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資管的通道業務,正面臨著機遇和挑戰的激烈博弈。委外業務規模仍在擴容,券商資管未來仍可期巨大的增量市場;但監管政策和業務結構等多方面的變動,也帶給券商資管迫在眉睫的調整壓力。“通道業務早晚要消亡。” 證監會副主席李超近日在券商風控培訓會上,為券商資管業務發展的監管態度。未來趨勢已經極為明確,券商資管將如何完成轉型?
通道業務遭強力擠壓
根據本報此前的報道,《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近日已下發至銀行。意見稿中新增規定,銀行投資非標資產需走信托通道。然而,在此之前的資管“八條底線”發布之時,市場已有銀行理財未來或重回信托通道的預期,其邏輯是監管對委外業務的關註將逐步將強。
針對此次意見稿中的新增規定,有券商固收分析師指出,監管重點為券商資管中的非標類通道業務,主要是加強對底層資產的識別,提升監管力度;券商主動管理型業務不受新規影響。
另一方面,券商資管自身的角色和業務結構也亟待“正本清源”。上半年修訂出臺的《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及配套措施也將在今年10月正式實施。其中,券商資管業務納入風險敞口計算,且擬將其風險準備金比例提高到1%,對資管業務規模形成約束。
而監管態度還在進一步明確。證監會副主席李超在近日召開的券商風控培訓會上提出,資管業務要回歸資產管理的實質,通道業務不是資管重點,早晚要“消亡”,要逐步壓縮通道業務規模。
值得註意的是,無論是從戰略規劃還是業務布局上,削弱對通道業務依賴早已在業內達成共識,多家券商目前都明確提出要重點發展主動管理類業務。但對於通道業務占比高到八成的券商資管業務而言,調頭並不是件易事。
“券商資管的通道業務容易做出規模,但技術含量不高;主動管理最能體現券商的資產管理能力優勢,但並不會是受短期刺激一蹴而就。整個行業都意識到了要做主動管理,但要做好卻並不簡單。”國金證券資管分公司多策略投資部總經理、投資總監吳強表示稱。
挑戰之一,是主動管理型業務對業務整體布局、人員團隊建設、投資策略等要求較高。吳強表示,在過去近兩年的牛熊市轉變中,單一策略抵抗極端風險的能力極為脆弱,投資策略多元化在未來極為重要,能夠提供多樣的收益來源。
在吳強看來,券商資管發展主動規模的挑戰,還包括投資策略想要做到真正的跨市場、多工具和多品種配置仍有難度。就當前券商資管可配置的資產來看,不同品種和工具尚不能做到充分分散風險和對沖。此外,由於基礎市場趨勢對資管行業的影響巨大,當前市場走勢下募資難度也較此前明顯提升。
“主動管理業務未來機會、發展理論大家都知道,但如何落地還是需要實戰經驗和思考分析”,吳強稱。
主動管理業務如何突圍?
監管收緊、挑戰在即,但券商資管的主動管理型業務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吳強表示,從增量資金來看,資產配置荒的壓力仍在繼續蔓延,銀行委外業務會繼續尋找可配置的優質資產。從存量資金來看,散戶投資會跟基礎市場走勢關聯緊密,在震蕩市中投資熱情及成交較為低迷;而機構投資者的資金更為穩定,且機構投資者普遍有合理的收益、厭惡高風險,更希望取得長期的穩定收益。
“這些趨勢與變化,都要求資產管理方必須兼具投資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券商資管與之匹配度較高,當前提升主動管理規模的動力開始飆升。”吳強稱。
在吳強看來,發展主動管理業務首先需要調整業務架構,投資策略的適應也極為重要,同時也需要做好人員團隊的調整,“不僅需要多策略和相應的人才,更要做好各種策略協同和及時的調整。靈活調整不同的投資策略,就是策略本身的重要一部分。”
吳強表示,對於要求長期、穩定收益的資金而言,真正的資產管理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才具備吸引力;多策略在應對極端異常情況時的抗風險能力高於單一策略,同時又能保證在震蕩市中持續獲益。
但其同時指出,多策略在不同資管領域和不同公司及團隊的落地情況,將有差異。以國金證券為例,其在多策略的執行上主要集中於權益類資產,且與此前的量化投資策略相結合;以量化策略的未來可能,“A股現在是全球第二大證券市場,容量足夠大、機會足夠多;與其追求品種的豐富,倒可以考慮在這個市場里通過策略多元化來收獲穩定收益。”吳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