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互聯網金融公司、銀行、基金公司等也紛紛加入雙11之戰,但金融產品不同於普通商品,需要經過專業的風險測評和對產品有足夠了解才能確定是否適合自己購買。

“雙11”馬上就要來了,今年不僅是電商網站摩拳擦掌,互聯網金融公司乃至銀行、基金公司等也紛紛加入戰團,提供支付、周轉、信貸、分期、眾籌等配套性服務,金融產品成為實物商品之外的另一個戰場。

理財產品是從2013年開始加入“雙11”戰局的,當時的銷售主力是國華人壽、生命人壽這樣勇於嘗鮮的保險公司,開始嘗試分享雙11的流量紅利。阿里官方的數據顯示,雙11基金理財產品的支付寶總成交額9.08億元。

到2014年,互聯網金融產品的銷售熱點轉向消費金融領域,在該領域螞蟻金服和京東打得不亦樂乎,螞蟻微貸向商家提供超過300億元的貸款。網銷的理財產品中,固定收益類產品完勝權益類產品。

今年“雙11”備戰已經開局,理財產品的銷售仍是重中之重。理財通、挖財等平臺都推出了專門圍繞“雙11”的理財產品。從各家互聯網金融平臺透露出的促銷信息可以看出,新手福利、送10萬理財金、利息翻倍、99.99%高利返血等都是大家在低息環境下平時少有的大力度促銷。

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挖財理財運營總監洪弘表示,“人們發現‘雙11’成為一年中財務最容易出狀況的時間節點,因此管錢管資產的需求越發旺盛,平衡好消費、投資、杠桿、信用的人,才是‘雙11’的最大贏家。”

事實上,互聯網金融企業在效仿著電商企業的模式發展,不同之處在於,投資人在“雙11”上不是購買價格優惠的商品,而是選擇投資回報豐厚的P2P理財產品。

電商的“雙11”是天貓2009年正式推出的,2013年的天貓“雙11”可以說把電商促銷節推到了一個頂峰,交易額突破362億元,僅用了13小時就打破2013年“雙11”創造的全球最大購物日成交紀錄。

其實,說白了電商促銷活動的目標無疑是搶用戶和流量。流量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這在每次大促之後的交易量就可以看出,不過,與PC端比拼的是流量不同,在移動端雖然流量依舊是比較關鍵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對用戶的篩選、分析,通過行為來激發購買欲望,對這種促銷的營銷模式,最終還是要得到高的轉化才行。

洪弘表示,金融產品不同於普通商品,需要經過專業的風險測評和對產品有足夠了解才能確定是否適合自己購買。消費者除了要盡量選擇在可信賴的平臺上購買,更要遠離風險大的超高收益理財產品,理性選擇投資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