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1日之前,滴滴高層仍然對與Uber的合並守口如瓶,並稱合並消息為謠言,而Uber方面則有意無意地透露合並內容,讓整合情況撲朔迷離。
最終,滴滴宣布以互相持股的方式收購Uber中國業務,根據公告,雙方達成戰略協議後,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將成為對方的少數股權股東。Uber全球將持有滴滴5.89%的股權,相當於17.7%的經濟權益,Uber中國的其余中國股東將獲得合計2.3%的經濟權益。
而對於這里所說的經濟權益,滴滴並未給出明確答複,滴滴出行副總裁陶然對此的解釋是,“能行使股東權利的股份數是5.89%,但是占了更多的經濟利益。”而合並之後,滴滴創始人程維和管理層仍將掌握絕對控制權。
那麽這場合並究竟給合作雙方帶來了什麽,背後的資本方獲益幾何?
這場“聯姻”所帶來的最顯而易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結束滴滴與Uber之間的價格戰。這能夠為合作雙方以及背後的投資者省下不少錢。
在此之前,滴滴和Uber爭搶中國市場活躍用戶,每年花費超過10億美元獎勵司機和乘客。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滴滴共進行11輪融資,融資金額最少達到數百萬美元,在最近完成的F輪中融資45億美元。Uber全球共融資12輪,融資數額與滴滴旗鼓相當,最近一輪融資35億美元。
大量的價格補貼耗費兩者投入,滴滴和Uber目前都沒有有效的盈利模式,而價格戰最終買單者是投資人,因此對於兩者“聯姻”,投資者樂見其成。
滴滴早期投資人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在朋友圈表示,談和的成本越來越高,因此“和平是打出來的,不是談出來的”。
此次談和,對於Uber而言,除了結束燒錢的價格戰,更重要的意義是,其終於能夠打開中國市場,這也能保證其將重心轉向其他市場布局。與滴滴不同的是,中國市場對Uber雖然同樣重要,但是Uber主戰場還是歐美地區,最新一輪融資之後,Uber更有意拓展中東市場。
雖然Uber全球CEO Travis Kalanick多次表現對中國市場的親近,事實上,Uber在中國市場卻面臨虧損,補貼並未帶來其理想效果。
一方面,在中國市場,滴滴與快的合並之後,體量擴張,差距難以超越;另一方面,在Uber主戰場美國,Lyft等應用也在奮起直追,縮小與Uber的差距。今年年初,滴滴與Lyft合作,實現美國市場相互叫車服務。
Uber加速布局的腳步趕不上其虧損腳步,根據福布斯報道,Uber2015年上半年凈收入將近7億美元,但其GAAP虧損將近10億美元。而如果Uber想要IPO,處理中國市場的虧損能夠為其掃清部分障礙。
在這種情況下,在中國市場與滴滴“聯姻”,對Uber而言是更好的選擇。“我真心希望通過此次合作鞏固中國市場的機會,我們現在有能力更加努力地為其他地方的消費者和司機改進產品。”風險投資公司Benchmark合夥人兼Uber董事比爾·格里(BIll Gurley)周一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