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印發的《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下稱《大氣十條》)自2013年9月實施以來,效果如何?
5日,中國工程院結出的評估結果顯示,全國城市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呈下降趨勢,多數省份PM2.5或PM10年均濃度下降幅度達到或超過《大氣十條》規定的中期目標要求,可望實現2017年的考核目標。
《大氣十條》提出經過五年努力,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汙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空氣質量明顯好轉。
全國城市空氣質量總體改善
中國工程院當日發布《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中期評估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郝吉明介紹,根據《大氣十條》相關要求,中國工程院組織50余位相關領域院士和專家,對《大氣十條》進行中期評估。
郝吉明介紹,專家組通過整合環境保護部、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和有關科研院所的地面長期定位觀測、典型過程綜合觀測、衛星遙感反演等數據,采用多種技術方法對全國空氣質量狀況、變化趨勢和汙染特征進行了評估和印證。
結果顯示,《大氣十條》實施以來,全國城市空氣質量總體改善,PM2.5、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一氧化碳(CO)年均濃度和超標率均逐年下降,大多數城市重汙染天數減少。
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74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55微克/立方米,相對於2013年的72微克/立方米下降23.6%;日均值超標天數的比例由2013年的33.2%降至2015年的20.8%。全國PM10平均濃度(338個城市平均濃度為87微克/立方米),相對2013年(330個城市平均濃度97微克/立方米)下降10.3%;日均值超標天數的比例由2013年的14.5%降至2015年的12.1%。74個重點城市共發生846天次重度汙染和238天次嚴重汙染,較2014和2013年降幅分別為28.1%、24.9%以及49.9%、63.7%。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區NO2濃度相對2013年分別下降9.8%、11.9%、19.5%和15.8%,SO2分別下降44.9%、30.0%、38.1%和48.3%。衛星資料反演顯示,2013~2015年,全國NO2和SO2垂直柱濃度年均值和顆粒物光學厚度(AOD)總體呈下降趨勢,與地面監測數據分析結果一致。
但評估結果同時顯示,我國“空氣質量面臨形勢依然嚴峻,冬季重汙染問題突出,重點區域大氣臭氧(O3)汙染問題顯現。”
郝吉明介紹,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進行評價,2015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73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占21.6%;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23.3%,重度及以上汙染占3.2%,其中67.4%發生在冬季。全部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次中,以PM2.5、PM10、O3為首要汙染物的天次分別占83.4%、15.3%和1.3%。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是全國重汙染天氣高發地區,占全國總天次的44.1%。冬季重汙染對全年PM2.5平均濃度有明顯的拉升作用。2013~2015年,重汙染天氣對京津冀、長三角和成渝地區PM2.5年均值的貢獻分別為40%、10%和20%。
基本完成階段性重點任務
《大氣十條》中諸多措施,具體執行情況又是如何?
郝吉明介紹,專家組基於《大氣十條》詳細配套政策及各省(區、市)實施細則、目標責任書、年度自查報告等數據資料,核算了2013~2015年各部門各行業主要汙染物減排情況,解析了各項政策措施對減排量和PM2.5濃度下降的貢獻。
結果顯示,各省(區、市)均基本完成了階段性重點任務,總體落實情況良好。重點行業提標改造、產業結構調整、燃煤鍋爐整治和揚塵綜合整治四類措施是對PM2.5濃度下降貢獻最為顯著的措施。
評估測算結果顯示,實施《大氣十條》使全國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量明顯下降。分解各措施對減排量的貢獻發現,重點行業提標改造、產業結構調整和燃煤鍋爐整治是對減排量整體貢獻顯著的措施。
機動車的減排貢獻在城市更為顯著。以北京市為例,2013~2015年北京共淘汰黃標車122.2萬輛,NOx、PM2.5減排量為3.47、0.26萬噸,分別貢獻了兩種汙染物減排量的71%和16%,說明《大氣十條》在控制機動車汙染的方向是正確的,措施是有效的。
郝吉明對記者說,北京市及周邊省份的重汙染應急措施能夠有效降低PM2.5濃度,兩次啟動紅色預警使得重汙染期間北京市PM2.5日均濃度下降17%~25%。
此外,專家組還發現,2014和2015年,重點地區汙染氣象條件相對2013年略為不利或變化不大,氣象條件在近兩年沒有對空氣質量的改善起到“助推”作用。在京津冀等重點地區甚至起到了不利作用。2014、2015年冬季期間,各重點地區不利氣象條件出現天數均超過2013年,特別是2015年冬季京津冀地區超過2013年的天數在各重點地區中最多,導致重汙染多次發生,嚴重影響人們對空氣質量年均值改善的直觀感覺。
盡快啟動“清潔柴油機行動計劃”
評估報告建議,以北京市為戰略重點,破解大氣汙染防治中的若幹難點問題,實現首都空氣質量長效改善。
郝吉明認為,北京采取堅決措施應對秋冬季重汙染問題,重點破解冬季采暖燃煤散燒頑疾,針對北京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地區以及南四區(豐臺、房山、通州、大興),采用煤改電和冬季特別電價等措施,解決冬季居民采暖問題。重點推進北京南四區大氣汙染治理工作,精細化城市管理,嚴控揚塵汙染,基本淘汰南四區燃煤鍋爐,優先啟動南四區民用散煤清潔能源替代工程,盡快完成南四區汙染小企業退出。
與此同時,進一步提升北京市機動車汙染排放控制能力。建立和完善非道路移動源的大氣汙染排放控制體系,建立統一的非道路移動源臺賬系統。科學確定北京市VOCs與NOx的協同減排策略。加強重汙染天氣應急減排力度。
在《大氣十條》執行後半期,京津冀地區該如何做?評估報告建議,將京津冀大氣汙染防治作為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任務,盡快率先啟動《京津冀環境綜合整治重大工程》大氣部分。
郝吉明說,這包括嚴格控制北京周邊傳輸通道上的汙染排放,嚴控周邊地區高架點源。采取措施切實降低秋冬季汙染源活動水平,在京津冀地區劃定“工業錯峰生產區”。增加對京津冀地區天然氣供應額度,采用煤改氣、煤改電等方式對北京周邊傳輸通道地區的工業用煤和散煤進行替代。針對保定、廊坊等北京周邊城市,除《大氣十條》規定的PM2.5下降比例目標外,增加PM2.5年均濃度目標。
專家組還建議,實施冬季供暖地區應優化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編制技術體系和相關制度,實現對城市重汙染應急預案的科學制訂、動態評估和持續優化。在持續提高煤炭集中清潔高效利用的同時,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核電和天然氣,同時嚴控新增燃煤量,更大程度地實現對煤炭的替代;改進終端能源消費結構,推廣使用天然氣,將天然氣用於替代工業、供暖用煤特別是散煤。推進非電行業達標排放和超低排放技術及應用。
郝吉明還建議,盡快啟動國家“清潔柴油機行動計劃”,重點開展柴油機、非道路、船舶的大氣汙染排放控制。以重點行業和重點地區為抓手,加快實施國家揮發性有機物總量控制。構建精準治霾技術體系,創新機制體制,加強科技引領,持續提升環境監管和執法能力。
北京需采取堅決措施應對秋冬季重汙染問題,重點破解冬季采暖燃煤散燒頑疾。攝影/章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