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生態學家陳家寬: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四大挑戰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要務,自然保護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重要也最有效的途徑。”

7月9日,即將邁進古稀之年的我國生態學家、複旦大學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所教授陳家寬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之“生物多樣性主流化與市場化”分論壇上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這位長期致力於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的老教授在現場提出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四大挑戰。

陳家寬認為,第一大挑戰就是體制機制的障礙,目前生物多樣性保護或自然保護區項目的申報、投資、建設和管理均存在巨大困難。具體來說,保護的自然地理單元被行政區域分割,比如如武夷山就由多個省市分頭管理;其次,同一生態系統保護對象分屬不同部門管理,比如河流、湖泊和灘塗就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另外,同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歸屬於不同等級行政區。

“美國所有的自然保護區都是國家管理的。我也傾向於由中央政府集中管。”陳家寬建議,首先,應該建立自然保護區由同級政府投資、建設和管理的體制;第二,應該把分屬到各部委的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職能集中到環保部;第三,國家環保部應該下設自然保護區局行使管理職能;最後,要建立跨行政區的自然保護區群與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

第二大挑戰是保護空缺明顯,這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戰略資源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比如野生稻等農作物這樣的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多樣性的保護均存在空缺。

對此,陳家寬表示,建議組織科學家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空缺進行科學分析,並發布保護空缺的指導性文件與優先保護方案,以及修改或者出臺相應文件為搶救性保護開路。

第三大挑戰為目前對於主要保護對象動態及管理缺少針對性和科學性。最後,人類活動與全球變化對自然保護的巨大威脅則為第四大挑戰。如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護的沖突還在不斷曝出。

對於目前國內一些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的管理模式,陳家寬也嚴厲地提出,自然保護區是人類的偉業,絕對不能成為政府或企業經營旅遊或房地產的幌子。

除了闡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挑戰並給出對策,他也在演講中分享了一些成功案例。“以朱鹮為例,這一生物在日本和俄羅斯都滅絕了,中國在1981年的時候發現只剩下7只。”陳家寬說,讓人欣慰的是,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10多處朱鹮棲息地自然保護區,這些努力讓野生朱鹮數量從當時的7只發展到了1000只左右,活動面積也由最初的20平方公里擴展到了1.3萬平方公里。

另外,我國目前有60多處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由2000年的1100多只增加到2013年底的1864只。長江濕地保護網絡、黃河濕地保護網絡以及海濱濕地保護網絡也在努力的完善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8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