手機”也沒能在市場上贏得更大的認可。
(九)
雖然沒能帶領360成功逆襲小米,但進入到2015年之後的周鴻祎,卻未必不是在變得更好。
還是站在外部遠觀,我的感受是,2015年之後的老周,開始變得更加深入淺出,公開罵人更少,更加沈穩,也更加平和。
那個身為CEO的周鴻祎,也許到了這個階段後,經歷了公司上市,名利加身的巔峰和此後的市場變幻對手威脅之後,才開始能夠把一切變化和威脅視作是常態,可以從容思考和應對,而不再如此前與傅盛反目時一般,表面強權在手呼風喚雨,內在卻可能極度敏感與脆弱。
一個敏感、追求“速勝”的周鴻祎,可能會更關註如何在外在氣勢和個體的口頭爭鋒上壓倒你,以及如何找到那些“畢其功於一役”的支點與你進行殊死搏鬥和決戰;而一個更加沈穩的周鴻祎,可能會考慮的是如何通過更加長遠的布局和謀劃讓自己在時間的賽跑中可以處於一個相對的優勢位置,天然就能夠對你形成威懾。
我認為,恰恰是有了這個變化之後,老周面對外界的非議,開始有意識地讓自己忍氣吞聲,更多開始蟄伏,去布局和謀劃。
然後,才會有像推動360私有化回歸A股,以及把360一分為二這樣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動作。
從1998年創辦3721至今,周鴻祎在互聯網江湖中,已經走過了18年。
如前所言,我認為360這家公司的發展史,其背後,實質上是周鴻祎個人一些性格、心性的蛻變史。
本質上來講,我認為每一個人的性格和內在特質都是兩面性的,就像一個人可能處事沈穩,但也時而會體現得缺乏魄力;一個人雷厲風行,但也時而會體現為急躁冒進。
但,假如能夠有幸遍歷人生事業中的各種高低起伏成敗興亡後,一個人可能會有機會臻至一種更加圓融通達的狀態,這個時候,他可能會更加看透外部世界的變化,也更加認得清自己的局限與邊界,從而能夠學會盡可能規避掉自己性格特質中負向的部分,而是更多讓自己不同的特質可以出現在合適的場景下,去發揮更大的作用。
比如說,到了現在這個階段,老周可能才真正可以把自己性格中天然“尖銳”的那一部分,轉化為遇到對手打壓和逼近時的“百折不撓”,可以更多把自己“取巧”的部分轉化成了一些“局部戰略謀劃方面的出色”,可以把自己原本“急躁”的部分,轉化為在面對取舍決策時的果敢。
當然,最為重要的,是老周可能真正開始把他潛意識里的那種“不安全感”和“脆弱”,轉化成了更多在面對大環境變化時的居安思危,以及某種絕不甘於人後的倔強。
這樣的老周,可能不會再像以往那般頻繁成為媒體的寵兒,但卻會是一個更加強大,也更加可怕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