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標題當谷歌不再中立 宏達電將轉向微軟陣營? 谷歌購併摩托 打亂智慧手機競合態勢

2011-8-22  TWM




Google(谷歌)收購摩托羅拉了!一顆炸彈從美國加州爆開,餘波蕩漾才正要開始,對周永明而言,前有蘋果專利大戰,後有摩托羅拉收購案,當 Google無法再保持中立,宏達電會重新向微軟靠攏?故事還在發展中,市場等著看。

撰文‧賴筱凡、林宏文

八月十五日美國加州早晨的陽光才剛撒了一地,可是華爾街的科技股分析師們已經忙成一團,一封來自全球網路龍頭Google(谷歌)的通知信,開啟他們忙碌 的一天,標題就這麼寫著:Google收購摩托羅拉(Motorola)。

美國時間八點三十分一到,Google執行長佩吉(Larry Page)、摩托羅拉董事長兼執行長傑哈(Sanjay Jha)、負責Google Android手機平台的行動部門資深副總裁魯賓(Andy Rubin),已經在電話線上的另一頭,等著這些華爾街分析師。

誠如佩吉在電話會議上開宗明義地說:「摩托羅拉擁有強大的專利庫,這將保護Android免於微軟、蘋果等競爭對手的威脅。」當Google與蘋果的專利 大戰打得正熱,收購摩托羅拉,等於一次買進龐大的專利軍火庫。所以,購併消息一出,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三星移動通訊部門總裁申宗鈞(J.K. Shin)、索尼愛利信執行長諾伯格(Bert Nordberg)的賀詞相繼飛來。

然而,購併之後呢?「關鍵在於Google如何繼續保持中立?他們已經不中立啦,因為他們現在就是摩托羅拉!」一位外資分析師一針見血地點出重點,「這才 是宏達電需要擔心的開始。」宏達電倒戈?

谷歌與Android品牌心理戰自二○○七年第一支iPhone問世至今,蘋果無疑地掌控了整個智慧型手機市場,能與其相抗衡的惟有Google支持的 Android陣營,宏達電、三星、摩托羅拉全都繞著Google的Android平台轉,這一切取決於Google的「中立性」,它提供開放平台,歡迎 所有品牌廠使用Android,大家一起把餅做大。

可是,當Google不再中立呢?「基本上,摩托羅拉就像Google的『兒子』一樣。」一位零組件供應商把話講得直白,用「兒子」來形容摩托羅拉與 Google的關係,雖然略顯過頭,但也相去不遠,「以前Google可以一視同仁,現在難保Google提供給摩托羅拉較多資源。」即使佩吉不斷強調摩 托羅拉專利庫能為Android加分,但始終避免不了外界對於「中立性」的質疑,及未來Android陣營合作關係改變的擔憂。「每年在耶誕節前夕,我們 都會挑出一家主打品牌,與所有供應商一起開發年度的代表機種,以後仍會如此。」魯賓要讓品牌廠知道,他們的合作關係,絕對不會因收購摩托羅拉而改變。

但能否如魯賓所言,答案只有Google自己知道,因為摩托羅拉收購案的威力,才正要發威。

首先,當諾基亞(Nokia)不得不放棄自有平台Symbian,轉向擁抱微軟平台,宏達電、三星則固守Google的Andorid,宏達電與三星兩家 在智慧型手機市占率節節攀升。可是Google收購摩托羅拉打亂一切巧妙平衡,縱使佩吉、魯賓一再宣稱合作關係不會改變,但同樣不變的還有摩托羅拉與宏達 電、三星的競爭關係。

在摩托羅拉收購案後,宏達電、三星能否一如往常敞開心胸與Google繼續合作,還是為了市占率數字的競爭,而築起心防,成了Google與所有 Android陣營品牌廠的最新一場心理戰。

三星原本就有自己開發平台的能力,優劣如何是另一回事,惟獨宏達電自始至終都在平台開發商之間游移,先是微軟Windows平台,接著是Google的 Android平台,然後呢?「回頭向微軟靠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市場人士說,在摩托羅拉成了Google旗下品牌後,宏達電還能像現在力拱 Android嗎?答案不言可喻。

台灣代工廠大樂

訂單受惠效應明年將出現

其次,Google收購摩托羅拉,出價一二五億美元,溢價幅度高達六三%,且全用現金支付,樂歪的不只摩托羅拉,還有同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失勢的諾基亞與黑 莓機製造商RIM。當天諾基亞股價大漲九%、RIM股價上漲三%,原因無他,看到摩托羅拉能賣得如此高價,潛在被收購者的諾基亞與RIM,自然也對收購價 有所期待,因為這場巨人間的專利戰一開打,就注定是資源爭奪的開始。

另一方面,對台灣手機代工廠來說,收購案後,未來台廠有機會取得更多外包訂單,摩托羅拉供應商直呼:「根本就是賺到了!」因為他們預期Google入主 後,將會把更多資源放在Android平台,並全力整合摩托羅拉的專利。

這從收購消息宣布後、台股第一個交易日就看出端倪,華寶、華冠、美律、及成、毅嘉及飛宏等摩托羅拉概念股,股價全以漲停收市,甚至近兩年股價不振的富士 康,在香港的股價都以大漲一二.五%作收,因為市場已開始預期,過去蘋果iPhone為鴻海帶來的受益效應,未來摩托羅拉經Google加持後,也有機會 把同樣的魔法施展在富士康身上。

原本就是摩托羅拉重點代工廠的華冠不諱言,樂見這項收購案,對接單應該會有幫助,不過,受惠效應可能要到明年才會出現。

長期來看,手機產業正發生劇烈變動,台灣手機業者能否得利,取決本身在每個專業領域的競爭力,因為手機未來的決戰點已非硬體,真正的關鍵在專利、作業系 統、軟體與應用服務等,誰能在這些領域取得領先,才有機會在這一波淘汰賽中占到更好的位置。

智慧型手機陣營競合關係大洗牌谷歌買下摩托羅拉後,中立角色不再。繼續力挺Android,或向微軟靠攏,將是宏達電、三星未來要面對的課題。

微軟(Microsoft)+諾基亞(Nokia)宏達電(hTC)三星(Samsung)谷歌(Google)+摩托羅拉(Motorol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28

鴻海500萬電視大兵 打亂兩億軍團

2012-12-10  TCW
 
 

 

這是一場用五百萬台電視大軍,單挑二億四千萬台市場的戰爭!

十二月的第一天,資訊月在陰冷濕寒的天氣中展開,原本預計會跟今年景氣一樣冷的現場,卻意外吸引了破十二萬的人潮。會中最大的亮點,不是智慧型手機,也不是平板電腦,而是電視。

鴻海引爆價格戰預計全球可賣百萬台電視

引爆點是,鴻海近期在台灣推出不到新台幣四萬元的低價六十吋電視。為因應戰爭,奇美電、索尼(Sony)推出八十四吋高解析度電視,畫素是當前Full HD電視四倍,樂金(LG)展出全球最薄、僅有四釐米厚的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電視,要與鴻海一較高下。

調查機構DisplaySearch統計,預估今年全球所有電視的總出貨量約為二億四千萬台,自二○○四年以來,每年都呈現正成長,去年首度出現○‧三%的出貨跌幅,原本預計今年將再出現零成長,整體產業看似進入停滯期。

但這攤死水,在鴻海推出六十吋低價大電視的衝擊下,瞬間活絡。根據高盛報告,鴻海在台灣與電信業者綁約的策略奏效,一個月內可望賣出一萬台,拿下台灣一○%市占率。在全球,業界預估可望賣出百萬台。這個速度,比鴻海內部原先預期的還要高出四倍,也徹底打亂了整個市場結構。

「就像是被隕石打到一樣,『轟』一下世界就變了,」一位全球第二大電視代工廠高層苦笑著坦承錯估形勢,在當前大尺寸面板以五十五吋為主流的狀況下,原本業界認為六十吋不過是郭台銘為了拯救夏普(Sharp)、去化庫存的手段,但沒想到卻被開闢出一個意外的戰場,逼得所有人面臨跟進與否的兩難抉擇。

韓廠紛降價還擊只賣二萬五,最後淪窮忙

場景拉到美國,樂金、三星(Samsung)等韓系品牌已得降價因應。樂金五十五吋高畫質LED電視從一千六百五十美元殺到八百九十美元(約合新台幣二萬五千元),砍了將近快一半;三星六十吋同類型產品原本售價高達兩千美元,目前也降到一千八百美元左右,預估今年第四季會降到一千美元以下。「沒辦法,一定得跟著砍,」該高層無奈的說,十二月照理說已經進入面板淡季,原本價格就在降,鴻海又出手擾亂戰局,表面上雖不至於虧損,「但一定賺不回折舊,到最後大家就是窮忙一場!」

場景再轉到北京,中國最大面板廠京東方八‧五代廠裡,一群工程師正沒日沒夜的窩在研發室,想辦法因應鴻海的六十吋低價電視對策。

早在半年前,他們就已經把尺寸拉到一百三十吋,甚至兩百吋,但良率問題始終無法突破三成。眼看著鴻海挾著夏普一下子解決了技術障礙,在台灣、北美打開了市場,接著還要聯合創維、海爾大舉進逼。

鴻海即使把十代線的產能全開,一年也只能生產出五百萬台的六十吋面板,對比全球所有電視一年二億四千萬台市場,不過是二%的市占率,對比第一名三星全球高達二三%的市占率、第二名樂金也有一二%,幾乎是像小石子般微不足道,為何會造成如隕石般的衝擊?

「這就像一刀兩刃,跟進,等於是自廢武功;不跟,難道眼睜睜看著鴻海創造出一個新的市場?」WitsView副總經理張小彪,點出對手們的心情。「一旦六十吋變主流,等於宣告十代線以下廠房都得跟著轉,」一位電視代工業者點出六十吋低價電視造成的衝擊。

現在,全球只有夏普有一座十代廠。夏普十代廠和八‧五代廠比較,因需求量小,估計材料成本將多出一倍。原本這是夏普在市場上的劣勢,但鴻海卻以高度垂直整合能力把成本再壓縮,推出的電視價格比市場還低一半以上。

市場應另起戰線串聯八‧五代廠對抗鴻海

鴻海闖出了個新市場,「其他人不是切不出六十吋的規格,但十代線是經濟效益最高的,」該業者說。以當前主流的八‧五代廠來看,一條產線可切出六塊五十五吋玻璃基板,但六十吋就只能切出二至三塊;而十代線最高卻可以切出八塊六十吋玻璃基板,效率高出三倍。

「友達嘗試要用六代廠去做,花了很大的力氣,但……,很難啦!」該業者說。其他人也不可能立刻去蓋十代廠,因為這至少需要兩年的時間。

面對鴻海的來勢洶洶,其他業者無法在價格上競爭,只能想辦法再拉高規格,以八十四吋超高畫質或3D電視應戰。然而,「這只是技術力的展示,不見得貼近消費者的需要,」張小彪認為,噱頭過後,藍海又將變成紅海,反而可能造成消費者在換機上的觀望效應。

一位電視代工業者認為,現在最好的因應之道,就是不要與鴻海在六十吋上正面對決,用八‧五代廠,去做五十五吋或五十八吋的面板,然後再想辦法把價格壓低。以全球總共有十座八‧五代廠來看,對比鴻海一家十代廠,應該可以靠數量重新取回優勢。「十隻獒犬咬一隻獅子,不見得打不贏,」該業者說。看來,這場電視大戰,才剛剛開始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082

創業公司直指一個目標,一群人上來打亂仗,錯了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948.html

在創業和高成長型公司,為了一個目標,一群人上來打亂仗,在很多正規的大公司的管理者看來,簡直有點太「山寨」和太不規範了。被「鄙視」過的公司創始人因此而煩惱,試圖通過各種辦法立竿見影地扭轉這種不專業的形象……其實在前華為人力資源總裁徐立新看來,創業公司創始人完全沒必要太糾結,因為當年華為也有過「打亂仗」的時候。

早期她曾問華為歐洲客戶的高管,您覺得華為與你們公司差異最大的三個方面是什麼?客戶只強調了一點:團隊合作。他說我們的團隊合作,目標、分工清晰,各司其職。華為的團隊合作,直指一個目標,一群人上來打亂仗。這是褒還是貶呢?後來她與華為的歐洲同事討論,這些歐洲華為人的體會是,這也許是華為的長處也是華為文化的一部分,華為市場部有個口號,「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拚死相救。」當我們管理基礎薄弱無法做到分工清晰時,我們就靠充分地合作(打亂仗)來互相補位。目標是一定拿下這個單,能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看到對達成目標有利,就去做,不計較這「應該」是誰的工作。所以,重要的是必勝的信念和衝鋒時永遠有人補位的合作精神!

以下為徐立新在華為—黑馬特訓營上的講課摘要:

客戶第一併沒有特別精確的定義。但在華為所有的文件、考核機制裡面都是有強調客戶導向的。當公司大了,很多人都在內部的流程中,彷彿看不到客戶在哪裡,而華為提倡下一道工序就是客戶,當然這也有相應的指標。任總的方式比較傳統,他非常喜歡開會、以討論的形式進行決議。當價值觀改變的時候,他希望大家都去參與討論,提出自己的意見。這種討論本身就是一個深入人心的辦法。

強調客戶的另一體現是要在考核和分配裡面見分曉。提拔幹部也是非常重要的導向,任總說,主管就是三件事——佈陣、點兵、請客吃飯,不見客戶是會受影響的。制度上講,我們有陪客戶吃飯的制度,一定級別的主管,要輪流接待客戶。任總自己就身體力行,其他人可以不見,但客戶一定要見的。各層級的要求也是這樣。原則上講,客戶永遠是第一的,華為的員工必須要做到積極響應。

雖然華為平時工作非常忙。但如果客戶有要求,不用經過上級領導的同意和審核,排除萬難也要去解決。本來是需要走很多流程的,但這時候不需要主管批准,就要毫不遲疑去做。一個階段,華為客戶的組織結構每年都在變化,因此你會看到,華為的組織結構每年也都在跟著變化,因為要適應客戶的調整。華為要求員工全球24小時開機,市場一線有什麼要求,公司內部一定要第一時間積極響應。

不管是堅持客戶第一也好,以人為本也好,執行者都是人。知識經濟的時代,競爭優勢更在於人。人力資本也好、社會資本也好、組織資本也好,都離不開人。人力資本本身就是非物理性的東西,社會資本其實就是人際的關係,能不能在企業中形成凝聚力。在企業內的小社會是耗散的,還是凝聚的。組織資本,就是工作中的人,是不是高效的?人雖然表面是響應公司的口號和號召,但工作沒效率,每次開會表決心,那也沒用的,這些要形成核心的競爭能力。

早期任總提了一個華為副總裁,是因為他把全國該領域最優秀的人都招來了。任總說做企業不能武大郎開店,一定要蒐羅最優秀的人才,公司才能不斷發展。有時候看華為員工,很吃驚,有很多藏龍臥虎的人才,他們中有很多在加入華為之前就已經有很好的履歷了,但是同樣進來之後不管什麼職位、什麼學歷都得從頭做起。

我在人力資源部看到有些主管獵來外企的高管,比如說無線的高手,可能從瑞典、韓國,找來的高手工資比自己的還高。這不是這些主管思想覺悟高,而是與華為分配製度有關係。華為實行全員持股,工資收入外還有股權的收入,只有餅做大了,股權回報才能提高。公司如果維持原來規模,股權回報是一定的,但是公司成倍增長,即使股權相對值變小,但是絕對值是增多的。

公司倡導什麼,看普通員工表現就知道了

一個企業要有自己的願景和戰略目標,可能是顯性的,也可能是隱性的,但必須要有自己的文化價值觀。這些東西通過各級管理者來體現,然後通過我們的知識、技術、組織氛圍、流程等這些硬的東西來撐起我們競爭優勢。公司倡導什麼?主管倡導什麼?要檢驗公司內部核心理唸到底怎麼樣,看普通員工的表現就知道了。

其實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核心價值觀,華為的文化和價值觀有過90後、00後和10後這幾個版本,其實我用90後、00後分類不科學,只是大致按時間段進行劃分,讓大家知道文化和價值觀也是要與時俱進。早先在90年代之前,我跟國外的IBM、惠普等公司探討過,在當時經濟比較穩定時,核心價值觀可以幾十年不變,IBM早期的三條核心價值觀用了近一百年,而現在幾十年裡變了三四次了,為什麼?因為環境變化,現在唯一不變的是改變。在深圳有些地方一段時間不去就不認識了,華為展廳也是,隔一兩個月,很多產品就不認識了。核心價值觀和文化也會微調的。

當時,我們理了幾條核心價值觀:

第一,成就客戶,成就客戶才成就我們自己,瞭解客戶需要什麼,然後我們雪中送炭。

第二,艱苦奮鬥。華為2000年已經小有規模,資本有300多億人民幣。實際上老員工或者一定級別的老員工日子比較好過,分紅好的時候能分上百萬。所以提倡艱苦奮鬥,不能懈怠,自我批判。我們後期特別強調自我批判,因為批判容易引起矛盾,我們強調自我批判,自己找自己毛病。也可以邀請下屬、主管來聽你的自我批判,讓他們幫忙提建議,主要還是自我批判。

第三,開放進取。任總自己是博覽群書,他也常常推薦給我們看。96年市場部駐外代表回來培訓的時候,任總要他們寫文章、看書,他會推薦相應的電影和書籍。在零幾年的時候,任總讓我們看鳳凰台關於李鴻章的電視。並且常常讓我們看了之後寫心得體會。我回過來想,這招很高明,一方面考察了幹部想什麼,一方面做思想工作,自己沒花多少口舌。推薦一本書和電影看,大家寫心得,回頭還會找顧問評分,我們挺有壓力的,也不知道看明白了沒有,或者有沒有看得比較深入。

第四,至誠守信,怎麼做到這一點?華為有很多制度輔助做到。

第五,團隊合作。我個人認為(這是)華為做得成功的地方。別人是百年的公司,你怎麼PK別人?我問英國電信,你可不可以分享你覺得華為跟你們公司差異最大的三點,他說三點不分享了,我分享一點。我說哪一點?團隊合作,我們跟你的差別很大,我們的團隊合作目標清晰、分工清晰、各司其職。華為的團隊合作,直指一個目標,一群人上來打亂仗。後來想這話是褒還是貶?在歐洲新員工培訓的時候,我給他們說。他們說,這是有道理的,任務不能分清,不知道多少人完成,不知道張三李四做什麼,目標只是拿下這個單,能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看到對做成這件事有利,就去做。後來說的無邊界活動,就是類似這樣的活動。當然分工太清楚了,鐵路警察各管一段也不是什麼好事兒。華為打亂仗有資源的損耗,但是有成功的地方。所以我們市場部有句口號,「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拚死相救。」一個項目不是一個人做成的,是很多人做成的,這跟行業特點有關係,一個項目是一個團隊拿下來的,不是一個銷售人員。有些企業的產品你賣多少就是自己賣的,我們的特點是團隊運作的,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區分清楚的。

分錢也是生產力

分配的時候,華為的理念是共贏,就是資本和勞動合理分配。華為的一大創造就是對於知識性員工如何給他高回報,以及企業家本人如何做到認同。很多企業家犯的錯就是其成績沒有得到認同。企業家的職責是什麼?找方向、控制節奏,看未來機會。任總的優點就在於敢為未來做決策,看到未來機會好,敢不敢下手是個問題。當機會來臨很多人去做了,機會就抓住了。

在分配的時候,企業家應該得多少呢?勞動的這些人又應該得多少呢?這與企業階段有關係。初次進入是規則破壞者,到了一定程度是規則的維護者。分配裡面有很多說法,分為個人和集體,長期與短期,剛性與彈性。個人和集體方面,華為的工資是依具體崗位來定的,獎金發給集體,集體再發給個人,獎金包都是分給一個項目組,一個大團隊,一個部門的。短期和長期方面,工資獎金是短期、股票是長期的。剛性和彈性方面,任總要求人力資源部控制剛性成本。歷史上有過安全退休金,在華為工作時間越長退休金越多。後來考慮到福利不宜過高,所以就變現了,變成簡單的福利政策。基本上與社會待遇接軌並且要高一點,條件也更寬一點。

我們沒有公司領導的專車,是給客戶用的,房子也是自己買自己租。工資和獎金比例多少合適?股票如何分享的?平衡和打破平衡?這些都是分配機制中涉及的內容。如何讓出差在外的人受到鼓勵,外籍員工怎麼樣得到他的利益。如何給老人不斷做思想工作,如何勸慰新人。總之要不停地跟大家溝通和做工作,要與現在主管說,你多舒服啊,配股分紅拿那麼多錢;和新員工講,你有機會的,等他們飽和(註:華為實施的飽和的虛擬受限股制度,配股到一定數量就不再繼續增加)了,你還是有成功機會的。

其實分配中還要有期望值的管理,本來漲了500塊錢,很高興,一看旁邊人得了600塊錢,頓時有了落差。所以我們的薪酬是保密的。只要按照公開制度,什麼級別什麼工資,什麼樣的業績得多少獎金。員工覺得分配規則是公平的,因而也就相信自己的待遇是公平的,人永遠會覺得比旁人辛苦,辛苦是切身體會的。

我們一直說機會和責任也是一種回報,剛畢業的學生有幸參加好的項目組很快就被認同了,這就是回報。所以華為倡導有機會要勇於跳出來,特別是在有難題需要解決的時候,這時候跳出來並且成功就會獲得認可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341

美聯儲的時間表被打亂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5943

一週前,美聯儲前方的道路還是很明確的。市場的共識是,FOMC將在9月17-18日會議上放緩QE,並於2014年中期完全結束QE。此外,市場也越來越肯定,薩默斯10月份將獲得美聯儲主席提名,並及時獲批,從而在2月1日順利就職。但現在,這張時間表已經遭到更大的懷疑。

市場對美聯儲9月放緩QE的懷疑,當然是來自上週五的非農報告。非農就業增長近幾個月已經放緩,並且失業率降至7.3%也主要是因為勞動力參與率下跌。此外,新增就業崗位主要來自底薪部門,其中許多是兼職崗位,因此消費者購買力依舊不足。

關鍵問題在於,美聯儲是否會認為就業市場出現了「實質性改善」。以下是一張就業市場蛛網圖:

在上圖中,紅線上的點代表不同指標在去年9月推出QE3時的狀況,藍線代表8月的最新狀況。原點代表衰退期間的最差水平,黑色粗線代表長期均值或衰退前峰值。圖表顯示,自從去年9月來,大多數關鍵指標已經顯著改善,但就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employment/population ratio)除外,而該指標反映了極低的勞動力參與率。

因此,可能許多美聯儲官員會問,為什麼勞動力參與率繼續下跌。溫和的解釋是,由於缺乏工作機會和工資水平不可接受,一些工人已經退出勞動大軍。更強硬的解釋是,勞動力參與率的持續下跌可能反映了一種結構性變化,經濟復甦不會使其改善。即便是鴿派的舊金山聯儲主席John Williams,似乎也傾向於後一種解釋。

如果美聯儲在設計好了縮減QE路徑並使金融市場理解其想法之後,只因為一個月的數據就改變計劃,這將令人驚訝。週末的市場共識似乎已經轉變為:9月縮減很小規模的QE(從850億美元縮減為750億美元),同時對短期利率給出更鴿派的前瞻指引。這似乎是最有可能的結果。

那麼有關薩默斯的提名呢?毫無疑問,白宮正在試探薩默斯的提名是否能夠得到國會和公眾的接受。但現在的公開辯論聲勢,卻超過了此前任何一次美聯儲主席提名。

上週媒體報導稱,參議院銀行委員會有3位民主黨人反對提名薩默斯,這意味著總統要想通過薩默斯提名,需要獲得一些共和黨人的支持。雖然相比於耶倫,共和黨人理論上應該更喜歡薩默斯,但他們對此一直未發表什麼言論,並且可能很享受總統提名的候選人命運落在他們手中的感覺。

撇開個性和政治團體問題不談,薩默斯似乎在三個主要方面激怒了自由派的民主黨人。他被視為對受到更嚴格監管的金融系統不友好,對QE持懷疑態度,並且可能引發國債收益率上升。而在所有這三個方面,耶倫的觀點都非常不同。

薩默斯陣營已經在「匿名」修正這些「誤解」,他們指出,薩默斯和伯南克的觀點差異實際上是非常小的。《華盛頓郵報》似乎是薩默斯陣營選中的宣傳陣地,未來我們可能聽到更多類似聲音。

如果薩默斯只能有一個支持者,那麼選擇奧巴馬總統將是個不錯的開頭。如果國會告訴奧巴馬必須重新考慮美聯儲主席人選的話,特別是如果奧巴馬同時將輸掉在眾議院的敘利亞投票的話,那麼,他將不會欣然接受這一結果。但過去一週的事件表明,薩默斯陣營在宣告勝利之前,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12

【觀點】小團隊打亂手游市場的機會正在消失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21/59764.html

Natural Motion的CEO Torsten Reil認為,小型開發商對移動遊戲市場造成巨大影響的機會在逐漸消失。

在和Zynga CEO Don Mattrick一起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Reil解釋了在移動領域競爭不斷加劇的情況下以5.27億美元向Zynga出售NaturalMotion的原因。

「雖然手游平台的收入可能非常可觀,即使很小的公司也能做到高收入,但現在對於行業知識的要求已經非常深層了」,他說,Zynga在這方面給工作室提供了很多的經驗和知識。

「 另一方面,創意是需要技術要求的,但如何組織遊戲結構也是需要技術的,如何長期留住玩家以及做好貨幣化工作都需要技術,這些知識都不是小事,過去12個月的趨勢已經表明,沒有經驗的小團隊很難達到這些要求」。

Natural Motion能不能算作小團隊或者沒有經驗的開發商還是個問題,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和Zynga的2000多名員工相比,該公司的確是小團隊,不過Natural Motion最成功的手游CSR Racing在2012年8月的一個月之內就獲得了1200萬美元的收入,這對於一個沒有經驗的小團隊來說,是很難做到的。

在不到一年之後,GungHo的《智龍迷城》就達到了每天400萬美元的收入,而且,如果Supercell的數據沒錯的話,Clash Of Clans在今年初開始已經實現了500萬美元的日收入水平。

Reil說,「未來對市場造成衝擊的將是新公司,但我發現,這些公司更可能是目前已經在打亂市場秩序的公司」。

「如果你已經在做手游,而且瞭解免費遊戲模式,這是個非常不錯的條件,這些基礎可以讓你用優秀的產品進入市場頂級位置。和幾年前相比,沒有經驗的開發商在免費領域生存越來越難」。

從這方面來講,Mattrick表示完全同意,他說,「隨著遊戲業的發展,成為領導者的自然障礙將會不斷出現,達到和手游剛起步時的成功水平,會變得越來越有挑戰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19

搶先書摘》電商時代來臨,打亂精品業行規……當客戶減少登門 保時捷這樣打仗

2015-10-19  TCW

如果說,精品產業是市場的先驅指標,那麼,我們現在所遭遇的所有難題,它也正在面臨,衝突感更強。

三改變,精品被迫修正單向式溝通

第一個改變,是網路崛起。挑戰,就來自客戶手上的手機,精品擅長單向灌輸群眾夢想,社交媒體卻讓精品「被迫」面對雙向溝通。

二0一0年BURBERRY首次直播倫敦秋冬時裝秀,公開模特兒在後台的準備情形,乍看這是順應數位潮流合理的做法,但是骨子裡,卻挑戰了過去秀場只讓VIP搶先一睹為快的尊榮感與私密感。當VIP感覺不到自己是獨一無二,還會這麼的死忠追隨嗎?

《新精品行銷時代》直指,「美國富人消費者的研究顯示,有九八%已經會在線上購物,每天花五小時在電商,」這讓精品業難以放棄與他們溝通之路。

第二,電商開始「侵入」精品市場。麥肯錫(Mckinscy & co)統計,今年網購精品的比率已經占整個行業六%,較二00九年成長三倍,到二0二五年有一八%的精品透過網購售出。單最大精品網站NET-A-PORTER成立不過十五年,去年營收已達六億五千萬英鎊,已約是百年品牌BURBERRY的四分之一。

大幅成長的網購數字,也讓花大錢在精華地段打造旗艦店,販賣客戶購物體驗與尊榮的精品業者顯得尷尬,當按兩下滑鼠就能買到GUCCI包,該繼續砸錢在實體店?或者轉戰電商?後者勢必削弱買家專屬獨有的尊榮慼。

第三,新富族群的興起。在第二大精品市場「中國」有四五%的購買精品者開始來自三十五歲以下的人(這年齡層在西歐國家只占二八%)。

瑞士表宇舶(Hublot)董事長比佛(Jean-Claudc Biver)直指精品的危機,「新富族想要自己的精品,自己的藝術,自己的音樂,而不是要父母那一輩的樣貌。」

以百年歷史為傲的精品,正面臨不想跟父母用同一種精品的革命世代。

比起今年因為中國經濟不振,PRADA跟開雲集團(GUCCI母公司)上半年淨利較去年同期各自下滑二三%與一二%的短期風暴,上述三個問題,才是將改變精品業的重大議題。

德國保時捷(Porsche)也同樣對應這些巨變,保時捷董事會成員兼銷售與市場部總監伯納德.梅爾(Bernharc Maier),在專訪時則提出他們的因應之道。以下為《新精品行銷時代》精彩摘錄。

《新精品行銷時代》問《以下簡稱問》:在現在日益數位化的時代,品牌體驗的轉變為何?

伯納德.梅爾答(以下簡稱答):這裡用所謂「顧客接觸點地圖」(customer touchpoint map)來說明最恰當。我們此時會看到一些修正,但也看到一些轉變。

過去,保時捷買家為了先認識不同車款和選項,要造訪五、六次。這幾年來,造訪次數逐漸降低。今日,潛在買家在網際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這類資訊,所以他們上門洽詢時,都已經有相當具體的想法。這未必是壞事。

線上選配加現場服務,精品展售,正在急速改變

問:不過,顧客還是會過來看一下吧?

答:當然,但不會是來個五、六次,可能只會造訪個兩、三次。因為有很多東西是電腦永遠無法取代的。

情戚層面,是應用程武根本做下出來的,例如:坐在一輛保時捷內的厭覺、上等皮革的味道、置身其中的氣氛等等。或者試駕時,體驗到的駕駛動態,與令人七上八下的興奮慼。

問:數位化,是否讓你看到公司實體展示中心正在改變?

答:的確看到它正在轉變。客人可以選配自己心目中想要的車子,然後儲存到網際網路上。

每個選配會產生一組保時捷代碼。客人會來展示中心問:「我在網路上做了一項更改,現在不太確定這項更改是否登錄到了。可以幫我看一下嗎?」在保時捷中心的銷售員就會回覆他:「親愛的顧客,你是指三月二十三日那天的訂製單嗎?你選配了一輛深藍色的911、皮革內裝?」

銷售員打開所有資料顯示在螢幕上,接下來可能就會說:「我們來快速看一下這輛車的選配。為了如實打造出你夢想中的車子、最專屬於你的車子,我建議……。」它節省時間、兼顧情慼,而且有圖像輔助,所以很有效率。我們目前已經在一些市場上採用這類的工具,也正努力將這項功能推廣到所有地方。

問:所以經銷商不會廢掉,顧客仍然要登門購買囉?

答:我十分確信,以這種質感和價位的產品,最後下決定購買的地方絕對不會是在電腦上。

問:展示中心和經銷商,是否有任何地方必須做更進一步升級?

答:你講到問題的重點。我們知道客人造訪次數有越來越少的趨勢,因此你必須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以完美無瑕的親身接觸贏得客人的支持;這必須帶著客人所期盼的情感。

問:在購買一件精品時,融入體驗是不足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答:大家都在尋求新體驗,想要獲得意思不到的事物。

這也是為什麼像保時捷旅行俱樂部(Porsche Travel Club)這樣的體驗會日益重要。我們在德國萊比錫的工廠有極致駕馭訓練學校,在英國一級方程武賽車的銀石賽道(Silverston circuit)上有保時捷駕馭體驗中心。未來還會在三個地點設立體驗中心:一個是在也有一級方程武賽車道的上海;其餘兩個分別是在美國的亞特蘭大和洛杉磯。

你看,這樣我們就有辦法提供給顧客和粉絲不同的體驗。這些做法就是要和社群的興趣需求接軌,有些部分還是用錢買不到的。

問:精品顧客有沒有可能逐漸把尋求體驗,看待得比擁有更重要?

答:幸運的是,我們的顧客群本身有別於其他公司

自豪主顧、神車手,保時捷最大資產

我們的顧客當中還是有不少人覺得「擁有」很重要,我們稱他們為「自豪主顧」(Proud Patron)。他們會在吃完早餐後,手拿一杯咖啡下樓到車庫,看看自己的「車寶貝」,然後想著:「有你真好!」這些顧客實際上並沒有太多時間開車,他們單純只是享受擁有東西的樂趣。

另一方面,我們也有「神車手」(Top Guns)型的顧客,他們對開車有狂熱,星期天一有時間就會到賽車場探測自己車子的極限。保時捷的體驗也包含在一個社群內交流想法。這也是我們公司如此用力扎根社群概念的要因。保時捷俱樂部(Porsche Club)是全世界最老且最大的品牌俱樂部之一。

問:你對「分享經濟」(shar economy)的概念有何看法(編按:例如,中國的「凹凸共享租車」,有保時捷車土出租車子獲利》?今天你甚至可以租私人飛機的座位,未必得要有自己的飛機。

答:我們已經積極投入一些代駕專案,主攻「替代運輸」(alternative mobility)。

舉例來說,我們目前就和安維斯(Avis)租車公司合作,讓特定目標族群人士有可能租賃保時捷。在特定的保時捷中心,我們早已在提供這項服務給現有的客人。然而,我們相信坐擁保時捷,始終是最重要的事。能夠證明這一點的就是,我們從過去到現在生產出的所有車子,有三分之二以上都還能在路上馳騁。這是極為重要的獨特賣點,與超高保值密切相關。總歸一句話,有誰會想要把自己的重要投資分享出去?

保時捷總監梅爾(圖)認為,情感層面是應用程式無法取代的,當顧客光臨展示店機會少了,必須以更完美無瑕的接待贏得歡心。

小辭典

顧客接觸點地圖

品牌所能接觸到顧客的所有工具,如廣告、網站零售店或客服等。

新精品行銷時代

—用最精緻商品和最細膩服務,取悅最頂級客戶,博得最大商機!

作者:馬丁.維帝格、費賓.薩默洛克、菲利普.拜爾

出版社:商業周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64

A股遭遇重挫 IPO發行節奏會否被打亂?

IPO提速加碼,本周即將上會的10家企業刷新2016年以來的IPO周審核峰值。而另一廂,近期A股遭遇大幅調整,IPO提速擴容被指為元兇之一。在A股表現偏弱、次新股表現低迷與市場信心不足等因素倒逼之下,不斷加快的IPO放行速度會否因此而放緩節奏,迎來調整的時間窗口?

回望今年的IPO放行節奏,今年下半年開始,IPO過會企業明顯增加,截至目前,整個下半年共有186家企業獲批,融資規模預計達1277億元,均遠超今年上半年的量。尤其是11月份開始,每月2批次增至4批次,若12月份持續此節奏,過會數量將與去年上半年相當。

有券商投行人士認為,實質上二級市場行情與IPO的發行並無必然關聯,但若市場持續暴跌引發危機,不排除證監會為考慮市場情緒而可能放緩發行速度。

A股深調 IPO提速

本周的10家企業上會再度創出峰值,“提速”無疑是今年下半年IPO發行的重點關鍵詞。而當前A股市場正遭遇深度調整,這讓IPO擴容再度牽動市場敏感的神經。

就在剛剛過去的12月12日,證監會公告顯示,12月16日,將有10家企業的首發申請上會,其中主板3家,創業板7家。這意味著,IPO申請審核再度加速,一周審核10家達到今年以來IPO周審核數量的一大峰值。

審核加速的背後,意味著新股發行速度將隨之加速。事實上,今年下半年開始,證監會核發IPO批文的數量以及節奏均較今年上半年有較大提速。

自去年11月份重啟IPO發行,今年1月份開始IPO批文的下發也進入正常化。上半年之初,監管層的放行節奏稍為謹慎,保持了每月1~2次的批文下發節奏,每次放行的數量在7~9家之間,上半年總體有70家企業獲批發行;每次放行的IPO融資規模均在100億元以內,最低為26億元,最高則為88億元。

今年下半年開始,IPO獲批的節奏則明顯加快,7月份首次獲批的企業就有13家,至此下半年每次的過會數量基本維持在13家上下。據統計,今年7月份至12月9日證監會核發IPO批文的數量每月分別為27家、26家、26家、28家、52家、27家,目前整體獲批企業有186家;每個月的融資規模均在100億元以上,總募資規模預計達1277億元。獲批家數超過上半年的兩倍,預計募資規模則達到上半年的3倍左右。

在下半年開始提速的基礎上,IPO審核速度在11月份進一步加速。今年下半年開始,證監會原本每月兩次批文的節奏,在11月份開始變為每周批一次,即每月四次下發批文。這樣的節奏也在12月份持續進行。

而11月份的過會企業數量與去年上半年第二季度IPO獲批數量相當。在去年7月份IPO暫停之前,去年1月至6月份的過會企業數量分別為44家、0家、24家、55家、43家、52家,總共218家企業獲準發行。若12月份後兩周的發行節奏依舊不變,那麽今年下半年的獲批數量與去年上半年的獲批數量相差無幾。

另外有意思的是,新股發行節奏的快慢與A股行情漲跌有著一定的重合度。以滬指行情來看,在今年1月份和2月份行情較為低迷之時,IPO批文的下發均是每月1批次,到3、4月份的反彈行情之時,便增至每月2批次,但5月份行情微調整之時,又降為1個批次;再到下半年開始,滬指有所企穩,市場情緒偏暖,IPO的放行節奏也開始加快,到指數表現最佳的11月份則進一步加快至每月4批次。

“指數和IPO擴容之間並非有必然的聯系,其實3000多點的位置和5000點左右位置放行得差不多,可能反映出證監會的一種導向,尚不去說註冊制,但實際上在做類似註冊制的事情。”一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整體而言,今年以來,證監會共對256家企業核發了過會批文,預計募資規模在1695億元左右。

市場倒逼會否奏效?

在IPO擴容加速之時,A股市場卻深陷調整危局,尤以中小創業板調整幅度較大,這不禁讓市場認為兩者存有因果關聯。與此同時,此前被熱炒的次新股如今也迎來慘跌的行情。整體市場行情的低迷之勢,又是否會倒逼IPO發行減速?

在剛剛過去的“雙12”,A股市場也遭遇打折,滬深兩市雙雙重創,創業板更是慘遭12月份以來最大泄洪。12月3日,A股市場整體雖有所微反彈,但市場情緒依舊偏弱。

但上述券商投行人士並不認為IPO擴容對二級市場具有抽血作用。在他看來,目前大盤股基本已經發行得差不多,之後的新股隊伍主要來自創業板小盤股,整體的募資規模並不及一些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規模,“抽血”作用也遠不及後者;此外,市場的此輪暴跌主要與資金面有關,與IPO並沒有很大的關聯。

“除非是大盤真的持續暴跌,到3000點以下,這樣不排除證監會為了考慮市場上的一些看法等方面因素,而可能會放緩發行速度,但這是一種被動的行為。”上述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在A股低迷的氛圍之中,此前被資金追捧的次新股如今也遭遇強力“寒流”。12月份以來,Wind概念板塊中的次新股指數重挫13.28%,同期滬指跌幅僅為2.92%,甚至跑輸近期跌勢兇猛的創業板指。

而次新股曾較長時間被市場推崇為熱點主題,興盛之時多數個股均被資金炒出10余個漲停板甚至更多。而如今有些個股不勝“寒冷”,股價大幅下挫,甚至跌破首日漲停板。11月16日上市的上海銀行,於首日之後走出一個漲停板便迎來陡峭的下坡路,在12月12日跌破首日漲停價之後,12月13日跌勢不止,最終收報24.55元/股,而上市首日收盤價為25.59元/股。

面對次新股的降溫潮,不少投資者也陷入被套的命運,這樣的市場情緒是否也會倒逼IPO發行節奏放緩?

“次新股下跌不太會影響IPO的發行速度。其實次新股是人為的壓低了發行市盈率,才有資金炒作的空間,如果持續放開IPO閘門,未來次新股炒作的空間也並不會很大,市場也終歸要回歸到理性的區間。”上述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在上述券商投行人士看來,目前監管層開閘放行IPO也可能是在測試市場的承受能力,但從實質而言,市場承受能力和新股機制本身沒有必然關系,只是市場尚未成熟,所以會倒逼監管層往這個方向考慮;而政策向註冊制推進則仍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23倍發行市盈率的限制、實際窗口指導調控等都不會急於放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404

棄保潮打亂建制派部署

1 : GS(14)@2016-09-06 22:15:47

■工聯會王國興僅排第六未能當選,昨離開會場時難掩失望。王心義攝



【拆局】由原先被看好於5席搶佔3席,到最後維持現有2席,建制派在超級區議會的翻盤大計落空,主要因為泛民多張名單在選舉前夕突然棄選,籲集中票源力谷泛民3張名單,令建制部署被嚴重打亂。落敗的王國興知悉大勢已去前,狠批泛民陣營採取「圍標選舉」手法,指摘此舉侮辱選民智慧,令建制超區候選人或要更高得票率才可當選,更指泛民若不棄選,自己或有另一結局。泛民原本有多達6張名單出戰超選,面對建制只以3張名單迎戰,外界看好建制在配票下可取3席。但在投票前夕,公民黨陳琬琛、民協何啟明上周五因應港大滾動民調顯示出線機會低,宣佈棄選,連原本堅持不退的新民主同盟關永業,也在上周六稱在壓力下無奈棄選,令泛民同樣以3張名單出戰超區。據了解,此舉嚴重打亂建制派部署,因建制原欲在泛民分票下佔漁人之利,但若然三對三,建制必須嚴謹分票才能多取一席。


王國興斥「圍標選舉」


有建制人士指,泛民陣營後期力谷民主黨鄺俊宇取最後一席,更指其爭尾席對手是民建聯周浩鼎,變相令周的選情亦被谷高,獲更多堅實愛國支持者投票,建制陣營同時開放更多地區如港島區予他拉票,令原定承接陳婉嫻超區議席的王國興選情出現危機。其實王國興在投票結束後即強調,已使出「洪荒之力」拉票,由始至終自覺選情萬分危急,預示有落敗可能;敗選後,他亦稱要譴責泛民的棄保策略,斥採取圍標選舉手法,侮辱選民智慧。據了解,建制派當晚極度關注民主黨涂謹申是否被鄺俊宇吸票過多,因為尾席隨時是涂、王之爭,但最終涂仍擊敗王。民建聯上屆派兩張名單出戰超區,只有主席李慧琼勝選,而劉江華則敗選,今屆民建聯成功取得兩席,卻令同陣營盟友王國興墮馬。李慧琼勝選後強調,民建聯在今屆超區得票雖較上屆多,但明言建制派現時要在超區取得3席有難度,需爭取更多市民支持。■記者許偉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906/1976197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719

龍彩霞:政經變數多 隨時打亂生活預算 近退休 持英歐資產宜審慎

1 : GS(14)@2016-10-21 04:35:40

【明報專訊】準備退休生活費,最怕是在臨退休前或退休後做錯重大投資決定,影響預算。好像最近市場多關注德意志銀行會否有機會倒閉,而英國「硬脫歐」危機亦令英鎊暴跌,若累積大量英鎊,但又非在英國退休,則正在面對匯率風險。由於歐洲及英國投資環境充滿變數,為退休前準備的投資者,不適宜持有歐洲股票基金或德銀股份及英鎊。

天達投資﹕歐股仍具吸引力

在英國脫歐公投前的幾個星期,經濟學家和歐盟懷疑論者不約而同地發出嚴重警告,指一旦英國脫歐,將會帶來災難性的影響。但天達歐洲股票基金投資組合經理夏怡生(KEN HSIA)表示,英國決定退出歐盟,當政府就商議作準備之際,企業也設法適應新環境,但目前難以判斷結果好壞。他認為:「歐洲股票具吸引力的投資理據維持不變,部分人士或會感到意外。事實上,改變的是盈利回升的步伐,方向仍然不變。」

歐洲股市在英國公投脫歐後即時下跌,但並無跌破2月低位(當時投資者憂慮環球增長轉弱,觸發股市下跌)。不論政治怎樣改變及發展,歐洲擁有多家領導全球的企業,將可持續受惠於領先的競爭優勢及環球機遇。

經濟學者﹕脫歐料衝擊英經濟

不過,經濟學教授Richard Portes則表示:「英國於2017年3月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後,當地投資和匯率下跌的機會十分大……脫歐將對英國經濟帶來嚴重負面衝擊。我們可以預料匯率繼續下跌和投資持續下降。目前無證據顯示高級官員明白他們所面對的巨大挑戰、其資源的不足,以及過程所需的精力與時間。而歐盟27國政府對談判的取態,他們也沒有一個切實可行的理解。」

張佩儀﹕換馬均衡基金暫避風險

雖然不少投資者希望在市場波動期間,抓住市場時機在資產出現大幅折讓時入市,不過富達國際香港退休金業務總監陸劍平指,這種試圖「低買高賣」的投資方法很多時不會成功,反而增加跑輸大市的風險,投資者不但有機會錯失最低位,而且錯過隨後的反彈。另外,美國萬利理財控股有限公司亞太區總裁張佩儀表示,英鎊及歐元有機會再跌,對基金表現有所影響,好像人民幣一樣有機會低處未算低,如果是退休投資組合,可以先行離場,待市况明朗才再入市,或者換馬至均衡基金以暫避相關風險。

信安﹕數據滯後 放緩迹象未反映

信安環球定息收益策略師Seema Shah警告,雖然很多經濟「硬數據」未顯示英國經濟放慢的跡象,但是一些調查(尤其是領先指標數據)卻反映截然不同的景象。例如從6月至7月間,製造業、服務業和建設業的採購經濟指數(PMI)已跌至2009金融危機以來的新低。雖然這些數字仍然在衰退線以上,但是未來仍有下跌空間。簡單來說,真實經濟活動很有可能會減慢,只是由於這些經濟「硬數據」多屬滯後數據,尚未反映實况而已。

而金融市場的表現同樣看來不俗,則是因為得到英倫銀行的新措施所支持,該行於8月宣布減息0.25厘,加大量化寬鬆的規模,又推出新的定期融資計劃(Term Funding Scheme)。此外,市場預期歐洲央行擴大其量化寬鬆的規模,同樣對市場帶來正面作用。未來,第一步肯定是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目前大部分人相信,此將於明年上半年發生。一旦英國正式提交通知,歐盟將會着手討論英國脫歐。英國與歐盟的未來關係將會變得異常複雜,而談判也會充滿分歧,可能涉及「討價還價」的局面,正如英國新任財政大臣夏文達所說,完成脫歐可能需要長達6年時間。

現時,歐洲股票基金中英國有部分基金佔組合比重達20%以上,也有些較低(約5%),故投資者若擔心歐洲問題持續困擾該類基金表現,可以分散相關資產,或選擇大型股票基金,以防在未來幾年波動性。

明報記者

[龍彩霞 退休綢繆]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917&issue=201610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943

工程多阻滯 打亂部署

1 : GS(14)@2016-10-30 14:34:17

■單位雜物堆積如山,Johnny希望翻新後可有足夠收納空間。



單位翻新工程最初預計能夠在三個月內完成,但過程一波三折,最終耗時超過四個月。裝修首日已出師不利。裝修師傅原定4月18日開工拆牆剷磚,但雙方對於「吉屋」理解有出入,屋主Johnny以為打算棄置的雜物都會由裝修師傅處理,令到當日師傅進場眼見全屋仍有雜物,即時收隊,Johnny要自行清走雜物,至4日20日方展開工程。


須額外付費換煤氣喉

4月底全屋批盪地磚鏟清光,水電工程準備開展時,噩耗再度傳來。是次全屋大翻新包括將煤氣錶改位,豈料煤氣公司職員視察喉管情況時,稱單位喉管生銹,要求Johnny搭掤換喉,最終要額外支付約7,000元更換喉管。當鋪磚、油漆批盪等工程均順利進行時,豈料傢俬運輸及裝嵌出現問題,一拖就近一個月。
Johnny稱單位橫樑較多,訂做的傢俬尺寸出現誤差,需時修正方能裝嵌。設計師Nic解釋,部份訂做傢俬運送途中損毀,要再花時間於內地廠房再生產,往後的工序亦被迫延後,對工程延誤感抱歉。交樓時間一拖再拖完全打亂Johnny部署,他對裝修公司失去信心,最終決定花約3萬元另聘相熟的裝修師傅處理單位最後的修葺工作。入伙前一夜,Johnny接受訪問時指,「由追佢(裝修公司延誤)、最後埋尾,然後到呢刻(即將入伙),其實係攰呀」。當晚憶述裝修延遲一事,「唔開心一定有,始終延遲咗,解決方法咪兩邊一齊溝通」。至訪問尾聲,被問到假若時光倒流,會決定將全屋翻新抑或寧願維持單位舊況,Johnny略略考慮過後回應:「會再諗得清楚啲,未必會決定翻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30/198164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0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