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退休三原則(上)──人貴自立

退休三原則(上)──人貴自立


這個世界,只有兩類人才會把自己的生活責任推給社會:廢柴和販售廢柴思維的政治掮客

  人貴自立,這點本來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亦是所謂「獅子山下精神」的真髓所在。我們縱使有天要從前線撤退下來,但也不應成為家人、朋友,以至社會的負累。從前有句老話,叫「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後半句沒問題,前者在今天則絕不可取。如果大家不希望因財失義,還想享受點父慈子孝的天倫之樂,那麼就千萬別把自己的退休大計,寄托在兒女的身上。

  
甚麼年代了,還望靠子女養老?自己動手吧。


甲、持有現金的悲哀

 

長期持有現金,自陷絕境。養雞吃蛋、養牛喝乳,才是保本的方法


  財務自由是退休的物質基礎,首出庶物,這點可無疑問。最簡單直截的一句話,無錢就別奢談退休了。最近看見一份由保險公司提供的所謂調查報告,說一個香港家庭如果想保持「中產」的生活質素,至少要在退休時擁有一千三百多萬港元。姑勿論那個數字的合理性,最重要一點,財務自由是不能單靠儲蓄一筆款項來達成的,這是最基本的觀念。

  上一代的確有不少老人家是先儲蓄一筆錢,然後再依靠子女每月的供養、政府福利的津貼(例如生果金之類),順利渡過晚年歲月(家父當年就是如此)。這其實是相當糟羔的辦法,本人便曾親眼目睹過不少這類的悲劇。例如老家有位鄰居,是位獨居女士,終身不婚。八十年代末從會計文職上退休,擁有自置物業,每月生活則依靠銀行利息。近廿年的低息環境,不難想像她生活是如何淒苦。最後,總算是不幸中之大幸,還有自住樓宇,賣掉後搬進了老人院。

  (順帶一提[1] 在今天的香港,入住老人院,通常都沒有甚麼幸福可言。最近有關劍橋護老院虐待長者的新聞,真是聞之令人心酸。可見,我們千萬別輕視金錢,說甚麼「窮得只剩下錢」之類的晦氣說話。經濟不能自立,沒錢就絕難找到幸福了。像不丹這類貧困國家,幸福指數號稱世界第一,這是只有傻瓜才會相信的美麗神話。)

  總的而言,持現金退休有著以下的缺點:一)本金不斷被通脹蠶食,購買力日漸下降,生活質素只能是每下愈況。二)無法預計自己的存活時間與足夠的退休金額,到頭來容易失去預算。如果六十歲退休,假設還有二十年的餘生,每月花費一萬元,則儲蓄二百四十萬便足夠了。不過,萬一你長命百歲,往後的日子怎麼過呢?唯有申請綜援救濟了。三)把退休金「慢慢搣」,屬於啃老本的方法。當你眼見自己的本金日趨萎縮,會是怎樣的心情呢?香港股壇名人曹仁超說得好:「年紀大了,必須珍惜三老:老本、老伴和老友」。老本是萬不得已不能隨便動用的。單持現金者,隨著時間的消逝,本金愈來愈少,那時真是惶恐灘頭說惶恐。他自然會節衣縮食,減少開支。生活質素下降之餘,更違反了我們退休的第三原則--「人貴踏實」(這點以後會再談)。

 

沒錢的老爺劍橋住呀,沙里洪巴嘿喲嘿。回想當年小學唱的兒歌,早已教曉我們甚麼叫做人情世故(其實劍橋也不算便宜)


乙、傳統智慧與現實困局

  
        沒錯,自古以來,收租就是最佳的辦法                   股票本來就是可買不可炒的


  簡單而言,財務自由是透過被動收入而達成的,而取得被動收入的方法,主要有二:租金與股息(債券在香港並不流行,姑可不談)。

  傳統(根據香港過去數十年經驗)的智慧,退休時最好擁有兩層或以上的自置物業,一層自住,其餘收租。每月所收租金,等於九七年以前公務員退休後的長俸。我認識有兩位老人家,都是這樣教我的。他們雖然都不屬於高收入的「中產」,但一位早年以七十多萬買入愉景灣單位,一位更誇張,不用三十萬便買了幢錦繡花園住宅,多年來所收的租金,早已抵消了樓價,屬於零成本投資了。現在他們都過著優悠的生活,有一位每年暑假都到歐洲遊船河,真是令人羡慕不已。

  可惜的是,也許這個方法太多人懂得了,近年來香港樓價的升幅,早已不能用「誇張」來形容。低於三厘的回報,缺乏足夠的安全邊際,根本不具備投資價值(自住則另議)。除非閣下是富豪,講究資產配置,否則沒理由在現階段把自己大部份資金投進物業市場的。

  當不成收租公,吃股息又如何呢?股票的優點是調配靈活,套現便捷,但是缺點更多。例如,股票的短線波幅巨大,特別是港股近年越來越A股化(賭場化),超短線隨時也有10%以上的波幅,基本上每天都要看守著,跟放羊無異。稍不留神,便會被豺狼叼去。所以,投資股票的人,必須先具備「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情商(EQ)、心理質素,否則就只能是終日患得患失,忐忑不安,這還談甚麼安享晚年呢?

  其次,股票(即使是藍籌股)跌去九成以上價值,甚至最終變成牆紙的,大有股在,而物業一般總不會價值歸零的。比較二者的安全程度,根本不可同日而語。更要命者,股票不是你肯花時間看守著便可安全無虞的,當中的技術含量,遠遠超過買樓收租。所以,香港歷來透過買樓發達的人不少,但買股發達的,卻少之又少。單從自己身邊的親朋戚友看,基本上沒有人會因買樓輸錢,但買股票贏錢的則只是少數,而且全是長期持有、吃股息的。

   (順帶一提[2] 千萬別相信任何保險經紀、銀行職員、基金經理、財務顧問之類的理財建議,她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包藏禍心、不懷好意的。更加不能參與她們提供的計劃,否則你就是幫她們支薪。越是所謂的「專業」服務,越是吃人不吐骨。總之,只須記著,她們全是壞人、吸血鬼、職業騙子。一旦碰著她們,避之則吉,走為上著,基本上跟見到祈福黨、補藥黨無甚分別。)

 

真是有這麼好的東西,早已被人收藏起來自家享用,還用得著為跑數而向你 Hard-sell嗎?

丙、長遠目標:牆紙換磚頭


  

左邊那個數字還比較靠點譜。右邊那個調查基本上不具現實指導意義。說了這麼多話,無非想向你兜售牠們的退休儲蓄計劃

  既然今天香港的情況是樓價貴而股票便宜(相對而言),那麼我們的做法,也只能是見一步走一步,暫時持股票作投資,耐心等候下一次的歷史機遇,像九七金融風暴之類,然後才套股換樓。不過,說來容易,實踐上則是極其困難。只是現實既然如此,捨此亦別無他法了。

  如果問,香港普通家庭需要多少資產才算是財務自由,可以安穩地過退休生活呢?個人的看法,如果閣下已經解決居住問題(公屋或私樓皆可),那麼,一個中小型的收租物業,或每年十八萬港幣左右的股息收入(平均每月一萬五千元),應屬最低門檻。比較理想的,則是擁有兩個收租單位,或每年三十六萬左右的股息收入(平均每月三萬元)。因為股市經常會出現股災,股息並無保證,而收租物業也不一定每月能租出,必須預得寬鬆一點。過此以往,則無所謂了,所謂人心比天高,多多益善,沒有人會嫌收入太多的。反正即使再多,你的日常生活,也不會有質上的提高(除非晉升富豪級別,那另當別論)。

  資產太少則是退不成休的。不妨計算一下,假設一個二人家庭去拿政府綜援,最少每月也有四千元吧(未經查證,想當然而已)。一年是四萬八千,十年是四十八萬,二十年便接近一百萬了。這還不計每年根據通脹的調整,政府經常性的「派糖」(出雙糧之類)。如果只有百多萬元資產,你的生活質素可能還及不上綜援戶,這還談甚麼退休呢?倒不若先花光它,享受完再申領綜援好了。由此可見,今天香港的強積金制度,對於市民的退休生活,其實是沒多大用處的。想退休,還得靠自己。

 


毫無意義的調查:不同地區的生活水平、資產價值差距可以極大,根本沒法可比較/只要及早打算,退休前的被動收入,已經可以超過年薪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4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