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電影+P2P:隱藏在資產證券化背後的“圈錢遊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11/155742.shtml

電影+P2P:隱藏在資產證券化背後的“圈錢遊戲”
曹樂溪 曹樂溪

電影+P2P:隱藏在資產證券化背後的“圈錢遊戲”

《葉問3》事件相當於電影金融創新中的一個雜音,給電影投融資市場帶來了混亂,但是總體並不會改變電影金融創新的發展趨勢。

黑馬說

“只要有穩定現金流,就可以資產證券化。”這句來自華爾街的名言,成為當下電影項目P2P融資的一個註腳。最近引發社會熱議的《葉問3》基本上采取了一個類資產證券化的方式, 其背後的金主——快鹿集團將電影包裝成理財產品,在P2P平臺吸引進大量的散戶投資。看起來是投向了自家的影視項目,而實際資金流向了哪兒,只有快鹿自己知道。

文|曹樂溪

觀點一:目前已有數十個P2P平臺正在開展影視類項目的P2P融資,他們大多是用一部或者多部電影的票房收益權為基礎資產,以一種類似於理財產品的方式,向公眾募集資金。

觀點二:很多所謂的“電影+P2P”並非真正的資產證券化,這些打著電影旗號的P2P項目,不少已淪為一種“圈錢遊戲”,電影只是融資方募集資金的一個“廣告”。

觀點三:以《葉問3》為代表的電影P2P項目極度混亂,風險集中體現在:

1、資金是否流向了電影項目無人監管;

2、借電影項目重複融資成為大概率事件;

3、短債長投,期限錯配,一旦資金鏈斷裂,極易引發崩盤。

“只要有穩定現金流,就可以資產證券化。”這句來自華爾街的名言,成為當下電影項目P2P融資的一個註腳。

383499940486820234

在好萊塢曾有這樣的先例:

1997年,Bear, Stearn &Inc 公司曾以夢工廠未來10年電影作品的收入為基礎資產發行了資產證券,1998年,新幹線影院(New Line Cinema)也發型了3億5000萬美元的資產證券。

在中國,電影資產證券化的時代尚未真正到來,這種金融操作的方式卻被投機者給“玩壞”了。

前不久的《葉問3》事件中,電影公司、擔保公司、資產管理公司聯合十多家P2P平臺,以這部電影為幌子,大量重複融資。這幾乎顛覆了電影圈對於“籌集資金”這件事的想象。

電影能否資產證券化?

研究《葉問3》在各家P2P平臺的融資結構,我們發現,此次《葉問3》基本上采取了一個類資產證券化的方式——影視投資公司為融資方,向小貸公司或者資產管理公司轉讓電影票房收益權,後者通過將電影包裝成理財產品,在P2P平臺吸引進大量的散戶投資。

目前在P2P上進行融資的電影項目,多是以單一一部電影的版權收益作為標的。但電影作為一種無形資產,資產價值往往難以評估。由於國內的電影收入主要依靠票房,而票房好壞通常難以預測。

也有一部分P2P平臺,采取了電影收益權打包的方式,比如寶駝貸上的影視投資計劃,借款總金額為3000萬元,打包的電影包括《大轟炸》、《葉問3》、《反貪風暴2》、《上海王》、《少年斯派維的奇異旅行》、《槍過境》、《三千里》、《尋找心中的你》這8部影片。

427563148426456154

電影的票房收益並不確定,如何規避風險?一位負責影視寶的項目經理告訴娛樂資本論,除了融資平臺本身有一套風控的流程之外,在尚沒有完善的完片擔保機制下,電影融資一般還是傾向於針對後期制作或者宣發。

“電影是一個純投資類的產品,它的賭性非常強。像地產或者礦產類項目,都是有明確的質押條件,也有一個退出機制,但電影沒有,你賠了就是賠了。”

——  一位電影行業投資人

事實上,當下資產證券化實踐中,基礎資產大多是一些基礎設施,例如高速公路的收費權,汙水處理廠的汙水處理收入,服裝批發市場的租金等等。令娛樂資本論感到疑惑的是,電影作為一種無形資產,且收益極不穩定,對於資產證券化來說,是否是好的標的物?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趙龍凱說,“我認為,電影產品不是資產證券化的理想標的物。大多數金融合同必須要明確它的標的,不是什麽東西都可以作為標的,它一定要很清楚,不能有人為的操縱,並且公開公正,才能好作為標的。”

“電影風險非常高,如果以電影項目為標的的理財產品風險很低,則意味著背後擔保方的風險相當高,如果擔保方實力不夠,則會出現違約風險。”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趙龍凱

在趙龍凱看來,相對而言,電影打包組合融資可能是比較穩妥的方式,但相比投資這樣的標的,投資影視公司的股票可能更加合適。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教授周正兵也認為,中國電影要實現資產證券化,可以從一些大的電影上市公司做起,因為這些公司具備一定時間跨度的電影發行記錄,能夠證明其發行的電影具有較好的收益水平。

“比如華誼、光線還有中影,一年拍攝很多影視作品,拍攝的電影已經足夠形成一個資產包,對於未來電影的收益率做出一個相對準確的評價。只要有信用,接下來無非是使用什麽杠桿來分解風險的問題。我覺得這樣的電影資產證券化是可以做的。”

———  中央財經大學  文化與傳媒學院教授 周正兵 

資產證券化是假,圈錢是真

事實上,在當下的電影市場討論資產證券化,意義並不大。

娛樂資本論發現,目前所謂的“電影+P2P”並非真正的資產證券化,這些打著電影旗號的P2P項目,不少已淪為一種“圈錢遊戲”,電影只是融資方募集資金的一個“廣告”。

“其實《葉問3》在我服務的一個平臺上也有做過(融資),你可以理解為電影只是一個噱頭,如果深挖的話,其實是不值得推敲的。”

———  一位不願具名的從業人員 

根據多家媒體的報道,快鹿集團在十幾家P2P平臺,通過《葉問3》的項目進行重複融資,這場電影P2P遊戲,幾乎演變成了一場金融詐騙。

376147949249280683

由於國內對於P2P的資金流向並無明確的監管,某個電影項目在P2P平臺的融資也無需備案,這就導致利用某個項目重複融資成為可能。在這些金融公司的邏輯中,電影是否賺錢都不重要,關鍵是利用電影的號召力,在P2P平臺上持續獲得資金。

娛樂資本論調查發現,不少P2P平臺對於這樣的現狀並非不知情,為了自身的利益,他們也選擇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由於P2P平臺競爭激烈,獲客成本很大。借電影吸引眼球成了不少P2P平臺獲客手段,而這與需要融資的影視公司的想法一拍即合:影視公司圈錢,P2P平臺攬客。 

一部電影上映,自然會吸引投資者和大眾的關註,於是影視公司就利用電影這個IP,把理財產品包裝成電影投資項目來吸引平臺流量,融資平臺也就跟著走入了大眾視野。

電影P2P項目存在三重風險

其實明眼人都能明白,一部好的電影不愁拿不到錢,通過電影公司、個人投資人、銀行、電影基金等更加有保障的平臺,早已能夠滿足融資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在P2P平臺上瘋狂集資的電影項目究竟為了什麽目的,我們不得而知。

恰恰是因為電影是公眾產品,並且每天都有詳實的票房數據對外發布,一旦“票房黑幕”被揭穿之後,極易引發投資人擠兌,最終引發崩盤。

仔細分析,我們發現電影P2P可能存在以下三重風險:

期限錯配風險

拆標這一現象在我國P2P網貸平臺經常發生。據一位做影視P2P的項目經理介紹,常見的一般是金額錯配,即把一個1000萬的大標的分為多個期限相同的小標,這種做法一方面是為了迎合投資者的投資偏好,同時也是考慮到一些平臺的實際融資能力。

“假如說平臺募集能力非常強的話,像支付寶、招財寶、娛樂寶這些都不擔心,因為他基數非常大,隨便投一點就可以了。但我們做影視這塊還比較小眾,一千萬可能短時間內募集不到,那你只能拆,把金額拆到等分的。”

還有一種是期限錯配,就是將長期的融資項目拆成短期,以達到實現快速融資的目的。比如把一年期的標的拆為4個3月期,滾動發行。

娛樂資本論認為,由《葉問3》票房造假引發的金鹿財行遭擠兌事件,其中的癥結之一就在於期限錯配。

248079163641056921

“電影的制作先不說前期的策劃,從實際制作到電影上映後真正獲得票房收益,至少也是一年以上,也就是說借款周期應該也在一年以上。 而《葉問3》在P2P平臺募集的電影項目,要麽是三個月到期,要麽是六個月或者九個月,說明這里肯定是有期限錯配。”

———  P2P平臺內部人士 

期限錯配的問題在於,當第一批融資到期時,往往電影項目還未回款,通常情況下,唯一的辦法就是用後面募集來的資金填補前面的“洞”,也就是拆東墻補西墻。然而後期募集的資金無法產生利息,將客觀造成資金使用率降低,“洞”越來越大,直到最後錢募集不上,發生資金鏈斷裂。

期限錯配容易造成流動性風險,像這次金鹿財行遭擠兌的事件,就是由於流動性造成的產品到期後無法兌現。

在期限錯配的背後,必然存在著另外兩個問題:資金池的存在,以及項目和資金的不匹配。

業內人士表示,有些平臺電影項目開發進度趕不上投資人的資金量,特別是年後的時候,投資需求爆增,資金增長比較多,而沒有投資去向。這些多余的錢留在平臺賬戶里,有些平臺會拿去投貨幣基金。

自融自擔風險

從已有報道中可知,《葉問3》的資金方來自至少18家P2P平臺。娛樂資本論隨機查詢了幾家做《葉問3》的融資平臺,發現針對同一個項目,在不同平臺上的借款方都不一樣。比如在小米貸和蘇寧眾籌上,借款方為合禾影視;而在東融在線上,借款方變成了大銀幕發行公司。除此之外,還有以資管公司債券轉讓來借款的方式。

“比如這個大銀幕發行,他就是募集的發行階段的錢,發行階段就在大管家理財那里募了五千萬,確實是有點過了。”在采訪中,即使是P2P的業內人士對此也表示令人咋舌。

661234580427703904

此次借《葉問3》上線的各類P2P理財產品究竟募集了多少資金,已很難估算。電影本身是一個收入、成本和利潤都不太透明的產業,有多個借款主體針對同一個項目來融資,究竟是因為電影制作和宣發階段都需要用錢,還是以不同借款方的名義重募、超募?我們不得而知。

無論借款方如何變換,涉及《葉問3》電影項目融資的擔保方大都指向了一家擔保公司:上海東虹橋融資擔保股份有限公司。在多數P2P平臺的擔保措施中都有寫明《葉問3》項目由這家公司全額本息擔保。

275361705797558235

(圖片來源:寶駝貸)

P2P監管缺位風險

《葉問3》事件中的各方關聯一言以蔽之,就是快鹿集團用自己的影視公司,走自己的通道公司(資金管理公司),靠自己的擔保公司,在多半是自家的P2P平臺上融資,看起來是投向了自家的影視項目,而實際資金流向了哪兒,只有快鹿自己知道。

這樣一場自融自擔的驚天騙局,若不是被曝光出來,眾多投資人可能永遠被蒙在鼓里。“其實有心人真要查他的話,都能查到。”P2P行業人士對娛樂資本論表示:“不過這一行業的信息披露得少,有些在平臺上面發的標的太多,要麽是打包,或者標題就是什麽寶,而沒有註明是具體哪個項目,一個個去找很麻煩。”

該人士向娛樂資本論透露,電影融資項目的進度,按理說平臺方都應該跟蹤,資金是不是用在電影上,以及項目現在的進展狀況等等。然而這些信息在多數P2P平臺完成融資後,投資者無法從公布的信息中查詢到。

由於在信息披露程度和期限上並沒有明確規定,不同的 P2P 平臺信息披露的程度大相徑庭。一些平臺能夠做到將每筆借款進行公布,包括以前成交的項目和尚未成交的項目,內容涉及到借貸交易項目的投資金額、人數等信息。

而還有一些不太規範的P2P平臺,只顯示正在融資中的電影項目,已完成的項目則無法查到詳細信息。

不透明的電影產業+缺少信息披露P2P平臺,其信息公開狀況確實令人堪憂。在這種情況下,為何還會有那麽多人願意參與到電影的投融資中?

娛樂資本論認為,很多投資人抱著“我不是最後一個接盤人”的僥幸心理,才會去參與。還有一些線下業務比較重的P2P平臺,比如金鹿財行,投資者更多地是信任對接的理財師而非平臺或者項目本身,所以即使再有風險的項目,也會有人投。

由於行業監管不到位引發的電影+P2P的亂象,已經引發不少影視公司的反感。

“我對第三方理財還有P2P是非常排斥的,排斥的原因不是因為它本身的制度,而是因為它的監管盲區,它沒有嚴格化管理的能力。”

——  一位電影行業高管。 

由《葉問3》牽扯出來的網貸融資問題,其實並不是P2P本身的問題,P2P歸根結底只是一種投資工具。“電影融資領域的泡沫,實際上就是政府管理上的缺位。”周正兵認為,要治理目前電影網貸融資的亂象,只能寄希望於相關法律法規落實到位。“這就是政府和資本運作者之間的博弈,管理不到位,自然就會有人趁虛而入。”

“《葉問3》事件相當於電影金融創新中的一個雜音,給電影投融資市場帶來了混亂。”周正兵說:“事件的相關負責人會為此付出代價,但是總體並不會改變電影金融創新的發展趨勢。”

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

P2P 電影金融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5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