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互聯網公司為何紛紛盯上自行車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274

 

2015亞洲自行車精品博覽會在昆山開幕。10月9日,觀眾在創新區參觀智能自行車。 (新華社記者 馬研/圖)

樂視、小米,還有眾多的互聯網初創公司,都開始涉足自行車領域。對它們來說,傳統車商是靠賣車賺錢,而互聯網公司則不僅僅是賣車,自行車硬件還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移動互聯網入口。

2015年10月的第三周,在京東眾籌平臺上,支持人數最多的5個項目中,有4個是自行車——輕客智慧電單車、Bonaco電動助力自行車、索羅門自行車皮衣工匠款和LIVALL智能自行車。

其中,2015年10月8日上線的“輕客智慧電單車”項目,目標是在40天內籌集50萬元,當天就籌到105萬元多,收獲近300輛車的訂單。

半年多來,自行車成了互聯網初創團隊最熱衷的創業項目之一。樂視、小米等重量級互聯網公司也先後進入智能自行車領域。

三十年前,自行車是中國人主要的出行方式,但中國現在已經成為汽車大國,自行車也從出行方式變成了流行的運動方式,也恰好是可以智能化的載體。

中國自行車協會理事長馬中超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目前中國自行車的保有量為4億輛、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為2億輛,加起來平均每兩個人擁有一輛自行車,在歐美國家,通常人均一輛自行車。

但這些互聯網公司的造車之路並不順暢。很多智能自行車產品一推出即遭遇市場批評——作為城市通勤車價格太高,作為專業騎行車配置又不夠。BiCi自行車市場負責人沈偉超對南方周末記者稱,“硬件方面大家都在路上,這就像一場馬拉松,只有少數人能到達終點。”

智能硬件的熱風

2009年,蘋果公司提出一個可分享數據信息的智能自行車概念,其中包括騎自行車的速度、距離、時間、高度、坡度,用戶的心率。根據專利,這些信息收集將通過連接iPod或iPhone進行收集,並通過傳感器建立。

一年後,美國專利和商標局公布的信息顯示,蘋果公司已申請了概念自行車配件的專利。除了之前提出的“智能自行車”概念,其還允許自行車騎手記錄和無線分享單車路線的信息。今天,很多自行車騎行App的功能都在這一範疇之內,目前已發布的智能自行車,也整合了這些功能在車上。

2011年,汽車公司奔馳旗下的Smart品牌,推出了ebike電動自行車,車主能夠自行調整前叉懸掛的軟硬度,同時其專屬App,能夠讓iPhone直接與ebike進行聯動,顯示當前速度、平均速度、旅程時間、行駛公里數與爬升的高度之外,更將這些資訊通過ebike專屬app發布到Twitter以及Facebook等知名社交網站上,與朋友分享自己的旅程。車身還有USB接口,可以給手機等電子設備充電。

ebike應該是較早出現的智能自行車。2012年,這款車正式上市,售價為2849歐元,折合人民幣價格約為23684元人民幣。

2013年10月,眾籌平臺Kickstarter上線了一款自行車的硬件產品 FlyKly Smart Wheel,一個電動自行車後輪,在外形上與一般自行車的後輪沒有太大區別,中圈的組件包含了一個電動馬達、電池和其他電子元件,用戶能夠很輕易地自己組裝到自行車上。Smart Wheel是靠智能設備通過藍牙控制的,包括了iPhone、Andorid設備和Pebble智能手表,你可以在騎行之前在智能設備的應用上先設好你想要的速度,應用會自動記錄你騎行的路程、電池、時間等指數。Smart Wheel標價為1100美元(約合人民幣6815元)。

這些主打智能概念的自行車產品,都是屬於電動自行車、助力電動車範疇,價格不菲,一般消費者難以接受。而中國互聯網團隊推出的智能自行車,多數都是選擇腳踏自行車,人們希望他們能像小米手機一樣,以高性價比快速占領市場。

“人生中很少能有機會做一個嘗試去改變一個行業和領域的事情,今天我們做到了!”樂視體育智能硬件副總裁李大龍在2015年8月自行車發布會上這樣說。

可是自行車的參數配置又讓人大跌眼鏡,樂視自行車的定位為大眾的城市車,實際上輪胎是山地車輪胎,城市騎很費力;車把也是橫把——山地車車把,人要趴在上邊騎才舒服,城市怎麽騎?9月份樂視自行車在青海湖組織了一次騎行活動,這又是旅行車/長途車概念了。

凱路仕自行車董事長鄧永豪對這些互聯網新玩家並不看好,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搞一個智能設備在車上,升級、維護、維修都麻煩,目前這對大眾還不是剛需,智能手機、智能手表就可以搞定了,人家為什麽要再花錢買這個呢?目前中國自行車還是需要解決一個“輕應用”的問題,首先得培養人們騎自行車的習慣。

自行車高端化

通常經濟越發達,人們對自行車的綠色、運動屬性越認同。鄧永豪也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自行車騎行作為休閑運動,肯定是趨勢,全世界都已經驗證過了。”

中國自行車協會理事長馬中超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中國自行車產量在8200萬-8500萬輛之間,國內實際銷量約為2500萬-3000萬輛之間,出口占了多數。以2014年為例,中國向美國、日本分別出口了1800萬、800萬輛自行車,這兩者加起來約等於當年中國國內自行車的總銷量,可是中國的人口是美、日加起來的3倍多。

馬中超表示,中國出口的自行車以運動休閑、特殊功能的比重多,不過現在中國國內市場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中高端產品——200美元以上自行車的增幅較大。

2015年10月10日,在第一屆亞洲自行車展行業峰會上發布的《2014年中國運動自行車市場報告》顯示,保守估計,2011年-2014年間,中國運動自行車市場規模從52億元人民幣上升到了90億元。

該報告還顯示,目前中國市場上共有自行車整車品牌292個,其中國內大陸品牌120個,占比40%,海外品牌111個,占比38%,臺灣品牌61個,占比21%。

中年人可能還認鳳凰、永久、飛鴿等中國品牌自行車,在年輕一代眼里,捷安特、美利達等臺灣品牌更受歡迎。

在鄧永豪看來,自行車需要產業基礎、國際化、資本化,需要互聯網思維,中國自行車品牌起不來,因為做自行車的企業家年紀都比較大,視野、高度不夠,沒有系統性規劃,走不遠。生於1970年的鄧永豪笑道,“別看我們做了22年,我在行業里還算是年輕的。”

鄧本身也正在左右突圍階段,一下打出了兩個拳頭,凱路仕品牌定位為大眾騎行自行車,烈風為專業騎行自行車,都瞄準了中高端市場,“中低端大把企業進入,沒質量也沒利潤,我們做高端雖然慢一點,但是有利潤也有市場”。

2013年,凱路仕獲得柬埔寨政府批準的最後一張自行車生產資質,啟動柬埔寨工廠,以應對歐盟對中國產地自行車反傾銷。鄧永豪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柬埔寨作為車架生產基地,出口歐盟、中國都是零關稅,制造成本只有中國的1/7。據他介紹,中國焊接工人月薪7000元人民幣,柬埔寨人只要1000元,而且肯幹活,人員比較穩定,現在中國年輕人不肯做重複的勞動,怕苦怕累。

鄧永豪說,烈風這一模式,是借鑒了德國自行車品牌Canyon的做法。和鄧永豪當年類似,Canyon創始人羅曼·阿諾德(Roman Arnold)也是以裝配自行車起家,2001年開始整車制造,創辦了Canyon品牌,該品牌以嚴格質檢著稱,全部采用網上銷售模式,在業界口碑極佳。

作為傳統自行車制造商,鄧並不覺得互聯網公司進入這一領域會成為破壞者。他認為國內缺乏好的設計師,互聯網公司也缺乏對這個產業的理解。

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似乎更喜歡智能自行車這個新鮮事物。

“我們只是把車作為入口”

2015年密集亮相的智能自行車們,雖然被批評為“不知道要把車賣給誰”,但顯然他們目標客戶群體是年輕一代。

啟孜應該是中國最早做出成品的智能自行車公司,2014年7月出了第一款概念車,2014年11月22日於上海舉辦的“全球新創發布會”正式發布,2015年1月在眾籌平臺Pozible上發起眾籌。

啟孜背後的團隊叫做“基本概念”,他們在2012年創立,曾推出一款叫做“許願樹”的社交App,在微信、易信、米聊等社交應用的陰影下,2013年年底考慮轉型,大方向選擇了智能硬件。

谷歌在2012年發布谷歌眼鏡,2013年可以說是智能硬件爆發元年,繼智能手機之後,各種智能網關、智能插座、智能家電、智能手表、智能手環等叠出。基本概念的創始人蔣旻宸是個戶外登山愛好者,CTO胡偉是個自行車愛好者,兩人決定選擇相對熟悉的領域,做智能自行車。他們推出的第一款車的名字啟孜,就是以西藏唐古拉山脈一座入門級雪山——啟孜峰命名。

這個團隊還有一個名字叫做BiCi自行車,BiCi出自意大利語Bicicletta,也是自行車的意思。創業之前,蔣旻宸在英國留學。

啟孜自行車,正在進行第三批產品的預訂。沈偉超介紹,前面兩批分別是2015年3月、7月發貨,一共約300輛。啟孜價格不便宜——3999元起。啟孜的買家主要是兩類人,公路車騎行愛好者和喜歡新鮮事物的極客。對於最開始才5人的初創團隊來說,更重要的是,這些用戶認同其理念,願意當“小白”。

2015年8月,沈偉超賣掉手機遊戲的創業項目,加入了啟孜團隊,成為其市場推廣負責人。目前,這個團隊擴容到近40人,采用了類似小米手機的團隊架構,在內部劃分為硬件小組、軟件小組、運營小組。

2014年初,啟孜並購了一個叫做“行者”的騎行App。沈偉超介紹,目前行者有約250萬用戶、下載1000萬次,有3萬多線下騎行組織、600多萬條行程軌跡。啟孜自行車,原本有一個獨立的騎行App,後來直接並入行者App。在最新版本的行者App中,打開界面顯示的是“雖千萬里,吾往矣”字樣。

“我們並不是要去和傳統自行車廠商競爭,而是更看重硬件背後的軟件。他們靠賣車賺錢,我們是把智能自行車作為入口,做服務供應商。”沈偉超舉了個例子,行者App,將來可以便捷地發起總騎行活動,組織賽事,提供活動保險服務等等。

他表示,啟孜自行車作為硬件部分,是在做深度的事情,靠的是團隊創新能力;而同時行者App,是在做廣度的事情,靠的是運營能力。同時他也承認,“就像特斯拉推出電動汽車、蘋果推出智能手表一樣,智能自行車無法像智能手機一樣快速取得革命性成功,需要工藝積澱,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打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1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