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國家的“中等收入陷阱”討論並不是一個新鮮課題,中國是否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是一個被學界爭論了很久的話題,但最近這個話題突然又熱了起來,這跟近期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和增長動力發生重要轉變,增長速度由高速轉為中高速密切相關。
很多人擔心,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後,經濟是否會硬著陸?居民收入是否難以提高?一旦發展長期停滯不前或增幅回落,是否意味著我國真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對此,學界其實並沒有統一看法,各種觀點眾說紛紜。
有些人認為,中國不可能落入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因為中國有大國優勢,騰挪空間大,居民儲蓄高,投資高,重視工業化深入發展和轉型,而且堅持改革開放;但也有些人認為,今後五年十年,中國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為目前經濟轉型困難,老齡化和勞動力人口下降來得太快,投資率逐漸下降,工業和制造業正在被金融和資產價格泡沫擠壓,稍不留神很容易在中等收入階段停滯不前。像東北地區,就因為重工業轉型乏力,導致產業日益空心化,經濟增速直線下滑甚至負增長,居民收入難以提高,這就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先兆。
最近的這些爭論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等人的觀點很有代表性,但也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劉世錦近日在《人民日報》刊文認為,中國已不可能落入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因為我國現在達到的發展水平遠高於當年拉美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時的發展水平,而且供給側改革可以助推跨越中等收入階段,只要經濟能夠實現由數量追趕向質量追趕的平穩轉型,就能夠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階段,進入高收入社會。
當然,這些結構性改革尤其要聚焦於生產要素的流動重組和優化配置,包括放寬準入,深化壟斷行業改革;促進城鄉之間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在尊重創新規律基礎上營造創新環境;抵制經濟泡沫的幹擾,引導資源流向提高要素生產率的領域,要把制造業仍作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所在;調動人的積極性,完善幹部隊伍激勵機制等等。
姚洋也認為,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自身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大國優勢,二是經濟改革優勢。
大國優勢首先體現為大學入學規模。中國的大學在校生是3000萬左右,每年600多萬大學生畢業。另外,我們有世界上最多的科研人員,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了2.1%。這個比重每年增加0.1個百分點的話,到2020年就可以達到發達國家的2.5%的水平。
大國優勢還體現為巨大的空間。中國的國土面積超過歐洲,人口是歐洲的2.4倍,內部差異也要超過歐洲。中國內部的差距遠遠大於沿海地區和發達國家的差距。過去發展主要是依靠沿海地區,近年來內陸地區已經開始迅速追趕。
經濟改革優勢也很重要。在本輪經濟改革中,金融改革是比較徹底的。通過金融改革來促進創新,通過資本市場來承擔創新的成本,發展資本市場也是中國正在做的。
姚洋同時認為,中國也面臨一些短期問題,比如經濟增速下行。原因主要包括世界經濟在調整;中國的經濟結構在調整,工業化過程的頂點時刻已過去;經濟周期的影響。
當然,除了對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充滿信心的學者外,也有不少官員和學者存在擔心和憂慮。
比如樓繼偉在2015年4月24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一次演講中就直言,中國未富先老,滑入拉美陷阱可能性非常大。
樓繼偉認為,當前中國經濟處於經濟增速換擋期、經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如果我們下大力氣進行結構調整,中期增長有可能達到6.5%~7%。這是一個需要努力奮鬥去實現的比較樂觀的前景。但是,我們也有另一種前景,即今後的五年十年,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是非常大,他甚至認為這個概率是五五開。
為什麽我們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非常大?在樓繼偉看來,我國的老齡化和勞動力人口下降來得太快。五六年前我們還在談論劉易斯拐點,很快就發現勞動人口絕對數量開始下降;老齡化,即65歲以上人口占比快速上升。從老齡化比率從7%上升到14%,世界平均時間是40年,我國是23年;14%上升到21%,世界平均時間是50年,我們是11年。勞動力人口以每年二三百萬人的速度下降,要降20年。
那怎麽防止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呢?樓繼偉開出了藥方,他認為要有好的政策,包括人力資本提升的政策;靈活的勞動力市場;產權保護;要素流動和交易,特別是土地;開放的經濟環境。拉美為什麽出問題,第一是不開放,第二是勞動力市場逐步僵化,還有民粹主義、法治化比較差等。
蔡昉則從數據測算方面對我國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提出警示。他認為,中國現在的人均GDP是7800美元,如果按照目前人均收入6%的增長速度,到2020年接近1.2萬美元的門檻,就是中等偏上收入,看起來是進入到高收入國家行列。但中等收入到高收入國家的門檻,是一個動態標準。現在說的人均1.2萬美元的標準,是世界銀行在2010年的時候制定的,到2020年,這個標準很可能會變。另外,我國的人口紅利在加速喪失;大宗產品價格持續下降;貿易增長速度慢於已經很慢的GDP增長速度,這些都是長期的挑戰。
所以蔡昉的結論是:至少2030年之前,中國都不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到底會不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們有哪些優勢,同時面臨哪些挑戰?為了避免這個比較壞的結局,決策者和市場主體應該做些什麽?歡迎讀者和社會各界向我們投稿來信,發表你的真知灼見。聯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作者系本報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