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移動醫療已經進入了決戰的時候而不是下半場,該行業在TOP 5以下公司的成長機會基本上關閉了,小型醫生工具或社區基本沒有存活的空間,現在是到了產業並購、破產重組和扭轉基金登場的時候了。”

自2014年井噴式爆發以來,移動醫療這場大戲已經上演到三年。不論是“老牌”企業,還是雨後春筍般地新創企業,紛紛打出推助醫改,優化就醫流程以及改善看病貴、就醫難的口號,醫療的諸多環節或多或少的被搬到線上,似乎移動醫療這場大戲還有的唱。

然而,移動醫療說到底還是用戶接受為主,即線下資源的掌控,無法獲得實際用戶的公司在這硝煙四起的“戰國”時期,只能風蕭蕭兮易水寒,或悄無聲息的謝幕或擾亂一池春水後帶著滿心遺憾謝幕;而擁有一定忠實用戶的公司或許還能靠著上一輪融資苦苦煎熬,繼續和VC相愛相殺,努力尋求下一次融資的機會。

可以預見的是,2016年是眾多移動醫療企業至關重要的一年。正如打車軟件、美食外賣APP一樣,前期的熱鬧紛繁謝幕後,清理門戶的時候就該到了。蜂擁而至的移動醫療企業終究會留下多少,移動醫療這場大戲會不會有新的高潮出現,接下來我們就來搭好臺好好說道說道。

戰國時代的融資盛況

這里我們就不再撰文贅述移動醫療市場前景有多大,僅僅看一組有代表性的數據。

從已公開的交易金額來看,2014年國內移動醫療行業的投融總額達到7億美金以上,2015年前三季度的投融總額更是達到了11億美金以上,剛進入的2016年,已經融資的企業已經達十家以上。超過1億美元的主要集中在醫藥電商平臺上,七樂康、健客網均發通告宣稱已經確認完成上億美元的融資。其中七樂康正式確認已完成B融資,融資金額超過1億元美元,領投方不詳;“健客網”獲美元基金“凱欣資本”1億美元A輪融資,此前沒有進行天使輪融資。整體融資趨勢也從早期的A輪融資逐漸向B、C輪發展,且投融資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浙江等省市。

此外,從移動醫療產品面來看,終端用戶可以細分為醫生端、患者端、單科領域端;平臺模式可以細分為智能硬件、院內平臺、醫藥電商平臺、醫療新媒體。當前具有代表性並經常被業內人士提及的產品大致如下:丁香園、MedSci、杏樹林、杏仁醫生、春雨醫生、微醫、就醫160、醫聯、平安好醫生、糖醫生、醫學界、影達科技。

千帆競發,“高潮”叠起

融資的盛況下,同樣意味著競爭的白熱化即將或者說已經到來,混戰四起中,巨頭們鋪了一張“天羅地網”。筆者選取了一段時間內的熱點話題,

事件一:平安好醫生&微問診競爭事件

事件回顧:近日,一篇《誰動了我的關鍵詞》在成都創業圈廣泛傳播,而事件的兩位主角正是我們現在正熱鬧的移動醫療圈,其中一位還是行業內比較知名的企業——平安好醫生。筆者通過文章以及另一方主角——微問診的官方微博處了解到,平安好醫生“杠上”微問診主要是因為“關鍵詞”。微問診一方通過官方微博向平安好醫生發表聲明,大概意思就是:兄弟,你在百度推廣上買斷了“微問診”這一關鍵詞,使得用戶下載微問診的時候跳轉的下載鏈接卻是平安好醫生,攔截了微問診的用戶資源,這對於還在成長期的微問診是十分不利的,大家都是一個圈子混的,都文明禮貌一點,維持這個圈子的健康發展。

眾所周知,平安好醫生自上線以來,一路高歌猛進,在移動醫療圈占穩了一塊根據地,並在平安集團雄厚的財力支撐以及平安保險、平安銀行不斷引流眾多用戶的優勢下,有繼續發展壯大的趨勢,而微問診,在行業內知名度較低,整體發展狀況較平安好醫生不利,如果平安好醫生真的買斷“微問診”這一關鍵詞,那對於微問診而言無疑更為不利。平安好醫生為什麽會選擇微問診作為競爭對象,這便值得深思分析一番。筆者通過從二者的產品功能、成立時間、相似處、不同處等進行了對比。

通過上面簡短的對比,非常有意思的是,二者的共同處自建醫生團隊,7×24實時問診,這兩大方式在目前的移動醫療界還不普及,尤其是幾乎很少有企業會選擇自建醫生團隊來提供線上服務,更多的是簽約醫生入駐平臺,醫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為用戶提供健康服務,而自建醫生團隊又是保障實現7×24實時問診服務的有力前提。平安好醫生與微問診主打宣傳點的重合,那麽有了平安好醫生買“微問診”關鍵詞也就不足為奇了。

近年來,作為互聯網創業的一個較大的風口,互聯網+醫療創業項目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相似的產品有很多。面對競爭壓力,很多企業都在搶占市場上狠下了一番功夫。線上引流是一個主要獲取用戶資源的方式,而借助搜索引擎的關鍵詞搜索來對企業的產品進行推廣是業界一種常見的推廣形式。不過因為關鍵詞中缺乏的規範性界定和管理,這種推廣方式一直存在著很多的爭議。筆者通過安卓手機百度搜索引擎,搜索了春雨醫生,無獨有偶,出現在第一條的仍是平安好醫生的下載鏈接。這種做法類似阿里巴巴集團崛起的早期,他們幾乎買斷了百度搜索引擎。無論你在百度上輸入什麽,阿里巴巴總會第一個出現的條目。通過上面簡短的對比,非常有意思的是,二者的共同處自建醫生團隊,7×24實時問診,這兩大方式在目前的移動醫療界還不普及,尤其是幾乎很少有企業會選擇自建醫生團隊來提供線上服務,更多的是簽約醫生入駐平臺,醫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為用戶提供健康服務,而自建醫生團隊又是保障實現7×24實時問診服務的有力前提。平安好醫生與微問診主打宣傳點的重合,那麽有了平安好醫生買“微問診”關鍵詞也就不足為奇了。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平安好醫生對春雨醫生和微問診關鍵詞的買斷,本身說明了市場競爭的白熱化,以及同質化產品之間競爭的慘烈。

事件二:醫聯、杏樹林成功大額融資,珍立拍如此看

事件回顧:醫聯、杏樹林成功大額融資。2015年下半年,醫聯獲由騰訊領投,雲鋒基金跟投的4000萬美元B輪融資,醫聯成立僅一年,目前在全國範圍內有近200人團隊。三個月後,同樣是醫生輔助工具的杏樹林於2016年1月完成了金額為3200萬美元,由天誠實業領投、開物資本跟投的C輪融資。

融資成本的醫聯和杏樹林當然是皆大歡喜,這意味著它們在2016年的激勵競爭甚至是清理門戶中握有了一成都上成功存活下來的籌碼。但對於競爭對手來說,形勢也許就變得不太樂觀。首先,在用戶總量較為穩定的情況下,誰成功融資、誰融資多勢必能夠占據優勢地位,並利用融資去獲取更多的用戶,此消彼長,這意味著沒有融到資的企業勢必越來越處於不利地位。對於定位於幫助醫生在移動端快速記錄病歷,打造一款“工具+平臺+渠道”的一站式醫生門戶平臺的珍立拍而言,這個剛剛過去的冬天似乎不是那麽溫暖,融資的曲折也勢必會影響到隨之而來的移動醫療分化大戰。在這種較為不利的情況下,珍立拍掌舵人DR.2發表了《為什麽我並不care醫聯杏仁醫生和杏樹林的大額融資?》,在文章DR.2表明了自身對於融資的看法。DR.2的主要看法有三:

第一, 移動醫療已經進入了決戰的時候而不是下半場,該行業在TOP 5以下公司的成長機會基本上關閉了,小型醫生工具或社區基本沒有存活的空間,現在是到了產業並購、破產重組和扭轉基金登場的時候了。

第二, 不斷融資擴張的平臺,在實際路徑抉擇中,密集覆蓋當達到某個臨界點的時候,會出現推廣的成本越高,推廣的效率越低,因為這是“小眾圈層”的防禦理論在起作用,後面再獲得客戶的成本會可能會比原來大數倍,甚至十倍,由此會帶來整個人力資源、成本績效,尤其大規模團隊的尾大不掉的問題。

第三, 過度融資意味著過度燒錢,而過度燒錢之後過度路徑依賴,他們都想把別人擠死,覆蓋死,然後出現“剩者為王”這種情況。

事件三:移動醫療領域——BAT三巨頭不會放棄的大蛋糕

BAT布局移動醫療市場早在2014年便顯露端倪,在2015年以阿里、騰迅、百度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大舉攻占移動醫療市場,投資明星企業,同時自身也著手打造移動醫療APP。

BAT中的騰迅一直以來投資的醫療健康企業非常多,除了大量的和政府、城市相關的戰略投資,在互聯網醫療方面從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騰迅相繼投資了丁香園、掛號網、卓健和醫聯。投資總金額達到了近2.5億美元。

從騰訊的投資動作來看,分別是在互聯網醫療最熱火的時候、互聯網+醫療的熱潮中慢慢冷靜的時候,縱觀騰訊的四筆投資,可以清晰地看出騰訊的布局,掛號網代表著線上看病的場景、丁香園代表著醫生學術交流的場景、醫聯代表著醫生社交的場景、卓健代表著醫院互聯網化的場景。在這四條主線之外,騰訊還有一個自己孵化的產品:糖大夫。通過糖大夫,騰訊直接切入了慢病管理、保險領域,而中間的重要紐帶就是丁香園。在宏觀層面,騰訊逐步完成了地方政府、醫院、醫生到患者的布局,而在中觀層面,騰訊對細分病種的布局算是剛剛開始。不管互聯網醫療如何快速發展,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醫療健康這個大戰場,騰訊一定不會缺席。

那麽百度又是如何布局的呢。百度在醫療產業的投入較為保守,大部分動作集中在其自身的雲健康平臺以及雲健康硬件等方面。2013年,“百度健康”上線,2014年,百度開放其百度大數據引擎,開始接入各行各業的信息系統,利用大數據工廠和百度大腦進行數據加工整理;另一方面,通過移動醫療健康平臺和智能穿戴設備記錄人們的健康數據。2014年10月,百度推出醫生在線咨詢服務。

2015年,百度在醫療上的動作就變得積極。為更好地形成線上線下閉環,先是與國內醫療領域的權威機構301醫院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搭建移動互聯網醫療線上平臺;隨後,百度推出“百度醫生”App,做為連接點,連接病人與醫療服務;2月,百度戰略投資醫護網,將百度的醫療服務拓展延伸至線下。

阿里巴巴圍繞移動支付開展合作,打造在線醫療平臺和醫藥電商平臺生態圈,從醫藥電商切入市場,先後投資了尋醫問藥網、華康全景網等醫療平臺。去年年初阿里又收購了中信21世紀,更名為阿里健康之後推出了支付寶“未來醫院”計劃。支付寶將對醫療機構開放自己的平臺能力,包括賬戶體系、移動平臺、支付及金融解決方案、雲計算能力、大數據平臺等,以幫助醫院建立移動醫療服務體系,此外,阿里健康的“處方電子化”平臺已經在北京、河北、杭州試運行。

不管互聯網醫療如何快速發展,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醫療健康這個大戰場,BAT一定不會缺席。

2016,移動醫療“洗牌”之年?

行業中關於2016移動醫療的發展趨勢已經不乏各種“大拿”撰文分析,無論怎樣比喻這一年的競爭態勢與發展,移動醫療市場當前已呈現出如下特點:

1)移動醫療公司的業務體量越來越大,產品用戶數也越來越多。

2)移動醫療行業的業務越來越交叉,產品越來越呈現平臺化,現有公司已經如雪球般開始越滾越大,因此留給初創公司成為平臺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

3)行業開始了收購整合,並購基金開始進行投融資和資本布局,行業內的公司已經逐步開始上市和上市計劃。

4)大體量企業融資額越來越大,初創小團隊融資越來越艱難,中間的團隊還有融資機會,因為還有一些後來進入的投資人想要“賭”一回。

移動醫療已經開始顯露並購整合的趨勢,僅兩年內獲得資本支持的企業本身已經掌握了更多的優質資源,也許移動醫療企業的上市已經不遠了。

從目前發展趨勢來看,2016年可以謂之為移動醫療的洗牌之年。優質項目與企業將會獲得資本的親睞進一步搶占市場與用戶資源,然而,在今年下半年同樣會有一批匆忙入局的,在技術、運營和對醫療方面存在短板的公司因無法融資而淘汰出局,正如前兩年熱鬧的打車軟件大戰以及美食APP大戰一樣,留下來的不是親爹財大氣粗的就是本身產品足夠接“地氣”,明確地洞察到市場生存法則。宏觀來看,獨角獸俱樂部的公司都不會倒閉,最多是掉隊而被合並;中型的創業公司有幾百名員工、幾十萬醫生或幾百萬用戶,在某些領域內多少有些積累,一時融資不利也不會直接倒閉,而是成為收購對象。剩下的大批沒有大體量真實用戶和鮮明醫學特性的項目倒閉,這就整個行業而言意味的適者生存與新陳代謝。未來,移動醫療領域肯定會出現幾家獨大的趨勢,但會比其他行業的格局更大一些,因為醫療有一定的專業性和複雜性,一般不會出現BAT三家獨大的情況,可能會在不同的細分領域出現幾家巨頭,而非整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