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東源華僑民居概述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vzmn.html

一、東源地理環境 

民居研究包括了民居以及由此延伸的地理環境。

東源坐落於魁山之下、蒜溪之旁。與福清新厝鎮交界。魁山之中有一澗,號“東澗”,全村人飲水皆出於此,那時就有“東澗淙淙,源遠流長”之說,故取村名為“東源”。東源又名“東門”,東源地處福泉古驛道之上,位於東邊,是福清入莆之門戶,過去祠堂有牌匾曰“天之樞紐,地之經緯”,足見地理位置之重要,故名“東門”。

東源華僑民居聚居處所可追溯至明代,當時一世祖天生公據說由福清新厝鎮江兜遷至東源,而實際上都源自於涵江中沁之姚氏。若再由此上溯,可至浙江省吳興郡(今浙江湖州)。唐時姚氏始祖孟瑜公曾官拜參軍之職,遷至浙江韶溪。明萬歷年間,被欽賜進士出身的天明公又遷至涵江中沁。天生公與天明公為昆仲。韶溪者,苕溪也。苕溪,在浙江之北,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因沿岸盛長蘆葦,進入秋天,蘆花飄散水上如飛雪。當地人稱蘆花為"苕",故名苕溪。苕溪有東苕溪、西苕溪。東西苕溪於湖州城東匯合,註入太湖。故東源姚氏郡望為“吳興郡”,稱“韶溪堂”。 

在閩中,古榕往往於立村之時栽植,它見證了古村所經歷的風雨滄桑。東源村頭原有一古榕,可惜於1990年代自然枯死。其栽種時間與現存的古秋楓樹相當,大約四百余年。由此推算得知,東源建村應不遲於十七世紀初葉,明萬歷年間,這與族譜記載的時間基本一致。關於當時中國歷史之進程可參閱歷史學家黃仁宇所著的《萬歷十五年》。 古人非常註重營建宅居,認為與其家族或個人興衰關系重大。故在建村選址時“相形取勝”,即通過對附近的山川地形、地貌地理等自然環境進行觀察認真比較,選用優勝之地。風水學認為,後面有靠,前面開敞,即是“內乘生氣,外接堂氣”。東源村北有魁山,西有蒜溪,這就叫做“後有靠,前有照”,形成“陰抱陽”的風水佳局。背山可抵冬季寒流,面水可迎夏季涼風。因此,東源建村基本上按風水學的選擇進行選址和布局。

東源坐北朝西,村落沿蒜溪北岸依次向魁山延伸鋪展,形成北高西低之格局。但是民居建築大都坐北向南,這是考慮了陽光、風向、水源和地質等的諸多因素。蒜溪源出福清市東張,蜿蜒曲折在村前流過,最後註入興化灣。1960年代,政府於上遊攔截,築一水壩,是為“東方紅水庫”。這是“近水”。魁山則是東源村遙相遠望的大帽山之余脈。魁山高不過兩百米,其頂巨石壘壘,旁有“草地公追子”的神話,又有直通海底溶洞的傳說。“魁山蒜水”現已成為東源村的標誌。這是“近山”。蒜溪延岸地勢平坦,而且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理想的耕作之地,非常適宜水稻種作。而魁山腳下森林密布,開墾以後又非常容易種植龍眼、枇杷等果樹。這是“近田”。

除了相形取勝的原則外,還要考慮到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因素。東源距江口鎮四、五千米,東、西、北皆山,只有向南較為平坦。向東與福清市新厝鎮交界,這里山勢較低,再向前就是浩瀚無際的興化灣。千年古驛道在此翻越,是通向江口鎮墟市的唯一通道,故東源有“入莆第一村”之稱。向北與福清市東張鎮交界,向西則與現涵江區秋蘆鎮交界,向北或向西皆群山綿延,道路崎嶇,行走艱難。東源村選取古驛道之上,這是考慮到“近交通”。

有意思的是,東源自古多和平,歷史上政府對於東源的管理一直很薄弱。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曾經有匪騷擾,但是,太平軍不曾到過這里,抗戰的烽火也不曾燒過這里。只有解放戰爭後期,一些不知就里的村民被組織為“反共救國軍”,後被人民解放軍剿滅外,可以說,東源村幾近於陶淵明筆下之桃花源,這在近代之中國也算是一個奇跡了。

二、東源華僑民居形制特點

東源華僑民居布局看似沒有規則,其實是圍繞一個中心,采取類放射式的布局。這個中心就是位於村中心地帶的宮廟建築群。原有的宮廟已於“文革”中被毀,現存的宮廟建築群系1980年代重建。宮廟建築群前有戲臺,有廣場即“埕”。埕的面積約2000平米。古榕和古秋楓樹都屹立在埕的西邊。

早先東源民居大多為夯土墻,一層,其中有閣樓,光線差,居住條件不好。但是也有建造得規模宏大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厝是“宅里”,大約建於1850年。宅里是兩座七間廂對應,以兩邊護厝相接,分上廳和下廳,形成上埕和下埕。最繁盛時這里住過13戶人家。後來的東源華僑民居建造者幾乎都從這里走出去。追因溯源,“宅里”最終成為東源“古富”的代名詞。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從東源走向南洋的鄉親,在事業有成之後,紛紛回國建造大厝,以改善居住條件。總計當時建造的房屋有30余座。而那時全村戶數不過50余戶,這意味著建房戶數超過60%。東源以姚、盧兩大姓為主,兼以其他姓氏。東源華僑民居建築始於1915年,終於1940年,前後歷時25年。東源第一座華僑民居是姚為祺故居,其次便是姚裕寶姚裕成昆仲大厝。以時間為界,1930年以前的華僑民居以傳統民居為主,1930年以後加入了明顯的西洋元素。如此,遂形成了兩種建造形式,一是非常傳統的民居,一是中西合璧的民居。非常傳統的民居以姚豐隆大厝為代表,中西合璧的民居以文德樓為代表。

姚豐隆大厝,俗稱“百廿間”,建造於1926年,系由姚豐隆及其昆仲所建。姚豐隆大厝由兩座五廂房一前一後排列,兩邊加雙層護厝,一直延續至下間三廂房雙層。整座大厝呈左右對稱的三合院一個、四合院一個組合。氣勢雄偉,蔚為壯觀。大厝內所有門窗上幾乎都配上固定的對聯,把古詩和書法欣賞融為一體。在木雕中的廊檐、廳堂、門窗、神龕,石雕中的碼面、枕石、柱礎、天井、石窗以及磚雕、彩繪等裝飾,內涵十分豐富,文化底蘊相當豐厚。

文德樓,始建於1932年,系姚文德及其昆仲所建。樓房采取中西合璧的建築形式,獨具異國情調,具有濃厚的西方色彩;造型既新奇浪漫又莊嚴雄偉、既清新淡雅又新穎別致。文德樓共二層,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住宅。二層有攢尖亭子,三層有一對攢尖亭子,錯落有致,相映成趣。主人喜好精美裝飾和雕刻。裝飾和雕花的紋樣卻多采用中國民間文化元素,註重所有窗檐門檐的裝飾,更顯建築的莊重典雅。其走廊迂回相連,雕花的圍檐、圍欄和扶梯精美別致,乍看是民族風格,細看卻又隱約透著西洋之風。

姚萬豐大厝,俗稱“五哥六角亭”,始建於1926年,系姚萬豐姚友諒昆仲所建。姚萬豐大厝又是另一個典型,其建築格局是非常傳統的五間廂加兩邊護厝,再延續至下間三廂房雙層。然而,主人卻別出心裁地在大厝下樓房的南側兩端,分別興建了西洋樓式亭子,並高出旁邊的三間廂房,成為一對顯眼的六角亭。其亭頂的大陽臺用青綠色葫蘆瓷鬥圍成護欄,華麗精美。 

這三座民居現在都成為東源華僑民居的標誌性建築。

除此之外,在村南又有堞樓一座,始建於1935年,主持建造者姚文瑞。由於東源位於莆田最北部,與福清新厝鎮交界,歷史上政府管理一直薄弱,故匪患不斷。為自衛計,東源很早的時候就在村北建有一處堞垛,該堞垛已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被毀。當眾多華僑大興土木後,防衛工作被提上議事日程。於是姚文瑞親赴印尼募捐,建造堞樓。現存的堞樓位於村南最高處,共有兩層,屬鋼筋混凝土結構,頂樓有圍欄,二層四個角落皆有窗,有正方形槍眼數個。除窗戶因年久毀壞外,基本上保存完好,現在仍然掩映於龍眼密林中。

在村中又有真耶穌教堂一座,始建於1940年,由姚孔譽主持建造。真耶穌教會於1900年在美國發起,後傳入中國。真耶穌教會強調信獨一真神,反對三位一體教義。真耶穌教會不同於基督教,東源人信奉真耶穌教會為數極少。現存的真耶穌教堂共有兩層,西洋風格,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外磚墻,方柱及圍欄扶手皆水磨。二層樓板及樓梯皆木構。原有圍墻,圍墻上豎鐵柵欄,院內有井一口,後被毀,現僅殘存東面一段圍墻。真耶穌教堂據說在福建僅存8座,東源即是其中一座。

三、東源華僑創業史略 

建築是一部重要的史書,它很客觀,很忠實地承載著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它既是生活發展的鏡子,又是民族文化的結晶。

東源最早到達南洋的是姚為祺。姚為祺(字學蠡,1872-1929),一名壽美。他於1892年赴馬來亞吉隆坡。先出賣勞力謀生,三年後到一家機器公司學習裝配,同時學習修車技術。1899年,他離開機器公司,獨自開設福隆興自行車修理鋪。不久,他取得英國名牌自行車的代理權,銷售自行車。姚為祺在經營車業的同時,又進軍經營橡膠園,僅僅幾年中,他就擁有橡膠園200多英畝。當時,橡膠樹在馬來亞還處於試種階段,而他就看出了它的前景,這實在是目光如炬。姚為祺事業有成後,一方面捐資支持家鄉公益事業建設,一方面提攜鄉親至南洋創業。由於他帶好了頭,家鄉人包括福清新厝江兜王氏在馬來亞、印尼、新加坡等地經營自行車業以至汽車業的不斷增加。到20世紀30年代,終於形成“興化幫”,各種車業應有盡有,規模較大的車商超過了五千家。經營種類繁多:汽車公司、摩多公司、公共巴士公司、羅厘運輸公司、汽車零件制造廠、複新汽車輪胎公司等,與車業有關的各種行業也應有盡有。除了原有的各個國家、地區外,經營範圍又擴張至了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單就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國,“車商公會”等的組織就達30個以上。以至於福、莆、仙人在南洋的車業占了絕對的優勢地位。因此,姚為祺被譽為“腳車業始祖”。

而姚為祺的侄兒姚金榜(1889-1960),於民國初年赴馬來亞吉隆坡,先隨其叔姚為祺,後自立門戶經營,再創立中和有限公司。中和有限公司從石油、橡膠業務,拓展至銀行業,生意蒸蒸日上,姚金榜遂成為福莆仙華僑中的首富,書寫了一部商業傳奇。從1930年代至1940年代,姚金榜的聲望如日中天。1934年,姚金榜參與創建吉隆坡雪隆興安會館,遂成為馬來亞著名僑領,其實力和地位與1980年代名震東南亞的福清林紹良相當。

在這個創業的過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萬豐隆有限公司。萬豐隆公司於1920年代由姚萬豐和姚豐隆所創建。姚萬豐和姚豐隆皆出自宅里大厝,他們各取自己名字為公司命名,這就是“萬豐隆”公司的由來。姚豐隆(1874-1956),一名禹,因排行十三,又名“禹十三”。姚萬豐(1884-1946),一名玉,因排行十八,又名“玉十八”。他們於民國初年到達印度尼西亞望加錫,從經營自行車修理鋪開始,發展到創立萬豐隆公司。

與此同時,福清新厝江兜的王祿梓也在新加坡成立“萬豐隆”公司。現在尚不清楚為什麽王氏為什麽要取與姚氏相同的公司名字。但是有一點值得關註,江兜王氏與東源姚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東源姚氏一族的郡望是“吳興郡”“韶溪堂”,而福清新厝江兜的王氏一族的郡望也竟然是“吳興郡”“韶溪堂”。據說姚氏先祖入莆後曾居住於新厝江兜,後因官場事發全家被抄,而三個僕人幸免於難,各取“一”字相連,遂為“王”姓,但仍以“吳興郡”“韶溪堂”為郡望。這樣看來,王氏取與姚氏相同的公司名字,或許是為了標明同理連枝也未可知。

東源華僑大多集中於印度尼西亞的望加錫。萬豐隆公司成立後,業務不斷擴張,姚萬豐姚豐隆於是就吸引其他堂兄弟加入公司,後來總計有十二個股東,屬於典型的家族企業。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是萬豐隆最美好的時代。堂兄弟們齊心協力,眾誌成城。公司的業務從自行車修理、零配件及整車銷售,拓展至汽車、汽油生意,最後竟然從事匯兌業務,一派欣欣向榮。萬豐隆公司以車業為主。他們購買汽車,組成車隊,將日用品運至山區銷售,然後換回土特產運回望加錫再銷售。於是生意極為興旺,到二十年代末,公司不斷發展,延伸至泗水、椰加達諸地。由於萬豐隆公司財力雄厚,凡股東欲建房者,皆由公司出資按股份大小撥款。於是,東源華僑民居開始出現。公司每年都分紅,並且在每年春節前,公司給每個股東在老家堅守的親人每家匯去兩百元國幣,而那時一元可以買到十三斤豬肉。

萬豐隆對於其他股東願意獨自出去經營的,一律由公司出資。於是股東們開始逐漸分拆出去獨自經營。萬豐隆最終只留下姚豐隆一個家族繼續維持,直到1960年代。姚萬豐後來也分拆出去,成立了萬豐公司,並將公司遷至泗水。姚友諒(1906-1956)則創立大名鼎鼎的“南洋汽車有限公司”。至今許多鄉親到望加錫後,都要到“南洋”去看看。有人說,沒有到“南洋”,就等於沒有到南洋。其他股東分拆出去以後,成立的公司取名時只在中間改一個字,前後兩個字則保持不變,比如“萬裕隆”、“萬瑞隆”等。東源華僑與萬豐隆公司淵源深厚,因此許多鄉親也喜歡在公司前冠名一個以“萬”開頭的公司,一是表明與萬豐隆之關系,一是估計因為萬豐隆聲名卓著,他們準備竭力仿效的緣故。除了上述的幾位僑領外,東源還有一些華僑也相當出色,比如姚裕寶姚裕成昆仲、黃金榜、郭厝利、姚豐以及盧善美等等,可惜目前他們現存的資料尚未收集齊全,因此未能做進一步的概述。

東源華僑在家鄉建造大量的房屋以後,也在家鄉做了大量的公益事業。比如姚為祺公子姚瑞漢建造祠堂、贈送農具。萬豐隆股東姚文霖、姚文瑞、姚順興辦韶源小學,這是當時全縣第一所的農村小學。1950年姚順倡議集資興辦莆田平民醫院,並擔任第一任董事長。姚豐隆嫡孫姚子興更是捐資莆田市醫院、莆田縣醫院和莆田平民醫院。他們心系故園,深受公眾好評。東源華僑的後裔現在依然遍布印度尼西亞各地,但仍以望加錫最多,估計有四五千人之眾,大大超過了在家鄉的原住民。他們當中大部分人依然堅守祖業,勤奮工作,謹慎經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2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