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股票電腦也能勝過人腦嗎?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18i.html
自從19年前IBM公司的電腦“深藍”戰勝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以來,電腦還沒完全戰勝過圍棋選手,於是圍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棋盤遊戲,是唯一一種人腦能夠勝過電腦的棋類。然而,今天傳來震驚世界的消息: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連勝2場,擊敗當今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韓國)。雙方還將進行剩余3場比賽。賽前,李世石信心滿滿,認為自己將以4:1或者5:0獲勝,若沒失誤,將100%獲勝。這次AlphaGo戰勝人腦是人工智能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在金融界也引起巨大反響。市場研究機構及專家更加認為,電腦將越來越替代人腦。近幾年來,在美國投資行業中,越來越多的人啟用“機器人顧問”了,用自動化服務替代個人金融顧問、理財師、股票經紀人,股市越來越被電腦占領去了。有人還指出,用不了多久,能夠預測未來的機器人就要誕生。靠電腦也是一種主動型投資策略,屬於“阿爾法方法”。
晚上,兩位炒股同事與我從谷歌機器人聊到股市機器人及“阿爾法”,他們嘆道:“那以後我等小散們股票還怎麽炒啊?”
做股票電腦也能勝過人腦嗎?於是乎,我翻出自己2015年10月15日寫的小文作答:
“阿爾法”與“貝塔”
朋友T久沒音訊,今天突然來電,興致勃勃地談他一個打算:他想與人合作,用對沖方法做證券。他說,這叫“阿爾法方法”,收益可觀。
他問我:“你看怎樣?”
對於做證券,我們簡單而通俗地來說,靠市場行情吃飯的叫做“貝塔方法”,其與整個市場平均收益率密切相關,是隨大勢的,屬於是被動型策略方法;而與市場整體無關,靠技巧獲取額外收益吃飯的,叫做“阿爾法方法”,這屬於是主動型策略方法,全靠真本事,典型的就是對沖基金。
朋友T認為,不論股市是漲是跌,是牛是熊,運用對沖手段的“阿爾法方法”都可賺錢,收益基本不受市場走向影響,同時還可避免市場系統性風險呢。他前段時間潛心研究“阿爾法”,並在他想與之合作的兩個朋友那里試行了一個階段,嘿!效果還真不錯呢!T說,他準備再驗證一段時間,如果確實可行的話,叫我們也跟著他去做。
朋友T還說,現在都什麽年代了?互聯網時代啦!人家國外先進的對沖基金都在運用最新的投資理論和先進的金融交易模型及技巧來操作,追求高收益。你瞧現在的美國,電腦越來越代替了人腦,股市越來越讓電腦占領去了呢!據說,美國證交會目前估計,程序化交易已占到美國全部股票交易額的一半以上了呢,在其他資本市場上也占到了很高比例。在華爾街,諸如“黑色周一”之類的情況出現,但高頻交易機構獲大利的事例有不少呢。現在有人還準備添置所謂的“機器人顧問”呢,以滿足消費者對於自動化投資組合管理不斷擴大的需求。“而我們市場里的散戶呢還傻不拉嘰的躺著不動,任人宰割!媽的這樣下去可不行啊!得靠自己想辦法啊!這也叫自救嘛!”T越說越起勁,“樊綱都說了,你散戶沒有4臺電腦就別想炒股。近日,投資名家金巖石大師也說道,怎樣在股市中賺大錢,秘訣只有一個——投資決策數據化,人腦+電腦。”
朋友T在那頭一波又一波的說著,我在這頭聽得一楞又一楞的!我操!現在華爾街有了機器人顧問,什麽時候美國白宮高級顧問也都是機器人了,說不定哪天機器人當選總統了呢!我的媽呀!
不過,我很是納悶:
1、如果某款電腦或機器人交易模型及方法非常出色的話,那它很快就會被很多人複制,市場上相類似的程序操作也就到處都有,結果很快就形成了電腦或機器人羊群效應。是不是?那問:假如這樣做都賺錢了,誰輸錢呢?還有,要是某臺電腦或某個機器人一旦出現“恐慌情緒”,即刻就會閃電般地蔓延到市場各個角落,隨即就會發生迅雷不及掩耳的踩踏事故,大多數采用“阿爾法”的人還不是照樣遭殃嗎?
2、你剛才提到投資名家金大師,這讓我突然想起以前在網上看到過一篇文章說的,當年他在索羅斯旗下工作,他創建了一套交易模型,模擬運行效果甚佳,於是乎,他向索羅斯提議,按照這套方法進行實盤操作,結果索羅斯斷然否決,索羅斯否定的道理很簡單:任何模型都不能覆蓋市場不確定性部分的。
3、如今,互聯網日益發達,電腦或機器人越來越先進和聰明,照理說運用“阿爾法”的對沖基金應該更加遊刃有余、無往而不勝了吧?然而事實怎樣呢?就拿近期來說吧。今夏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劇烈,一些頂級的對沖基金遭受重創,比如,據報道,8月份整個對沖基金行業損失高達780億美元呢。更叫人匪夷所思的是,該行業的表現已連續多年不佳,其中許多對沖基金甚至未能跑贏美國股票指數呢。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恰恰就是對沖基金的運營空間日益擁擠而造成互相踩踏所致。
有報道說,前幾天A股市場上有大單按照程序化交易自動拋出。現從今天的大漲走勢看,拋出的未必撈得到什麽便宜。是不是?
當今,全球一體化進程加快,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越來越緊密相連,世界各個角落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全球資本市場相關性更是與日俱增,不確定性也就日益增加,而所有這些不確定性勢必會不斷地顛覆對沖基金的計算模式。難道你真相信有哪個牛人的“阿爾法”可以窮盡所有的不確定性?事先能夠料到蝴蝶效應、黑天鵝什麽的?這本是上帝做的事情,你就不怕上帝知道了而惱火嗎?哈哈!
4、在此,我們不妨看個知名的“阿爾法”與“貝塔”對決的實例。2008年1月1日,巴菲特與普羅蒂傑公司總裁特德·塞德斯立下100萬美金慈善捐款的十年賭約,屆時看誰的投資方法更優。前者選擇了以標普500指數基金為主的被動型投資策略(“貝塔方法”),而後者精心選擇5只對沖基金,采用主動型投資策略(“阿爾法方法”)。至今年初,7年剛過去,巴菲特贏利超過63%,而特德·塞德斯贏利20%都不到,於是乎,後者提前3年認輸。“貝塔”就這麽輕輕松松地擊敗了“阿爾法”!有點不可思議吧?
將近6年來,巴菲特自己的投資業績連年跑輸標普500指數。最近表現還特別差呢。難怪他去年就立下遺囑,將把他個人財富的90%轉為標普500指數基金。巴菲特早在1996年就說過:“大部分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早晚會發現,最好的投資股票方法是購買管理費很低的指數基金。”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紐約華爾街就有一項統計研究表明:各種積極的個股投資或套利的策略並非一定好於消極的指數投資的策略;而且還有,幾乎所有重大的投資失誤都由積極策略造成的呢。這就是說,“阿爾法”並非一定勝過“貝塔”。
我們再來看個小插曲,電腦發明不知多少年了,據說,巴菲特大爺至今還不會用,也不想去用,這真是太“貝塔”了吧?
現在,你還會認為“阿爾法”的對沖基金依靠先進的模型,運用電腦或機器人,利用各種各樣的金融衍生品,在不同的時段、不同的金融領域之間不斷地跳轉肯定能夠如願以償、大獲全勝嗎?
老想著要超越市場,征服市場,駕馭市場,總與市場比高低,到頭來只恐怕贏得了一時,而贏不了一世。竊以為,對於我等後知後覺、平庸無能的小散來說,雖說學點、用點“阿爾法”未嘗不可,但還是立足於“貝塔”或許更好吧?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才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