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指數回到20,000點以下,有人說是因李先生的腸胃炎,有人說是因權威人士的言論。人總愛找藉口,而忘記自身問題。事實是無論環境順逆,都應先從自身出發,做好自己。以「供給側」(supply side)改革,針對過剩產能及過度投資,將較「量化寬鬆」帶來更大的經濟壓力,「L形經濟發展」或就是其一;但以自身出發,並不只靠印銀紙,或可有更好的發展基礎。神華股價不斷尋底 內地部分行業有過剩產能及過度投資,當中每以鋼鐵、煤炭等行業為例。查看恒指成分股,上週收市市值最低的,是股價再創新低的利豐(494),市值約349億港元,相信《壹計就明》的讀者不會覺得愕然;而僅次於利豐,就是煤炭股中國神華(1088),股價亦在不斷尋底。神華是內地最大煤炭生產企業,亦是世界第二大煤炭上市企業,主要從事煤炭和電力業務,2007年成為恒指成分股。或許,單以上週香港收市H股390億港元市值衡量神華,未必公平,因為神華也有A股在上海上市,上週收市A股市值就約2,600億元人民幣。可是,若以股價表現而論,神華確令人失望,股價從2011年的40港元,就一直輾轉下跌,到上週收市是11.5港元。當然行業產能過剩及煤炭價格下跌,神華股價下跌應是大勢所趨。市場指出,內地有超過六成上市煤炭企業,在2015年出現虧損,如在香港上市市值僅次於神華的中煤能源(1898),就在2015年轉盈為虧。故此,神華2015年的利潤雖倒退,而仍能保持溢利,不少分析員就認為神華財務表現應已較優勝,並不時建議大家注意神華的重組及合併概念。不知大家有否一次又一次失望而回,從神華的財務報表中,其實可看到一些自身問題。 神華利潤率持續下跌 神華的經營收入已是連續兩年按年下跌,2015年的跌幅更由2014年的12%,擴大至30%。神華最新公布2016年第一季營運數據,經營收入按年下跌5%,經營收入跌勢似仍未有穩定下來跡象。神華的毛利率由2011年的37%,下跌至2012年的31%後,就保持平穩,2015年是30%;但利潤率卻持續下跌,以稅前利潤率為例,就由2011年的31%,跌至2012年的27%,再持續跌至2015年的19%。經營收入及毛利率下跌,可以歸咎行業或大環境;但利潤率跌幅大於毛利率跌幅及其他支出上升,卻不能只怪行業或大環境,而與自身問題無關。神華毛利率過去數年保持平穩,但利潤率卻持續下跌,原因至少在兩方面。第一,是一般及管理費用,在收入下跌之下,仍然增長不少,2015年就升10%;其次,是財務成本,過去兩年分別升34%及15%。神華的財務成本增長,與非流動負債持續上升有關,神華過去兩年的非流動負債,就累升了接近八成。以財務數據而論,神華股價下跌,不但有行業原因,也有其自身原因。以重組及合併概念選股,是大家那杯茶嗎? 林智遠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