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手游創業必過的四道生死關!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317.html

【導讀】做手游不是做好開發就可以,上下游任何一個環節有閃失,都會招來滅頂之災。而這其中包括立項、競品分析、「討好」渠道和選代運營公司四個環節。

第一關:立項

立項是確定遊戲目標用戶的關鍵步驟,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個遊戲能不能賺錢。

首先要確定題材和風格,題材和風格又決定了產品和市場。歐美市場有強烈的文化特徵,與國內文化差異較大。如果是三國題材,只能在國內或者日韓、東南亞地區發力,歐美用戶不太能接受。

韓國市場仍有巨大空間。從近期Google Play排名來看,韓國用戶更傾向於休閒遊戲,重度遊戲也有抬頭趨勢。此外,港澳台市場增長較快,以中國台灣玩家為例,他們對遊戲品質的鑑賞能力更高,付費比例也更高,這對開發者是利好消息。中小開發者不妨從這些市場切入,如果能很好地判別港澳台用戶口味,一款遊戲也有可能做到上千萬元的收入。

遊戲的玩法及終端定位也很重要,開發者要事先想清楚自己擅長做哪種類型的遊戲,適配終端有哪些。假設開發者要做一款3D遊戲,那麼首先要考慮誰是目標用戶,3D產品通常要求Wi-Fi覆蓋,如果是中低端人群,他們可能更多使用2G或3G網絡,因此就不是目標用戶。

開發者應該儘量匹配一些高品質機型,除普通版外,也可以開發高清HD版,同時單獨做一些測試。如果掌握這幾點,做遊戲開發時會少走很多彎路,不用每次都把整個遊戲包換掉。

第二關:競品分析

如果開發者前期不做足市場調研,僅僅為了追求短期利益,進行快速複製和抄襲,最終只有步入墳墓。

2010年前後,一款名叫《傲視天地》的產品非常火爆。這是一款戰略遊戲,在一個格子裡,玩家的若干兵將可以對打。「我當時覺得,既然若干兵將可以對打,為什麼不把兵將換成人物呢?所以就想做一個這種類型的遊戲,大概做了兩三個星期,我的主策劃跑來說,有一個產品跟你描述的基本一樣,它叫《神仙道》。」一位開發者回憶道,還好當時發現及時,沒有在項目上過多投入。

上海美峰數碼的《君王2》也曾有類似經歷。在《君王2》的研發過程中,恰逢《忘仙》火爆。作為同質產品,美峰團隊發覺預先規劃的遊戲設定、美術策劃都落後於主流產品。儘管當時已經投入了200多萬元,但美峰數碼還是決定打破所有、重新來過,定位於更高端的產品。最終,《君王2》上線11天開服10組。這款遊戲的ARPU極高,月流水已突破4500萬元,在收入上已經趕超《忘仙》。

眼下的手游產品在題材和風格上都呈扎堆趨勢。今年上半年,伴隨《我叫MT》的火爆,一時間湧出幾十款《我叫MT》的複製品。如果開發者前期不做足市場調研,僅僅為了追求短期利益,進行快速複製和抄襲,最終只有步入墳墓。

第三關:「討好」渠道

對於中小開發者來說,產品能做到什麼程度,很依賴渠道。想得到用戶的青睞必須先得到渠道的青睞。渠道的強勢在今年開始顯現。

一位產品月流水過千萬的開發者對《創業家》記者抱怨,「遊戲渠道商每時每刻都有人找我們,要潛規則我們。」這位創始人拒絕了「潛規則」,於是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他的產品被這家渠道商排至50名開外。

以前做產品推廣,只要數據好,留存率高,開發者們甚至覺得渠道推不推也無所謂,大不了自己花錢推。而不久之後的局面可能是,即使開發者想自己推,但連廣告都沒地方買了,因為所有的廣告量已經被渠道買斷。一位開發者表示,渠道有時不看產品,反倒看人。如果你過去和渠道有過交情,渠道還會比較相信你的產品,但如果是嶄新的團隊研發的產品,渠道會天然地不想合作。

但渠道對產品的辨別能力有時又非常有限,不同渠道對於產品的喜好、要求也不一樣。目前在國內市場,除蘋果iOS外,越獄渠道比較大的是91助手和同步推;其次是遊戲的垂直門戶,如九游、當樂等;再接下來是應用商店,以應用匯、豌豆莢為代表;最後是運營商渠道。以91和同步推為例,這兩家用戶屬性很接近,基本上是比較高端的用戶,他們更喜歡如《我叫MT》、《大掌門》這種簡單、易操作的遊戲。而九游、當樂等渠道積累了大批從Java時代過來的玩家,他們喜愛重度遊戲,因此卡牌類遊戲在這種渠道的推廣效果較差。

一款產品想做好推廣,接入不同渠道往往就要花費一到兩個月。這個時間小公司基本上耗不起,所以若想獲得更好的推廣效果,有必要和渠道搞好關係,提前摸清渠道的喜好。

第四關:慎選代運營公司

很多運營公司都要求獨家代理權,嘗試了一些推廣發現不行後,會馬上將產品束之高閣。對於中小開發者來說,這是致命打擊。

如果開發者自己運營產品,會面臨巨量的推廣渠道和各種市場。一個產品如果想在上線前覆蓋全平台及所有市場的話,光平台的SDK(賬號與支付系統)接入,可能就需要長達半年的時間。不單是創業公司,連有資源積累的公司也叫苦不迭。

許多開發者會選擇同代運營公司合作,但很多業內人士對《創業家》記者表示,手游公司如果把產品獨家交給某個運營公司,很容易被坑死。運營公司通常沒有耐心,產品數據不好,會立刻打入冷宮,沒有修改的機會。

一家代運營公司坦承,如果他們看好一款中小團隊研發的遊戲,會先收對方一部分保底資金。「我們也很苦惱啊,知名遊戲的發行權搶不到,中小團隊的遊戲又存在風險,我們要跟渠道去證明這是個好遊戲,還要保證開發者掙到錢,這確實比較困難。」

由於渠道的推廣位置有限,對產品的嚴格要求使得代運營公司壓力陡增。很多運營公司都要求獨家代理權,嘗試了一些推廣發現不行後,會馬上將產品放到一邊。對於中小開發者來說,這是致命打擊,並且很可能成為未來一兩年大量手游公司死掉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96

張維迎:成長企業必過的關口!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19/56472.html

11月19日,《創業家》5週年慶典暨2013克萊斯勒杯黑馬大賽總決賽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舉行。在19號上午舉行的黑馬課堂導師分享環節,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黑馬導師張維迎現場做了名為《成長企業必過的關口》的主題演講。演講中,張維迎分析介紹了未來五年中國的經濟形勢,以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家的幾種套利經營模式,他深刻地指出,唯有創新,深度發掘中國市場的深度,才是黑馬企業創始人未來持續增長的機會。小標題為i黑馬網編輯所加。

以下為張維迎教授演講全文:

在這麼多創業家面前講企業家可能挑戰比較大,我從來沒有做過企業,但是我很自豪,在三十年前我寫過一本書《論企業家》,而我認為這本書仍然適合你們去讀。今年會有第三版推出,基本內容沒有變,唯一變化的是將1989年出版的時候刪掉的那一部分內容,全部加進去。

對我來講每個企業的生生死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整個人類的進步,而且正因為不斷有企業生生死死,所以才帶來人類的進步,其實每個行業都是這樣。一代代新的企業打敗原來的企業,這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標誌。所以我們看一個國家發展速度也可以從這個角度看,也就是他們這個國家最好的企業是不是幾十年、幾百年之後還是最好的企業,如果那樣說明這個國家沒有發展。這也意味著在座各位年輕一代擁有好多機會。

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測

首先我對未來增長做一個簡單的判斷,第一個是,中國經過35年高速增長之後,未來中國經濟的趨勢會有一個向下的調整;第二個,是國家經過過去五年的經濟強刺激之後,未來會存在很大的困難甚至可能危機。

我稍微說一點,為什麼中國GDP會往下降?從改革開放開始到現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靠模仿,這就是後發優勢,很少有一項技術是我們自己做出來,任何西方產生技術只要拿過來就可以開拓中國市場,就可以賺錢。過去我們三十年走了西方200年走的道路,為什麼?唯一理由是,人家在前邊你在後邊,人家在修路你在走路,所以我們的經濟可以說是寄生性的經濟,寄生在西方市場經濟所發展起來的技術、管理基礎之上,隨著我們後發優勢越來越小,現在差距變著越來越小了,意味著你的進步越來越會慢。

2009年之後,中國實行強刺激政策,給我們惹來一身病,特別是由政府主導、國有企業主導的投資,靠大量的貸款支持經濟增長是沒有辦法持續的。我們應該做企業,企業家應該認識這一點。我們生產任何一個東西,最後都是由最終消費者付款的,也許你生產只是一根螺絲釘,但是安上螺絲釘的那個商品如果沒有人付款,最後螺絲釘也不會賣出去。2009年刺激(經濟)的東西都是大部分為了當年的GDP而投資,而不是為了消費者、為了未來價值增長、財富增長投資,這個模式是沒有辦法持續的。今天處於這樣一個狀態,幾十年前哈耶克就打了一個比喻,我們在抓住老虎的尾巴,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把老虎尾巴放開,這時候老虎返過來把我們吃掉,第二種我們緊緊抓住,直到最後被累死。

今年6月份,我理解政府稍微放開老虎的尾巴,不能刺激經濟持續增長,結果鬧「錢荒」。這個老虎尾巴能抓多久?我覺得時間非常有限。

當然,無論趨勢問題還是週期問題,就是事在人為。中國增長還是有巨大的潛力,沒有一個國家在經濟工業化、城市化具有這麼大的市場,100年前美國人口只佔世界人口5.8%,我們的人口占世界20%,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過去我們利用這個市場,但是利用不充分。未來如何挖掘中國經濟市場,是未來發展的關鍵點。如果利用好仍然是比較高的經濟增長?核心問題是,市場靠什麼?市場不是靠政府政策。靠政府刺激內需,我覺得完全是誤導,甚至是錯誤的,我們需要開發市場。開發市場靠誰?是靠企業家(創業家),包括在座的各位,只有你們才能使中國國內市場潛力得到真正的開發。

企業家的幾種套利方式

下面我講一下我們企業家究竟在做什麼?這也是三十年前,25年前那本書總結的東西。企業家簡單就是兩個事:第一要發現不均衡,這有點學術概念,所謂均衡就是說所有資源都得到極大的利用,已經沒有賺錢的機會,每一個企業得到收入全部要支付成本,土地成本、資金成本、人力成本,沒有經濟利潤。當然,你可以有會計利潤,可以給自己不付工資,自己的工資變成會計利潤,但是沒有經濟利潤。所謂發現不均衡,你能發現,還能夠賺經濟利潤,然後通過盈利機會的發現和利用,糾正市場不均衡使資源得到更好的配置,隨著你的利潤和個人盈利機會慢慢消失,以後又發現新的不均衡。第二是,創造不均衡。這個市場已經很飽和,但是你能不能創造一個不均衡?或者打破原來的均衡,找到新的市場,找到新的客戶。當然這兩個功能經常混在一塊,不是截然分開的。這兩個方面代表我們過去做了什麼,未來應該做什麼。

首先我們講一下發現部分。不均衡意味著有盈利的機會,所有不均衡大致歸結為三類:第一類跨市場的不均衡;第二類跨時間的不均衡;第三類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之間的不均衡。我下邊稍微給大家詳細講一下。

1、所謂跨市場的不均衡,也就是同樣的產品在不同的地方價格不一樣,如果一個橘子四川賣兩毛,北京賣兩塊,你找到這樣的機會就可以賺錢。利用跨市場不均衡套利賺錢就是商人。企業家本身可以是商人,但是商人不是企業家。

要想發現這種市場的不均衡,需要好多知識,過去很多不均衡的發現是因為旅遊產生的。比如《貨殖列傳》裡邊的子貢,利用賣貴買賤的方法在曹國和魯國之間經商賺大錢。還有紅色資本家阿曼德,當時蘇聯處於饑荒狀態,發現蘇聯有這麼多寶貴的動物稀有皮毛,但蘇聯人沒有糧食吃,而美國人有大量糧食要倒掉,所以他給哥哥發一個電報,你給我們多少萬噸糧食,我給你多少噸的皮毛。

我們改革開放最早的企業家基本就是這樣的企業家,我們叫「投機倒把」。這些企業家發現市場在地域之間的不均衡。我想聯想的創辦,柳傳志先生一開始也是發現一個不均衡,計算機在國外那麼便宜,到中國怎麼那麼貴?所以他做了這個生意。還有國際導爺,這種套利的行為仍然非常重要的。重要在哪?因為他在市場當中傳遞信息,使資源得到更好的配置,糾正市場的不均衡,但是我們注意到,當你發現市場不均衡,賺的錢越多,就越有人眼紅,最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賺錢變著越來越難,最後到無錢可賺。

2、跨時套利,當你預測未來一個東西,它會出現稀缺的情況的時候。現在這個東西便宜,你可以囤積起來,到未來賣它。這叫跨時套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家對未來的判斷,如果你判斷失誤不僅不能賺錢而且會虧死。過去的商人預計明年遭災今年多儲備糧食,歷史上有好多例子。比如《貨殖列傳》裡邊的計然告訴越王勾踐怎麼經營這個國家,有十個計,越王用這十個計策經營好國家。范蠡用這個計賺錢,所以他成為當時最富有的人,他用的就是未來套利策略。還有過去宣曲任氏的祖先,本來是督道倉的守吏,在秦朝敗亡的時候,所有人都儲存珠寶,只有他儲藏糧食,最後楚漢兩國爭戰,人們沒有辦法耕地,所有儲備珠寶的人的財富都全部到了儲備糧食的宣曲任氏的手裡邊,這就是企業家對未來的判斷。還有好多例子我這裡不講。今天最主要的套利活動是在金融市場。

3、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之間的套利。你發現市場上好多人沒事情幹,好多資金沒有用處,另外市場好多東西得不到滿足,只要把這些要素組織起來生產出來,就能賺錢。這個就是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套利。這種套利模式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出現得最多。很多企業家將國外的二三手設備買過來,雇了一幫沒事幹的農民生產出來就可以賺錢。今天更大的套利就是PE套利,國際市場之間的要素套利,比如中國有好多偉大的想法,這些項目沒有錢,所以美國人可以把他的錢拿來給我們套利。我們所處的就是這樣的時代。

接下來講企業家做的第二事情就是打破創新。我先舉英國工業企業家的例子,當時手工製造市場從紡到織是平衡的,全是手工業,後來突然出現飛梭,大大加快了織布速度,使紡紗速度嚴重不均衡,最後大家適應了這個變化——出現了機紡。機紡和飛梭結合起來,最終達到新的均衡。熊彼特在102年前出了一本書,叫《經濟發展理論》,大家可能都聽說過,他的理論就是在企業家創新做出五個定義,這五個定義的核心是出現新的組合,包括引入新的產品、引入新的技術、開闢的新市場、發現新的原材料、實現新的組織形式,這五種創新模式也可以包括現在的新的商業模式。

無論哪方面的創新,我想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問題,人家為什麼要你而不需要別人?這個可以分解兩個:一個是你怎麼提高你給消費者創造的價值,消費者不是傻子,不需要那個東西是不會買的,只有你創造的東西超過他所擁有的時候才會接受你的產品;第二降低價格,他也會買。為什麼類似的東西我的他會更喜歡?一定有這兩個方面的原因。

張維迎眼中的三類企業家

第一類企業家能夠看到消費者自己都不明白的需求,這是最偉大的企業家。他們不僅創造產品,其實也在創造產業,我們可以說所有人類歷史上,特別是過去200年裡,對商業和經濟的發展做出最大貢獻的就是這類企業家。他們一定是在創造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消費者沒有想到東西,近代包括微軟比爾蓋茨、蘋果喬布斯,100年前包括愛迪生、福特等,都是這樣的人。

第二類企業家滿足現在市場的需求,人們喜歡吃可口的東西,喜歡高檔的車。

第三類企業家按訂單生產,技術規格都有了,保質保量生產。

全世界第一類企業家都是極少數的,第二類企業家、第三類居多。未來我想可能很不一樣,在座的其實已經出現了第一類的企業家,就是創造出別人沒有想到,而拿到以後高興得不得了的東西,只有這樣我們才是有希望的。而要做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對人性的理解,其實偉大的企業家都是對人性有深刻理解的人,包括最近時興的微信,如果沒有對人性的深刻理解,不會做出這樣的產品。

企業家要對人性有深刻的理解,市場調研是需要的,但這是對一般企業家而言。但你要知道,最偉大的企業家做的事,這個市場根本沒有,你根本沒有辦法做市場調研。

創新也包括模仿,創新是連續的過程,而不是完全跳出來,中國過去講的創新基本是模仿的創新。創新路子是這樣的,跟剛才講的發現不均衡不一樣,創新一開始利潤是虧的,所有新產品開始都是虧的,聽說京東商場都沒有賺錢,隨著市場擴大,就開始賺錢了,但是到一定程度,模仿你的人越來越多,你的賺錢能力就越來越小。所以,會創新的企業在自己賺錢的時候,就開始投入下一個賺錢的機會,不斷創新。有一些企業在自己高點的時候欣賞自己的利潤,最後過一段時間就可能消失了,可能有好多原因。還是用馬化騰例子,QQ仍然高漲的時候就推出微信,微信就是打敗QQ,甚至一定程度替代QQ,我們有這種意識的話就可以有持續的創新能力。

所有的創新最初只是一個想法而已,但是這個想法一定是與眾不同,也就是大部分人不會想到;第二你說出來大部分人不會認同,認為完全不可能,這是創新的第一步。問題是說你有這樣與眾不同的想法,有沒有可能變成最後消費者願意買單的產品。有些人有這種想法,但是他沒有變成消費者願意買單的東西,這不是創新只是發明,發明申請專利放在那裡,企業家創新就是一定最後有人買單。200年前所有人消費都是十到三次方,今天是十的八次方。有些例子大家可能覺得都過時,但是從研究角度,理論沒有過時,只有實踐有過時,所以在座的黑馬,我覺得仍然有必要看看200年前英國工業革命出現什麼、看看30年前企業家怎麼做,對我們同樣有啟發。

比如嬰兒尿布,帶孩子都是不斷洗來洗去的尿布,消費者算成本的,你生產的東西他願意付錢,所以寶潔公司為一次性尿布投入市場花了十年時間,技術很快解決了,唯一需要解決的就是降低成本,如果成本降低不到五美分以下,這個沒有市場。寶潔花了十年時間降低到3美分,市場價格賣到5.5美分,所以就有這個市場,現在這個市場普及了。

我們想一下,100年前,想生產膠片的時候只是一個想法而已,使普通消費者都可以使用它,而且不需要很多技術可以使用,他生產照相機,你照完他給你洗好,它廣告裡邊說「你只要按下快門,其他事情都是我們替你做」,由此普及照相機。我們知道數碼相機出現以後,柯達就被替代了。

還比如家庭錄像機。索尼公司一開始生產家庭錄像機,一個要55000美元,只有專業公司才能使用它。索尼想把它變成普通人都能用的東西。怎麼實現呢?成本必須降低到原來的十分之一,就是說必須用500美元生產出來,最後家庭錄像機就普及開來。

所有創新就是一個想法,這個想法大部分人不能認同,大部分人認同的想法是不賺錢的想法。像吉利刮鬍刀,刮鬍刀很早就有了,菜刀都可以刮一刮,100年前吉利這個人想怎麼做一個東西,既颳起來舒服,又成本很低,走在哪裡都可以扔掉。他努力十幾年做到了,所以現在它仍然是刮鬍刀市場主要的供應商。

100年前,沒有人想到汽車應該大部分人都使用,福特有一個想法,一定讓汽車變成大部分人使用的東西,所以他引入汽車生產線,不僅改造汽車業而且改造整個工藝。聯邦快遞想法是,任何一個東西能不能今天交給你,明天送到對方手裡邊,當時需要一個禮拜的時間,從技術上不太可能的,所以他的那篇耶魯讀書時候的論文,老師只給他打了C,就是剛及格分數,然而就是這個論文裡的思想,後來變成聯邦快遞公司。

40年前,沒有人想到每家都有計算機,只有比爾蓋茨想到,他才做出軟件產業。還有國內很多優秀的公司,我要說的核心點,創新就是一個想法而已,問題你有沒有辦法把這個想法變成消費者願意買單的東西?

企業家一定要賺錢,不賺錢就不是企業家,但企業家做的是具有很大使命感的事情,而不僅僅是為了賺錢。創新型的企業家比商業性的企業家快樂的多,因為他改變這個世界所做的事情更多。你要做到這一點,你要有敏銳的嗅覺,企業家比新聞記者敏感高,你對未來預測判斷很重要,凡是成功的企業家都是看未來看的比較遠。現在市場成長起來的產品,是三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東西,同樣可以說今天根本不敢想東西,恰恰變成二十年以後市場主流的產品。

跟開始講的對照起來,過去三十年中國企業家做的就是套利和模仿西方創新,未來偶爾套利模式不太可能實現,因為套利空間越來越少,投機倒把的空間越來越少,模仿空間也越來越少。未來只能靠創新,創造新的市場。中國企業家主要關注市場的廣度,我認為市場深度更重要,人口大國市場廣度很大,也可能有人不注意開發市場的深度,也就是每一個產品的附加值究竟多大。

政府制定很多產業政策,靠這些產業政策來引領未來的技術,這都是錯的。因為這種假設的前提是,假定政府官員或者科學家比我們企業家更有能力判斷未來,這個對不對?如果這種觀點是對的,就不會存在企業家。判斷未來最好的仍然是企業家,任何時候不要跟著政府產業政策投資,產業政策投資可以拿到政策補貼就以為你賺錢了,最後可能死在這裡。真正企業家,尤其你想變成偉大的企業家,一定是要別人跟著你,而不是你跟著別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2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