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在做“好農場”平臺之前,程存旺的理想是經營一家農業公司,將有機農場建到每一座有萬達廣場的城市。而如今,他要放棄“萬達廣場”的想法,搭一個平臺電商,讓各地的“萬達廣場”入駐。

i黑馬 麻策 項佳楚 1月6日報道

從耕耘農場到建設平臺

在辦農場賣菜之前,程存旺的身份是中國人民大學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的博士生,而他的本科是工程管理和房地產專業。

早在2008年,還是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碩士二年級學生的程存旺,因為不滿足書本理論,向導師提出做實體農場的想法,邊做經營邊搞研究。當時,人民大學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與北京海澱區政府簽署了試驗區的合作協議,在北京海澱郊區開辟一塊土地,搞農場開發,命名為“北京小毛驢市民農園”。這是一個CSA(社區支持農業)農場項目。這種模式的特點在於私人訂制,從農場直接對接消費者。程存旺作為校方代表,成為項目主要負責人,經營著這塊試驗田。

為了專心把“小毛驢”項目做好,程存旺選擇休學一年。2012年,經過四年的經驗積累,程存旺選擇從“小毛驢”項目退出,並建立自己的第一個有機生態農場項目——分享農場。他通過微博招募到了第一批會員。

農場普遍采用的是會員制,消費者先繳納一年的有機蔬菜購買費用,然後每周進行配送。

這種做法一方面有利於生產者制定生產計劃、避免遠期市場風險;另一方面則由於預付費機制和產品價格偏高等原因,容易造成消費門檻。據程存旺介紹,每戶會員每星期(大約10斤農產品)的花費在200-300元,年花費在12000元上下。程存旺估算,目前的市場規模可達10億元,“仍然處於早期階段”。

截至2015年初,程存旺已在北京、天津、江蘇、濟南等地都開辟了屬於自己的CSA農場,面積從100畝到300畝不等。

當時程存旺和妻子的理想並不複雜,每年開辟一座新的城市,建一個有機農場,標準很簡單:哪里有萬達廣場,哪里就建有機農場。“萬達做了一個很好的消費水平篩選。”程存旺說。

然而,家庭式的CSA農場規模能做多大卻引來了擔憂。對於一座個體農場而言,當會員發展到200戶的時候,它的信息處理業務就會遇到比較大的瓶頸。

“管理200戶會員,每個星期要處理將近20000組數據,我最多的時候安排5個客服,每人每星期處理4000組,錯誤率達到5%-8%,這是個難題。”程存旺向i黑馬表示。

受到互聯網思維的啟迪,2015年1月,程存旺決定將所有農場的運營權交予別人,他從中抽身,以農場的管理信息系統為切入口,把全國各地的農場匯聚到平臺,做農場電商“好農場”。這個項目獲得了其平臺三個會員的650萬元天使投資。

霧霾也是農場的挑戰

好農場平臺主要采用消費端拉動生產端模式,通過聚合CSA農場、農夫集市、有機超市等資源,為消費者提供有機農產品購買服務。

程存旺認為,城郊有機農場的最有效銷售模式不應該是商超和批發市場。對於商超而言,100-200畝的農場規模太小,且較低的批發價格,很難給農場帶來利潤;而有機農產品進價格敏感的批發市場,在廉價產品面前毫無優勢。

建設渠道直接與消費者對接被認為是可行方案。目前,好農場在全國30個省市接入了300多家農場,近4000戶會員,每個農場的覆蓋100公里的半徑,提前一天下單,第二天配送。程存旺透露,在平臺農場數量達到500家之前,不會大規模發展C端。按照當前節奏,向C端大規模推廣的節點將出現在2016年中旬。

程存旺希望堅持輕資產的路線,無需自建倉儲和物流,且自有客服只針對B端,2C端客服則由農場主自己承擔。在商業模式上,贏利點主要來源於交易傭金和服務傭金的收取,比例約在5%-10%。而未來農業金融也將成為盈利的一部分。

作為一個聚合平臺,程存旺決定使用UGC的眾包做法,解決農場資質審核把關的難題:“農場主先向平臺承諾,公示他們的生產標準,然後平臺發起這個農場周邊的消費者去現場體驗,用ugc用戶監督模式進行監督。”而在保證用戶監督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上,平臺采用隨機受邀制。農產主不能自己邀請,未受邀用戶也無法評論和上傳審核。

而對於這個初級的市場,平臺上的農場依然存在諸多挑戰。一方面,營銷方式有限,大多采用會員制,擴張緩慢。另一方面由於霧霾等天氣原因,導致京津冀地區,農產品減產,造成農產品價格上升。對於原本價格偏高的有機蔬菜,這不會是好消息。

黑馬檔案:

公司名稱:誠食(北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程存旺

所屬行業:互聯網+農業

融資進度:天使輪650萬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