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作家林黛羚 菜鳥農夫把笑果化為務農繪本 握筆換拿鋤頭 和蟲蟲搶菜也開心

2015-03-02  TWM
居書暢銷作家林黛羚接觸環境和農業議題後,開始租地當兼職農夫,她採用自然農法,鬧一堆笑話也甘之如飴,曬著太陽,享受土地帶來的各種淬鍊,身心都更健康。

撰文‧孫蓉萍

清晨低溫只有攝氏八度的冬日,家居書籍暢銷作家林黛羚開車到竹北市市民農園,剛打開車門,她養的黑狗「歐美家」立刻開心地下車,在田間又跑又跳地「巡田水」。

林黛羚在自己承租的田裡,熟練地拿起鋤頭,將畦邊的雜草集中堆到一處,接著,打開水龍頭澆水。她如數家珍地介紹作物:「這是秋葵,你看不出來是因為它已經乾掉了,我在等它的種子。這是樹豆,因為剛採收過,只剩一點點,剝開來就可以吃,你吃吃看,很清香可口。這是枇杷,不過還沒長大,你可能看不出來。吔,小心不要踩到我的萵苣!」像媽媽照顧孩子一樣,帶著喜悅、期待又驕傲的心情,不過度呵護,不一定要孩子們長得巨大肥碩,只希望它們自然、健康地長大。

三十坪的農地上,林黛羚還種了茴香、甜菜根、櫻桃蘿蔔、地瓜等作物,數量雖少,種類卻很豐富。少雨的時候,她每個禮拜下田一次到二次,看著她滿足的笑容,讓人不禁動念也想當農夫,經營一座「開心農場」。

菜鳥農夫 先惡補自然農法課念的是景觀建築,林黛羚大學畢業後,曾當過居家雜誌的採訪編輯,也報導過許多豪宅。離開雜誌社後,她開始記錄各地的友善住居,例如善用當地自然條件來改造老屋、體貼高齡者的設計等。大約五年前,她接觸到環境和農業的議題,還看到許多屋主以自然的方式種植蔬果,於是興起嘗試務農的念頭。

在親身實踐之前,她上了兩種自然農法課。首先是到台東上為期兩周的「樸門設計」,由澳洲老師Robyn Francis授課,重點是不用農藥和化肥,與自然共生,永續發展。之後,又到竹北學習兩個月的「秀明農法」,由詹武龍傳授,這種方法也是不使用農藥、肥料,取而代之的是枯草、落葉等草葉堆肥,讓土壤發揮原有的力量。

上完課以後,林黛羚躍躍欲試,一方面想學以致用,把自然農法導入生活中,另一方面給自己一個勞動的理由,因為本身不愛運動,下田就會曬太陽、流汗排毒,對身體健康應該很好,「聽說每天曬三十分鐘的太陽,可以固鈣,預防骨質疏鬆,還能調節情緒,讓人變得平靜而且正面。」林黛羚原本考慮買地,但花費太高,租地不但開銷較小,連水管都有現成的。竹北市一塊三十坪的地一年租金四千元,對都市人來說,四千元可能只夠吃一頓奢侈一點的大餐,負擔不算太重,加上考慮到部分地方要當作實驗用,一口氣承租了六十坪,一年的費用是八千元。

與蟲爭菜 種子被螞蟻搬回家只是,現實和理想總是有差距,新手農夫的初體驗,往往發生意想不到的「笑果」。例如簽完約到農地現場,林黛羚原本以為會看到平坦的土地,只要播種就好,「沒想到整片地都是到大腿高度的鬼針草(台灣常見的野生雜草),讓我當場傻眼。花了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只能『淨空』約五坪大小。」後來務實些,改為承租三十坪,減輕耕作的壓力。

對於耕種作物的時機,林黛羚也完全沒概念,「我喜歡吃高麗菜,所以在初春的時候撒下高麗菜種子,沒想到葉子剛長出來,就被蟲吃掉了,讓我看著光禿禿的莖啼笑皆非!」從此她知道,不只是人類,蟲蟲也愛吃十字花科的蔬菜,包括大白菜、小白菜、蘿蔔等。十二月種下去,即使有雜草掩護,也被蟲子啃光。

她笑說:「有一次我很納悶,為什麼種下去的胡蘿蔔都沒長出來,仔細一看,赫然發現一群小螞蟻正辛苦地把一顆顆胡蘿蔔種子搬回家!」既然不是以此為生,心情也可以放輕鬆一點。

不過,雖說曬太陽對人體好,林黛羚卻被夏天毒辣的太陽給打敗,「有一次我幾乎要中暑,後來乾脆決定夏季休耕三個月。」目前林黛羚找到了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平衡點,就是把時間分成三等分。三分之一是工作,包括採訪、設計、改造老房子等;三分之一是興趣,包括散步、聽音樂、遛狗等;剩下的三分之一,則是農業。畢竟務農不是要趕進度,實踐自然農法是要讓心情愉悅,不應該本末倒置。

父母跟進 一起下田賺到健康自從下田之後,林黛羚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感冒次數減少,從平均一年三、四次,減少為零到一次。

她的農夫生活也影響了家人和朋友,「我媽媽之前曾經切除身上的腫瘤,因此變得比較消極,她看到我開始嘗試自然農法以後,也跟著這麼做,和爸爸一起從豐原去南投山上,照顧外公荒廢已久的荔枝園。他們一個禮拜去兩次,現在兩人身心都很愉快,這是讓我非常意外的收穫。」此外,林黛羚還因務農交到很多新朋友,以農業為話題,互相切磋琢磨,從事自然農法的農夫們,有時會互相交換種子,生活圈又擴大了許多。

「自然農法因為不使用農藥或外來的肥料,作物會自己適應種植的土地和當地的氣候,最後能生存下來的,絕對是能夠吃苦耐勞的品種。例如我種的蘿蔔雖然小,卻甜美又充滿能量,這樣的正面力量會傳到身體裡。」對於有意嘗試當農夫滋味的人,林黛羚建議先去上自然農法的課,以便對這種農作方式有基本的了解。

儘管有不少科技工程師回鄉下種田成功的案例,其實她並不鼓勵大家棄業從農,有興趣的人可先在生活中加一點「農的感覺」,一點一滴地確認自己是否真的要過農家生活,是否樂在其中,而且當農夫也不一定要有一塊田,不妨從家中陽台開始嘗試。

當農夫讓林黛羚體會到被「歷練」的感覺,「土地教我的事,除了無常以外,就是當下與放下。」好處這麼多,所以,「這輩子一定要當一次農夫」!

林黛羚

出生:1978年

現職:作家、住宅設計者

耕種成績單:竹北租30坪農地,約2年半,種秋葵、樹豆、枇杷等蔬果。

耕種帶給林黛羚的禮物

圖文話甘苦,

幫新手少走冤枉路

林黛羚開始當兼職農夫之後,不只提著鋤頭、鎌刀,也不忘拿筆,她把所有的過程,包括一開始的起心動念,到調整心態和作物收成,其中的心情轉折,用文字和圖畫記錄下來,還寫成書。從隨筆畫下的一朵小花,到翻看國外資料重繪的複雜種植法,都可以看出她對耕種的深入研究和細心感受。新手農友藉此看到務農的苦與樂,也能少走一些冤枉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933

博客來熱賣繪本清單


2015-08-17  TCW


很多父母都希望有張完美的「教養清單」,或不輸他人的「閱讀清單」。

但一位哈佛媽媽擬清單的過程,或許能讓我們有不同的思考面向。

凱斯教育機構執行長吳敏蘭,哈佛雙語教育碩士,同時也是兩個小孩子的媽媽。她所擬的「親子共讀」繪本清單,二○一三年八月出版成書後,在網路書店博客來的親子教養類暢銷榜上長踞十一個月。

孩子有好感的書,再無厘頭都挑

將這份清單出版成書的親子天下主編李佩芬認為,這份書單的特色,在於吳敏蘭利用長年的教學經驗,替繪本延伸出有趣的玩法,增加親子互動,誘發小孩的學習動機。

這是因為吳敏蘭在擬書單前,先想的是孩子,而不是家長。

「語言的好感度,是一輩子的事,我看過太多太多,從小給孩子大量的英文,卻適得其反……,他可能有這個能力,可是沒有動機『自己去念』。」

吳敏蘭怎麼設計一套,讓孩子有好感度的清單?

首先,一定要有趣。有些繪本即便沒有明顯的教育意義,一整本書只有三到五個單字,甚至有些家長讀到會皺眉,但小朋友聽到這故事卻樂不可支,她也會放進來。

其次,放入好動的孩子也看得下去的繪本。

吳敏蘭透露,自己的兒子,就是偏向影像與聲音思考的小孩,在學齡前階段,念繪本給他聽時,常常會不按順序、跳躍式的翻閱,沒辦法讀劇情前後連貫的故事,或常常一個故事還沒聽完,人就跑掉了。

為此,這份清單中,有個分類是「Fun and Silly Books」(有趣、好玩的書),很無厘頭,讓孩子不須理解劇情或前因後果,也能體會當中幽默。或有部分的書,吳敏蘭會特別挑選已經改編成影像、動畫的故事,並附上QR Code,方便家長直接上網播放給對文字不感興趣的孩子看。

最後,則要能讓親子讀後可以延伸活動。

「我不希望是錄音帶放下去就沒(親子互動)了。」

吳敏蘭舉例,有本書,故事主角是一個綠臉的怪物,她念完後,就會帶著小孩,拿出吐司塗上果醬,把吐司變成一張張紫色、紅色或橘色的臉,再放上黃瓜、葡萄乾變成眼睛,最後讓孩子吃下去,「他們最後肯定會記得這個故事。」

有意思的是,吳敏蘭談清單時,很專注在孩子的感受上。

她曾在書中的序提到,她兩個孩子從小都是餵書長大,「但一個輕鬆成為愛閱讀的孩子,另一個卻明顯興趣缺缺……,」身為母親、也是老師的她,在挫折之後,只能不斷嘗試孩子可以接受的方法。

最後,她從自己過去的經歷,看到一個最大公約數:別先設定目標,而是讓孩子愛上閱讀時的情境。

吳敏蘭的父親是外交官,她從小在紐西蘭、泰國、韓國、以及瑞典等地待過,「我媽媽最焦慮的就是,下一站不知道去哪裡,語言怎麼辦?」

她說,英文不好的媽媽,對於他們三個小孩的英語教學,也愛莫能助,但她仍記得,小時候依偎在媽媽身邊,聽著、看著媽媽一邊查字典、一邊念英文繪本給他們聽的情境。

「我常跟家長分享,念故事不要正經八百,一定要有舒服的沙發,舒服的床,或地毯區,孩子一定是靠在你身上,他們會記得看英文繪本時,有聞到爸爸的味道,或是媽媽的味道,當時的燈光,或身體靠著的感覺,他聽到睡著,或念到一半他跑掉了,都無所謂,他會有印象。這是未來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

吳敏蘭認為,學會多少單字,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孩子會記得這份陪伴。

吳敏蘭用她的清單,再度提醒很多父母:別把孩子的教養清單,變成解決家長焦慮的清單。唯有真正從孩子角度去想,清單,才可能發揮威力!

【延伸閱讀】123本親子閱讀書單精采選輯

■Opening Book(起始階段)

Ready to Your Bunny

Rose Mary Wells

■Books for Babies(嬰幼兒故事集)

White on Black/ Black on White

Tana Hoban

Going Shopping (Cloth Book)

Kenny T. Rettore & Francesca Ferri

*除了0到2歲幼兒也能讀的故事集外,其他分為無厘頭故事,及各種適合學齡前兒童學習的生活主題,且盡量不重複作者,讓家長盡可能接觸不同作家。

■Fun and Silly Books(趣味、無厘頭)

I Know an Old Lady Who Swallowed a Fly

Nadine Bernard Westcott

The Napping House

Audrey Wood

■Stories By Themes: COLORS(主題故事:色彩)

White Rabbit's Color Book

Alan Baker

Elmer

David McKee

■Stories By Themes: NUMBERS(主題故事:數字)

Ten Black Dots *

Donald Crew

The Doorbell Rang

Pat Hutchins

■Stories By Themes: FOOD(主題故事:食物)

Eat Your Peas

Kes Grey & Nick Sharratt

Green Eggs and Ham

Dr Seuss

■Stories By Themes: BODY(主題故事:人體)

From Head to Toe

Eric Carle

Go Away Big Green Monster

Ed Emberley

■Stories By Themes: CLOTHING(主題故事:衣服)

Caps for Sale

Esphyr Slobodkina

Washing Line

Jez Alborough

■Stories By Themes: ANIMALS(主題故事:動物)

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Bill Martin Jr. & Eric Carle

We Are Going On a Bear Hunt

Michael Rosen, Helen Oxenbury

■Stories By Themes: NATURE(主題故事:大自然)

Chicka Chicka Boom Boom

Bill Martin, Jr. & John Archambault

The Carrot Seed

Ruth Krauss & Crockett Johnson

■Bedtime Story(床邊故事)

Good Night Moon

Margaret Wise Brown

Again!

Emily Gravett

■Stories about School and Friends(校園故事)

Lizzy's Friends

Grace Lin

Yo! Yes?

Chris Raschka

■Multicultural Stories(多元文化故事)

Joseph Had a Little Overcoat

Simms Taback

This is the Way We Go to School

Edith Baer & Steve Bjorkman

■Classics to Keep(經典繪本)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Maurice Sendak

整理:吳中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48

【專題籽】林嘉欣×傷健畫家 繪本看世界

1 : GS(14)@2016-12-27 12:32:52

智障人士已經習畫三年,多次探班的林嘉欣,早已與他們打成一片。



【專題籽:胚芽故事】世界多采,只因你我不同。林嘉欣去年與麥當勞合作,以兒童繪本細說與兩個女兒的相處之道,今年她跳出屋企,將畫布擴大至民生社會,與東華三院「愛不同藝術」計劃的傷健畫家,創作「一起愛不同」系列的六本故事書,鼓勵傷健共融。



「一起愛不同」系列的誕生,完全是機緣巧合。林嘉欣愛逛美術館,年初偶然經過一間咖啡店,看見室內的人像畫,就是「愛不同藝術」展覽館,「我看到畫時覺得好突出,好有孩子的感覺,當時我想,畫中人是否存在?於是我抄下了麥惠鴻這個名字。」這次東華三院「愛不同藝術」計劃,與嶺南大學藝術系合作,為智障人士設計藝術課程。而林嘉欣個多月來,每周兩次觀察傷健人士的上課情況,透過繪畫過程引發她創作故事的靈感,「自閉症人士不會正面與你對話,也未必會與你對望,反而透過畫作加深認識彼此。繪畫《牙齒痛痛》的鄭嘉恩,她好鍾意畫牙,我個細女3歲,好怕睇牙醫,其實好多小朋友都怕睇牙醫,所以我想讓小朋友透過書本認識牙醫,克服恐懼。」而翁澤國繪畫的《壞心情萬歲》,一尾不愉快的魚,只要將書本反過來閱讀,便成為微笑的魚,將快樂的主導權留給閱讀者,「好像一個收藏家,重看他們3年的畫作,憑直覺篩選,然後串通一個完整的故事,其實都幾難。」當中感受最深的,一定是麥惠鴻操刀的《我就是我》,「我好奇畫中人擁有長頸,原來他畫畫時畫錯了,但他仍然好樂觀去面對這個錯誤,將它變成美麗的畫作。我覺得人越大,反而好怕認錯。」


閱讀建立女兒邏輯思考

大人的解讀總是複雜化,6本圖書能夠從孩子角度出發,傳播人生智慧,全靠兩個小書迷,「由草稿至完成,我一直有同兩個女講,觀察她們的反應,收集意見。」不喜歡擺媽媽款的林嘉欣,將閱讀當作與女兒溝通的橋樑,「小朋友透過閱讀故事人物,好容易會代入角色,曾看過一本書叫《愛哭公主》,描述這個公主好容易發脾氣,囡囡聽完故事便知發脾氣的壞處。在不同階段與她分享的書,正正就是我有事情想跟她說。」今次她選擇透過殘障人士的圖畫,與小朋友對話,「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無論擁有甚麼特質,我們也要欣賞,就是因為大家的不同,世界才可以色彩繽紛。」



藝術助殘障人士控制情緒藝術可以陶冶性情,也可以平復情緒,對於不擅於控制身體、脾氣容易暴躁的智障、自閉人士來說,也是最佳療法,「放假回家時他只喜歡看電視雜誌,從來不會拿起筆畫公仔,經常覺得我們不明白明他,同時不懂用言語表達,溝通上好難磨合。」麥惠鴻的家姐說,他接觸畫畫後,脾氣收斂,人變得開朗。而外號「馬拉松跑手」的鄭嘉恩,經常坐唔定,拿起畫筆時卻出奇專注。東華三院賽馬會復康中心副院長楊美玲解釋,「藝術可以幫自閉症、智力殘障者宣洩情感。加上繪畫世界的空間好闊,可以慢慢發掘他們的潛能,畫出個人風格。」楊姑娘三年間幫助畫家舉辦大大小小的展覽,讓更多人認識傷健者的潛能,即將舉辦的畢業展,還晒冷學員們三年的藝術成果,讓大家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



麥惠鴻的人像畫帶有成人及小孩色彩。

麥惠鴻性格開朗,而最拿手畫人像、陶瓷、織布。

鄭嘉恩為林嘉欣畫人像並送給她。


「一起愛不同」系列還有少量可在「愛不同藝術」展覽館義賣。

翁澤國畫風較細緻,只會用木顏色畫畫。

林嘉欣指自閉症人士未必與人正面對話,但可透過畫作加深認識彼此。

「我們畢業啦!」畢業展日期:29/12/2016-15/1/2017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愛不同藝術」展覽館地址:域多利道1號百年大樓第二座地下1號舖



記者:王佩兒攝影:鄧鴻欣編輯:劉曉丹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27/198775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236

【揚威歐洲】繪本設計師再回流 龍家昇:香港媒體力量很強

1 : GS(14)@2017-01-02 01:07:21

繪本及玩具設計師龍家昇Kasing Lung。



繪本及玩具設計師龍家昇,出生於香港,6歲隨家人移民荷蘭,九十年代曾回流香港發展,在廣告公司、科技網及出版社工作,但香港人急促的工作節奏、辦公室人事關係、還有設計師為了達標而生產的商業產品,不知抹殺了多少自由想像的創作空間。阻力太大,商業與藝術創作始終有差異,龍家昇決定到歐洲比利時工作及定居。2003年,他在比利時奪得當地的繪本大賽冠軍,是首位華人得到這獎項。



LABUBU玩具系列在拍賣會上以高價成交。

龍家昇將筆下的繪本角色以模樣推出市場。

龍家昇這次重回香港,希望曾停辦的玩具展可以一直辦下去。

他覺得,歐洲的制度發展較完善,藝術家有很多渠道可以接觸人群。以繪本插畫為例,學校及圖書館會舉辦展覽展示作品,也有全國性的書評及排行榜,讓更多人都可以留意到。年底更會有一個藝術品頒獎典禮,規模有如香港的電影金像獎或歌曲獎會。龍家昇最享受那濃厚的氣氛,也欣賞這份對創作的尊重。另一方面,龍家昇認為歐洲政府會提供基金協助新進藝術家,令藝術家可以繼續行自己的藝術路,反而香港設計師都習慣自給自足,所以會做很多商業的產品,正是與外國不同之處。事隔20年,他決定再次回港,希望將自己的繪本及玩具模樣拓展至亞洲。2011年,他和公司決定先試進軍台灣市場,第一站是台中的新光三越商場辦展覽,「我是在沒有產品推出的情況下辦展覽及簽名會,我當時很驚,因為沒有人認識你,但結果令我很驚訝及開心,因為有很多人找我簽名及畫畫,我記得我簽名都簽了兩個小時。」龍家昇對此非常難忘,亦覺得台灣人的支持及包容性很大。今年他在台灣拍賣會拍賣一套未經發售的LABUBU玩具系列,原本價值1.4萬元台幣(約3,370港元),最後以約14倍價錢、20萬台幣(約4.8萬港元)成交,他覺得藝術產品離不開與商業掛勾,而亞洲可謂商機處處。「如果沒有人認識,不會有人買,而認識的過程是要經過很多推廣及宣傳,香港其實是一個好好的地方,香港媒體力量很強,會有很廣泛的報道,這是在歐洲很缺乏的。」對於香港這片土地,龍家昇坦言不適合新手藝術家,但對於有知名度的,可提供好的平台及推廣機會。龍家昇這次重回香港,希望把自己的繪本及作品拓展至亞洲,他希望曾停辦的TOYSOUL玩具展可以一直辦下去,有更多渠道讓大家認識藝術家的作品。記者:鍾溥敏攝影:徐振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01/1988318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964

【小企鵝】《地下世界,水下世界》:資訊年代的繪本

1 : GS(14)@2017-01-07 07:09:08

在新媒體時代,圖像資訊infographic備受重視,一改以往文字主導的表達方式,新聞資訊以圖像設計來表達,讓讀者以最短時間盡覽事情始末。運用infographic手法的創作近年在童書世界亦如雨後春筍,波蘭繪本夫妻檔丹尼爾及阿歷珊卓,以一本手繪世界地圖集瘋魔全球,繪本更被繙譯成十多種文字。當中加插了作者的個人興趣,以人文、社會為主軸,跟坊間千遍一律的中學科普地理讀本是兩碼事。例如在介紹墨西哥時,作者以骷髏頭糖果造型帶出亡靈節,在這個類似萬聖節的日子,家人和朋友團聚在一起,為已故的家人和朋友祈福。在墨西哥,亡靈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幾乎與國慶節相當。至於香港,除了密集的中環高樓大廈,也有龍舟賽、舞獅及中華白海豚,我們一看自然知道是香港地圖了,高達及哥斯拉呢?當然就是帶大家走進日本國度!在Google Map唾手可得的時代,網絡上世界各地的資訊充斥,看手繪地圖書實在有甚麼吸引力呢?



《地下世界,水下世界》其實是一書兩封面,看不同世界。

引大人細路的好奇心

繪本作家丹尼爾曾在受訪時說:「如果沒有好奇心作為基礎,就算我們能夠從網路上獲得所有的知識,也一點都不重要了,因為我們根本連嘗試去了解新知識都沒有意願。」正因如此,兩夫婦在選材時會特別挑選有趣味性的事物,又會用色彩、圖像,吸引小朋友的目光。兩位作者用了三年時間完成《地圖》創作,打響頭炮後去年再推出另一本更加吸引的資訊繪本:《地下世界,水下世界》,一書兩個封面,窺探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面貌。內容包羅萬有,由穴居動物、洞穴學、礦物、地下管線系統到海洋生物學、潛水技術、潛艇發展,埋藏於地底及水底五花八門事物,不論對大人、小孩都是非常有趣的課題,有好奇心者都想打開這大門,弄清楚內裏種種神秘,作者就是抓住讀者們的好奇心,帶大家一步步探索地球,由泥士的最表層一直走到地心。至於海底世界,就更叫人大開眼界,從水中生物到潛水衣、潛艇、深海鑽井技術、最深海溝等,讓你捨不得放下手上的冊子。這繪本猶如一部精采的電影、一開場就吸引你繼續翻頁,直到看完為止,在每一個指頭的翻頁裏,都洋溢着誘人的魔力。《地圖》及《地下世界,水下世界》用藝術及設計手法重新整理知識,捨棄傳統的刻板文字,讓讀者耳目一新,我認為這是把開啟孩子對世界好奇心的鎖匙,記着,任何創意創新,好奇心都是重要一環呢!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撰文:鄺穎萱編輯:劉曉丹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07/198885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8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