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夏季達沃斯】新款人形機器人大秀“黑科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3588.html

世界經濟論壇2016年新領軍者年會(夏季達沃斯)上,展出了不少“黑科技”。

其中機器人可以劃分為高仿真系列、擬人系列和仿生系列。

“佳佳”是一款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多智能體系統實驗室開發的人形機器人。

她可以識別人的表情並與人類進行簡單的互動。

“你看我多大?”

“你正處於奮鬥的年紀,大概26、27歲。”

“你看我的表情是什麽?”

“你的表情很複雜,充滿爭議。”

不管怎麽說,佳佳的表現都可以稱得上是優秀,至少給出的回答都足夠機智。

與之相似的,是一款東芝出品的人形機器人。

這款高仿真機器人在2013年之後就開始亮相在各大媒體,從現場上看她的整體包括蹙眉的表情都十分逼真,也可以通過身後的攝像機鎖定關註的目標人群,再根據人的回應進行一些肢體語言動作。但是她暫時不具備互動的功能。

關於仿真機器人,曾經有過“恐怖谷”的理論,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當機器人與人類相像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厭惡和恐懼。但是長時間與她註視,你依然從她的眼神能夠感受到——她只是機器人。

這是一款由韓國科學技術院無人系統研究小組研發的人形機器人Pibot,見到它時,它正在展示如何正確識別物體並將其放在對應的筐內。

據介紹,它可以通過自主學習來掌握相應的動作,一個抓取撿分物品的工作大概要用20分鐘的訓練和學習。由於處於實驗階段,這款機器人也會有小失誤,並自嘲地說:“Oh, I fail”。

但是更值得關註的是它背後的科技原理。

這個機器人的工作原理在於憑借機器視覺可以定位物體,並將其描繪成為一個特別的圖案,這樣即便再次移動該物體,機器人依然可以準確識別,通過紅外深度攝像頭進行測距後將描繪出如圖所示的球狀紋路是用於機器人判斷拾取路徑的規劃。

“機器人是不可控制的,你也不知道它選擇的路徑是什麽,這也是為什麽當機器人工作的時候要有一定的隔離,這是我們研發時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小組成員在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時表示。

不遠處,它的“兄弟”則在模擬嘗試開飛機。

在仿生系列中,機器人模擬自然界生物的動態和性能,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

這一款名為機器蜂。機器蜂由美國哈佛大學微型機器人實驗室出品,其機翼每秒拍打120次,由人造肌肉提供動力,最輕的一款只有40毫克。

它的人造肌肉由碳纖維薄片定制而成,粘合在壓電陶瓷材料中,表面通電後會收縮,這一運動結合記憶的自然擺動可以產生飛行所需要的升力。

機器蜂的飛行要求快速、持續傳感,對環境做出反應並隨時定位,裝配並集成自主飛行所需要的傳感器、控制器、驅動器和電子元件的工作。

這一大型3D打印模型展示了如何使用新技術制造機器蜂。這一技術受兒童立體書折疊式插圖的啟發,將激光切割的片材堆疊成一塊薄平板,彈出成為完整的電動機械結構。

“重大災難的時候人們的搜救難以覆蓋到各個角落,機器蜂更小也更加靈活。”工作人員介紹說,他還表示,這些機器蜂雖然小,但是可以載重相當於自身75%的負重。

這聽起來讓人想到這麽一句話 :“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還有蛇形機器人

蜘蛛型機器人

這類機器人的最大用途在緊急救援的探索工作。


這是ABB設計的Yumi,主要滿足人機協作。

事實上,這些流動的創意本身啟發了我們的想象空間,帶來了更多的應用,但是最關鍵的,我們對機器人的信賴幾何?當我們對機器人產生信賴的一天到來時,可能才會放心地完全把工作托付給機器人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