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摩根大通:2015並購交易創歷史新高 中企漸成“主力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8512.html

摩根大通:2015並購交易創歷史新高 中企漸成“主力軍”

一財網 周艾琳 2016-02-05 12:30:00

2015年可謂是全球並購交易蓬勃發展的一年,這一勢頭也料將在2016年持續。

近期,摩根大通發布《2016全球並購前景展望》(下文稱“報告”)顯示,2015年並購交易創下歷史新高。截至2015年第四季度,全球交易金額已達5萬億美元。而在有史以來20宗最大規模交易中,在2015年簽訂的就有5宗,包括輝瑞(Pfizer Inc.)斥資1600億美元收購艾爾建(Allergan Plc),以及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 SA/NV)投入1170億美元收購南非米勒啤酒集團(SABMiller Plc)。

值得註意的是,2015年全球資本市場動蕩不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更是測得——美股去年波動率創下1929年以來的最高值,然而全球並購交易卻仍蓬勃發展,原因何在?

偉凱律師事務所(White & Case LLP)大中華負責公司並購的合夥人張釗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就一般趨勢而言,資本市場不好,並購反而會活躍;此外,當前企業現金充沛,不能無所作為,要長線布局。如北美經濟形勢尚可,在資本市場動蕩的背景下對外擴展市場和渠道,對公司的發展有利;同時,中企發起的並購案激增,其希望通過“走出去”來增配或配置美元資產,資產配置多元化有益於分散風險。

(圖說:2015年並購交易創下歷史新高)

2015並購交易創歷史新高

眾多從事並購業務的律師都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2015年並購業務明顯激增,無論是跨國公司在中國進行的並購,還是中企主動發起的並購,都呈現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勢頭。

回顧2015年,全球並購額上升38%至5萬億美元。報告指出,之所以出現如此高的並購交易額,主要因為出現了69宗估值高於100億美元的交易;同時,跨境活動全年都十分盛行交易額創下2007年來最高值,其中醫療、電信、TMT以及消費零售行業主導了2015年的並購市場,醫療保健並購案比其在2007年的交易額高出了200%有余;此外,企業坐擁大量現金也是並購的動力,全球現金儲量已逾6萬億美元。

(圖說:2015年跨境並購交易額顯著上升)

私募股權基金在並購中也扮演了一定作用。“例如,科技公司建立自己的私募股權基金,基金在前期尋覓並購目標企業,投資和業務有關的領域,成功了再由公司發起並購。由此促進了公司自身發展,也推動了一系列小公司或基金。”張釗告訴記者。

最新的一例便出現在2月3日,安佰深私募股權投資集團管理的基金宣布退出Tommy Hilfiger中國(美國休閑時裝品牌),轉而由在紐交所上市的全球最大服裝企業PVH公司收購Tommy Hilfiger中國55%的股權。該交易總價在扣除約1億美元現金後約1.72億美元,預計將在2016年第二季度初完成,這也料讓PVH公司的2016年非公認會計準則下盈利略有增值。

報告還指出,金融機構是另一個可能會在2016年迎來交易活動增長的行業板塊,因為小型銀行面臨著日益複雜的監管及合規環境。2013年美國銀行家協會(ABA)的調查發現,大多數小銀行往往只有一個合規官負責了解和執行最新的監管規定。而此後ABA於2015年的報告中稱,如“雪崩”(avalanche)的監管壓力已經體現,甚至是一些來自強勁、健康的大行銀行家表示,“已經準備賣掉一些業務,因為監管負擔已經太難管理了。”盡管如此,更多來自銀行業的轉型兼並仍可能會受到監管門檻的抑制。

此外,前幾年,包括石油天然氣以及采礦業在內的大宗商品相關行業是並購交易主力軍,但其在2015年交易量中代表性不足。不過,這一趨勢或將被逆轉。

“由於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必然導致整合,因此可以預計未來交易活動會有所回升。去年通過發行債券和股票逃過預期整合、指望今年春天油價上漲的那些企業,正在面臨越來越多的不利因素,包括溫暖的天氣以及與供給綁定的不利因素。持續疲軟的大宗商品價格可能會切斷這些企業進入債務和股票市場的通道,轉而迫使其進行合並,抱團取暖。” 報告指出。

中企漸成並購“主力軍”

不可忽視的是,並購交易方在2015年出現了趨勢性的變化——盡管過去西方企業一直將亞洲視為收購的對象地區,但當前從中國到泰國,各行各業的企業幾乎一致把自己視為凈買家。

最新案例也層出不窮。首先是海爾於今年1月以54億美元並購GE家電業務;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也於2月3日宣布,願以約4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瑞士農業化學和種子公司先正達;而也就是在2月4日,《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稱,北京控股有望完成從私募股權投資公司EQT手中以約18億歐元收購德國垃圾焚燒發電廠運營商的交易。在中國企業海外並購走入新常態的背景下,該類並購案似乎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引發國內市場躁動。

而這一情況似乎在整個亞洲地區都蔓延開來。根據Dealogic的統計,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亞太區的並購交易量已經增長了60%,幾乎與歐洲、中東和非洲(EMEA)這一重要指標市場的表現並駕齊驅。

作為眾多由中企發起的並購案的親身參與者,張釗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過去眾多律所協助跨國公司在中國進行並購的項目比較多,而從過去幾年(尤其是2015年)的業務量看,業務比例明顯發生變化,律所代表國內企業在國際上進行並購的案例激增。前幾年,更多的案例是國企在海外對資源類企業實施並購,而近兩年來,金融、科技、醫療等領域的並購案也屢見不鮮。

張釗認為,未來有四大趨勢已勢不可擋。首先,中企業並購數量將越來越多、覆蓋範圍越來越廣、交易金額越來越大。“這是積極跡象,說明中國公司對自身更有信心,且積累了更多的經驗,相較過去更為成熟。”

其二,國內大型中企在並購前期皆非常願意和顧問團隊合作,做長線戰略性布局,並非全如外界所述那般急功近利。

報告也同樣提及,“亞洲領導者通常會以高度戰略性的長期思維來看待自己的投資決策,因此會在西方企業中繼續尋找新的增長點,發現增值產品和服務,以滿足本地區中產階級興起所產生的需求。很多受訪者都將通過並購實現擴張視為未來五年發展戰略的關鍵所在。”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國內審批門檻和環境更加友善,政府(商務部)鼓勵力度加大。

最後,隨著並購交易額越來越大,中企需要更為註意國外的法律及政府審批的要求(如反壟斷審查及國家安全審查等),“大型國際並購案因未獲得反壟斷批準而不能順利完成的案例也很多。”張釗稱。

需要註意的是,亞洲地區的這些交易的財務目標可能會因地區不同而有所不同。報告指出,例如,日本企業為了避開持續停滯的日本市場而展開對高增長市場的激烈爭奪,中國的交易活動則有一部分是為了迎合這個國家消費者不斷增長的財富和需求。

編輯:聶偉柱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9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