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我們有什麽理由對中國不感興趣?” “趙氏孤兒”移民英倫 莎士比亞巡演中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414

許多英國戲劇演員,靠著在舞臺打下的基本功,最後成了當紅影視偶像。“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就是出自戲劇圈。圖為2015年他出演話劇《哈姆雷特》。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比起英國觀眾,中國觀眾欣賞戲劇的歷史和經驗要少得多。

但這也意味著未來巨大的成長空間,一切才剛剛開始。

“我們(英國人)有什麽理由對中國不感興趣呢?”2015年10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的第二天,一場名為“創造更強的協同效應”的中英表演藝術論壇在上海舉行,論壇策展人蔣吉妮對到場的英國代表規模十分滿意。

英國國家劇院、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皇家歌劇院、倫敦巴比肯中心、倫敦南岸中心……近二十家英國重量級藝術機構的代表受邀到場,還有不少是主動報名。

2015年9月14日,國家副總理劉延東率團訪英,主持了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第三次會議,劉延東在會議中表示,“我此訪就是為習近平主席接下來的訪問作準備,深化兩國的人文交流,使中英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更有溫度、熱度,更具有生機活力。”會議期間專門舉辦了一場中英文化論壇。中國對外演出公司董事長張宇作為中方代表之一參加了論壇,他在論壇上結識了倫敦南岸中心藝術總監朱迪·凱利。凱利告訴張宇,他們計劃從2016年開始,通過中英雙方演出機構合作的形式,推出一個龐大的系列演出,名字就叫做“改變中的中國”。

找不到《趙氏孤兒》的英文版

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是改編中國傳統劇目的試驗者之一。他們曾於2013年將元雜劇《趙氏孤兒》改編成英文版話劇搬到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所屬天鵝劇院,並引起轟動。

天鵝劇院常年表演的是莎士比亞同年代的劇作。莎士比亞劇團文學總監皮帕·黑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尋找新的演出劇目時,發現了《趙氏孤兒》。“許多莎士比亞的劇作就是受到之前故事的啟發,其中有些來自中國。我想他們受到了這種‘異花傳粉’的啟迪。讀到《趙氏孤兒》極其興奮,我們覺得它和《哈姆雷特》有很大的關聯,而且強烈地覺得那個時代的中國故事是史詩般壯麗的。”黑爾說。

找到《趙氏孤兒》,莎士比亞劇團開始嘗試收集盡可能多的故事版本,再把故事糅合起來,寫成英文劇本。但是,《趙氏孤兒》的英文劇本幾乎找不到,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還是改編版,最後輾轉找到的是瑞典一家電臺劇的英文版本。

將中國戲劇文化介紹給英國觀眾也充滿挑戰,除了翻譯的問題,中國戲劇的表現形式也和英國很不同。黑爾表示,元曲版《趙氏孤兒》具有歌劇風,但英國的戲劇常常有更多的對話。莎士比亞劇團必須讓英國觀眾感覺到它是真正中國的,同時又能看懂,“讓新作品既足夠恭敬又足夠現代”。

《趙氏孤兒》之後,莎士比亞劇團繼續尋找中國經典故事,並轉換成英語舞臺劇。黑爾介紹,她們對中國的興趣不止於改編,莎士比亞劇團正在啟動一個項目:把莎士比亞作品翻譯成中文,並用中國的戲劇形式表現出來。著名翻譯家朱生豪、梁實秋曾將莎士比亞作品系統翻譯到中國,但文學版的翻譯不好讀,用字過於古典,並不適用於舞臺表現。“我們希望能夠找到一種翻譯,語言比較當代,但又很經典、很詩意,這是我們想要的莎士比亞的舞臺翻譯。”黑爾說。

2016年,莎士比亞劇團還將到中國進行巡演,將莎士比亞的“王與國”三部曲——《亨利四世》上、下部和《亨利五世》帶到中國,先在上海和北京,然後參加香港藝術節。

一些英國劇團已經走過進入中國市場的老路——先巡演,再尋求聯合制作。英國皇家歌劇院就是這樣。這家歌劇院是最早與中國進行戲劇合作的英國國家級戲劇機構之一。2008年,他們與中國國家話劇院簽訂合作備忘錄,幫助訓練國家話劇院的幕後工作人員。2014年,他們與上海歌劇院聯合制作了普契尼歌劇《曼儂·萊斯科》,2015年又與中國國家話劇院聯合制作意大利作曲家翁貝托·焦爾達諾作品《安德烈·謝尼埃》。

“接下來我們會繼續與這些劇院進行合作。”皇家歌劇院董事長亞歷克斯·比爾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與中方聯合制作而非原版巡演,未來會成為英國劇團進入中國市場的主流趨勢。雙方機構可以分擔布景、服裝的費用,中方也有機會跟英國最好的藝術家、導演、設計師合作、學習。

“卷福”來自戲劇圈

戲劇在英國文化中非常活躍,是英國創意產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而涵蓋了建築、音樂、戲劇、電影等領域的創意產業,已經發展成為英國的支柱產業,對英國GDP的貢獻超過了金融服務業。

比爾德介紹,就英國皇家歌劇院而言,每年有41部作品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們自己的戲院,每年演出就達到551次。英國觀眾的觀劇熱情也有增無減,2015年,倫敦西區的劇院上座率比2014年增加了5%-6%。

為了培養年輕觀眾的觀劇興趣,英國的劇院會與學校展開各種合作,為學生提供舞蹈、音樂等創意性教學的幫助,以及各種優惠政策。以皇家歌劇院為例,目前歌劇院有約25000名學生會員,他們除了可以獲得廉價甚至免費的門票,還可能得到藝術培訓的機會。

英國的劇院還有許多專門針對培養職業演員的項目。比爾德介紹,英國皇家歌劇院推出了名為“Jette Parker”的青年歌劇演員培訓計劃,從世界各地選拔優秀的年輕歌劇演員,為他們提供獎學金,用兩年時間,在皇家歌劇院接受表演、音樂的訓練。

英國戲劇並不孤芳自賞,相反,它們常常與電影、電視等更為流行、大眾的文化形式互動。許多活躍在戲劇舞臺的英國演員,靠著戲劇演出打下的紮實基本功,在電影、電視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面對席卷全球的“新媒體”浪潮,英國戲劇界也表示出樂觀的態度。比爾德的同事、導演卡斯帕·霍爾最近重排了經典歌劇《唐璜》,用了最新的20K投影技術,這在5年以前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的藝術家都喜歡探索新鮮事物,看看能發生些什麽。”比爾德說。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也曾在推特上制作了一部根據《羅密歐與朱麗葉》改編的迷你劇,受到年輕觀眾的追捧。“我們想要找到一種方式,讓新媒體不僅僅是出口,還能成為制作的一部分,但這是試驗性的,會有許多研究和發展要做。”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文學總監皮帕·黑爾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1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