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Q:台灣經濟靠的是出口及貿易順差,出口越多、進口越少是不是越好? A:這種「出口好,進口不好」的理念可說源遠流長,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歐洲國家盛行的「重商主義」,鼓吹的就是這種論調。 出口是把國內生產的財貨運到國外去給外國人用,進口則是把外國人生產的財貨運來國內給我們自己用。為什麼要出口?因為這是為了要進口所支付的代價。 例 如,你付兩萬元買台電視,等於是「出口」兩萬元,「進口」電視。這兩萬元(出口)就是你為了電視(進口)所支付的代價。你認為電視帶給你的價值,比兩萬元 還要高,所以你才願意做這筆交易。你付出的這兩萬元,你再也享用不到,你享受到的這台「電視」,才是提升生活品質的東西。 同理,一個國家若出口電腦,進口名牌包,這同樣是因為人們認為名牌包的價值比電腦高,否則這筆貿易不會發生。出口電腦只是為了進口名牌包而支付的代價。出口的電腦,我們再也看不見、用不到,但進口的名牌包我們卻可以享受到,這才是能提升我們生活品質的東西。 由此就可看出「鼓勵出口」理念的荒謬:出口是支付的代價,進口才是能真正享受到的東西。鼓勵出口卻不進口,這等於是要一個人拚命花錢,然後不要買回任何東西一樣。 要 說進口的好處,只要瀏覽你日常生活的東西即可:你看的電視是日本S牌,開的車是雙B,中午吃的牛肉來自紐西蘭,晚上看的電影來自美國好萊塢。這些才是能讓 生活過得更好的東西。為了這些東西,你要付一些代價,也就是「出口」一些錢,這些錢可能來自你努力工作。如果有人告訴你,你應該多多「出口」,盡量不要 「進口」,這就等於要你整天拚命工作然後不要享受一樣,這樣生活有什麼樂趣? 還有一種說法:國人若買進口的外國貨,只能帶動外國的經濟與就 業機會成長,對國內經濟沒什麼幫助。照這種說法,每個人都應該「愛用國貨」,從冰箱、電視、洗衣機、汽車、冰淇淋,人們享用的每件東西,最好都是國產的, 這樣才對國內經濟有幫助,國內的生產者絕對會因此大發利市,但消費者的生活水準會降低到何種程度? 這些「重商主義」的論調,都來自於把「生 產」當成目的。但是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早就告訴我們:「消費是所有生產的唯一目的與意義,此一箴言是如此不證自明,只有想法荒謬的人,才會想要加以證明。」「重商主義似乎認為,所 有商業活動的意義,在於生產,而不在於消費。」這種鼓吹拚命出口、甚至主張政府補貼出口以帶動經濟成長的論調,不管披上什麼專業外衣,骨子裡都只是數百年 前重商主義的詭辯罷了。 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問:http://www.bwnet.com.tw/Dr.A/E-mail:[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