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提速,“一帶一路”戰略推出,中資企業海外投資規模大幅增加。據統計,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但與此同時,全球正在進入“多事之秋”,前腳還未走出英國脫歐“黑天鵝”泥沼,又遇上了土耳其“驚魂政變”。
中民投旗下中民國際首席執行官廖鋒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今年整個世界經濟存在諸多不穩定因素。英國脫歐、美國退出QE,都給全球金融市場帶來不少動蕩和波動。
在此背景下,2015年年報顯示,全球著名的主權財富基金如淡馬錫、中投,盈利出現負增長,而國內多家中資企業更為海外投資交出了昂貴學費。中民投作為民企航母抱團出海,在海外布局與投資上有哪些經驗教訓?
加強本土人才培訓
廖鋒介紹,今明兩年將逐步看到中民投一些新動作開展。就目前而言,去年25億美元收購的思諾保險,今年4月通過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監管審批後,股權已經完成交割,思諾保險的中國團隊建設與新產品開發工作正在有序進行。
另一方面,聯合20多家國內龍頭民企投資約50億美元的印尼產業園,中民投對印尼本地化人才的培養計劃已進入實際運作階段。7月25日,由中民投、清華大學和印尼工商會三方聯合發起的“一帶一路探路印尼產業‘領航計劃’高級工商管理人才項目”在清華大學開班。
廖鋒認為,中資企業參與海外投資並購,融入“一帶一路”戰略規劃進程中,最明顯的感受是文化差異問題急需化解。中國的企業家里能懂海外,懂“一帶一路”相關情況的人不多。同樣,這些國家能夠真正了解中國的人也不多。國內了解海外相關文化的人才更多集中在政府外交層面,企業層面有經驗的人才匱乏。
其次是體制上和理念上的差異。中國多年來經濟高速發展進程中,政府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習慣了這種體制優勢的中國公司,在其他國家很難適應。特別是在“一帶一路”一些國家,當地政府對經濟相關領域的推動力與中國相差甚遠。
從中民投的做法看,他們正在通過與國內知名高校合作對印尼本地人才進行培訓、交流來化解文化上的差異。由於中民投在印尼有產業園布局。與之相應,中民投成立了“一帶一路”人才培養基金,計劃分10年累計投入1億元人民幣,為中國企業在印尼產業園的發展提供本土化人才支持。
據了解,人才培養計劃每年開展兩期針對性課程,重點培養市場、運營、財務、IT等高級管理人才,預計開展20期,總培訓人數約600-700人。
此外,廖鋒稱,中民投實際上針對產業和產業發展趨勢做了大量基礎性研究。內容包括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基礎設施建設情況以及最急需的投資等。這能夠更好提高企業對外投資或建廠的收益,降低企業運營風險。
看好印尼投資機會
在廖鋒看來,選取投資國的核心在於該國經濟的發展階段以及中國企業是否具備競爭優勢,中國企業應該在自己相對比較熟悉又有相對競爭優勢的領域中尋找投資機會。
他稱,印尼人口眾多,人口結構年輕,正處在一個基礎設施建設的爆發高峰期,整個國家正從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資源型社會轉變成一個新興的工業化社會。在此進程中,隨著中國產業轉移的推進,印尼經濟體有希望在全球產業分工中找到更好的位置。
特別是一些基礎設施建設,例如電力、港口、碼頭、高速公路、煤炭這些行業和領域里,中國的企業在全球有相對不錯的競爭能力,質優價廉的模式,在過去的發展過程當中已經找到了性價比非常好的企業生產經營模式和辦法。這些相對競爭優勢在印尼的市場上大受歡迎。
“這是中民投認為印尼是好的投資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廖鋒說。除了經濟形勢,土耳其政變、英國脫歐公投無不印證了政治風險也是對外投資的頭號風險之一。
對於投資國政治風險如何評估,廖鋒表示,“一帶一路”上的這些國家,每一個國家都有各種情況和各自的問題。中民投的觀點是:從長期來看,印尼作為一個不斷向上發展的經濟體,一個相對比較溫和的穆斯林社會,和一個在東南亞,東盟占有重要地位的國家,經濟整體發展是穩步向上的。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政治風險、體制風險都會逐步得到解決和釋放。當然不排除印尼短期內會有波動,但這樣的風險對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是存在的,對企業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管理風險與消減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