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他們為什麽去倫敦買豪宅?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4665

2015年底,中國首富王健林斥資8000萬英鎊,在英國倫敦素有“皇家街道”之稱的肯辛頓宮花園大街,購置了一幢帶有10間臥室的豪宅,光印花稅就交了950萬英鎊,創下英國歷史上最多一筆房產交易稅紀錄。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王健林和布隆伯格只是倫敦高端房地產市場上諸多豪邁金主之一。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倫敦一直是各路富豪“必爭之地”,無論是阿拉伯酋長、俄羅斯寡頭,還是非洲巨富、東方顯貴,似乎都以擁有一幢“倫敦的房子”作為身份的象征。尤其近十年來,倫敦一再刷新單位面積售價的世界紀錄,毫無爭議地成為世界豪宅市場的“頭牌”。

一不小心,中國人又讓世界刮目了一回。2015年底,中國首富王健林斥資8000萬英鎊,在英國倫敦素有“皇家街道”之稱的肯辛頓宮花園大街,購置了一幢帶有10間臥室的豪宅,光印花稅就交了950萬英鎊,創下英國歷史上最多一筆房產交易稅紀錄。

他的未來鄰居就是街盡頭肯辛頓宮內的英國劍橋公爵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其他鄰居也非富即貴,最出名的當屬住在隔壁的切爾西足球俱樂部老板、俄羅斯首富阿布拉莫維奇。

年中,另一個億萬富翁也在倫敦購置了房產,他是美國紐約前任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他在另一著名高檔住宅區切爾西購置了一幢價值1700萬英鎊面朝泰晤士河的豪宅。而此前,他已在騎士橋購買了一幢價值2000萬英鎊的豪宅。

“頭牌”還將領銜10年

王健林和布隆伯格只是倫敦高端房地產市場上諸多豪邁金主之一。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倫敦一直是各路富豪“必爭之地”,無論是阿拉伯酋長、俄羅斯寡頭,還是非洲巨富、東方顯貴,似乎都以擁有一幢“倫敦的房子”作為身份的象征。尤其近十年來,倫敦一再刷新單位面積售價的世界紀錄,毫無爭議地成為世界豪宅市場的“頭牌”。

著名房地產咨詢公司萊坊最新調查報告顯示,2009年,倫敦售出200萬到500萬英鎊的豪宅共2147處,落後於香港,與紐約持平;如今,倫敦售出同一價位區間的豪宅數量是香港、新加坡和悉尼的3倍,是曼哈頓的兩倍;2014年,倫敦售出500萬英鎊以上的豪宅共1638處,曼哈頓為796處,悉尼253處,洛杉磯僅為21處。

從價格來講,倫敦也是一路領跑。過去10年里,倫敦中西區豪宅增值了138%;香港屈居第二,漲幅為93%;紐約為78%,新加坡為69%。

報告稱,倫敦在國際高端房地產市場的統治地位,10年內都不會動搖。

歐債危機中的“孤島”

倫敦房價飆漲多年,完全無視世界經濟的頹弱走勢。但是王健林、布隆伯格們依然趨之若鶩,他們都是投資界的翹楚,自然不會只為了顯擺而一擲千金,背後自有一番精打細算。

眾所周知,置業的三大要義是“位置!位置!位置!”而倫敦之於世界版圖的“位置”,正是投資者眼中無與倫比的“黃金地段”。

從大里看,它位於亞洲新興市場和美國成熟市場的中間站,是國際熱錢天然的落腳點。“日不落帝國”在世界各地留下的歷史人脈,一早為其贏得了國際金融中心的江湖地位。直至今日,其完備的法律法規、卓越的專業服務、靈活的雇傭制度、優秀的教育資源,依然確保倫敦是首屈一指的營商之地。有生意便有人氣,而人氣就是房地產市場的動力。萊坊的報告顯示,2009年到2014年間,倫敦金融、保險、IT和電信業就業人數,從128萬上升到156萬;相形之下,紐約同領域就業人數為110萬,香港為80萬。

從小里講,倫敦的“根據地”是歐洲。一方面,它毗鄰歐洲腹地,與各國有著密切聯系,是眾多海外公司的歐洲總部;另一方面,它與之一海相隔,保持一份地域和心理上的獨立,得以避開這塊“最複雜大陸”上的種種紛擾。這位資本市場上的“老大哥”,自帶一份歷經歲月洗禮的成熟與理性。當年,它“背信棄義”堅決不加入歐元區,不知得罪了多少歐洲小夥伴,如今卻因這份難得的清醒,成為歐債危機中一片相對安穩的“孤島”。於是,各國富豪紛至沓來,為自己無處安放的財富尋找一處避風港,無意中成就了這里豪宅市場的繁榮。

隱秘的“避稅天堂”

久經考驗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是倫敦面上的榮耀,其實它還有一個隱秘的“優勢”——“避稅天堂”。倫敦每年出售豪宅無數,實名登記的業主卻沒幾個,大多以公司名義購買,註冊地多在耳熟能詳的免稅地區。當年香港富豪劉鑾雄就是通過一家離岸公司,斥資3300萬英鎊在伊頓廣場購入一幢6層豪宅,成為進駐倫敦豪宅市場的中國第一人。

很多人不知道,全球免稅區離岸體系中的最大“玩家”不是瑞士或開曼群島,而是英國。以英國本土為中心,有一張覆蓋全球的“免稅網”:核心區域包括英國皇家屬地,如澤西島、根西島和馬恩島等;外圍是英國的14塊海外屬地,如開曼群島、維京群島和百慕大等;再往外延伸,是英聯邦國家和昔日殖民地,如中國香港。它們與英國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大量資金不斷流入倫敦。

根據英國法律,持有房產,尤其是因所有權轉讓而產生資金收益時,需繳納各種稅,但離岸公司持有的房產往往可以免稅。一些買家甚至通過這一手段規避遺產稅。外國投資者除不必繳納英國稅收外,還有機會躲避來自本國稅務部門或司法部門的追查。

以離岸公司的名義暗度陳倉,是倫敦豪宅市場上公開的秘密。由於無繳稅之憂,房價被一再哄擡。當大多數房地產市場依然萎靡之時,倫敦這邊一再“自嗨”,著實是一道奇特的風景。

“城市里的莊園”

僅靠“自嗨”,撐不起十多年的繁榮。正所謂“房子好,才是真的好”,倫敦的房子能擊敗紐約、香港引領世界豪宅市場,自有其獨具一格的“頭牌”風範。

首先是大。不大怎稱得上“豪”呢?在紐約,面積超過1萬平方英尺的就算“特大住宅”了,再大就得去農村;在彈丸之地的香港,超過5000平方英尺的房子基本絕跡。而在倫敦,2萬平方英尺才是“超級豪宅”的起步門檻,這樣的房子在市中心超過1000座。2012年掛牌3億英鎊出售的黎巴嫩前總理拉克·哈里里在海德公園邊上的豪宅高7層,共45個房間,占地6萬平方英尺,比英超足球場略小一點。

關鍵是這些大宅子都在市中心,關起門來是私家別院,推開門去是繁華都市,走兩步就到了頂級商場、大劇院和各色酒吧,這種“城市里的莊園”對於來自美國西部的“土豪們”尤其有吸引力,因為他們的家鄉就是一個“大農村”,晚上9點之後想要約個朋友喝酒聊天,得打飛的去拉斯維加斯或紐約。而作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會,無論是去西區看音樂劇、南岸享小資風情,還是去博物館沈思、大賣場血拼,在倫敦,你總能找到一款想要的生活。

還有就是有文化。倫敦的很多豪宅歷史悠久,多少有些典故或講究,為這些冰涼的建築平添一分文化色彩。例如,布隆伯格在泰晤士河畔的房子,就是一座二級古跡建築,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著名女小說家喬治·艾略特曾住在這里。王健林的豪宅也有百年歷史,曾是尼日利亞駐英國大使館。

泡沫正在破滅?

最近,接連有報道稱,倫敦的豪宅市場泡沫正在破滅,最美好的時光即將成為往事。

房地產研究公司LonRes提供的數字顯示,倫敦市中心黃金地段的房價2015年下跌了2%,500萬英鎊以上的市場遭打擊尤甚,第三季度需求比第二季度下降了60%。原本支撐起高端市場近半邊天的俄羅斯和亞洲買家幾乎全線撤離。

分析稱,這主要源於兩個原因。一是新興市場貨幣兌英鎊匯率大幅下挫。2015年中國股市暴跌,政府通過貨幣貶值抑制恐慌。自4月以來,人民幣匯率下跌了6.6%。俄羅斯則因烏克蘭戰爭遭國際制裁以及國際油價下跌而損失慘重。自4月以來,盧布兌換英鎊匯率下跌25%;過去兩年累計下跌53%。本幣貶值,自然不宜跨國置業。

二是英國2015年實施印花稅改革:售價介於92.5萬至150萬英鎊的部分執行10%的稅率,超過150萬英鎊的部分執行12%的稅率。這就是為什麽王健林的豪宅總價未創記錄但交易稅卻創紀錄的原因。

不過,倫敦的房地產商們似乎並不悲觀。所謂你方唱罷我登場,這里的豪宅市場很快將迎來新的國際面孔,例如正在崛起的印度新貴。美元的堅挺也會讓美國富商們出手更加豪放。更多人看好來自中東的客人:走出經濟制裁的伊朗大亨們,眼下已經出沒於騎士橋和梅菲爾等高檔社區了。

倫敦最大房地產開發商伯克利集團董事長托尼·皮德格利說:“你住在世界的哪個地方並不重要,人們一旦成功,在倫敦購置第二套住宅永遠是他們的最大心願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3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