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小會計到身價百億元的鴻海大掌櫃 黃秋蓮 讓郭台銘信任三十年的祕密

2010-8-2  TWM





郭台銘出資拍攝的《白銀帝國》電影中描述的山西票號的掌櫃制度,可說是中國近代商業史上最重要的專業經理人文化濫觴。在現實世界中,營收達二兆元的鴻海帝國,同樣也有一位「大掌櫃」——總財務長黃秋蓮,她是什麼樣的人,為何可以得到郭台銘的完全信任?

撰文‧賴筱凡

七月二十三日的夜晚,位在台北縣土城、號令全球近九十萬名員工的鴻海總部大樓燈火依舊通明;這個晚上主人郭台銘並不在家,總財務長黃秋蓮則仍在加班。

鴻海支出 大小錢都要她同意此時黃秋蓮正在為鴻海是否要重啟高達十億美元的可轉換公司債(ECB)案忙碌著,她不僅對外代表郭台銘召開記者會,為身心俱疲的郭台銘發言,對內還必須管控每一塊錢、每一張分紅股票的進出,她是誰?為何可以成為台灣首富最信賴的大掌櫃?

郭 台銘出資拍攝的《白銀帝國》電影中描述中國最早的商業銀行——山西票號的掌櫃制度,可能是中國近代商業史上最重要的專業經理人文化濫觴。營收達二兆元的鴻 海帝國,同樣也有一位「大掌櫃」——總財務長黃秋蓮。「有時候連郭台銘決定的投資案,如果沒有『錢媽媽』(黃秋蓮的暱稱)的同意,也有可能被打回票。」一 位鴻海集團高層透露黃秋蓮不為人知的影響力。

身為全球最大的EMS(專業電子代工)廠總財務長,黃秋蓮掌管著兩兆元營收,是一家台灣營收最多、轉投資最龐雜的上市公司;然而,她的學歷卻是所有台灣上市櫃公司財務長中,最不起眼的。

對比動輒國外留學的會計學、財務金融學博士,或是擁有國際會計師證照、漂亮外商銀行背景的財務長,黃秋蓮僅靠著高商畢業的學歷,卻能掌控鴻海帝國財務大權,可說是個異數。

她不僅掌控鴻海帝國的金脈,公司任何一筆支出,都要經過她的同意,連郭台銘的私人財產也是交由她掌管,「從付幾百元的路邊攤小吃費用到買一架十億元的私人飛機,郭台銘都要向錢媽媽開口要錢。」郭台銘幕僚透露郭台銘對黃秋蓮的信賴程度。

黃秋蓮之所以會有如此的影響力,最主要是她與郭台銘一起創業的革命感情。

三十六年前,出身台北望族的黃秋蓮,還只是一家小會計師公司的會計,她是郭台銘已故妻子林淑如的阿姨。在郭台銘決定出來創業之初,黃秋蓮還曾借錢給他,後來也因而進入鴻海做會計工作,一度還與林淑如一同管帳。

黃秋蓮曾提過,當鴻海還是塑膠小工廠時,每當遇到出貨的忙碌期間,連她也得跟著作業員一起包裝趕貨。就是這樣看著鴻海從無到有,從小公司變龍頭大廠,鴻海的每一筆財務、帳款,沒人比黃秋蓮更熟悉。

「你去攤開鴻海的年報看看,那個股權架構之複雜,一層一層透過海外投資公司交叉持股,誰看得懂啊?大概只有黃秋蓮自己。」金融圈裡的人士透露,替鴻海架起這複雜股權結構的正是黃秋蓮。

不 只管錢 營運決策也有她的影子在黃秋蓮的眼皮下,旗下每家公司各自有獨立的財務長,「但只要是比較大的案子,牽涉到用錢、籌資,甚至是上市掛牌,都得要黃秋蓮同 意。」業界人士說,黃秋蓮之所以被鴻海員工稱為「錢媽媽」,意思就是要從鴻海出去的每一分錢,都得經過她的手;就連子公司、孫公司掛牌,要選哪家券商作承 銷,都得經她點頭同意。因為每個環節,都牽涉到鴻海的布局和關係的建立。

其實,黃秋蓮在鴻海集團內的角色,一直很令人玩味。她既是掌管鴻海集團財務的重要大臣,卻又時常見到她穿梭在各廠區之間,她不只管錢,也管集團各子公司、孫公司大將軍的績效表現。

據 了解,黃秋蓮掌管的「總經管」主要就是管錢及績效,而績效最主要就是關係年底的股票分紅,「鴻海數十位專業大將軍,最重視的就是年底的股票分紅,除了郭台 銘以外,只有錢媽媽有分配股票的權力,一句話就影響數百萬元分紅,大家莫不對錢媽媽必恭必敬!」一位已退休的鴻海副總級大將回憶指出。

「錢媽媽」雖然大權在握,卻不會恃寵而驕,即使每天在鐵血管理的郭台銘身邊,對待同事也不會亂發脾氣,甚至還會在郭台銘發脾氣罵人後,發揮調和的功能,安慰被罵的大將,扮演凝聚集團士氣的功能。

從 一家黑手中小企業到橫跨五大洲的代工帝國,黃秋蓮的掌櫃地位可以屹立三十多年,除了信任外,一位鴻海高層親身觀察指出,「她的學習能力超強,就像郭董一 樣,她也有吸星大法。」所謂的吸星大法,就是吸收別人的專業能力轉化為自己的。因為是全球最大代工企業,最好的投資銀行、財顧公司都想做鴻海的生意,一天 到晚主動找她做簡報,「她看得多,加上聰明過人,吸收起來就變成她自己的,很多投資、籌資方案,最後都由她自己設計再找人執行。」這位人士指出。

隨著鴻海壯大,黃秋蓮須有助手幫忙打理龐大的資金及管理工作;而這個人,就是鴻海會計長李金明,以及財務部主管的黃德才。兩人過去曾是台灣飛利浦的同事,並先後當過美國大通銀行的高階主管,與晶圓代工廠世界先進的財務長。

完全信賴 甚至就是郭台銘分身一九九七年郭台銘挖角李金明後,黃德才後來也進入鴻海;兩位擁有漂亮學經歷的會計金融專才,非但完全無法撼動黃秋蓮的「大掌櫃」地位,還成為她的最佳助手。

而黃秋蓮底下帶出的人馬,日後也都在鴻海帝國身居要津。像李金明,不僅負責管理鴻海的財務,甚至小至鴻海深圳龍華廠區的園區美化、商店街招商,他都親力親為,目前更身兼富士康中國區行政總經理一職。至於鴻海募資、購併,則由黃德才管轄,負責聽取他們倆匯報的,就是黃秋蓮。

黃 秋蓮與郭台銘的關係緊密,從一個集團內部流傳的小故事就可知道。前兩年,龍華廠區商店街一個店家,在續約時不肯降價給員工多一點的優惠,最後被黃秋蓮視為 釘子戶,硬是拔除。但沒料到,這個店家就等在龍華廠區內,見郭台銘「擱轎陳情」,還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封信,要告「御狀」。

為了這件事情,郭台銘特地將黃秋蓮與身兼富士康中國區行政總經理的李金明、副總經理黃德才全叫來,聽完黃秋蓮的解釋後,郭台銘把手上的信揉掉,「這種信我連看都不用看,只要是對的事情,我都支持你們。」這充分展現郭台銘對黃秋蓮的信任。

跟 著郭台銘一起打拚三十六年,郭台銘身價高達一四○○億元,成為台灣首富,黃秋蓮與丈夫鴻海副總裁游象富的身價也水漲船高,成為百億元夫妻。依據鴻海財報, 黃秋蓮與游象富在鴻海擁有一.一一%的股權,是僅次於郭台銘的第二大個人股東;依照目前股價計算,這位鴻海大掌櫃的身價至少就高達一百二十二億元!

一位鴻海高層指出,黃秋蓮大半生都奉獻給鴻海,投資也都是鴻海集團的股票,黃秋蓮與郭台銘其實早已是命運共同體。

近來,鴻海因員工墜樓事件,在兩岸面對巨大壓力,這位「錢媽媽」成為郭台銘的替身,首度跳出來舉行記者會,在鏡頭前激動、哽咽,不只是為了郭台銘,也是為了自己親手拉拔長大的鴻海集團。

黃秋蓮

現職:鴻海集團總財務長

學歷:高商畢業

經歷:興順會計師事務所、鴻海會計經理婚姻:丈夫游象富為鴻海副總裁,是鴻海僅次於郭台銘,身價最高的夫妻檔,握有鴻海1.11%股權,價值高達122.5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31

財散人聚 每年提撥30%獲利與員工分享 林賜農「讓利」經營學 從小學徒變身全球拖鞋大王

2011-4-18  TWM




從經營本業的海灘拖鞋,到與台塑合資的塑膠管廠,甚至投資越南房地產與高科技產業,林賜農都取得了勝利。這位只有初中學歷的工廠學徒,如何靠﹁讓利﹂,把公司變成世界第一?

撰文‧胡釗維 攝影.陳俊銘想像一下,有一天,你們公司的學徒變成了老闆,就是蹲在工廠不起眼的角落、那位你連面孔都記不起來的小弟。結果,學徒變成老闆後,還把這家公司變成世界第一。這個人,叫林賜農。他現在是山冠興業董事長,全球品牌客戶最多的海灘拖鞋代工大王。

初見林賜農,是在越南的胡志明機場,他的個頭高大,始終帶著笑容,但第一時間卻無法想像眼前這個人,竟是掌握全球品牌客戶最多的海灘拖鞋代工大王。等車時,他忙著替同行的部屬搬行李,還為他們點菸,未經介紹,還以為他是董事長特別助理,甚至可能更像貼身保鑣。

本事

每 一元資本創造出將近四十元的營業額林賜農的舉止低調,但山冠的工廠卻是大得驚人!驅車進入胡志明市一個偏僻小鎮,山冠占地二十萬平方公尺的大工廠就矗立眼 前,一旁還有兩棟建築物興建中,也全是山冠的工廠,當地官員說,這個工業區目前就只有這家工廠,是當地政府為了山冠而新設的。

特別禮遇山 冠,原因在於山冠為這個偏僻小鎮創造出上千個工作機會。這家工廠每年可生產超過一千二百萬雙海灘拖鞋,全球約兩成的海灘拖鞋來自這裡,一年營收將近二十億 元,包括愛迪達(adidas)、彪馬(PUMA)、斐樂(FILA)、LACOSTE、Reef與DIESEL等品牌都在此生產。

不只品牌客戶眾多,山冠的本事還在於能從低價的藍白人字拖,做到每雙單價超過兩萬元的真皮拖鞋。這款去年由PUMA與知名設計師Alexander McQueen合作開發推出,現今全球單價最高的限量海灘拖鞋,是以褐色蜥蜴皮手工打造而成,許多好萊塢明星全成了愛用者。

而 且,山冠的資本額僅新台幣五千五百萬元,等於每一元的資本,就能創造出將近四十元的營業額,堪稱高資本周轉率的公司,簡單說,就是能將每分錢運用到極致的 公司;這類公司若屬製造業,多半係採薄利多銷方式贏取市占率,不過,生產低單價海灘拖鞋的山冠,其淨利率竟超過一○%,較國內運動鞋代工大廠寶成工業、豐 泰企業等還高出至少一倍。

林賜農的事業還不只於此,山冠與台塑集團在大陸山東與河南各有一座合資工廠,生產PVC塑膠管,合計年營收超過十 五億元;他在胡志明市、大陸廣西南寧與台中還有土地或住宅開發案,合計將近十筆,當中最大的一塊,是在胡志明市近郊,超過五十公頃的集合住宅開發案;此 外,林賜農還是國內上市櫃公司順天建設、晶采科技與永捷高分子的董事,另外還身兼一家大陸職業學校的董事長。

崛起

只 花五年就將山王的世界第一再拿回來從傳統製鞋業、到化工,再跨足房地產與高科技業,林賜農這位全球海灘拖鞋大王,其實只是個初中學歷的彰化鄉下小孩。小時 候,家中無法支持他升學,當學徒成了唯一出路,十六歲那年,林賜農就投身海灘拖鞋這個行業,當時引領他入門的,是歐都納的董事程育才,林賜農跟著化工背景 出身的程育才十多年,從中學到了生產海灘拖鞋的關鍵|| 發泡技術。

如今已是國內最大戶外休閒品牌的歐都納,前身為山王工業,程育才是創辦人,民國六十四年成立後,曾經有過只花五年就成為全球最大海灘拖鞋供應商的輝煌紀錄,當時的林賜農就是在山王從學徒做起。

只 是,隨著同業陸續赴大陸設廠,山王卻因不願離鄉背井,堅不西進,受傷尤其嚴重,甚而導致全球海灘拖鞋大王的地位隨即讓出。當時,正值民國七十年代初期,中 國大陸與東南亞國家的鞋業加工開始崛起,這時候的台灣,「原料成本大幅上漲、缺工問題又開始浮現。」歐都納董事長程鯤分析了當年的狀況,因此台灣業者在外 銷市場節節敗退,九成被逼著退出。

當中,拖鞋工廠的處境尤其難堪。拖鞋,在台灣鞋業代工領域中,是個「被刻意忽略的行業」,倒不是因為市場 小,相反的,其市場大得驚人,但因為單價低,和運動鞋相比,拖鞋的出廠報價連五分之一都不到,因此工廠難賺錢;另一個鞋廠不願碰拖鞋的原因則是,拖鞋的淡 旺季太明顯。山冠越南廠總經理李俊彥即指出,拖鞋的淡旺季出貨量差距可能達一百六十倍之多,因此增加不少生產難度。

利潤微薄,加上生產難度極高,拖鞋堪稱鞋業代工中的「冷灶行業」,卻也在山王決定退出的同時,林賜農選擇接手另成立山冠興業,那一年,他已三十四歲,和多數創業者相較,已屬年長,然而他只花了五年時間,就將山王的世界第一再拿回來。

民國七十年代初期,根據經濟部統計,山冠是當時台灣所有鞋類中出口量最大的業者,一年的海灘拖鞋出口量超過八百萬雙,他是怎麼辦到的?

「山 冠只求品質與交期,不跟供應商殺價!」一位山冠供應商指出,不像國內其他鞋子代工大廠,每年都在殺價,從供應商身上賺錢。「水太清無魚」,這是林賜農做生 意的理念,「如果把供應商『殺』了,誰來跟我們研發、開發新產品!」他的想法很簡單,供應商強大,也等於替自己加分。

「賠錢的話,你不要做!」林賜農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讓與他往來的供應商印象極為深刻。一位山冠供應商即指出,有一次對山冠報價,兩天後林賜農打電話來告訴他,「你沒將模具開發的攤提費用算進去,接這個單恐怕會賠錢。」隨後,山冠即主動對該供應商調漲費用。

這 是林賜農做生意的信念:寧可自己吃虧,也不讓人吃虧。問他,「難道不怕被人騙?」他的回答相當有意思,「如果你夠誠信、夠善良,就不會碰到奸巧的人,如果 他耍奸巧,會占你便宜,那是因為你讓他賺不到錢。」在林賜農的心中,「財散人聚」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只是,這道理說來簡單,卻得有打破「本位主義」框架的 自覺才行。

擴張

從同業手中,將品牌客戶一個個拉進來山冠創業的第五年,林賜農就將昔日長官的世界第一再拿回 來,不過,當時山冠賺的還是蠅頭小利,儘管是台灣所有鞋類中出口量最大的業者,但每雙拖鞋的出廠價僅一美元,與寶成的運動鞋或九興的女鞋相比,山冠的外銷 數量雖是它們的三倍以上,但營收卻只有三分之一不到。

因此,民國七十年代後期,林賜農決心投入品牌客戶經營,他的目標是:要讓山冠從做一雙一美元、只能賣到量販店的白牌海灘拖鞋,升級到能與PUMA、adidas等一級客戶直接對話。他很清楚,山冠要做的,是比客戶還快速的開發能力,以及比客戶還嚴格的品質管控。

如今,只要客戶一張簡單的手繪稿,山冠的設計團隊可以設計出至少五個款式,經常的狀況是,客戶只須將設計概念透過電子郵件寄過來,當客戶幾天後到達工廠現場,已經能看見樣品,還須修改處,山冠也一定會讓客戶在二十四小時內看到結果。

程 鯤指出,山冠甚至已經做到「比賣鞋的還懂市場。」曾經有一次,知名運動品牌FILA委託山冠生產一款工廠報價七美元的拖鞋,林賜農在評估拖鞋外觀式樣、材 質後,告訴對方如果能微幅改款,不但不違背設計師的原意,還能將報價壓低到五美元以下,「幾十年賣出至少五十個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這類鞋款的定價該在這 個區間。」他說。果然,FILA這款海灘拖鞋至今已連賣七年,累計銷售量超過三百萬雙。

山冠靠的不只是比客戶更懂得市場,最重要的還是品 質。在山冠的越南工廠內有一座實驗室,裡頭的測試設備動輒都是上百萬元,從日照、老化、耐磨到曲折測試一應俱全,這些全是為了讓山冠業務員敢對外拍胸脯保 證,「即使只是一雙出廠報價三塊多美元的海灘拖鞋,也絕對能讓你穿個十年。」李俊彥指出。

而且,林賜農不只是仰賴這些價值不菲的測試設備,當樣品確定進入正式量產之前,山冠幹部會戴上計步器走個六公里,讓自己提前當個消費者,為何是六公里?他說一般人穿海灘拖鞋很少超過兩小時,差不多就是六公里的距離。

也因此,林賜農從同業手中,將品牌客戶一個個拉進來,山冠的海灘拖鞋工廠報價,也從一美元一雙,成長到一雙平均三.八美元。

留才

提 撥獲利三○%與員工分享除了積極擴張,另一方面,他則建立管理制度,穩住人才。因為產業冷門,所以人才棄守,流到其他產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為此,僅有初 中學歷的林賜農,建立起一套黑手產業少見的專業經理人分紅與入股的獎酬制度。要實施分紅獎酬制度,最難的,是要企業主能體會﹁不獨食的智慧﹂。也就是,賺 錢,不要老想整碗捧走。

台大EMBA教授黃崇興就曾說過,創業與經營事業的最大不同是,創業只是抓到機會乘勢而起,企業則是建立文化與管理制度。

作 為山冠員工相當幸福,因為林賜農所訂下的分紅標準,是山冠提撥每年獲利的三○%分配給員工,讓來不及參與山冠創業歷程的員工也可以共享努力的成果。在山 冠,每接一百元的訂單,最後能賺的頂多十二、三元,獲利率其實不高。即使如此,林賜農卻願意把賺到的錢拿出十分之三,分給員工。

也因此,山冠的台灣工廠雖然位於雲林莿桐鄉,許多幹部卻能靠著公司優渥的分紅獎酬制度在台中置產,事實上,山冠的幹部中,買進台中七期豪宅的大有人在,李俊彥就是其一。

除 了提撥每年獲利的三○%大方與員工分享外,林賜農留住人才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他能充分授權,他常對員工說的一句話是:「我要培養的是獨當一面的大將軍,不 是只能跟在我身邊的小嘍囉。」李俊彥即回憶,他剛進山冠半年,遇到事情請教林賜農時,他的回答就是,「如果你是老闆,你會怎麼做?你就去那麼做。」就連原 料要向誰買?是付現金還是開三個月票期?甚至購買價格?全權交由幹部決定。

問林賜農怎麼能如此放心?他的回答是,「不敢放,事業就做不 大。」山冠副董事長林銀標這麼形容他,「就算沒有找到千里馬的眼力,但肯定有培養千里馬的耐心與度量。」也就因為如此,全球海灘拖鞋大王這個封號,不過是 林賜農風光事業的第一道光芒。民國八十年代初期對林賜農而言,是個轉捩點,自此山冠跨出海灘拖鞋代工產業,這也是奠定如今集團多角化經營的起步。

合作

王永慶五次面試,放心授權林賜農不願只是在本業打轉,因為他的觀念是:「有樹,鳥才會願意待著;樹越大,就會有更多的鳥肯來棲息。」只要事業體夠龐大,人才自然會主動投靠;而林賜農多角化經營跨出的第一步,就是與台塑集團合作。

民國八十年代,台塑有意到廈門投資上游石化廠,也就是現今慣稱的「海滄投資案」,當時,在台塑創辦人王永慶所規畫的大陸投資案中,除了廈門石化廠外,還打算投資三座下游PVC塑膠管廠,讓台塑集團能夠不只賣原料,還可賣成品。

在 王永慶當時的想法中,一方面為分攤投資風險,另一方面為平衡社會觀感,他決定由台塑集團獨資投資規模最大的上游石化廠與其中一座塑膠管廠,另外兩座塑膠管 廠,則採合資方式進行。最終,「海滄投資案」雖因兩岸政治因素被迫暫緩,然當時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仍同意王永慶設置三座下游塑膠管廠。

也 就是說,這三座塑膠管廠,是台塑集團進軍大陸的第一批工廠,而且,當中的兩座,還是台塑至今為止屈指可數的合資工廠。這三座下游塑膠管廠,分別位於福建、 安徽與山東,其股東架構則分別為:南亞集團獨資、王永在親家與南亞合資,以及山冠與南亞合資(兩年前,台塑與山冠再於河南合資設新廠)。

不難發現,林賜農是當中唯一的「非關係人」,且事實上,當時山冠與台塑集團的業務往來,每年也不過幾百萬元的採購金額,為何王永慶會點頭同意讓山冠經營位於山東的塑膠管廠?而且是破天荒的,台塑集團僅出資,完全不介入實際經營。

關鍵之一在於,林賜農提出一個突破的概念,在至少五次與王永慶的「面試」中,他不斷提出這座工廠必須要訂出統一規格,而當時,中國尚未對塑膠管制定出標準;只是,統一規格代表不偷工減料,也意味著定價較高,要怎麼才能賣得掉?林賜農再提出建立經銷商的想法。

另 一個關鍵則是:一位南亞老臣指出,「事後王永慶曾這麼說,我沒見過這麼有切身感的中小企業。」王永慶口中的切身感,指的並非林賜農本人,而是指山冠團隊, 因為這座合資廠,是由山冠派團隊進駐,因此,林賜農必須說服王永慶,這個團隊會將工廠看成自己的事業,有切身感才會下苦心去經營。

因此,儘管與台塑的合作是因林賜農而起,他卻開放給山冠幹部入股,而且,是自掏腰包借錢讓員工入股。他說,要讓員工有切身感,「無非就是設法將員工腦袋裡﹃你(老闆)﹄的觀念與界線,有效地轉變為﹃我們﹄就行了。」說得簡單,卻是要放掉許多自身利益才得來的。

而這個概念,不只讓王永慶接受,也讓朱鎔基買單,這座由南亞與山冠合資的塑膠管廠,在成立第三年即獲利,更由於獲得中國官方支持,二○○八年北京奧運的水立方與鳥巢體育館,所用的塑膠管也全由這座山東工廠供應。

從 本業的海灘拖鞋、台塑合資的塑膠管廠,到越南房地產與高科技投資,林賜農都取得了勝利。這一切,全因二十六年前他不服輸,在老東家不敢出國時,毅然接手率 先到越南設廠,因此培養出國際布局和管理能力;也在於他肯讓利,與供應商、員工分享,林賜農的氣魄,造就如今海灘拖鞋王國,甚至將戰線拉到化工、房產與高 科技領域,隨著他的新布局和新計畫,林賜農將繼續寫下大傳奇!

坐經濟艙、住小旅館 連個人辦公室都沒有林賜農生活儉樸 30年始終如一即使已經身價驚人,林賜農的儉樸性格仍是數十年如一日。

如今的林賜農,仍住在20幾年前所買,位於彰化市的一棟透天厝,不像多數大老闆早已買進豪宅;他每天仍親自開車從彰化到雲林工廠上班,而這輛賓士車,是林賜農口中「這輩子買給自己最貴的奢侈品」,卻已有將近15年車齡。

私 生活是如此,在公事上更可見林賜農的儉樸。出差越南,他搭的是經濟艙,不住五星級飯店,而是選擇當地人開的小旅館;若有機會走訪山冠的發跡地——雲林莿桐 廠,肯定無法將這座連招牌都沒掛上的工廠,與這位全球海灘拖鞋霸主聯想在一塊。當地人說,「山冠應該是雲林(規模)最大,但最不起眼的公司。」林賜農說, 「夠用就好了,反正大家也都習慣了。」因為認為夠用就好,他連一間董事長辦公室都沒有,走進山冠,他就坐在辦公室的一個角落,與一般員工比鄰而坐;如果要 說林賜農有「特殊待遇」,唯一的只剩工廠頂樓有一間他的「個人休息室」,但也不過兩坪大小,擺上一張供他午睡的單人床後已幾無空間,儘管夏天時鐵工廠頂樓 酷熱異常,他也只吹電扇,直到幾年前,員工實在看不下去,才湊一筆錢幫他裝了冷氣。

如此儉樸的老闆,卻肯每年提撥公司盈餘的30%給員工,也難怪山冠幹部中,超過25年資歷的大有人在。

林賜農

出生:1950年

現職:山冠興業董事長、昆山登雲科技職業學院董事長

經歷:工廠學徒

學歷:初中畢業

破框心法

一、水太清無魚,決不跟供應商殺價。

二、一張草圖,設計至少五款樣式,比品牌鞋廠還懂市場。

三、不獨食,每年獲利三成提撥員工,還借錢給員工入股。

山冠興業

董事長:林賜農

成立時間:1981年

主要業務:海灘拖鞋,另與台塑合資兩座PVC塑膠管廠集團年營收:逾30億元,每年生產拖鞋超過1200萬雙成績單:全球海灘拖鞋大王,市占率約兩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05

連襟攜手打造 從小鐵工廠到全球金屬沖壓王國 嘉彰讓蘋果、三星臣服的黑手傳奇


2011-6-6 TWM




從三星、樂金、奇美、友達等面板大廠,到蘋果、新力及夏普等品牌大廠的產品中,都有嘉彰生產的沖壓鐵件,嘉彰是如何從樹林、新莊小鐵工廠起家,到最後讓國際大廠都要仰賴它?

撰文‧林宏文

有一家公司,創立二十五年來每年都賺錢,最近三年每股稅後純益(EPS)更都超過六元,而且客戶遍及國內外3C電子產業重量級大廠,這家出身黑手產業的公司,就是即將於六月二十四日掛牌上市的嘉彰。

嘉彰的成長過程,與國內許多中小企業相當類似。成立於一九八五年的嘉彰,由總裁陳蒼海等約十個人共同創業,大家拿出二百萬元,在新北市樹林三俊街租了一個小鐵工廠,後來廠房很快不夠用,陸續搬到新莊及現在的桃園廠區。

勝出無撇步 口碑 服務 速度嘉彰最初做的是汽機車零件及踏板,陳蒼海說,早期創業維艱,每天手都摸得黑黑油油的。為了省錢,自己沒有支票本,要交貨款,還要跟朋友借支票。嘉彰最初的廠房都是租的,而且一遇颱風就淹水,所以只好不斷搬家。

後來,公司規模逐漸擴大,陳蒼海就把連襟宋貴修也拉進來,公司也跟隨國內產業轉型而成長,從家電業、資訊業擴展到光電業,產品線也從冷氣機、家具及辦公 桌,到後來的監視器、筆電及液晶電視等。如今,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興起,嘉彰也都全面布局,今年營收可望接近百億元,躋身全球最大專業沖壓鐵鋁件供應 商。

談起公司成長歷程,宋貴修與陳蒼海仍不脫黑手本色,「我們沒什麼人脈,就是靠著客戶口碑做大。」嘉彰從家電跨足到資訊與光電業,就是因為老客戶大同公司有一位採購跳到聯友光電工作,透過這位採購,把產品做進聯友光電。

此外,速度快及服務好,也是嘉彰比競爭同業突出的關鍵。宋貴修說,有一次去台南奇美電子談生意,在開車回桃園的高速公路上,他立刻就在車子裡打電話給設備 商訂設備,「商機就在那裡,我們不快一點,別人也會來搶。」後來,友達、奇美、統寶到大陸蘇州、寧波及南京設廠,嘉彰也都跟著去,有些據點嘉彰並非最早 去,但最後都成為規模最大的供應商。此外,像瑞儀、中光電等面板模組廠,仁寶、緯創及瑞軒等ODM(原廠委託設計製造) 廠,都以嘉彰為最主要供應源。透過這些在各產業屬一線的供應商,嘉彰的沖壓件也順利賣進蘋果、三星、新力及夏普等國際一流品牌大廠。

宋貴修說,由於產線複雜、客戶繁多,因此,嘉彰最重要的是做好內部管控。例如,材料成本的節省對嘉彰就非常重要,嘉彰一個月就要用掉八千噸的鐵、鋁等材料,因此,只要一公斤多產生○.五元的價值,等於省下四百萬元,一年就多出近五千萬元的盈餘。

此外,提高生產線自動化也很重要,嘉彰一條生產線有十幾個處理程序,但人員不到五個人,一個沖壓件裡面有上百個孔,自動化設備也可以一次解決,目前只有後段的清洗檢查要用多一點人工,這部分主要在大陸工廠完成。

由於成本控制及自動化做得好,在金融海嘯肆虐的二○○八年,原本嘉彰營收目標一百億元,後來只做了七十多億元,營收雖然少了三成,但獲利目標竟然還達成,最後仍賺了近八億元,隔一年營收再掉到六十七.八億元,但淨利又增到八.九億元,相當難得。

餅大不重要 做厚才是硬道理雖然嘉彰成立已二十六年,但由於員工十幾年前就參與認股,而且股票還能買一送一,累積下來報酬率已達五十倍,因此員工流動率非常低。例如早 年參與創業的陳炫瑞,加入嘉彰時是從基層生管員開始做起,當時一個月經手的業務頂多十萬元,但如今他是沖壓事業群總經理,管理員工達到四千多人。

陳蒼海說,為了做業務,董事長或總裁也經常會被客戶叫去罵,但回到公司,除了一方面要求員工盡力做到,另一方面也要「帶人帶心」。最近,員工熬夜趕急件, 陳蒼海半夜二點帶著飲料去探望,「這些都是一起打拚二十幾年的老同事了,我們有到現場,他們感受會不一樣。」目前,蘋果及三星已大量生產的平板電腦,很多 規格使用的沖壓件都來自嘉彰,至於近來出貨大增的宏碁、華碩及摩托羅拉等品牌,也同樣少不了嘉彰。也因為有嘉彰這種專業沖壓件廠商,能夠在產品最困難的初 期階段就做到最快最好,也讓眾多龍頭廠都把嘉彰視為優先供應源。因此,嘉彰營業額也許不比鴻海等大廠多,但不論是技術及獲利能力,卻都在大廠之上。

一般人看一個市場的商機,往往會看餅可以畫多大,但宋貴修和陳蒼海覺得,「其實,餅多大不重要,重點在可以做多厚!」在任何3C電子產業鏈都少不了的沖壓件產業中,嘉彰已用二十五年時間,造了一塊非常厚實的大餅,也讓台灣再度寫下黑手傳奇新的一頁。

陳蒼海(左)

現職:嘉彰總裁

經歷:嘉彰創辦人

學歷:中學畢業

宋貴修(右)

現職:嘉彰董事長兼總經理

經歷:嘉彰總經理

學歷:交大EMBA,南亞工專工業管理科 (現改制為南亞技術學院)

嘉彰

成立時間:1985年

掛牌股本:14.59億元經營團隊:總裁陳蒼海,董事長兼總經理宋貴修產品:金屬沖壓背板及框架掛牌股本:14.59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10

杏一陳麗如 從小護士到醫療通路女王 用故事打天下 20年成長千倍

2012-1-2  TWM




說一個好故事感動員工,種下顧客 至上的精神,杏一醫療做到第一名的關鍵,就在於用故事茁壯企業文化。

撰文‧鄭淳予

「你有沒有聽過我說抽血的故事?很經典耶!」杏一醫療董事長陳麗如一說起故事,大大的杏眼就閃著光彩,員工都知道,只要當「陳姊」說起抽血的故事,就表示 她又要提醒「魔鬼藏在細節裡」的重要性。

從第一家二樓小店面到兩岸超過一七○家專業醫療用品專賣店,陳麗如用了二十一年時間建立起台灣最大的醫療用品通路王國,她的創業故事早已是傳奇。要管理這 個橫跨兩岸、員工數目超過一千人的企業,小護士出身的她沒有專業的企管背景,她靠什麼管理這個王國?

走進「杏一」全台門市,迎來的都是親切、具有護士背景的銷售人員,為了讓這群娘子軍傳遞「讓人感動的服務」,陳麗如不用教科書傳授的管理技巧,反而是以最 直接的「說故事」方式,教育員工、管理公司。

「其實我一開始沒有刻意要說故事,因為知道沒有人愛聽老闆訓話,所以應該讓人融入情境。」陳麗如說,護理工作和銷售工作之間有著先天上極大的差異;護理人 員接受的是醫療教育,從注射到急救,所有工作都須按既定步驟進行。「因為救命的事情不能有彈性嘛!」但為了讓員工融入銷售情境,她就常常分享前一家店看到 的故事給下一家店的員工。

曾有位罹患咽喉癌的老榮民,在動了切除手術後,必須借助發聲器才能說話,當時杏一並沒有進口這項產品,門市店長不但幫老伯詢問其他醫材行,還替老伯向「台 灣無喉協會」申請入會,最後終於找到了發聲器。老伯收到發聲器的那天,再度來到杏一門市;店長以為老伯領到的發聲器出了問題,老伯卻用發聲器顫抖地對她 說:「店長你好,我要把我的第一聲謝謝獻給你。」用故事感動員工,再感動客人當陳麗如要教員工「服務業永遠不嫌麻煩」,信手拈來就是像這樣一則動人的故 事。儘管她坦承自己小時候個性文靜,讀了護理之後更是不善言詞,但她蒐集自己聽到的各種故事,在各地巡店時就扮演說故事的角色。

說故事達人、和田行銷執行長陳日新說:「談管理很生硬,但說故事輕鬆多了!」要把護理精神落實到每位員工在面對客人的時候,就要確保每個人都聽得到故事, 也把故事聽進去了。因此,陳麗如最在意的就是每月一次的「故事時間」。

她不只用故事管理這支千人護理團隊,還要求她們培養說故事的能力,「我們的晨會就是五分鐘,講重點!」繁瑣的營業事項在每天例行的晨會完成報告,每個月的 月會就留給各店店長進行說故事比賽。

「陳姊有一次來我們店裡,正好看到一位阿婆要試穿彈性襪,她不顧一身套裝,就單腳跪地讓阿婆跨腳在她膝蓋上!」在說故事比賽的月會上,人人聽得津津有味, 因為大夥兒分享的,都是自己在工作過程中親身經歷的故事。

「故事管理其實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感染力,管理者要到一線聞味道,讓基層員工更重視正在處理的任務,進而鼓勵好的價值系統建立起來。」陳日新說。

故事不只是銷售及管理的工具,也是凝聚公司使命感的重要方法。「十四年前一個颱風天,當時二十四小時的商店還不多,我怕有人有需要,還是決定開店,結果那 天的營業額只有二六○元。但隔天有一位泣不成聲的媽媽打電話進來,感激我颱風天開店,救了她兒子一命。」陳麗如回憶,原來,那二六○元就是這位母親為兒子 買的十根抽痰管。

颱風天的故事感動許多員工,但颱風天上班畢竟還是造成許多家屬的反彈。所以,除了用故事爭取共鳴之外,陳麗如規定颱風天上班一律以加班費計算,交通費與誤 餐費也一律由公司補貼。這樣的「加班費」,陳麗如一天就要多付一五○萬元,但她毫不遲疑。「因為這是我堅持要做的事!」將心比心 故事,不只是說說而已員工編號第二號的汐止國泰店店長彭鳳梅說:「與其說陳姊很會說話,不如說她將心比心,因為她總是用心地傾聽,再真切地表達同理心。」 這位跟著陳麗如十九年的資深員工讚道:「她是值得讓人心甘情願賣命的好老闆!」二○一一年,杏一醫療成立滿二十一周年,陳麗如送給員工一份特別的禮物,就 是和陳日新合作,出版了一本《三心.二意.杏一情》,廣徵上百名員工在工作中遇到的故事,從中篩選潤飾成這本「員工刊物」。

小護士陳麗如靠著媽媽的五十萬元標會款創業,二十一年來,故事力不只讓她培養出一支打天下的千人護理團隊,也讓「杏一」通路王國迅速擴大,年營業額從二四 ○萬元到一一年二十六億元的千倍高成長,成為一家爆發力十足的企業。

杏一醫療

成立時間:1990年

董事長:陳麗如(圖右)

兩岸店數:172家

通路女王故事力心法

1. 以身作則的故事增加員工認同感2. 柔性故事鼓勵之外訂立理性目標3. 帶動員工說故事提高服務親切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11

從小保險業務員到龍巖「托塔天王」在冷門市場稱王十八年累積五億身價


2012-4-2  TWM




 

一個僅有高中學 歷的人,出身於老師家庭,沒有顯赫的家世,也沒繼承任何財產,竟能在四十歲時,擁有超過五億元的身價。

他到底做了什麼一般人做得到卻沒想到 的事,累積到令人欽羨的財富?

撰文‧謝富旭

四十歲的孫日輝,如往常一樣,吃完早餐後,開著車往淡水的方向上班 去。約莫四十分鐘的車程裡,人煙與建築物越來越稀疏,接著進入三芝山區,循著蜿蜒的山路而上,隨著一片片嫣紅的櫻花樹進入眼簾,「我的『辦公室』就在前方 不遠了。」孫日輝一邊開著車,一邊指著一座矗立在眼前宏偉的「真龍殿」說著。

真龍殿是上市公司龍巖所興建,這裡可容納三十萬個靈骨塔塔位, 孫日輝被龍巖員工稱之為「托塔天王」;因為,這裡的一切大、小事,包括六十幾名龍巖員工皆歸他管轄。

寧靜肅穆的廣袤墓園,並不是人人稱羨的 工作環境;但是,孫日輝穿著深色西裝下的「身價」,就如同在喪家家屬前不能輕易表露出的喜怒哀樂表情一樣「深藏不露」,他是龍巖排名前五大的自然人股東。 據證交所公開觀測站的資訊揭露,截自今年二月底為止,孫日輝總計持有龍巖四九二一張股票,以龍巖三月二十六日收盤價九十七.九元計算,持股價值即高達四億 八千萬元。

職場、投資:「人煙罕至」才是大金礦令人驚訝的是,這筆價值不菲的股票,孫日輝並非繼承得來,而是一張一張地從公開市場、從離職 同事手中、透過員工出資認股,甚至從客戶手中陸續買進。「從十八年前我進龍巖賣靈骨塔開始,就對殯葬產業前景極具信心,開始蒐購公司的股票。」進入龍巖之 前,孫日輝曾經是一位業績極為出色的保險經紀人。「二十年前,我保險做得很出色,但一開始接觸到靈骨塔,我的業務直覺告訴我,這是一座『人煙罕至』的大金 礦!」高中畢業後去拉保險,已經讓當老師的父親頗不諒解了,更何況還放著業績才大有起色的保險業務不做,一頭栽進當時令人聞之「退避三舍」的靈骨塔銷售行 列。孫日輝回憶說,「我的主管苦勸我、同事私底下把我當成笑柄、爸媽不支持我,等等反對聲浪都阻擋不了我要賣靈骨塔的決心!因為我的想法很另類,而且深信 這種想法會成功,那就是,寧願在冷門市場稱王,也不願在熱門市場裡陣亡!」進入龍巖當了十年的銷售員,孫日輝被委以大任,負責南部地區銷售網絡的建立。他 最擅長的是組織行銷:訓練並激勵銷售團隊成員四處征戰。孫日輝說:「業務員的素質固然重要,但是公司產品品質與價格競爭力、佣金制度合理化,以及企業的整 體經營體質也起關鍵性效果。」「靈骨塔剛興起的早些年,市場價格紊亂,大部分同行的佣金抽成動輒是我們的一、二倍,光憑這點,我就深信我們一定會成功!」 人脈經營:誠心待人 虛心請益選擇比較少人的路走的職場哲學,也同樣應用在孫日輝個人的投資上。股市大漲、成交量熱絡時,他靜如止水。熱門的基金與房地產他也不碰。身價不菲的 他,經常接到銀行理專或證券營業員慫恿他進場,也不為所動。正因為這樣,儘管台股歷經數次的暴跌,對他的財富卻毫髮未傷。

身為龍巖的銷售天 王,在業績最巔峰時期,孫日輝年收入可達千萬元以上。他把大部分的收入用來蒐購龍巖股票或買塔位,作為長期投資。當時,龍巖股票還未上市,部分需要現金的 同仁或離職員工要賣股,孫日輝視自己的財力狀況,向同事買進公司股票。

不過,幾年前龍巖增資,要求幾位高階主管認購公司股票,金額高達數百 萬元以上,孫日輝手頭現金不足以吃下老闆要求他認股的分額。於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鼓起勇氣向龍巖董事長李世聰開口,借錢買股。「我因為對公司前景 極具信心,對老闆經營方式感到放心,才敢投那麼多錢買公司股票!」「我相信,只要為公司賣力工作,展現出與公司『患難與共』的決心與誠意,老闆借我錢買公 司股票的機會應該很高。」龍巖董事長李世聰果真答應孫日輝的借錢買股要求,個人拿出資金,墊付孫日輝購股款項,而且不計利息,再逐月從孫日輝的薪資與獎金 扣除。看到老闆慷慨解囊,力挺員工,孫日輝對自己手上的龍巖持股更有信心。「即使龍巖後來上市了,股價一度登上百元關卡,我的持股成本從十幾元到三、四十 元不等,但我仍抱緊持股,處分的量極少!」龍巖二○一一年每股稅後純益估計在四.五元,已宣布配發三元現金股利,孫日輝今年等於將有高達一四七○萬元的現 金股利進帳。「這種投資報酬率,比在台北精華地段買店面出租要好!」孫日輝說。

能夠成為龍巖銷售天王,孫日輝在人脈經營上應該有獨到的方 法;不過,針對這個問題,他想了良久說:「真的沒有特殊之處,勉為其難說的話,那麼我可能較會站在別人的立場看待同一件事情!」以大多數人視為畏途的紅、 白包來說,孫日輝的態度是:「只要時間許可,好朋友的婚喪喜慶,再遠的路途我都一定到!」就為了參加一位助理家中的喪事,他曾經從台北直驅屏東。「那一 天,我說我從台北趕下來,助理被我的舉動感動莫名。」花一整天的時間,南北奔波就為了參加喪禮看似不值,但孫日輝說:「對當事人來說,婚事或喪事都是一個 人一生中的大事,在那個關鍵場合,有你陪伴,友誼將更加深刻!」「只要你秉持這樣的真心對待朋友,你就會獲得真正的友誼!」自律:生活規律 在職進修另外,許多業務員把加入扶輪社、獅子會或青商會視為是建立人脈的捷徑。但孫日輝認為,抱著強烈目的性加入這些社會團體,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你 加入這些團體,就急著向社員推銷你的產品、拉保險,或布你的直銷下線等等,不僅容易引起反感,嚴重的話還可能遭人排擠!」孫日輝的作法是:以學習請益的心 態加入這些團體。「這些團體中有很多成功的企業家與專業人士值得我們學習,更重要的是,親眼目睹這些成功人士做事認真的態度,在無形中對我造成強烈的激勵 效果!」身為青商會成員的孫日輝回憶說,有一回他與前總會長去突尼西亞參加國際會議,外文能力普通的前總會長,為了一場演講賣力地演練,最後以英、日、韓 語發表的演講博得全場熱烈掌聲。「我在旁邊看了很感動,光看到一位『歐吉桑』竟能有如此毅力,就值回票價。」孫日輝說,不管是青商會,還是早期他參與相當 深入的成大企業家管理協進會,他從未向社員推銷過生前契約或靈骨塔。「不過,社員知道我在龍巖上班,他們的親朋好友遇到這方面的需求,總是會熱心地推薦 我!」無心插柳,反而長成一片樹林,是孫日輝參加社會團體的心得。

孫日輝是龍巖真龍殿最高主管,公司沒有硬性規定上班時間,也不必打卡,即 使如此,他每天依然維持早上六點半起床的習慣。

孫日輝說,早起讓他一天的工作能夠有更充分的準備。首先,他會利用上班前的一個多小時先瀏覽 客戶、同事或朋友在臉書上的最新動態,比別人早一步掌握訊息,這在人脈經營上有不小助益。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早起讓他可以早上班。孫日輝大多在早 上八點半前就抵達真龍殿,他可先巡視園區,盤查有沒有需要清潔整理或維修的地方,待員工一到班時,就可以馬上把工作分派下去。

孫日輝現為管 理六十幾名員工,及真龍殿三十萬個塔位的協理,迫切需要管理與財務的知識,於是他在工作之餘,還利用周末至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企管系進修。

對 四十歲的孫日輝來說,重拾書本、應付報告與考試是一項吃力的工作。每次上課他一定攜帶錄音筆將上課內容全程錄下來。孫日輝每天利用上下班總計八十至九十分 鐘的車程,重新溫習上課的所有內容。「早上上班聽會計學,晚上下班聽經濟學,平均每一堂課,我至少聽三到四次錄音,等於每一堂課我都上四到五次以上,這個 方法雖然很笨,但還頗有效的!」孫日輝進一步指出,之所以手上累積可觀龍巖股票,主要是在他年輕時就建立起一個觀念:優先買進會增值的資產,盡量延後買進 會折舊的資產,假以時日,財富累積的效果就會相當可觀。

信念:累積財富 專注投資熟悉標的孫日輝說,他賺的錢很少放在定存,而是一直購買塔位、龍巖股票或是其他公司股票。「要讓財富產生乘數效果,不二法門就是要懂得投資。」 「我從事生命產業長達十八年,這個行業我最熟悉,人要專注投資自己最了解的標的!」他透露說,早些年還曾經入股龍巖以外自己也很欣賞的殯葬業者,沒想到與 龍巖李董英雄所見略同,龍巖後來購併他所投資的殯葬公司,又使他手上的龍巖股票增加許多。

孫日輝自承自己很節儉,一個月的零用錢不超過二萬 元,但他開的BMW7系列一輛要價五百萬元以上,手上拿的是LV男用名牌包,身上穿的也是剪裁合宜的昂貴西裝。對此,他解釋說:「我是做組織行銷起家的, 激勵屬下是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身上這些行頭可以對員工產生強大的激勵效果,這是對自己工作的尊重!」因為做對了這些事,孫日輝從一個僅有高中學歷拉保險 的小業務,成為億萬富翁。他堅信,只要對學習保持熱情,找對方法,努不不懈,成功永遠屬於有信念的人。

孫日輝

出 生:1972年

現職:龍巖集團協理

經歷:保險經紀人

學歷:景文高 中電子科

孫日輝

的職場賺錢智慧

1.培養觀察產業發展的視野高度,找尋投資機會。

2. 趁市場未發現其真正價值前,勇於買進。

3.對自己的判斷力保持堅強信念。

孫日輝默默在做的六件事

1.

在 冷門市場找商機,不在熱門市場等著陣亡。

2.

開口向老闆借錢,投資公司股票。

3.

好朋友的婚喪 喜慶,再遠也要到。

4.

加入社會團體,目的性不宜太強。

5.

利用上下班開車空檔聽教學錄音。

6.

優 先買進會增值的資產,盡量延後買進會折舊的資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49

從小工程師變身軟體界大老 奇虎周鴻禕 在爭議中寫下傳奇

2012-7-23  TWM




周鴻禕,原本只是湖北的一位小工程師,卻靠著兩次創業,攢出上億人民幣身價。

他敢言、直率,是大陸網路業爭議人物,這次衝著雷軍而來,單挑小米,激盪出的零利革命,就此展開。

撰文‧賴筱凡

七月三日,北京的一場產品發表會上,穿著一貫的鮮紅色休閒衫,北京軟體大廠奇虎三六○科技董事長周鴻禕忙著拿刀割、用水潑,藉此來證明新機的耐用度。一場手機新品發表會,儼然演變成為購物專家的推廣秀,但這就是周鴻禕,最近兩個月大陸最熱門的網路話題人物。

「很多善良消費者都不知道,『粗糧手機』(編按:指小米機)每支要賺七、八百人民幣,今天三六○將重新樹立千元智能機的新標準。」這是周鴻禕向小米科技開 的第一炮,直接瞄準了小米科技的利潤,甚至與家電大廠海爾聯手,推出低價智慧型手機,就為了「秒殺」小米。於是,一場「岳不群」大戰「杜甫」的口水大戰, 就此上演。

曾一手打造大陸最大搜尋引擎

首次創業即獲雅虎青睞

說起雷軍,台灣人可能對近一年強勢崛起的小米機,有些印象,但若問起周鴻禕,認識的人,鮮矣。然而,出身湖北省、年紀不過四十二歲的周鴻禕,在大陸軟體產業的影響力,卻不容小覷。

用幾個數字來看周鴻禕的影響力,在大陸,八三%的電腦安裝了奇虎的三六○系列防毒軟體,三六%的智慧型手機,內建了奇虎的軟體。而這不過是一家成立僅七年的新創公司成績單,去年三月,周鴻禕更成功讓「奇虎三六○」在那斯達克掛牌,坐擁二十億美元的市值。

看似傳奇的創業歷程,周鴻禕一路走來,卻是爭議不斷。

北京周鴻禕的辦公室裡,戴著銀框眼鏡,看似斯文的周鴻禕,這一刻,他霸氣地坐在百萬音響前,因為這幾乎是他四十歲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周鴻禕從陝西西安 交通大學畢業後,被分派進了國營色彩濃厚的方正集團工作,誰能想到一位小工程師,在二十年後,能變身成一家在美股掛牌公司的董事長。

在方正,周鴻禕很快地嶄露頭角,從小工程師到研發中心副主任,到集團事業部總經理,但他並不滿足於這些頭銜與光環。血液裡帶了點叛逆因子的他,二十八歲那年,決定自己創業,而「三七二一公司」就是周鴻禕創業的第一個產物。

「如果要說人生最讓我後悔的一件事,那就是賣掉三七二一。」一九九八年,周鴻禕創立中文搜尋引擎三七二一,那是個大陸網路產業正要起步的年代,百度、騰訊 都還嗷嗷待哺,但才四年的時間,三七二一就成了大陸最大的搜尋引擎,營業額高達兩億人民幣,而就在二○○三年,三七二一被急於進軍大陸市場的雅虎相中,以 一.二億美元的代價買下,周鴻禕甚至成了雅虎中國區總裁。

直率、不怕得罪人

連楊致遠都頭疼的爭議性人物可是,個性直爽、有話敢說、從不怕得罪人的周鴻禕,遇上美國企業血統的雅虎,好光景自是不久,才一年時間,周鴻禕就離開了雅虎,重起爐灶,創立了奇虎科技。

周鴻禕曾說,高中時讀過一本書叫《矽谷熱》,講的就是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以及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的創業故事,這一本書影響他甚巨,「搞別的,我可能成不了大事;但搞技術,幾個人在車庫裡就能改變世界,很適合我。」這就是周鴻禕,老想著與眾不同,想做大事。

所以,二次創業的周鴻禕,這次嗅到了新的商機,決定用新思惟做網路||提供免費防毒軟體;但他並不靠賣軟體賺錢,大批使用者安裝了奇虎的三六○安全系列軟體,廣告收益開始跟著進帳。

只不過,隨著奇虎三六○在美掛牌上市,周鴻禕好鬥的個性,又不安於現況;這回,他腦筋動到了低價智慧型手機上頭,直接與雷軍槓上。「其實,周鴻禕就是很會製造話題的人,當市場焦點都在他身上,那他的目的就達成了。」一名觀察大陸軟體業已久的分析師說。

正是周鴻禕這種個性,每做一件事就先製造話題,大踩同業痛腳,才會讓雅虎創辦人楊致遠曾氣得大罵,要創投不要把錢投資周鴻禕。這麼看來,周鴻禕要做智慧型手機,直接找上雷軍單挑,也就不那麼奇怪了。

周鴻禕

出生:1970年

現職:奇虎360科技董事長經歷:方正集團事業部總經理、3721創辦人、雅虎中國區總裁學歷:陝西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系統工程系碩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57

《歌手告白》美聲王子從小眾市場重回主流 林志炫:只要抓準方向 就知道自己該往哪走

2013-04-22  TWM
 
 

 

以優客李林組合出道二十二年的林志炫,參加「我是歌手」歌唱競賽,重新回到事業高點。發行過二十多張專輯、華語歌壇公認的美聲天王林志炫,在總決賽拿下第二名,但他志不在得名,「尋找知音」才是參賽最大目的。

撰文‧許瓊文

「我是歌手」總決賽結束後的隔天,林志炫睡不到六個小時,便要趕到其他城市商演。出發前半小時,他特地抽空接受《今周刊》專訪。

林志炫穿著輕鬆的運動服,一如往常清瘦,墨鏡背後看得出來,他心情並不受名次影響。對於比賽結果,記者還沒來得及發問,林志炫倒是先闡述他的音樂理念。

「大家都在乎銷售量,那只是收銀機刷過條碼的結果;我關心的是音樂被傳遞出去後,開始一段看不見的旅程,買回去後聽過多少次,陪伴聽眾度過多少重要的時刻?」多數人認為林志炫因為「我是歌手」重新走紅,事實上,他從未離開舞台。二○一一年在電視演唱同步錄製《One Take》專輯,之後,他專注在現場演唱將歌曲一次詮釋到位的理念。

也因為這個理念,林志炫接到「我是歌手」製作團隊邀約,二話不說,立刻答應參加,「因為我可以在最高等級的舞台上,按照自己的意思選歌、編曲,唱自己想唱的歌。」林志炫說。

尋找知音 不在意名次,只堅持做自己身為一位歌手,林志炫渴望有舞台讓他唱歌,有知音聽懂他的歌。

林志炫從「我是歌手」第五集開始加入,一上場就以〈沒離開過〉一首較為冷門的翻唱歌曲,獲得當集第一名;之後三個月,每周比賽的名次都在前三名,幾乎篤定成為歌王人選。結果總決賽竟意外爆冷門,林志炫只獲得第二名,讓許多支持他的歌迷,為他抱不平,甚至有內定之說產生。

曾入圍六次金曲獎,卻從未得獎的林志炫,這次又與歌王寶座擦肩而過;但他早已看透得獎的迷思,林志炫雲淡風清地說:「『我是歌手』對音樂的理念,就是要回歸到音樂的本質,讓歌手回歸歌手,偶像回歸偶像,這與我的理念契合。」「與其說『粉絲』變多,我認為是『知音』暴增,如果是盲目喜歡我的粉絲,寧願不要。」林志炫出道二十二年,「說實話,我不孤單,只是剛好我的知音比較低調而已。」林志炫對音樂的堅持,始終如一,就像在主流音樂的市場裡,旁邊有一塊田,沒什麼人去,只有他一直都在那裡默默耕耘著。「這一塊小小的,但是也夠養活我、支持我,重點是也沒有大到有人來搶,不必與主流市場廝殺。」林志炫用他一貫理性分析的敘述,談著他對音樂的理想。

外表、說話時看似理性的林志炫,其實骨子裡還是有音樂人的浪漫與感性;林志炫透過他的歌聲、歌詞,傳遞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總決賽的最後一首歌,多數選手都選成名代表作,林志炫卻選擇了陳奕迅的〈浮誇〉,「你喜歡我、不喜歡我,是你的自由,我只是希望在某些時候,抓到你耳朵,為音樂夢想唱出第一個音符,從此就沒放棄過。」「我是歌手」節目總導演洪濤,非常肯定林志炫在比賽中的表現。事實上,洪濤透露,林志炫在彩排時,唱了他的代表作〈離人〉(原唱張學友),「唱得工作人員都掉淚,我建議他唱這首歌一定會奪冠。」洪濤說。

但林志炫仍堅持唱〈浮誇〉,他的理由是,「〈離人〉只需要鋼琴伴奏就夠了,隨時都能唱;〈浮誇〉卻要有管弦樂的樂團伴奏,才能有好的呈現。」可來音樂執行長薛位山,也是林志炫的鋼琴伴奏好夥伴,與林志炫有十多年的交情,他觀察,「以志炫多年的歌唱評審經驗,他怎麼會不知道唱什麼歌比較討好觀眾?但是,堅持唱他想唱的歌,是想呈現不一樣的自己。」事實上,就像林志炫說的,比賽是一種手段,吸引大家的注意。「最終,只要抓準方向,就知道自己該往哪走。」這時候的林志炫,在乎的早就不是得獎名次了。

重新出發 從「我是歌手」舞台再攀高峰林志炫在學生時期,就熱愛音樂,天生的一副好歌喉,讓他出道很早。一九九一年與李驥組成「優客李林」雙人合唱組合,進入台灣流行樂壇。

之後幾乎每一年都發行新專輯,正當歌唱事業發展如日中天時,林志炫陷入蠟燭兩頭燒的無奈。因為,父母親希望他放棄歌手身分,回到家裡接手家族印刷廠事業,在事業與家庭之間,林志炫面臨人生抉擇。

回憶當時,林志炫在第一張唱片的封面,還必須戴著大墨鏡、側臉入鏡,為的就是希望不要被父親認出來。一邊要當歌手、一邊要協助家裡印刷廠事業,分身乏術的他,決定在一九九五年暫別歌壇,回家接手父親的印刷廠。

「在人生當中,我們只有一雙手,但是手上有很多球要拋接,必須找到平衡點。當時我覺得家庭和健康,是我手上的兩顆玻璃球,如果沒接好,摔碎就補不回來了,所以我決定抱好這兩顆玻璃球。」林志炫選擇了家庭和健康。

沒想到,就在宣布暫別歌壇九個月後,一場無情的大火燒毀家族的印刷廠,頓時林志炫的事業跌到谷底,卻沒有彈起來。

但是,他沒被命運打倒。林志炫與父親重新整頓印刷事業,同時,也獲得父親的理解,林志炫在一九九七年復出歌壇,出了個人專輯《散了吧》。

一九九八年,林志炫發行《蒙娜麗莎的眼淚》專輯,之後再到單曲〈單身情歌〉;轉往中國發展後,又重新回到個人的音樂事業高峰。

堅持製作高品質音樂的林志炫,升格當老闆,自組公司「炫音音樂」,實踐自己對音樂的理想。其實,他很清楚,站上「我是歌手」舞台,他唱歌的對象不是面前五百位觀眾,而是在電視前那一群更廣大的聽眾。

在知名的音樂網站「音悅網」,提供如親臨現場般的高品質影音畫面,在「我是歌手」的類別裡,點閱率最高的前十首歌,林志炫占了五首,這就正如他所說,「一首歌,只有在音樂響起的一剎那,才是音樂生命真正開始的時候。」

林志炫

出生:1966年

經歷:

1991年 和李驥合組優客李林出道。首張專輯《認錯》即紅遍港台1992年 發行國語專輯《黃絲帶》,為年度銷售最佳國語專輯之一1995年 發行專輯《一個人的樣子》1997年 復出歌壇發行首張個人專輯《散了吧》2001年 發行翻唱專輯《擦聲而過》,一曲〈離人〉成為代表作品2008年 發行精選輯《擦聲而過2》,林志炫突破過去路線,嘗試搖滾歌曲,以及翻唱多首中、英文歌曲2011年 首次與公共電視合作,在電視演唱同步錄製《One Take》專輯2013年 參加「我是歌手」,獲得總決賽第二名代表歌曲:〈離人〉、〈散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69

華萊士:從小餐館到亞洲最大 挑戰KFC麥當勞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891.html

10美分的蘇打水,25美分的雞腿和40美分的漢堡——這些是中國快餐企業華萊士餐飲管理和服務公司的秘密武器,華萊士首先在被肯德基和麥當勞搶佔了灘頭的中國市場贏得了立足點。華萊士起初只是福州的一個小餐館,從2001年至今,已經滾雪球般地發展成了一家全國連鎖企業,在96個城市擁有3,000家分店,並躋身亞洲最大的快餐連鎖企業之列。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bis World今年1月出具的一份報告,華萊士以每天新開三家門店的速度迅速擴張,堪比麥當勞和中國國內連鎖餐飲同行德克士(Dico's)。

像它的直接競爭對手德克士一樣,華萊士提供西式快餐。這裡你能找到許多肯德基食物——炸薯條、漢堡餐、玉米色拉、雞米花——但價格只有肯德基的40%到50%。每週三,三個漢堡只需1.60美元。這是從該企業發展早期沿用至今的促銷傳統,那時創始人華懷慶和華懷余兄弟倆決定提供替代肯德基和麥當勞的一種便宜選擇——也就是所謂的「平價漢堡」。

華懷慶和華懷余出生在中國最具商業頭腦的城市溫州,上世紀90年代末兄弟倆最初在不那麼富裕的二三線城市推銷漢堡和炸雞,那裡很多人吃不起「真正的」西式快餐。他們試圖模仿肯德基的高價戰略,但低銷售額導致此舉以失敗告終。此後,兩人採取了一種獨特的商業模式:他們用「中國製造」的生產設備和規模經濟來壓低價格,並給予有經驗的員工一定份額的門店股份以便最大程度地刺激利潤提高。外部人士也可以通過出資的方式進行合作聯營:提供最高40%的初期投資(意味著對該店擁有最多40%的股份),而且必須辦妥並續辦所有的經營執照。作為質量把控的一種手段,華萊士負責門店裝修、員工培訓,並提供食品原材料。最後一項職責後來發展成為公司的第二大支柱。該公司現在擁有12家面包烘焙公司,這些公司不僅向華萊士門店供應圓面包,還向其他外部食品企業供貨。

儘管不能直接獲得這傢俬人公司的財務數字,但一份發給華萊士股東的官方文件透露了其業務規模:平均每家門店的日銷售額至少為475美元,考慮到一共有3,000家門店,華萊士的年銷售收入可達到5.2億美元。與中國同行業競爭者德克士相比,華萊士還是小巫見大巫。作為台灣第三大富豪的魏氏兄弟所擁有的德克士,去年銷售收入達到了10億多美元。儘管如此,考慮到華萊士開設一家門店的成本僅為德克士的五分之一,未來華萊士有潛力以更快的速度發展。

為了發揮出這一潛力,華萊士需要克服兩方面的挑戰——管理日漸龐大的門店網絡以及確保服務質量。在他們的新浪微博上,許多消費者抱怨服務員態度無禮、衛生狀況惡劣、甚至食物腐敗變質,然而這些抱怨無一得到該微博賬號管理員的確認。我曾多次嘗試聯繫該公司的總部。然而,向他們的電子郵箱以及微博和微信賬號發出的消息也如石沉大海。各個門店的經理也不會在總部留下聯繫信息(關於該公司的信息來自於他們的官網、哈佛商業評論上2012年的一篇文章以及《今日財富》上2011年的一篇文章)。

中國消費者的喜好變化提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華萊士的急劇膨脹正好趕上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和西方影響的湧入。華萊士所反映的那個時期,中國人初次領略西方生活方式,而且渴望多多益善。但是在如今的中國,對於西方產品和文化的盲目崇拜已經成為歷史。Ibis Research發現,如今在中國越來越多有健康意識的消費者更偏愛中式快餐,中式快餐被認為具有更高的營養價值。快餐市場湧現出一批本土連鎖企業,如馬蘭拉麵快餐連鎖有限公司、江蘇大娘水餃餐飲有限公司以及麗華快餐等等。例如,馬蘭拉麵的營收在過去五年裡增長到了原先的六倍。這一趨勢已經促使西方餐飲連鎖迎合本地化口味,推出了如皮蛋粥、炒飯和鍋貼等產品。然而,華萊士沒有表現出任何做出類似舉動的意願。

如果華氏兄弟決定繼續推行目前的商業模式,最好的選擇可能是向更加內陸的地區擴張,那裡連鎖快餐企業的滲透水平仍然很低。中國的西南和西北,快餐企業的數量在整個行業中的佔比不到6%,營收佔比不到5%。相比之下,近40%的快餐企業都集中在中國的東部。Iris Research預測,欠發達地區的競爭將會增加。但是正如中國俗話說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可能會佔據先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174

《滿巢族》強迫儲蓄、投資理財 快速達到財務自由 退職軍人聰明換屋 從小戶變豪宅主人


2013-08-19  TWM
 
 

 

對於「滿巢期」家庭來說,正處孩子各項花費多的求學階段,不僅存錢難,甚至換屋的難度也是所有時期最高。今年五十歲的范德亮,卻在滿巢期這十五年間,不但房子愈換愈大、地點愈換愈好,現在更住進新竹最貴的竹北高鐵重劃區內的一百餘坪豪宅,讓不少朋友好奇他是怎麼辦到的?

撰文‧梁任瑋

推開厚重大門,映入眼簾的是氣派門廳、一望無際的長廊,訪客無不對竹北高鐵站旁的這棟豪宅讚歎連連,但對於住戶范德亮來說,能住進這戶百坪豪宅,是他近二十年,即使面對「滿巢期」的經濟壓力,仍堅持執行「買房計畫」換來的成果。

從事金融業的范德亮,今年剛滿五十歲,兩個兒子,一個準備服役,另一個已經出社會工作,因為能咬牙度過「滿巢期」的艱辛,如今經濟重擔已慢慢卸下,順利換到夢寐以求的豪宅。

家無恆產的范德亮,買房計畫比同儕提早許多。二十歲開始,即有計畫性的存錢。例如,為了增加月收入,很勇敢地在入伍時簽下四年半的自願役,在省吃儉用下,退伍時,存了六十萬元現金。「存錢是買屋的首要條件」,范德亮認為,這是自己可以用房產來度過「滿巢期」壓力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就是要「勇敢的踏出第一步」,他常提醒身邊年輕夫妻,「開始」是最重要的事,沒有開始提早準備,等到小孩逐漸長大,再計畫買房就嫌晚了。

首次購屋 分租減輕房貸壓力因此,在一九九○年,才進入職場半年,范德亮就買下人生的第一間房||位於中壢南亞技術學院附近,總價一七五萬元,五十三坪的透天厝!

由於退伍後,范德亮從事羅馬磁磚高獎金的業務員工作,需要到預售屋案現場推銷產品,因此,認識了不少代銷、建商朋友,讓他可以幸運地買下業主準備結案的透天厝。然而,總是想辦法開源節流的范德亮,搬進透天厝後,並未因此停下存錢的腳步,他反而將透天厝其餘兩間空房出租給附近的大學生。他的想法是,「雖然我才剛結婚,但孩子尚未出生,因此,空間需求不大,如果將空房出租,每月增加的六千元收入,可以抵掉七成的房貸,加速儲蓄的速度。」此外,他也同時申請三年的寬限期,減輕房貸壓力,跟了兩個合計五十萬元的互助會,努力儲蓄接下來換屋的頭期款。

一九九一年,范德亮第一個孩子出生後,他逐漸進入滿巢壓力的高峰期。

為了省下保母費,范德亮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搬到父母家附近,請父母幫忙照顧小孩,因此,決定回新竹購屋。然而,這卻也讓他因為急著換屋,陷入選房的迷思。「當時,急著買下老家隔壁的中古屋,尚未賣掉原本自己住的房子,以『先買後賣』的方式買房。結果,一百多萬元的自備款周轉不過來,足足煎熬了三個月……。」「我自以為聰明,很會殺價。還洋洋得意,總價五百萬元,被我殺到四二五萬元成交。」范德亮回憶當年的買屋情景,搬進去後才發現,雖然離父母家近,但因為是中古屋,銀行的貸款成數低,導致要準備更多的自備款。

正當他焦頭爛額,想拿父母住的老家增貸之際,中壢的房子終於在最後一刻以總價三七五萬元賣出,手頭上多了二四○萬元現金,才化解了財務吃緊的危機。

問題還不止如此!

因為舊屋管線老舊,得付額外整修經費,再加上地理位置不佳,住了十個月,他就想換屋。然而地點偏遠,范德亮最後以四百萬元賣出,若計算裝潢費用,倒賠近五十萬元,這也讓他深深體悟,「買房子選對產品、地點的重要性」。

有了前車之鑑,一九九三年,范德亮要買第三戶房時,他更謹慎小心。

謹慎維持「三三三原則」

當時,竹北重劃區還是一片荒煙蔓草,范德亮拿著房仲公司印製的大幅地圖,一塊一塊比對未來政府規畫的公園、學校與車站位置。一到周末假日,就去各接待中心看屋,最後買下一戶三十三.五坪,總價三三○萬元的全新電梯大樓,每坪不到九萬元。與過去不同的是,此時,范德亮的小孩已經兩歲了,再加上轉換工作跑道至金融業,范德亮更深刻體會有系統規畫投資理財布局的重要。因此,除了購買保單與定期定額扣繳基金外,房地產部分,他維持一貫「三三三原則」,亦即讓房貸支出不超過家庭收入三分之一的比率。因此,竹北房子交屋的第一年,他並未立刻搬進去住,反而是先出租,以九千元租金折抵部分房貸,直到第二年才搬入。

這間竹北的房子,范德亮一家人住了七年之久。雖然,台灣房地產景氣一直在谷底盤整,讓他不敢換屋。然而,眼看兩個兒子逐漸長大,生活空間愈來愈不足,二○○一年,范德亮還是決定將第三棟房子賣掉,在竹北買下第四戶房||一間重疊別墅社區的上疊。這次的換屋,范德亮的確享受了別墅大面積空間所帶來的舒適。然而,因為沒有電梯,行動不便的父親無法來訪,讓他很遺憾,加上別墅社區沒有請管理員,造成社區品質不佳,又讓他萌生換屋念頭。

四度換屋總結三心法

這時,范德亮的考量不同了,「孩子長大之後還會不會繼續住家裡?是否需要替孩子預留空間?都得納入評估。」他說明,換屋族除了考量自住需求,也要思考家族成員未來的需求。

二○一○年,范德亮又再度趁著建商餘屋出清機會,買了第五戶房||位於竹北高鐵站前的豪宅。他考量兒子已快要出社會工作,必須替孩子成家立業做打算,所以,他在一二四坪的豪宅規畫四間套房,讓將來孩子結婚時,還是可以三代同堂。如果孩子要搬到其他縣市,也不排除出售竹北的豪宅與兒子一起搬到同棟社區。讓現在居住的房子,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重要資產配置工具。

換屋經驗豐富的范德亮,買第五戶房之後,換屋愈來愈遊刃有餘,而讓他輕鬆換屋的關鍵,在於他的三個心法:第一、只在兩個時間點進場購屋,預售案正式公開前的「潛銷期」,以及建案結案前的「出清期」。他認為,這兩個時間點買方最好議價。潛銷期因為建商需要先衝高買氣,通常都會給第一批買方較低的價格,之後再慢慢拉高售價;而出清期則是建商急於結案,對於價格要求不高,買方通常可以殺到不錯的價格。

第二,善用銀行給予的三年房貸寬限期,降低財務負擔。「很多購屋族認為繳房貸就是要本利一起還,可以降低房貸本金,但目前房貸利息是近三十年來的低點,應善用低利環境,買到高出自己能力多一點的房子。」范德亮分析,滿巢族換屋時,因突然支出一大筆自備款與裝潢費,而且子女教育經費也多,很容易發生資金軋不過來的情況,但他都會利用寬限期努力存錢,等累積一筆資金後再大額還款,才不會影響生活品質。

第三則是「慎選地段」。范德亮說,「與其為了省總價,去買次級地段的房子,不如多花一五○萬元至二百萬元的總價去買景觀佳、學區好的前段班住宅,將來換屋時,房價增值幅度較高。」范德亮以他二年多前換屋的經驗為例,因為房子是面對公園,社區管理又好,所以讓他在二○一○年第五次換屋時,賣了一個非常好的價格,更讓他深信地點好,價格就會漲的道理。

「我很慶幸當年買下第一戶房子,讓我透過循序漸進的方法從蛋白區換到蛋黃區!」范德亮很得意二十年前為了買房做的二個正確決定,透過買房強迫儲蓄買房基金、教育基金;透過投資理財,快速達到財務自由,讓他順利搬進豪宅。

滿巢族你一定要精算:

我可買總價多少的房子?自備款與貸款金額又各是多少?

1.可以換屋了嗎?

舊屋售價行情-剩餘貸款-稅費支出>新屋自備款+新屋3個月貸款月付金2.買郊區房降低買房壓力,划不划算?

1.時間房價法→

算出每分鐘創造出的房價效益:通勤族評估是否該買郊區房時,可以最常通勤的市區據點為基準,再評估幾處郊區房價和通勤時間,推算每通勤一分鐘可省下的房價,比較何者較高。

公式:時間房價效應=節省的房價÷通勤時間例:小美最常通勤至台北車站,而當地房價50萬元╱坪,她看中了南勢角站30萬元╱坪與江子翠38萬元╱坪的房子,兩者通勤至台北車站分別為20分鐘及10分鐘,以此推算。

南勢角效益:(50-30)╱20=1萬元╱分鐘;江子翠效益:(50-38)╱20=1.2萬元╱分鐘因此→江子翠優於南勢角。

2.大富翁算房法→

算出用捷運通勤最遠買哪裡?

鎖定幾個最常出沒的捷運站,計算欲購屋的捷運站,逢轉乘加2站,以6站以內為宜。

例:最常進出忠孝復興站,鎖定三重國小站,總共行經7站,再加由忠孝新生站轉乘,7+2=9>6(結論:得評估可能太遠)。

整理:李建興

范德亮存房三部曲

1.成長出社會首購時期:先求有再求好,透過買房強迫儲蓄買房基金。

2.孩子出生後首換時期:會利用寬限期努力存錢,累積一筆資金後再大額還款,不影響生活品質。

3.經濟穩定後二換時期:慎選地段,舊屋獲利了結,空間愈換愈大、地點愈換愈好。

整理:李建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63

從小拚課業 雞排博士:若能重來,我不會去念博士人生不後悔 決勝13歲

2013-11-18  TWM
 
 

 

最新研究指出,人一生的成就與學校成績無關,而是取決於中學時期,是否擁有7項關鍵心理特質,這些特質也與智商無關,每個孩子都能透過學習、探索而來。

未來的贏家不必樣樣100分,60分的中等生也能闖出一片天;父母與其勉強孩子拚高學歷,不如支持他們適性發展,培養「帶著走」的能力。

撰文‧方德琳 研究員‧黃家慧「如果人生可以重新選擇,我不會去念博士。」新聞焦點人物雞排博士宋耿郎曾經如此感慨。可惜人生沒有「倒轉」鍵,不能重來的人生,要如何避免同樣的錯誤?

宋耿郎說,從小父母灌輸他用功讀書,將來一定有好工作的觀念;他一路念到研究所,好成績讓他以為得到全世界,待人傲慢也不自知。直到太太堅持離婚,他才發現世界不是只有成績而已;這個挫折打開新視野,他決定轉行賣雞排,踏上重新認識自己的路。

中學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只逼念書沒有探索 博士生最後去賣雞排如今,站在演講台上回顧過往,宋耿郎對年輕學子最衷心的建言就是:「適性發展。」他為了不想當兵,逃避就業一路往上讀,到頭來發現白白浪費好幾年時間。

這樣的例子對心理醫師王浩威來說,一點也不陌生。「我的診療室裡有太多這種精英,甚至一路保送建中、台大電機的資優生,最後卻成為社會的逃兵。」他認為,固然有人抨擊雞排博士浪費教育資源,但就個人發展來說,他的例子很正面。「畢竟,轉行需要更大的勇氣,他選擇面對。」王浩威說。

類似雞排博士的現象,王浩威稱之為「晚熟」,這個現象正在全球快速蔓延,台灣也不例外。晚熟引發心理學界與教育學界關心。「為什麼越來越多青年人不肯接受挑戰,只想一路念書,甚至躲在家裡啃老?」而另一個大家更關心的問題是,「相對於這些不肯面對真實社會的人,那什麼樣的人才願意接受挑戰,有勇氣克服困難,甚至最後有高成就?」研究結果發現:一個人可能成為「啃老族」或「高成就」的分水嶺,就在中學時期;關鍵因素也不是成績好壞,而是中學時期是否有時間去自我探索,發現自己內在的動機。

王浩威說,早在一九七○年代,就曾經有一份調查追蹤所有哈佛醫學系畢業生的研究,他們發現,歷屆成績排在前五名的學生,幾乎都是一般醫院的主任或開業醫師,成就平平;但後來可以成為美國醫學界重要人物的,則看不出成績與成就的關聯性,反而與他們在學校時的社會參與,或社團活躍程度高度相關。

這項研究似乎讓人覺得「會玩的學生更有成就」,但為什麼會玩的人可以有高成就呢?

教育專家對這個謎題很感興趣,二○○二年,美國教育家列文(Dave Levin)和心理學家皮特森(Chris Peterson)合作實驗,目的就是要找出可預測未來高成就的能力,以及如何擁有這些能力。

成績越好將來成就越高?

七大心理能力才是關鍵 可透過學習而來根據他們的研究發現,有七項心理能力與未來成就高度相關,分別是:熱情、自我控制、好奇心、樂觀、毅力、感恩、社會智商。而這些特質與聰明才智的關聯很薄弱;換言之,智商(IQ)高的人不代表他就比較有毅力、樂觀與好奇心……。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成就與智商無關,而是與熱情、毅力……這些心理素質有關,那是不是天生有這些特質的人就占優勢呢?在心理學家看來,這些心理能力百分之百可以被塑造,是可以透過教育學習而來的。

「這些心理能力都與人的內在動機有關。」王浩威說。「我們稱之為自我探索,也是人從依賴邁向自我獨立最重要的一步。人要知道自己要什麼,決定要了之後,做出承諾,然後去克服困難,這一連串過程就是探索最重要的精神。」探索,不只讓人從依賴走向獨立,真正進入大人世界,不至於躲在家裡靠父母。同時探索,也能學習到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經驗,擁有高成就該具備的心理能力。

在什麼都有的豐饒社會,自我探索更加重要。王浩威解釋,以前沒聽過大家談探索,也不會有啃老族,因為以前的人要脫離貧窮,追求經濟的動力很快轉換成內在動機,再怎麼不情願,也要為養活自己去工作。現在的人不一樣,父母給的經濟環境都不差,需要更符合自己內心需要的動機,才有辦法說服自己往前走。

自我探索為何這麼重要?

培養帶著走的能力 才能應付未來變局就像學習語文、鋼琴都有所謂的黃金期,學習自我探索也有關鍵期。十三歲,青春期階段,正是最敏感、最有效的時候。

根據美國著名心理醫師艾瑞克森(E.H.Erikson)分析,十三歲青春期正是人要完成自我價值統整的階段。在這之前,人只會想到自己,而且相信父母、師長權威;但從青春期起,青少年會開始思考未來的社會角色,急於尋找自己在社會的定位。

「這是一段漫長的探索期,需要花時間去檢視自己,思考未來;但對年輕人來說,在這階段找尋最適合他們野心、興趣的機會,是建立正確的生命方向所必須。」史丹佛青少年中心主任戴蒙(William Damon)在他的暢銷書《邁向目的之路》說。

面對這些研究成果,許多國家正在掀起中學教育的新變革,希望在最關鍵的時期導入更多的探索教育。

芬蘭的「教少學多」讓中學生花在課業的時數降低,每天平均約六到八小時,其他時間鼓勵青少年去參加活動,去企業實習;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也試圖透過新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在人際關係中深度學習。他們的目的都是要釋放時間與空間,讓中學生有多元的人際往來,與社會做第一步接觸。

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柯華葳觀察,台灣也正興起一股培養孩子「帶著走的能力」的趨勢,像是:解決問題、勇於接受挑戰、自動自發承擔責任等。這股風潮來自職場轉變。「以前只要關起門來用功讀書,得到一個學位,優勢可以持續很久。現在專業被整併得很快,誰知道五年後企業需要的人才是什麼?」企業人資已經察覺,只有具備內在動機、充滿活力的人,才能面對高度不確定的世界。

「帶著走」的能力愈來愈重要,但是這些能力需要家長「放手」,才可以學習,這考驗台灣絕大多數的家長,需要徹底改變觀念。

六十分的贏家

三個中等生 適性發展也能各擁一片天金華國中家長會前會長,也曾經擔任過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祕書長的符慧中,十多年前,三個小孩相繼讀國中;她的三個小孩功課並非頂尖,當時她就面臨多數家長一定會遇到的問題:該不該讓小孩去補習班,或找家教來幫忙?

並不了解探索教育理論的符慧中,當時決定選擇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如今她三個小孩已經有兩個進入社會工作,各自在職場擁有一片天。即使國中成績排名末段班、後來決定念大安高工的老二李亞修,現在也成為建築師,在上海的李祖原事務所工作。

她笑說,自己等於做了一個中學生教育實驗,如今這個結果還算令人滿意。由於她曾為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祕書長,在教育界也有不少人請她演講分享經驗。

為什麼符慧中能丟開多數家長的焦慮,堅持不讓小孩補習?她說:「可能是因為自己學歷也不好,但生活過得還不錯,所以沒有特別覺得成績很重要。」金華國中一個年級約有一千兩百名學生,符慧中的老大李杰修總成績排名約在三百多名;老二李亞修大概是七百多名,老三李艾修也差不多在七百多名。除了老大成績好一點外,其他都算中下。

李亞修回憶他的國中生活:「很快樂啊!如果是別的家長早就叫我去補習了;但我們家沒有,講好聽一點,我父母對我們的教育是很民主,但其實就是很放任。」當時符慧中看到李亞修根本不愛念書,卻老是喜歡動手做東西,就決定不該讓他讀高中。

符慧中說:「我三個小孩進高中的方式都不同。老大李杰修用考試進入景文高中;老二李亞修則是推甄上大安高工;老三李艾修申請入學進入台北商專(現為台北商業技術學院)。」從升學精英角度看,這些都不是明星學校。

明星國中選念高職

發掘自己興趣所在 一路念到英國研究所符慧中是金華國中第一個要推甄進大安高工的家長。她記得,由於每一所高中釋放給國中的推甄名額很有限,譬如:北一女給金華國中三十個名額,建中有三十個名額。學校為了公平起見,把家長聚集在大禮堂裡,各個學校名額就像一疊疊日曆一樣掛在牆上,學生按總成績排名依序去撕名額。

「我小孩七百多名,輪到我的時候,大安高工一張都還沒被撕過。」當她撕下大安高工第一張名額時,旁邊的老師一擁而上,告訴符慧中說,「不要那麼絕望,七百多名還是可以考上高中,幹嘛要去念大安高工呢?」然而,進入大安高工建築科的李亞修,在其中發現自己真的很有興趣;為了學習更多的建築專業,他自己主動把課業補起來,自修英文,一路念到國外研究所。

符慧中開玩笑說:「現在成績最好的老大學歷反而只有大學畢業,當時成績很差的老二,反而讀到英國漢諾丁大學研究所。」然而不管學歷高低,「他們都過得很快樂,勇於接受挑戰也很熱愛工作。」符慧中話語裡滿是欣慰,畢竟現階段在台灣,能夠樂觀迎向未來的年輕人,已經越來越稀少。

李杰修目前是國內一家金融公司的基層幹部,正被公司訓練預計明年初派往俄羅斯。他已三十一歲,國內元智大學學士學歷,已有兩百萬元年薪,在同輩之中表現很突出。符慧中認為,不害怕外派,願意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拓荒,是李杰修在職場中最具競爭力的特質;而他認為,這與他從國中時期一路打籃球校隊有關。

十二年國教錯了嗎?

探索教育初衷良善 只可惜執行細節偏了短短十年,符慧中訝異世界變化之快。當時,周遭有一些家長急著讓孩子補英文,甚至送到美國當留學生,「但如今,外國人都要來學中文,這你當時怎麼料想得到。」目前,台灣的中學教育也在進行大變革。符慧中認為,十二年國教的初衷是好的,讓國中生延緩三年面對升學壓力,給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去探索。「這個方向才能培養出帶著走的能力,也才能符合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只可惜後來的執行細節偏了。」符慧中惋惜地說。

「十二年國教可以跳脫只重升學考試的陷阱,家長們應該把握這個機會。」親子專家李偉文提醒家中有國中生的家長。他說,從各國中學教育的新趨勢來看,讓國中生有課外的學習絕對必要,不應該讓他們把時間全花在考試補習上。

送去私立學校或補習班,用長時間密集的考試來壓迫學習,「勉強的學習,只會讓孩子失去動機與活力。」根據十二年國教民間辦公室執行長謝國清的觀察,開始有家長認同國中生探索的重要。將來,若有更多的家長觀念改變了,國中教育可以在三、五年後有全新的面貌。

有好學歷就能有好工作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世界會變化得更快。回到一開始雞排博士對年輕人的忠告:「適性發展。」確實,在充滿挑戰的社會裡,只有找到自己清晰的目的與動機,才有激勵向前的資本。

13歲是發展心理能力關鍵期──人生各時期的人格發展任務與瓶頸

0~1歲 嬰兒期

人格發展任務

信任vs.不信任 若發展不順利,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6歲 學齡前兒童期

人格發展任務

自主行動vs.羞怯懷疑 若發展不順利,會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7~12歲 學齡兒童期

人格發展任務

勤奮進取vs.自貶自卑 若發展不順利,會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13~18歲 青春期

人格發展任務

自我價值統整vs.角色混淆 若發展不順利,生活會覺得無目的,徬徨迷失。

困惑的青春期孩子,須經過一段摸索期,才能完成價值統整,困惑期結束於他們決定投入某個成人的社會角色(如某種職業)。摸索過程中,隨之而來的挫折或承諾,都是培養心理能力的關鍵。

19~30歲 成年早期

人格發展任務

友愛親密vs.孤僻疏離 若發展不順利,將與社會疏離,時常感到寂寞孤獨。

資料來源:根據心理學界著名的艾瑞克森人格發展理論整理而來。他認為不同年齡階段都各自有主要的人格發展任務。

整理:方德琳

成就與智商無關

七大心理特質才是關鍵

熱情 以興奮和能量迎接生命,會積極參與、激勵別人。

自我控制 對自己的感受和所作所為都加以節制,建立自我紀律。

好奇心 對新事物的體驗有興趣,找到讓自己著迷的東西。

樂觀 期待未來美好的一切,並且努力爭取。

毅力 不顧一切阻礙,完成任務。

感恩 能察覺機會與周遭的好事,並心懷感激。

社會智商 能察覺他人的動機與感覺,尊重別人感受,並知道如何結識別人。

資料來源:

1.此研究結果來自美國教育家列文(KIPP,知識就是力量計畫創辦人)與心理學家皮特森的研究。

2.每項心理能力的詳細說明來自心理醫師王浩威。

他們,13歲時做了不一樣的選擇──符慧中三子女不拚成績 各自找到出路

老大 李杰修

13歲:學校籃球校隊,打到聯考前仍不放棄。

現在:年薪200萬,並勇於接受公司外派俄羅斯的挑戰。

老二 李亞修

13歲:不愛念書,愛自己做東西,進入大安高工讀建築。

現在:發現對建築的興趣,念到英國建築研究所,並以建築師為業。

老三 李艾修

13歲:每周請假一天擔任兒童節目外景主持。

現在:研究所剛畢業,期待進入傳播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