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專車實現正規化運作是必然結果,這和“不管是白貓,還是黑貓,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是一樣的道理。

近期交通部不幸又上了“黑榜”,起因為代表多數人發表了“應該取締專車”的言論。盡管後來交通部辟謠稱,這完全是子虛烏有的事情。不過還是被網友紛紛質疑:“什麽時候被偷偷少數化了?”

其實自專車面世以來,就一直是個“招黑”的主兒,負面新聞層出不窮。武漢出租車集體抗議7萬多輛“私家專車”;特斯拉專車被抓罰款一萬車輛被扣;香港警方突襲Uber辦公室逮捕了5名司機。即便如此,民眾卻對專車偏愛有加。

“打車難”成專車生存的沃土

現在打車到底有多難?消費者最有體會:“去的太遠,不拉;去的太近,不拉;要交班了,不拉;那邊太堵,不拉;回來要空駛,不拉。”

在高峰期,看司機臉色,拼車、拒載已成家常便飯。不過,還有最可怕的事情,那就是遇到雨雪、霧霾等惡劣天氣,打車就等於“打劫”----“不打表、雙倍價格。”“你若覺得不妥,可以不坐,反正拉不拉你完全取決於我。”這是當下出租車司機存在的普遍心理。按照大多數出租車司機的說法:“一年到頭也就指望著這些天氣賺點錢呢,你們乘客就多理解吧,大家都不容易。”

相比出租車,專車價格確實貴。可是,消費者願意為其買單。打車隨叫隨到、不用看臉色、不用拼車,關鍵是服務貼心周到。比如,提供免費飲用水、充電器、幹濕紙巾、垃圾袋、車載WiFi等附加服務。

大眾表示。在有急事、高峰期、惡劣天氣的情況下,寧可花高價打專車,也不要看出租車司機的臉色。就算是不差錢,也不願意把自己的真銀白銀灑向服務差、整體素質不高的出租車行業。

很明顯,專車給予消費者的不僅是優質的服務,更有人格和心理的尊重。無疑,“打車難”成了專車生存的沃土。

“市場需求”是專車生存的根本

“打車難”可以催生“專車”,但是“專車”要想占有一席之地,還得“市場需求”說了算。那麽,我國的專車需求量有多大呢?能不能支撐“專車”整個行業長久發展下去呢?

“專車”其實是商務用車,雖然外表看起來和普通的私家車一樣,但實際應屬於汽車租賃公司,不在馬路上巡遊,只能通過電話或軟件叫車,提供點對點服務。專車由企業自主運營,司機作為勞務公司員工,僅提供駕駛服務,交通部門負責發放營運證,並進行監管。換句話說,“專車”屬於“私人訂乘”的範疇。理論上講,應該比普通的出租車的市場需求要低。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據權威市場調研顯示,全國每天有6千萬人次出行需求,出租車能滿足3千萬,租賃公司能滿足400萬,還有2600萬人次需求無法滿足。另外,滴滴快的CEO程維在一封內部信中披露,2015年6月份滴滴專車每日的訂單量已經達到300萬單。

毫無疑問,“專車”服務對滿足運輸市場高品質、多樣化、差異性需求具有積極作用。不過,為何會頻頻“招黑”呢?原因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攪動了行業格局,搶了出租車的飯碗;二是一直未明確“合法”身份,身處灰色地帶難免產生違法和安全隱患。

“合法身份”與“安全問題”息息相關

目前,多數專車平臺的車輛來源於兩部分:一是租賃公司;二是私家車加盟。由於國家對租賃公司車輛牌照進行了限制,因此專車平臺的車輛主要是靠私家車來儲備。

一般來說,專車平臺上的私家車加盟多采取“四方協議”形式,即專車平臺先將私家車掛靠在租賃公司名下,通過一家勞務派遣公司聘用車主,再簽訂一份由軟件平臺、汽車租賃公司、勞務派遣公司、司機共同簽訂的“四方協議”。

看似正規,實際上多數專車平臺是以“四方協議”打掩護,規避監管風險,實現“曲線合法”。說到底,私家車還是不具備營運資質,也就是違法的。此外,由違法營運產生的安全問題更是不容小覷的。

概括來說,專車的安全問題主要涉及三方面:

一是人身安全,非法運營車輛,即便用戶通過軟件叫車時提示將會為乘客提供什麽什麽的人身保險,但倘若意外真的出現,責任方或許並不能盡到應有的義務。

二是財產安全,非法運營的專車,大部分都是私家車,乘客與司機之間沒有現金交流也不會有發票打印,即便軟件里有搭乘記錄,但也並不具備任何法律效應,更不排除會有存有私心的車主。一旦遺漏東西,乘客便不能通過發票獲悉私家車牌照信息,甚至也有私家車使用套牌的情況。

三是車輛安全,對於沒有任何管理體系的私家車來說,或許不會按照正規出租車那樣強制實行車輛檢測,及時排查安全隱患。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專車實現正規化運作是早晚的事。但是,交通運輸部也應該做好相應準備:一是盡快改革出租車體制,提升服務水平,縮小與專車差距;二是平衡出租車和專車利益關系,緩解兩者之間的矛盾;三是以互聯網+的思維去指導網絡用車行業的發展,讓新業態成為整合社會資源和促進就業的利器,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四是,盡快找到專車合法化的最佳途徑,避免違法和安全隱患。

專車實現正規化運作是必然結果,這和“不管是白貓,還是黑貓,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是一樣的道理。可專車畢竟屬於新生事物,還要多從實踐中體會和總結。專車實現正規化運作同樣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