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校園金融亂象調查:“福音”項目怎麽變成了美麗陷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6/156935.shtml

校園金融亂象調查:“福音”項目怎麽變成了美麗陷阱?
劉雪兒,張一 劉雪兒,張一

校園金融亂象調查:“福音”項目怎麽變成了美麗陷阱?

校園金融走上了一條前方充滿迷霧的危險之路。

文| 劉雪兒、張一

從當年的校園助學貸款發展起來的校園金融,已經悄然走上了消費金融和分期信貸之路。隨著前一兩年上百家小微貸和互聯網金融公司把目標紛紛瞄準校園,校園這塊凈土也跟著現出了一個個美麗的陷阱。

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河南某高校的一名在校大學生,用自己身份以及冒用同學的身份,從不同的校園金融平臺獲得無抵押信用貸款高達數十萬元,當無力償還時跳樓自殺。隨後的裸條事件,也讓校園貸一時之間被大大詬病。

有人說要加強監管,有人說要限制大學生消費,但問題真的這麽簡單嗎?校園金融業務究竟已經在學校里影響多大,學生們又是如何看待它們,它們到底在校園內是一種什麽樣的應用狀況?

在假期來臨和畢業季前夕,i黑馬走訪了不同高校,實地了解了更多校園金融的真實情況。

都是誰在“提前消費”?

來自不同地區學校的同學們,為i黑馬講述了這樣一個個故事。

兩年前,石家莊某高校大一學生小楠註冊成為“愛學貸”會員,並由此分期付款購買了一部蘋果手機和一部平板電腦,為此她多付了將近600元的利息。根據協議,小楠要在12個月里每月還款800元,而她的生活費每月僅有1000元。

回憶起當初所作的決定,小楠說:“我考慮了整整一個星期,畢竟兩樣東西加起來已經破萬了,而且要分一年還完,壓力很大,但又很想買,便想著通過勤工儉學打工掙錢來還。”

在小楠的同學里,和她一樣使用分期信貸的人很多。小楠說,大學生思維活躍,喜歡接受新鮮事物,但囊中羞澀,於是很多人願意嘗試貸款買東西。“每個月生活費也就是1000多,比如一個手機6000元,分期買,一個月還500元。分期付款能讓有需求的學生很快捷地用上這些新產品,不必再等很長時間。”

但同樣在石家莊某大學就讀的小李,就惹下了大事。他利用自己和舍友的關系,拿到舍友的身份證,在某校園貸平臺上大約借了十多萬元,然後攜款而逃。當催還的信息發給借款人時,他還茫然不知到底發生了什麽事。而小李所在的學校,也因為禁止學生使用校園貸業務。

但對校園金融抱有好感的學生,也仍然有很多。

在廣西某高校,今年將要畢業的小王,想去北京實習,實習工作是落實了,但住的地方呢,三個月的合同大概需要五千到六千元,這把他可愁壞了,他聽朋友說可以使用京東白條,然後去註冊,墊了房租。

小王事後對我們說,利息太高了。不過對於手頭緊張的他來說,這類業務確實幫助很大。

太原某高校,小張說:“我室友用分期樂首付一塊錢買了個5S,在我們班上大出風頭。直接從網上下單然後貨到付款,送貨的人驗證下你的身份證學生證可以了,對於我們這些辦不了信用卡的大學生來說,簡直是福音啊!”

還有很多學生對此采取了謹慎的態度,但此類業務也照樣融進了他們的生活。昆明某高校的小恒也使用了分期樂,但他的主要是為了餓了麽的九折訂餐以及充話費優惠。他沒在平臺上進行學生信息認證,所以只有2500元的額度。但他從來不使用分期付款,只用來充過4次話費,92充100,他覺得非常劃算。

為什麽學生願意使用“校園貸”?

網絡小額貸款這一方式,在大學生中已經十分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生利用網絡借貸平臺滿足日常消費需求,如購買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大部分學生都表示,如果消費金額超過生活費上限,願意考慮用網貸的方式暫時緩解購買壓力。

經過我們的梳理發現,學生貸款可選擇的途徑主要有三類:

一是以名校貸、拍拍貸、借貸寶等為代表的p2p網貸平臺;

二是以分期樂、趣分期等為代表的校園分期購物平臺;

三是以電商網站衍生金融業務,如京東白條、螞蟻花唄等為代表的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

而屢屢出問題的“校園貸”,往往出現在p2p網貸平臺之中。“校園貸”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新興產物,的確為尚未具備收入自足能力的大學生,打開了一扇“經濟解困”的窗。它要比第一類和第三類具有更大的自由性,這些借貸而來的金錢是自由支配的,然而,這也意味著高風險,尤其對於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

正如我們不能將大學生借貸視為一種拜金和過度消費的陋習,同樣,我們也不能認為每一筆“校園貸”都使用恰當。大學生較之社會而言,是不成熟的,他們一方面急迫的要自己來做主,但他們又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來支撐他們的主觀意識,所以很容易形成一種錯位,想法上面的不成熟性和金錢上面的依賴性以及行動上的沖動和偏激性,得不到制約和平衡。難免不能理性的對待襲來的誘惑,也正因為貸款門檻低、條件限制少、辦理快捷,才具有校園吸引力的校園貸頻頻的向這群涉世未深又有強烈的自我意識的大學生揮手。

而較大的分期購物平臺,以及京東白條、螞蟻花唄這樣的信貸服務,又和校園貸有什麽區別?校園金融類的創業項目,要怎麽做才能杜絕校園內的“陷阱”的發生?

“陷阱”如何在校園金融項目內產生?

校園里的金融陷阱,不是靠學校和家長管住學生的錢袋子,相關機構查處校園貸就能避免的。在每一個項目的起點,就應該杜絕,每一個可能會出現陷阱的環節。為什麽有的平臺,會發生諸多的問題呢?

1、平臺缺乏資金支撐

一般校園貸平臺沒有強大的平臺做支撐,也難以獲得資本青睞,資金的投資理財也存在諸多風險,學生的授信資金難以保障,甚至會存在跑路的道德風險。

為什麽大型電商平臺的信貸業務相對風險較低?螞蟻花唄對接的是螞蟻小貸公司,螞蟻小貸通過中介機構將表內的信貸資產打包,形成一個有限期的資產池,並以此為基礎刊行可買賣營業證券來實現資金融通,從而來支撐客戶授信資金,這背後是資產證券化的運作。

京東方面表示,白條的墊付資金都是京東商城的自有資金,並沒和任何一家銀行合作。分析認為,京東商城與供貨商有一個月的貨款交付期限,白條資金或許來自應付款項,剛好對應白條業務的還貸時長,而京東方面也沒有否認會動用貨款。

2、本質模式不同

一般校園貸是先貸款再消費的純粹信貸模式,平臺只管找到貸款人就好,不管貸款用途。哪怕大學生用於賭球、風險較高的初次創業,消費承受不起的電子商品、股市投資等,平臺也無法知曉。這就在源頭上給款項收回埋下了不小的安全隱患。

而先消費再貸款的電商信貸模式,與信用卡功能類似,借款平臺知悉借款人的具體用途。具體來說,京東白條覆蓋京東自營及開放平臺的實物產品,螞蟻花唄支付淘寶、天貓上的消費購物,但為防止套現,二者都會對虛擬產品充值卡、禮品禮券、團購、投資性貴金屬等有所限制。

3、缺乏信用評估

一般校園貸平臺,根本沒有納入央行的征信系統,對借款人的信用沒有數據沈澱,也就無從談起信用評估。沒有征信,盲目放貸,最後結果,也只能通過“裸條”來催債。這種小憑條,一般是通過校園代理拉到同學等,然後遞交身份證、學生證信息,以及家長、老師、同學的聯系方式,再通過線下實地考察或電話溝通甚至網上視頻方式來驗證身份,至於信用考察的真實性,不排除借款人事先串通好中介或聯系人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沒有消費場景、形不成閉環體系、缺少資金和征信支撐,這樣的校園貸項目,最終只能通過高利率獲利、暴力催債,幾乎成了變相“高利貸”。各種問題也就接踵而來。

一般校園貸平臺,借款利率普遍較高,還存在名目繁瑣的手續費、服務費與高額的逾期費。以趣分期平臺的產品“趣白條”為例,借款3000元,借款期限1個月、3個月、6個月、12個月對應的年利率分別為24.0%、17.5%、15.4%、13.5%。

以名校貸為例,借款3萬元,3年內還清,月利率是0.99%,年利率是11.88%,還需要繳納0.5%的充值手續費,平臺會扣除20%借款額作為咨詢費,3萬元在3年後需要還4.0692元,如果逾期,30天內每天滯納金是應還款金額的0.15%,逾期超過30天,之前扣留的20%借款的“咨詢費”也不會給借款人,雖然借款人負擔了100%借款額的所有利息與各項費用。

有業內人士表示,“行規”是下款只放80%,利息按100%收取,其余20%美其名曰“手續費或押金”(實際大多不退回),這也變相提高了實際利率。

一般校園貸的信用額度相對來說也差不多,從幾千到幾萬不等,但由於監管和風控各方面漏洞,容易出現冒用他人信息借款、從多個平臺借款、借款對象傾向高風險借款人等情況,從而使得實際信用額度大為提升,河南大學生欠款58萬元就是一個例子。

而這種放貸,一般也就無法通過法律手段追債。一般校園貸催款方式較為粗暴,多為言語威脅和恐嚇,有的直接到學校騷擾學生及其老師同學,或威脅家長催款。

美國校園貸項目是怎麽做的?

在美國,學生們大多使用4%-7%的政府貸款,少部分使用網絡貸款。以提供貸款給MBA學生的貸款為例,Sofi的浮動利率為2.89%-6.07%,固定利率為4.25%-7.75%;CommonBond的10年期固定利率為5.78%,15年期固定利率為6.09%。

雖然網貸較為優惠,但只提供給信用良好的學生。例如,SoFi主打為名校學生提供貸款,而CommonBond對學校和專業等也有著嚴格的要求,這就在源頭上控制了風險。

同時,國外校園貸平臺在資產證券化上發展較為成熟,這位後續擴大規模打下了堅實基礎。例如,3月末,美國最大的校園貸平臺SoFi宣布推出了全新的對沖基金子公司。根據其CEO表示,該基金一開始規模是1 500萬美元,但很快將增長至5億美元到10億美元。雖然它剛融了10億美元並不缺錢。

另外,如果客戶出了問題,平臺也不會坐視不管。比如SoFi會提供免費事業咨詢與找工作幫助,這對國內的催款處理或許有些啟發。

總之,國內一些校園貸平臺之所以經常出事與諸多因素有關,一方面缺乏完善的征信系統支持,也不會所有校園貸都可以擁有電商平臺那樣的數據沈澱來評估信用,另一方面,校園貸平臺普遍缺乏閉環流動的資金鏈條,一旦發生欠款,平臺不免慌張不已,高額逾期費和野蠻催收方式也就可以想象了,國外的資產證券化可以是一個方向,螞蟻花唄也在使用。

要想避免悲劇事故的發生,除了學生和網貸平臺加強自我約束外,監管部門也應該落實好職責,呼籲是收效甚微的,唯有嚴密制定的法律政策和嚴格執行的監管力度才是校園貸行業朝向規範之路的法寶。

校園金融 學生 貸款 分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2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