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億中國人的境外遊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402

 

當地時間2015年10月2日,韓國釜山港,大量等待辦理退稅和取貨的中國遊客擠滿碼頭,場面壯觀。 (CFP/圖)

剛過去的 2015年中秋國慶超級黃金周,數百萬中國遊客逃離國內景區的人山人海,撇開港澳和新馬泰,相聚在更遠的日韓、歐美。

年輕人是其中的主力軍,他們“一部手機遊天下”,不再瘋狂血拼奢侈品,而是更喜歡深度自由行。

此時,每年出境遊的中國人已經過億,消費超過1萬億元。境外遊的變化,背後是中國人消費的升級。全球旅遊業版圖,均在因之而變。

在剛過去的2015年中秋國慶“超長”黃金周,一家位於奧地利因斯布魯克的施華洛世奇旗艦店里,擠滿了中國遊客。因斯布魯克這座美麗的小城坐落在阿爾卑斯山谷之中,以往並不是中國遊客的熱門之選,現在,這家店里多了好幾個會說中文的亞洲導購。

“中國(旅遊)團一走,整個店就冷清了下來”,見證了這一幕的自助遊達人小蔥有點吃驚,她曾去過十四個國家,一百多個城市,她以為“小眾”一點的歐洲國家並不會有這麽多中國人。

而事實是,這個黃金周的任何時間打開微信朋友圈,總有人在世界各地接力“刷存在感”:他們在澳洲打獵,在日本享受有馬溫泉,在西雅圖吃三磅重的姜蔥龍蝦……

國家旅遊局直屬專業研究機構中國旅遊研究院近期發布的《2015年中國出境旅遊發展年度報告》顯示,中國連續三年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旅遊客源地,2014年中國出境遊客規模第一次過億,達到1.07億人次;出境旅遊花費從2008年的409.87億美元逐年上升,至2014年快速增長至1648億美元,6年間翻了近4倍。

這6年間,飆升的不只是出境人數和錢包厚度,中國遊客的偏好也在發生變化——他們希望體驗更多而不只是購物,希望走得更遠,並且依靠自己的腳步。

理解中國人快速變化的品位和消費模式,則是各旅遊目的國和商家絞盡腦汁、以期獲利的關鍵。

“想不想去一個國家,要看他性不性感”

越來越多看著美劇長大,自信地操著流利英語的中國遊客,選擇走向更遠的世界。

85後、在廣州從事媒體工作的陳蕓,有過多次境外遊的經歷。對於她來說,歐美國家的吸引力要遠大於東南亞。

2014年,她遊過一次柬埔寨,但不能適應當地的文化。比如飲食,不管餐館看起來多麽溫馨,點上來的餐點永遠有一股濃重的香茅味;有一次她點了當地熏魚,一刀切下去,魚體內如鋼釘般粗細的腸子暴露出來;還有一次,她點的是蛋糕,但送上來的卻是兩個食指一般長的蛋卷,她終於忍不住向服務員翻了白眼。

“想不想去一個國家,要看他性不性感。”陳蕓追求的格調,在英國和澳大利亞找到了。

她向南方周末記者描述了很多她在倫敦、墨爾本等地的浪漫見聞。比如在澳洲沖浪者的天堂黃金海岸,她住進男女混宿的青年旅店,睡在她上鋪的是一個來自德國的撲克手,“我爬上去,坐在他的床邊,我們聊了一個通宵,差點相愛。”

第二天早上,德國撲克手早早離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只穿著藍色內褲的熟睡的金發女郎。“毫無違和感,你和這個國家自然融為一體。”她說。

越來越多像陳蕓這樣看著美劇長大,說著流利英語且自信的中國遊客,選擇與更遠的世界親密接觸。

在2015年中秋和十一相近的“史上最長假期”中,這一趨勢愈發明顯。

國家旅遊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0月1-6日,全國125個直報景區累計接待遊客2761.3萬人次,顯著少於去年的3169萬人次,主要原因為“中秋與國慶拼假為出境遊創造條件,對國內景區分流影響較大”。

與此同時,據“全國旅遊團隊服務管理系統”數據,國慶前四天出境遊市場同比增長36.6%(香港除外)。

專做亞洲市場的春秋航空公司新聞發言人張武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現在春秋航空一天能飛250個架次左右,40%都是境外航線,上座率90%以上,1/3以上的旅客都是出境客。

“現在每家航空公司都在大力發展國際航線,因為出去的遊客多。原來中國飛美國和日本,國外航空公司比中國航空公司飛得多,現在已經顛倒過來。”張武安說。

而在出境遊市場,結構也在發生變化。最明顯的是,長線境外遊、自由行呈爆發式增長。

據旅行社電子商務提供商金棕櫚發布的跟團旅遊數據,今年以日本、美國、俄羅斯、法國、意大利為目的地的遊客分別增長了72.3%、117.2%、85.1%、37.4%和37.2%;而傳統的熱門旅遊目的地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則減少了19%和4.3%。

在線旅遊網站攜程發布的《2015十一黃金周出境旅遊報告》顯示,綜合其跟團遊、自由行、郵輪數據,今年黃金周十大出境遊國家(地區)為日、韓、泰、港澳、臺灣、美國、新加坡、印尼、馬爾代夫和意大利。其中,日本首超韓泰,美國則成為黃金周最受歡迎的單一目的地長線產品。

窮遊網的數據顯示,黃金周目的地熱度排名中日本居第一,熱度高達94.7;整個歐洲遊繼續升溫,意大利以熱度79.3沖到了歐洲國家第一位。廣東最大的旅行社之一廣之旅的數據也顯示,今年黃金周歐洲遊線路收客漲幅最為迅猛,較去年上漲20%。

“中國人的口味三五年一變。最早是東南亞,後來是港澳比較紅火,現在日韓比較紅火。”張武安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道,今年泰國政局不穩,香港反水客,菲律賓、越南由於南海之爭,航線取消較多,很多原先去東南亞和港澳的遊客今年都轉向了日韓。

“現在包機和正常航班都滿滿的,整個銀座都是咱們中國遊客,排隊是必需的。過安檢要1個小時到1個半小時。”廣東國旅日本領隊黃建華5年前開始帶日本團,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從2014年春節開始,日本受到中國遊客的追捧,並火爆至今。

從購物到體驗,從跟隨到自主

中國境外遊支出優先順序發生了轉變,較富裕的遊客日益把“體驗”置於購物之上,年輕人則選擇自助遊。

與出行目的地的變化相應,中國遊客的出行目的和方式也在升級。

中國遊客在海外“吃盒飯血拼奢侈品”的名聲,正在發生改變。

2015年4月,英國金融時報旗下研究機構《中國投資參考》(China Confidential)發布的一份中國出境旅遊年度報告發現,2015年中國出境遊客人均支出同比下降了6.2%,此前2013年至2014年人均支出已經下降了9.4%,主要是由購物支出同比下降8%導致的。

報告認為,中國境外遊支出優先順序發生了轉變。比如較富裕的遊客日益把“體驗”置於購物之上。“體驗”包括娛樂和當地短途遊等,後者支出同比增長78.6%。

更加註重“體驗”的,無疑是選擇自助遊的中國遊客。自助遊歐洲的,從南方周末記者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觀察來看,九成以上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情侶為主。在他們當中,來自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尤其多。

芒果網《2015年中秋國慶長假出遊趨勢報告》顯示,年齡在25-40歲之間的上班族成為中秋國慶旅遊市場的絕對主力,“80後、90後的成長環境使得他們更傾向於追求個性化生活”。

年輕人更青睞“自由行”的旅遊方式。所謂“自由行”是相對傳統團體旅遊的一種新興旅遊方式,由旅行社安排住宿和客運,但沒有導遊隨行,其旅遊日程、線路等由旅客自己選定。

螞蜂窩旅行網的數據顯示,今年黃金周出境自由行人數突破320萬,同比增幅23%,市場規模達260億人民幣。

2000年移民西班牙的中國人魏士傑,現在是一名巴塞羅那全職地接導遊,大多數時間獨立接待自由行客人。

2012年以來,大量中國遊客的突然湧入,讓他過上了當地中產階級的生活。實際上,他一年只需要在中國的黃金周和春節忙活幾個月。

他接待過的自由行客人中,兩類人最為常見:一種是“窮遊”的年輕人,“花一兩萬能在西班牙玩10天”;還有一種是中國的富人,“世界各地都去過了,實在沒地方去了發現了西班牙”。

“他們會自己制定線路,我只需要提供建議以及用奔馳、沃爾沃等安全系數較高的車輛將他們送到目的地就行了。”魏士傑說。

螞蜂窩聯合創始人、CEO陳罡認為,綜合價格、時間、精力、旅遊消費體驗等多個因素考慮,通過自由行,人們在跟團遊的種種限制與自助遊的勞神費力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

螞蜂窩數據研究中心認為,中國的旅遊目前正在經歷三種變化:一是“從近到遠”;二是“從淺入深”,從走馬觀花到深度旅行,停留時間越來越長;三是“從跟隨到自主”,即從跟團遊到自由行的人群持續增長。

更理性的消費

除了購物,越來越多年輕的自助遊中國人,把更多時間花在了美術館和博物館里。

在佛羅倫薩的奢侈品打折店集聚區The Mall,有Coach、Prada、Gucci等數十家著名品牌的店。從佛羅倫薩市區坐50分鐘的大巴,才能到達位於郊外山間的The Mall。

上大巴以後,會讓人忘記自己置身於歐洲——周圍乘客全講中國話。早上商店還沒開門,人們就開始在Prada門前排起了隊,三四個小時後又在收銀臺前排起長隊。

在羅馬和佛羅倫薩的奢侈品店,當中國客人走進門習慣性說“hello”時,會猝然聽到一聲“你好”,這里中文導購是“標配”。

阮虎(化名)是生活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30年的浙江人,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近年來,西班牙人已經把中國人看成了“財神爺”,在西班牙深陷經濟危機的當下,中國遊客橫掃奢侈品店,是他們刺激經濟的意外之喜。

“這對雙方都有好處。”他說,這里的商品比國內“越上檔次就越劃算”,可以打折到三至五折,加折上折,再加12%左右的退稅,“中國遊客買幾個包,機票錢就賺出來了”。

但相對前幾年,中國遊客現在比較理性。“一般不會盲目地瘋狂購物,現在是需要什麽買什麽,買得最多的是化妝品。”廣東國旅韓國領隊梁彩英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在日本,奢侈品非中國遊客的首選。

2015年國慶超級黃金周,40萬名中國遊客在日本花了約53億人民幣。黃建華認為,日本大熱的主要原因是日元持續貶值,以前800元人民幣換1萬日元,現在550元就可以換1萬日元,“相當於去日本購物打了七折。”

中國遊客在日本愛買化妝品、電器、馬桶蓋、剃須刀、美容儀等生活用品。“不買老款,電吹風要水離子的,電飯煲買最新IH電磁加熱型的,米粒均勻受熱,馬桶蓋要冬天可以加溫的。”黃建華說。

目前中國人在日本的采購偏好又前進了一步——主要買藥和保健品。日本電通公司近日的調查顯示,醫藥用品是中國遊客的最愛,其次才是化妝品和馬桶蓋。

“日本人非常註意養生,上了年紀的男人大肚腩的很少,保健品的提純度非常高,中國人有錢了,也註意到健康問題了。LV包包那些已經沒什麽人買了。”黃建華說。

除了購物,越來越多年輕的自助遊中國人,把更多時間花在了美術館和博物館里,了解各國的歷史和文化。

佛羅倫薩的烏菲齊美術館,是歐洲最棒的美術館之一,里面館藏了波提切利、米開朗基羅、魯本斯、卡拉瓦喬等數位大師級畫家的作品。

中國國慶期間,每天這個美術館門外都排著長龍。進門之後左手邊,是講解器租用點,有英文、日文、西班牙文等五六種語言,但是,不包括中文。但到這里的中國遊客依然排著長隊,大半是年輕情侶。

在展廳里,可以看到歐洲的導遊團、白人散客們戴著講解器和耳機,只有中國遊客在照著書,念給身邊的朋友聽。

“一部手機遊天下”

靠一部智能手機,人們基本可以解決在海外的“食”“住”和“行”。

“年輕人比較喜歡直接在互聯網上聯系我。”西班牙導遊魏士傑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主要通過微博等手段讓客人在中國就發現自己。

如今靠一部智能手機,人們基本可以解決在海外的“食”“住”和“行”,移動互聯網,正把地球真正變成“地球村”。

攜程的數據顯示,今年十一長假通過手機端預訂其旅遊產品的遊客比例暴增4倍,訂單占比超過50%。螞蟻短租數據也顯示,在選擇和預訂旅遊產品的方式上,52%的客人青睞使用旅遊App。

年青一代的出境遊愛好者在海外最常用到的手機App是什麽?很多人會回答——大眾點評和谷歌地圖(Google Map)。

十一期間,南方周末記者在意大利和西班牙打開大眾點評,定位之後竟有排名和打分。循著高分餐館找去,不出意料里面絕大多數都是中國人。而這些店的老板基本上也都是華人。

例如在羅馬梵蒂岡城附近一家打分超高的餐館,老板娘是臺灣人,廚師和老板是意大利人。不到20張桌子的小店里,十之七八的顧客是中國人——原來大家都是從大眾點評找來。離開時,老板娘仍不忘叮囑:記得去打分哈!

《2015國慶黃金周旅遊人氣盤點報告》顯示,今年黃金周期間,通過移動端預訂的出境遊遊客的單日人均花費約為1068元(不含購物等花費),同比去年提升了約12.72%,來自移動端的預訂量同比去年增長100%。

事實上,用“一部手機走天下”來形容如今的境外遊,對很多人來說並不為過。

出國之前,他們在手機上用去哪兒或攜程辦簽證、買機票;用Agoda或Booking訂酒店;用螞蜂窩、窮遊、途牛等買景點門票,以免排隊之苦。

大部分的支付,發生在出國前。

出國後,窮遊等“自助遊神器”會有景點排名和評論。而谷歌地圖則解決了語言不通、問路難的難題。

“谷歌地圖在手,沒有去不了的地方。”今年在歐洲自助遊了十來個國家的重慶姑娘方茜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在很多國家,谷歌地圖甚至可以提供實時公交車時刻表。如果不想乘坐公交,只需要在手機上下載一個頗為耳熟的App——Uber(優步)即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1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