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海通證券李迅雷:下半年降準可能性大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7-16/1022542.html

15日,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稱:下半年降準備金率的可能性比較大,降息可能性不大。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上半年工業和消費增速穩定,但是投資和出口增速放慢,尤其是民間投資放慢,以及房地產投資再次放慢,成為社會各階段關註的焦點。

如何看待下半年經濟,如何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下簡稱《21世紀》)於7月15日對李迅雷進行了專訪。

“三去一降一補”很難同步

《21世紀》:上半年GDP6.7%,和一季度一樣,你怎麽看走勢?

李迅雷: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經濟增速整體平穩,6月份的工業增加值增速有所回升,這個數據比預期的要好一些,這可能有一季度投資回升後的滯後效應。

因為這大半年的基礎設施投資拉動比較明顯,尤其是房地產的銷量在上升,包括像家電、家具等和房地產相關的行業都在快速上升,制造業增長的速度有所回升,這樣第二產業的增速會上升。另外一方面,研發費用是算到投資資金當中去的,可能對制造業增速有正面影響。

總體而言,上半年經濟數字還是不錯的。有些經濟指標的增速下降,比如居民收入和消費增速,其回落的邏輯是一致的,二季度的消費增速比一季度明顯回落。

目前消費結構還在調整當中, 商品零售增速放慢,但是網上零售繼續保持百分之三十左右的高增長,另外餐飲、服務業消費在加快。

《21世紀》:如果說一季度經濟6.7%,是通過去產能、補庫存、加杠桿、補短板導致的,整個上半年情況呢?

李迅雷:如果要實現“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目標同步增長是很難的。

從上半年來看,“去產能”和“去庫存”還是有成效的,但是“去杠桿”成效不大,工業企業的負債率還是進一步上升,這就表明同時實現這五個目標是比較難的。

關於“降成本”,勞動力的薪酬的增速已經放緩,利率水平也會回落,這樣“降成本”不是一個問題。難就難在“去杠桿”, 既要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又要“去杠桿”,難度比較大。

目前企業的杠桿率仍在增加,而且,居民的杠桿率在加速增加,房地產“去庫存”對應的就是居民“加杠桿”,“去庫存”跟“加杠桿”是對應關系,如果“去庫存”和“去杠桿”同時的話,那“去庫存”的房子賣給誰呢?上半年住戶的中長期貸款增加2.62萬億左右,估計80%左右是居民房貸,也就是說今年上半年的房貸新增超過兩萬億,2015年一整年的房貸只有2.58萬億左右,如果按上半年居民房貸這樣快的增速,2016年居民房地產加杠桿的增速要超過60%,這是很恐懼的數據。

上半年房地產銷售面積和銷量的增加,基本上是靠居民加杠桿來實現的。以往為什麽房地產銷售不增加居民的杠桿,這與過去買房的結構有關,即過去買房者中,投資性購房占比較大,故房貸增速不高。本輪房地產銷量的增加,以改善性購房為主,即買房的群體是中產階層為主。中產階層在目前的高房價之下加杠桿,與去年股災前加杠桿,是否有類似之處,值得思考。這輪居民加杠桿中,不是富人在加杠桿,將來隱患很大,如果房價一跌會導致居民還貸風險上升。

中產階級加大杠桿,很多屬於超前消費,比如說改善型購房,就是怕房價未來會繼續上漲,本來要明後年買的今年就先買了。這樣對明後年買房會產生影響。房地產的銷量增速在四月份已經見頂了,五月六月銷售增速持續回落,這樣會影響下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的進一步回落。

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的拐點在2010年達到33%之後,就已經出現了,故房地產投資的大趨勢是下行的,目前只是下行中的反彈而已。去庫存是一個長期難題,估計三四線城市的庫存還是會繼續增加。

民間投資放慢原因多

《21世紀》:從長期趨勢看,上半年民間投資增速僅僅2.8%,你怎麽看?

李迅雷:民間投資增速回落的深層原因,在於國內投資機會減少,中國一部分產業由於勞動力成本上升,在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轉移,在這個過程中,民間投資肯定是向海外流動。今年上半年上海的民間海外直接投資增長80%,與民間資本國內投資不足形成強烈反差,這也很說明問題。

民間投資為什麽外流,一是因為海外資金成本較低;二是對人民幣貶值的擔心,如果人民幣匯率預期是貶值的話,很多投到海外的資金,即便不投任何項目,僅僅把人民幣換成強勢貨幣,就是賺錢的。

第三個原因是國內的勞動力成本上升較快,印度、越南勞動力便宜,到那邊投資回報率會更高。

第四個原因,是中國海外移民在加速,海外移民也帶來了房地產投資的機會,根據過去的經驗,人往哪里去哪里的房價就上漲,目前到海外華人集聚區投資不動產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國內很多短板領域有投資機會,比如環保等,問題是這些行業投資的回報率不高,甚至不賺錢。另外大部分民企的技術含量還是很低的,已有的民間投資大部分是在傳統制造業,民間投資在新興產業比重還是比較低的,盡管未來可能很賺錢。從民間投資的構成看,在研發上的投入,或者在新技術、新設備的投資占比過低,這也反映了民間投資總是存在賺快錢的短期行為。

《21世紀》:中央研判經濟新常態,認為經濟分化在加劇,新舊動能在轉換,一個潛臺詞就是說短期內新動能無法抵消舊動能的影響,你怎麽看?

李迅雷:中國是一個制造業的大國,不是一個強國,中國本身就面臨著結構性的問題,面臨轉型的壓力,我們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不像新加坡、臺灣、韓國這些人口總量不大的國家和地區,他們的轉型比較容易,我們轉型還是很難的。中國的傳統產業創造的GDP估計在85%左右,新興的產業只占15%,短期內新興產業快速增長不可能抵消傳統產業的下行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下半年降準可能性大

《21世紀》:你對下半年經濟怎麽看,中央提出要適度擴大總需求,你覺得哪些可以作為?

李迅雷:主要是投資和增加公共服務的投入。搞投資的只能投基建,目前情況下,賺錢的項目越來越少,所以基建投下去基本不增加現金流,因此,基建投資就是國家和企業債務的繼續增長過程,尤其是政府部門的債務水平還會繼續提升。

在財政政策方面,隨著人口老齡化,要彌補過去公共服務上的欠賬,需要進一步擴大財政支出,我國年初的預算財政赤字率是3%,估計今年全年財政赤字率會超過4%。

國家要加大政府債務置換的力度,增加對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方面的支出。這方面財政支出壓力比較大,隨著經濟增速的下行,財政收入的增速也在減少,但也不是沒有辦法解決。

比如一二線城市可以加快土地流轉,另外已經停產的企業土地可以重新轉讓。像上海的土地出讓收入單個地很貴,所以一二線城市通過賣地還是可以有很可觀的財政收入。

《21世紀》:貨幣政策方面是不是還有空間,比如降息降準?

李迅雷:關於貨幣政策,我認為下半年降準備金率的可能性比較大,降息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再降息的話,人民幣貶值的壓力會加大。

中國目前17%的存款準備金率是太高了,國外一般是7%-8%這樣的水平。但中國本身的貨幣發行量就過大,繼續大幅降低利率會造成貨幣泛濫,這樣的話又會擴大資產價格泡沫。目前還是比較穩健的貨幣政策。

另外,即便國家基準貸款利率大幅下調,但是民企和中小企業未必能獲益。

民營企業借貸利率較高,一年期基準貸款利率有的達到10%甚至20%,貸款利率居高不下,首先是中小微企業的商業信用度還不夠,其次可以抵押的東西太少,再次中小企業規模小,盈利波動比較大,銀行不會輕易借貸,整個中國的商業借貸體系還是不健全,存在很多體制性問題。

補公共服務短板提升總需求

《21世紀》:中國每年有大量居民到國外消費,民間投資近年也有向國外轉移的傾向,國內消費和投資空間仍然很大,如何提升國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

李迅雷:國內消費和投資的空間都很大,但越來越多人偏向去國外消費和投資,這是個很難解決的問題。

無論是去海外投資還是消費,主體屬於中國的高收入階層。高收入群體在國內的占比不算很高,大概在5%,但中國低收入群體的有效需求是不足的,要擴大消費的話需要有整體的收入提升才行。所以說,我們的公共服務如醫療、教育等各方面對中低收入群體的應有支持都不足,欠賬太多,需要擴大財政支出來彌補,但財政收入的增幅已經大幅下降了。這就是目前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所在,即居民未富先老,企業債務率仍在上升。

中國現在總債務水平不算太高,但債務增速幾乎是全球最快的,政府的債務還在繼續增加。這種情況下,政府不可能再繼續大幅提高財政赤字率來促進經濟增長。

因為很多短板領域投資回報率不見得高,比如醫療教育,所以中國的問題主要還是有效需求不足。有錢的是高收入群體,但普通低收入群體的收入這兩年來增速還在放慢。

高收入群體的消費升級非常明顯,但是主要屬於奢侈品。奢侈品在國內總的消費額比重不高,不能期待增加馬桶蓋、電飯煲等的升級消費來提升消費總規模。真正占國內消費比重大的還是傳統的消費和服務,比如汽車、家具及空調、電冰箱等家電。

盡管國內居民消費增長的潛力很大,最主要的問題是有效需求不足。這方面涉及到收入分配改革,解決貧富收入差距的問題,所以要確保經濟長期持續穩定增長,還是要靠改革。

  • 21世紀經濟報道
  • 宋思艱
  • 定軍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