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社保曲折入股國開行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56679&time=2011-05-08&cl=115&page=all

從減半入股到維繫財務被動投資人的身份,社保入股折射出國開行引資窘境
財新《新世紀》 記者 張宇哲

 

  延宕多月後,全國社保基金(下稱社保基金)終以百億元入股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 。

  4月底,財政部、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匯金公司)、社保基金和國開行簽署協議,社保基金出資100億元戰略入股國開行,持股比例為2.19%。國開行原註冊資本金3000億元,財政部持有51.3%的股份,匯金公司持有48.7%的股份。

  這距離2009年初國務院批覆社保基金入股國開行、農行已經過去兩年有餘,入股金額也已由2010年7月達成意向時的200億元減少了一半。

  「根本問題還是盡快確定國開行的戰略定位,及相配套的制度安排,否則監管部門、股東都很難受。」一位國開行人士坦言。

減半入股

  按照國務院2008年批覆的國開行轉型方案,社保基金、國企都可入股國開行。迄今為止,社保基金是國開行確定的惟一境內戰略投資者,境外投資者暫時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更早時,市場預計社保基金入股國開行的資金有可能高達500億元。彼時社保基金已開始了盡職調查。2010年5月,社保基金如期入股農行150多億元,對於入股國開行卻拖延頗久。

  對於社保基金此次減半入股,接近國開行的知情人士透露說,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保基金希望可以取得一個董事席位,擁有投票權,但遭到了財政部的異議。

  「相對於國開行3000億元資本金而言,至少入股500億元以上,才可能擁有一個席位,一兩百億元太少了。」一位接近銀監會人士對此評價。社保基金入股交、中、工、農四大行時,未獲董事席位。

  目前國開行董事會由15名成員組成,匯金公司、財政部、國開行分別在其中佔據4席,另設3名獨立董事。

  「財政部和社保基金相當於老子和兒子的關係,其利益一致。」一位接近匯金公司的人士認為,這個分歧不涉及公司治理;社保基金入股,純粹是從財務投資人的保值增值角度考慮。

  「社保基金現在被證明是最成功的機構投資者之一,應逐漸發揮其在公司治理上的作用,而不僅僅是被動的財務投資人的角色。」一位市場人士表示。

  截至2010年底,社保基金管理的基金總規模8568億元,成立十年來的權益投資收益2772億元,年均投資收益率9.17%,高於同期年均通貨膨脹率7個多百分點。

估值難題

   「國開行的中長期貸款規模較大,風險難以測算。對國開行的估值是個難題。」一位國開行的潛在投資者表示。這也是社保延遲入股的另一個核心原因。

  相對於其他商業銀行股權,國開行股權回報相對低。國開行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末,國開行資產規模突破5萬億元,不良貸款率0.68%,淨 利潤353億元。分析人士指出,社保基金的入股價高達約13倍市盈率,而目前已上市的工行、建行、中行的A股市盈率分別僅為9.6倍、9.3倍和8.7 倍。

  但一位接近社保基金的人士表示,入股國開行,是社保基金作為戰略投資者從其長期資產配置考慮,相較於持有20、30年期收益率為4%-5%的國開債而言,淨資產收益率(ROE)8%的水平,還是很恰當的。

  目前國開行並無上市計劃,社保基金入股後的收益將主要依賴於分紅,而非上市後的減持套現。

  股東對於國開行的分紅率要求並沒有確定,「至少比其他大型商業銀行上繳匯金的45%的紅利政策要低10個百分點以上。」接近國開行股東方的知情人士透露。

  「這個13倍的市盈率只是給社保基金的,其他的機構投資者如果要進來的話,要支付更高溢價。」前述知情者透露。

  相較於其他大型商業銀行20%以上的ROE(淨資產收益率)水平,國開行8%的收益率水平的確比較低,且低於社保基金成立以來的年均投資收益率。

  雖然國開行已經從保本微利的政策性銀行變身為商業銀行,但仍自我定位於支持國家戰略領域,包括一些利潤低、風險大、具有政策性特點的業務,如新農村建設和醫療、教育、保障房等社會投資薄弱環節。

融資難題

   「目前國開行沒有上市的預期,只能靠內生利潤方式補充資本金。但其業務特點決定了其利潤不可能大幅增長,加之近年來國開行規模擴張得也很快,這給國開行自身以及股東、監管者壓力都很大。」一位接近銀監會人士表示。

  目前,國開行的資本充足率為10.7%,已逼近非系統重要性銀行10.5%的監管指標。如果按系統性重要銀行資本充足率11.5%的要求,國開行資本金的補充更是迫在眉睫。

  相較於已經上市的商業銀行可以持續從資本市場融資,「國開行只能考慮吸引戰略投資者,但戰略目標又決定了可以選擇的戰略投資者範圍很窄。」一位 國開行人士透露,「我們不能受商業資金左右,否則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就會改變,只有像社保基金這樣的資金才能夠與國開行服務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的經營宗旨 相匹配。」

  國開行董事長陳元也曾表示,社保基金、住房公積金這樣的長期資金,與國開行的資產特點、戰略設計比較匹配,可以使民生領域的資金通過國開行再次投入到民生領域之中,實現良性循環。但社保基金此次入股減半,亦再次折射了國開行的引資窘境。

  「問題是,國家到底需要不需要國開行這樣一個開發性的金融機構?如果需要,就應提供相應政策支持,包括債信等級、風險權重、授信集中度、投資集中度等;如果不需要,就明確讓我們純粹商業化,那些中長期性質的業務就別來找我們了。」一位國開行人士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83

國開行貸款舊金山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826

  美國第三大住宅建築商Lennar Corp.將可能獲得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的17億美元貸款,用於兩個在舊金山的大型房地產開發項目。


  《第一財經週刊》記者向Lennar Corp.公司媒體負責人Marshall Ames求證時,他在電話中並未否認此事,但也表示不方便為此發表意見。


  最新進展是,這項涉及17億美元的貸款協議尚未達成。國開行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他看到過相關報導,但拒絕置評。


  Lennar Corp.公司向國開行求助的是名為Treasure Island and Hunters Point Shipyard的房地產開發項目。這是一個改變灣區住房市場格局的大項目。該項目將提供近兩萬套新房和一座體育場,以及9萬平方米的辦公和零售空間。


  考慮到近幾年舊金山的房價上漲情況,該項目前景預期會比較樂觀,而舊金山政府也承諾予以資金支持。不過它們還是需要中國人的錢。


  據彭博社報導,此次吸引國開行的原因或許在於貸款中的一個條件:Lennar Corp.公司須向中國鐵建提供不少於15億美元的合?約。


  這兩個房地產項目所在地前身是海軍基地,但多年之後,已經相當破敗,記者在美國國家環保局的網站上查到,這個地塊的環境價值並不高,部分土壤曾遭到污染。


  這兩個項目都包括環保和低價元素,而這是中國建築商感興趣的。但國開行的附加要求將為這筆交易埋下伏筆。


  在此之前,美國政府從來沒批准過類似交易的完成。 今年是美國大選年,也為這筆交易增添了很多商業外的聲音—為什麼一家商業銀行會提出這樣的配套要求?


  但也正是這個要求可能才是國開行會對這筆交易更感興趣的原因所在。


  國開行在2008年完成了改制,組建成為國家開發銀行有限公司,成為一家商業銀行,實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主要從事中長期信貸與投資等金融業務,業務範圍包括《商業銀行法》所規定的業務,不再包含政策性銀行業務。但幾乎所有地方政府的大型項目都由國開行牽頭髮放貸款。


  國開行的使命也確實包括支持所謂的國企「走出去」戰略。2011年,這家機構走出去的項目就包括:鞍鋼集團與澳大利亞金達必金屬公司合作開發的卡拉拉鐵礦項目,埃塞俄比亞電信全國網項目,中國高科技企業在海外的最大基建投資項目等。


  如果可以幫中鐵建贏得訂單,國開行發放這筆貸款的風險會更小。說白了,這就是一種對中鐵建海外項目的支持。並且不同於高速公路這樣的項目,舊金山主要還是以開發普通住宅為主,包括政治風險在內的變數也更小。


  此外舊金山有更多的華人,他們正在舊金山購買一棟棟的房產,無論從政策還是商業角度,這筆貸款看起來都是安全的。


  美國5月份的房地產銷售數據有所回暖。如國開行決定投資,現在則是個好時機。

 

  
國開行支持海外項目


  01 卡拉拉鐵礦項目。該項目由鞍鋼集團與澳大利亞金達必金屬公司合作開發


  02 埃塞俄比亞電信全國網項目。該項目是中國高科技企業在海外的最大基建投資項目


  03 意大利123.6 兆瓦太陽能項目。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在意大利西西里和普利亞地區的項目


  04 黑瞎子島烏蘇大橋及引道工程項目


  05 中集集團海洋工程設備製造領域貸款項目


  06 金昇收購德國埃馬克公司股權項目。國開行貸款8000萬歐元支持江蘇金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走出去」收購世界知名機床生產企業德國埃馬克公司50%股權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28

國開行退出平安交易幕後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1-11/100481774.html
【財新《新世紀》】(記者 凌華薇 張宇哲 楊璐 特派香港記者 王端)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已叫停對泰國正大集團(即泰國卜蜂集團,下稱正大集團)收購中國平安(601318.SH、02318.HK,下稱平安)股份交易的440億港元貸款。

  2013年1月8日中午財新網報導這一消息後,市場迅速做出反應,平安A股以跌3.73%收盤,H股則告跌4.01%。在有關交易公佈後近一個月,平安保持漲勢,1月8日H股收盤價68.15港元,比交易成交價59港元,上升了15%。

  根據2012年12月5日匯豐控股有限公司(00005.HK,下稱匯豐)與正大集團簽訂的協議,正大集團購買匯豐所持15.57%中國平安H股股權,交易規模高達727.36億港元,折合93.85億美元。此舉將使正大取代匯豐,成為平安第一大股東。

  國開行為何停止此次重大貸款項目?在國開行中止貸款後,正大集團還能否、如何完成此次規模近百億美元的收購?其間會有什麼樣的資金安排?這是市場當前持續關注的焦點。

  此項收購案仍有待中國保監會批覆,最後截止期為2013年2月1日晚11點59分。目前市場已出現保監會對交易可能不予批准的分析。

  1月10日,保監會向財新記者確認,保監會已經收到平安集團有關股權轉讓的申請,並按規定進行了初步審核,已通知公司補充提交有關材料。

從「簡式」到「詳式」

  年度之交,平安發佈的一份文件,透露了這一大股東股權交易資金安排方面的一個重大變化。

  早在股權交易宣佈之時,2012年12月7日,平安發佈了《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下稱《簡式權益變動書》),信息披露義務人為正大集團及其相關子公司。該文件稱,交易分兩步走。第一步152億港元(約合18.77億美元)的現金交易已完成,涉及股權約3.5%。第二步交易總額為575.36億港元,將由現金加國開行的貸款完成,但交易需要得到中國保監會的認可。

  2012年12月24日,財新《新世紀》刊出封面報導「誰買平安」,揭示在平安交易中,正大集團身後另有其人,其中主要是國內投資者肖建華。此報導內容摘要提前於2012年12月22日下午見諸財新網(www.caixin.com),隨即傳開。隔日晚正大集團即發表中英文聲明回應。中文聲明否認了報導內容,英文聲明則重申這筆「總計93.9億美元,折合2880億泰銖的交易,得到了國家開發銀行香港分行的部分融資支持」。

  12月25日,正大集團副董事長謝炳在北京向財新記者表示,仍希望獲得國開行貸款。

  然而,僅僅一週後,2012年12月31日,平安發佈跟此宗交易有關的《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下稱《詳式權益變動書》)顯示:「正大集團四家附屬子公司將以自有資本金購買匯豐持有的平安股份。」文件不再提及國開行貸款一事。

  這是個意味深長的「新安排」。令人難解的是,《詳式權益變動書》涉及的兩份重要文件的信息披露人雖系外資公司,且其內容關乎H股市場,卻並未提供英文文本。或因此原因,加之第二份文件發表時正逢元旦假日來臨,未引起市場充分關注。

財新《新世紀》2012年12月24日的封面報導,為資本市場聖誕前夜的平靜水面投入一塊巨石

國開行叫停440億貸款

  其實,早在2012年12月19日前後,國開行已經以風險提示的方式,叫停了對正大集團收購平安案的440億港元貸款。財新記者已從國開行有關人士處確認此事。

  「肖建華是誰?」在平安12月7日公告後,國開行高層就提出了這個問題。

  據2010年6月開始實行的保監會《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第八條明文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委託他人或者接受他人委託持有保險公司的股權。財新記者獲知,國開行發現正大集團背後的其他資金另有其人,便果斷叫停了貸款。隨後按照內部程序,國開行就貸款發出風險提示,並將情況告知保監會。

  國開行此項貸款由該行香港分行操作,涉及資金440億港元,約為交易總額的60%。國開行有關人士透露,正大集團為獲得這筆貸款,其最高層曾於去年9月專程到北京拜訪。

  2009年7月,國開行將香港代表處升格成立香港分行。目前,該分行有貸款餘額近3000億港元,約佔國開行外幣貸款餘額的六分之一。由此可見,此次對正大集團巨額貸款在該分行舉足輕重。

  在決定中止此次貸款後,力主此交易的香港分行行長劉浩曾被召回北京說明情況,並在內部做了檢查。1月7日後,劉浩已回香港復職。40多歲的劉浩原任國開行總行國際局副局長,2011年初調任香港分行行長。

  國開行內部調查認為,香港分行此項貸款的程序合規性上存在問題,但暫時未發現其中存在違法尋租行為。國開行有關人士表示,雖然這項貸款金額巨大,經過了總行有關部門,但香港分行的有關信貸系統未和總行聯網,可能存在漏洞,是造成不合規的原因。據悉,國開行一向對分行行長管理嚴厲,一旦出現風險事件,會有記錄在案,體現在未來職位調整等激勵機制上。

  國開行此前與正大集團曾有商業往來。2007年4月,國開行曾與正大集團簽下1000億元人民幣和100億美元的授信協議,以支持正大集團參與國開行極為看重的「中國新農村建設」事業。

  正大集團以生產銷售飼料起家,曾被看作是農業背景的跨國公司。正大集團現在中國內地的主要資產是75家連鎖超市和位於上海浦東的大型購物中心正大廣場。按當時與國開行的授信協議,正大集團也可將部分資金用以國際併購。這正是正大集團收購平安股份交易宣佈之初,外界屢屢提及國開行千億授信的由來。不過,這項授信已於2012年4月到期。

  正大集團副董事長謝炳向財新記者證實,該公司五年間基本未動用該授信。

 

105億美元註冊資本虛實

  或因意識到國開行中止貸款已無可挽回,在2012年最後一天公佈的《詳式權益變動書》中,正大集團宣佈了一項「新安排」:四家附屬子公司「以自有資本金購買匯豐持有的15.57%中國平安12.328億H股股份」。

  為此,該四公司註冊資本大幅提升。據該文件稱,總額達到105億美元。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收購平安股權所需的93.85億美元。

  這四家公司為正大集團於2012年9月為收購平安股權專門在英屬維京群島(BVI)註冊,分別為同盈貿易、隆福集團、商發控股以及易盛發展。2012年12月7日的《簡式權益變動書》顯示,四公司的各自資本金均為5萬美元,總額20萬美元。

  不足一月後公佈的《詳式權益變動書》顯示,這四家子公司的註冊資本從各自5萬美元,躍升至20億-35億美元不等。正是這些賬面數字,構成了購買中國平安12.328億H股股份的「自有資金」。

  進一步的分析使人疑惑。正大集團近三年的財務報表顯示,其2011年總資產為1895.63億泰銖(折合62.32億美元),淨資產為1299.89億泰銖(折合美元42.73億美元),營業收入為 165.89億泰銖(折合 5.46 億美元),淨利潤為44.21億泰銖(折合1.45億美元)。

  這樣的財務狀況顯然無法直接支持平安股權收購。正大集團在BVI四家子公司105億美元註冊資本是否到位?從何而來?正大集團未在《詳式權益變動書》中予以解釋。

  其實,這筆巨額資金是否真正到位難以確證。這是因為四公司的註冊資本,並非經專業機構審計過後的實收資本。熟悉BVI業務的法律專家指出,英美法系國家和地區實行授權資本制,不同於中國大陸實行的法定資本制。

  所謂授權資本制(authoried capital),指公司設立時,雖然在公司章程中確定註冊資本總額,但發起人只需認購部分股份公司就可正式成立。換言之,中國概念的註冊資本需要驗資,至少驗資日,需要資金趴在公司賬上。而英美法系下成立的公司並無驗資之說。此外BVI管理更寬鬆,在當地註冊的公司無需披露實收資本(issued capital)並接受監管。

  因此,有關公告並不說明正大集團的這四家公司已經具備了完成交易所需的「自有資金」。

  市場分析人士也普遍認為,正大集團仍需通過外部融資完成收購。里昂證券2013年1月8日發佈報告雖提及《詳式權益變動書》,仍認為「若正大集團的融資安排中止,導致交易不能順利進行,匯豐勢必需要另覓買家」。同日發佈的德銀報告也指出,鑑於每股59港元的收購價明顯低於目前68港元左右的市場價,預計正大集團會積極尋求融資,同時證明自己是平安的真正買家。

賣家匯豐沉默

  迄今,關於這筆股權交易的具體疑問,匯豐方面對財新記者的正式回覆仍是「不作評論。」

  1月10日晚,匯豐稱應香港聯交所要求發出公告稱,注意到近日有多家媒體報導其向正大集團出售所持平安股權於正大集團的交易事宜。經合理查詢後,確認並不知悉任何須公佈的內幕消息。匯豐稱,2012年12月5日就此交易所發的公告「內容仍然準確」。

  匯豐從2002年入股平安,持有其10%股份。此後,通過陸續增持,成為持平安15.57%的第一大股東。在股權分散的平安,匯豐的持股量相當突出。平安第二大股東為深圳國資委旗下的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持中國平安A股481359551股,佔公司目前總股本的6.08%。

  至於匯豐此次出售平安股權的原因,外界有種種分析。匯豐給出的公開理由是「落實其策略」,顯得頗為抽象。匯豐對平安股權的總投入約為18億美元,售股獲利極豐。

  一位平安內部高層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此次平安交易,匯豐曾面對其他潛在買家,包括新加坡淡馬錫公司牽頭的幾家主權財富投資基金等。淡馬錫報價時提出,要在現有股價基礎上打五折;正大集團則給出略高於H股市價的溢價。很長一段時間來,平安H股股價一直較A股高出15%到20%。

  一位大型跨國PE高管說,這個交易需要大幅打折是此類投資基金比較一致的看法,不光是PE有內部回報率的要求,也有對當下各種風險的折價因素,包括新股東對經營管理權能否具有話事權等。

  匯豐選擇了出高價者正大集團。但此交易進行頗為匆忙,匯豐內部並未進行盡職調查。「匯豐方面的律師看過了正大提供的國開行貸款協議,這是同意正大為買家的主要原因。」一位匯豐內部人士透露說。

  正大集團以自有資金無法完成平安股權交易,這是市場的普遍看法。但在財新《新世紀》報導揭示肖建華參加此一交易後,正大集團副董事長謝炳於2012年12月26日專門約見了財新記者,堅稱正大集團完全具備資金實力,可從「全球15個國家調集資金」。在談及交易所需貸款時,謝炳稱希望為此交易安排貸款的銀行很多,正大集團因看重國開行的背景,才選擇了國開行。

  謝炳還透露,他認識肖建華,肖氏也曾有意加入此次收購,但正大最終未接受其要求。

  在財新《新世紀》「誰買平安」報導摘要於2012年12月22日見諸財新網後,平安集團曾於當晚發表書面聲明,稱管理層未出資參加正大購股案。平安集團在聲明中提到兩點。

  第一,「我們收到來自匯豐和正大下屬四家公司申請轉讓股權的文件,文件顯示,此次交易涉及的所有資金和投資都是來自由正大集團控股的四家公司。」

  第二,「按上市公司法規、金融監管法規要求,任何公司無論直接、間接回購公司股權,任何公司管理層無論是直接、間接購買公司股權,都必須經過監管批准或遵守上市公司法規進行及時披露,平安公司及管理層絕對沒有出資參與此次的交易。」

  次日,即12月23日,在正大發出聲明後不久,肖建華委託律師發表聲明,表示他未參加平安股權交易。財新《誰買平安》一文中提及,肖曾經通過其具備影響力的三家城市商業銀行——內蒙古包商銀行、哈爾濱銀行和濰坊商業銀行騰挪資金。迄今為止,三家銀行未發佈官方公告進行回應。

  本刊記者戴甜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849

國開行退出平安交易幕後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1-11/100481774.html
【財新《新世紀》】(記者 凌華薇 張宇哲 楊璐 特派香港記者 王端)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已叫停對泰國正大集團(即泰國卜蜂集團,下稱正大集團)收購中國平安(601318.SH、02318.HK,下稱平安)股份交易的440億港元貸款。

  2013年1月8日中午財新網報導這一消息後,市場迅速做出反應,平安A股以跌3.73%收盤,H股則告跌4.01%。在有關交易公佈後近一個月,平安保持漲勢,1月8日H股收盤價68.15港元,比交易成交價59港元,上升了15%。

  根據2012年12月5日匯豐控股有限公司(00005.HK,下稱匯豐)與正大集團簽訂的協議,正大集團購買匯豐所持15.57%中國平安H股股權,交易規模高達727.36億港元,折合93.85億美元。此舉將使正大取代匯豐,成為平安第一大股東。

  國開行為何停止此次重大貸款項目?在國開行中止貸款後,正大集團還能否、如何完成此次規模近百億美元的收購?其間會有什麼樣的資金安排?這是市場當前持續關注的焦點。

  此項收購案仍有待中國保監會批覆,最後截止期為2013年2月1日晚11點59分。目前市場已出現保監會對交易可能不予批准的分析。

  1月10日,保監會向財新記者確認,保監會已經收到平安集團有關股權轉讓的申請,並按規定進行了初步審核,已通知公司補充提交有關材料。

從「簡式」到「詳式」

  年度之交,平安發佈的一份文件,透露了這一大股東股權交易資金安排方面的一個重大變化。

  早在股權交易宣佈之時,2012年12月7日,平安發佈了《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下稱《簡式權益變動書》),信息披露義務人為正大集團及其相關子公司。該文件稱,交易分兩步走。第一步152億港元(約合18.77億美元)的現金交易已完成,涉及股權約3.5%。第二步交易總額為575.36億港元,將由現金加國開行的貸款完成,但交易需要得到中國保監會的認可。

  2012年12月24日,財新《新世紀》刊出封面報導「誰買平安」,揭示在平安交易中,正大集團身後另有其人,其中主要是國內投資者肖建華。此報導內容摘要提前於2012年12月22日下午見諸財新網(www.caixin.com),隨即傳開。隔日晚正大集團即發表中英文聲明回應。中文聲明否認了報導內容,英文聲明則重申這筆「總計93.9億美元,折合2880億泰銖的交易,得到了國家開發銀行香港分行的部分融資支持」。

  12月25日,正大集團副董事長謝炳在北京向財新記者表示,仍希望獲得國開行貸款。

  然而,僅僅一週後,2012年12月31日,平安發佈跟此宗交易有關的《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下稱《詳式權益變動書》)顯示:「正大集團四家附屬子公司將以自有資本金購買匯豐持有的平安股份。」文件不再提及國開行貸款一事。

  這是個意味深長的「新安排」。令人難解的是,《詳式權益變動書》涉及的兩份重要文件的信息披露人雖系外資公司,且其內容關乎H股市場,卻並未提供英文文本。或因此原因,加之第二份文件發表時正逢元旦假日來臨,未引起市場充分關注。


國開行叫停440億貸款

  其實,早在2012年12月19日前後,國開行已經以風險提示的方式,叫停了對正大集團收購平安案的440億港元貸款。財新記者已從國開行有關人士處確認此事。

  「肖建華是誰?」在平安12月7日公告後,國開行高層就提出了這個問題。

  據2010年6月開始實行的保監會《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第八條明文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委託他人或者接受他人委託持有保險公司的股權。財新記者獲知,國開行發現正大集團背後的其他資金另有其人,便果斷叫停了貸款。隨後按照內部程序,國開行就貸款發出風險提示,並將情況告知保監會。

  國開行此項貸款由該行香港分行操作,涉及資金440億港元,約為交易總額的60%。國開行有關人士透露,正大集團為獲得這筆貸款,其最高層曾於去年9月專程到北京拜訪。

  2009年7月,國開行將香港代表處升格成立香港分行。目前,該分行有貸款餘額近3000億港元,約佔國開行外幣貸款餘額的六分之一。由此可見,此次對正大集團巨額貸款在該分行舉足輕重。

  在決定中止此次貸款後,力主此交易的香港分行行長劉浩曾被召回北京說明情況,並在內部做了檢查。1月7日後,劉浩已回香港復職。40多歲的劉浩原任國開行總行國際局副局長,2011年初調任香港分行行長。

  國開行內部調查認為,香港分行此項貸款的程序合規性上存在問題,但暫時未發現其中存在違法尋租行為。國開行有關人士表示,雖然這項貸款金額巨大,經過了總行有關部門,但香港分行的有關信貸系統未和總行聯網,可能存在漏洞,是造成不合規的原因。據悉,國開行一向對分行行長管理嚴厲,一旦出現風險事件,會有記錄在案,體現在未來職位調整等激勵機制上。

  國開行此前與正大集團曾有商業往來。2007年4月,國開行曾與正大集團簽下1000億元人民幣和100億美元的授信協議,以支持正大集團參與國開行極為看重的「中國新農村建設」事業。

  正大集團以生產銷售飼料起家,曾被看作是農業背景的跨國公司。正大集團現在中國內地的主要資產是75家連鎖超市和位於上海浦東的大型購物中心正大廣場。按當時與國開行的授信協議,正大集團也可將部分資金用以國際併購。這正是正大集團收購平安股份交易宣佈之初,外界屢屢提及國開行千億授信的由來。不過,這項授信已於2012年4月到期。

  正大集團副董事長謝炳向財新記者證實,該公司五年間基本未動用該授信。

 

105億美元註冊資本虛實

  或因意識到國開行中止貸款已無可挽回,在2012年最後一天公佈的《詳式權益變動書》中,正大集團宣佈了一項「新安排」:四家附屬子公司「以自有資本金購買匯豐持有的15.57%中國平安12.328億H股股份」。

  為此,該四公司註冊資本大幅提升。據該文件稱,總額達到105億美元。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收購平安股權所需的93.85億美元。

  這四家公司為正大集團於2012年9月為收購平安股權專門在英屬維京群島(BVI)註冊,分別為同盈貿易、隆福集團、商發控股以及易盛發展。2012年12月7日的《簡式權益變動書》顯示,四公司的各自資本金均為5萬美元,總額20萬美元。

  不足一月後公佈的《詳式權益變動書》顯示,這四家子公司的註冊資本從各自5萬美元,躍升至20億-35億美元不等。正是這些賬面數字,構成了購買中國平安12.328億H股股份的「自有資金」。

  進一步的分析使人疑惑。正大集團近三年的財務報表顯示,其2011年總資產為1895.63億泰銖(折合62.32億美元),淨資產為1299.89億泰銖(折合美元42.73億美元),營業收入為 165.89億泰銖(折合 5.46 億美元),淨利潤為44.21億泰銖(折合1.45億美元)。

  這樣的財務狀況顯然無法直接支持平安股權收購。正大集團在BVI四家子公司105億美元註冊資本是否到位?從何而來?正大集團未在《詳式權益變動書》中予以解釋。

  其實,這筆巨額資金是否真正到位難以確證。這是因為四公司的註冊資本,並非經專業機構審計過後的實收資本。熟悉BVI業務的法律專家指出,英美法系國家和地區實行授權資本制,不同於中國大陸實行的法定資本制。

  所謂授權資本制(authoried capital),指公司設立時,雖然在公司章程中確定註冊資本總額,但發起人只需認購部分股份公司就可正式成立。換言之,中國概念的註冊資本需要驗資,至少驗資日,需要資金趴在公司賬上。而英美法系下成立的公司並無驗資之說。此外BVI管理更寬鬆,在當地註冊的公司無需披露實收資本(issued capital)並接受監管。

  因此,有關公告並不說明正大集團的這四家公司已經具備了完成交易所需的「自有資金」。

  市場分析人士也普遍認為,正大集團仍需通過外部融資完成收購。里昂證券2013年1月8日發佈報告雖提及《詳式權益變動書》,仍認為「若正大集團的融資安排中止,導致交易不能順利進行,匯豐勢必需要另覓買家」。同日發佈的德銀報告也指出,鑑於每股59港元的收購價明顯低於目前68港元左右的市場價,預計正大集團會積極尋求融資,同時證明自己是平安的真正買家。

賣家匯豐沉默

  迄今,關於這筆股權交易的具體疑問,匯豐方面對財新記者的正式回覆仍是「不作評論。」

  1月10日晚,匯豐稱應香港聯交所要求發出公告稱,注意到近日有多家媒體報導其向正大集團出售所持平安股權於正大集團的交易事宜。經合理查詢後,確認並不知悉任何須公佈的內幕消息。匯豐稱,2012年12月5日就此交易所發的公告「內容仍然準確」。

  匯豐從2002年入股平安,持有其10%股份。此後,通過陸續增持,成為持平安15.57%的第一大股東。在股權分散的平安,匯豐的持股量相當突出。平安第二大股東為深圳國資委旗下的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持中國平安A股481359551股,佔公司目前總股本的6.08%。

  至於匯豐此次出售平安股權的原因,外界有種種分析。匯豐給出的公開理由是「落實其策略」,顯得頗為抽象。匯豐對平安股權的總投入約為18億美元,售股獲利極豐。

  一位平安內部高層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此次平安交易,匯豐曾面對其他潛在買家,包括新加坡淡馬錫公司牽頭的幾家主權財富投資基金等。淡馬錫報價時提出,要在現有股價基礎上打五折;正大集團則給出略高於H股市價的溢價。很長一段時間來,平安H股股價一直較A股高出15%到20%。

  一位大型跨國PE高管說,這個交易需要大幅打折是此類投資基金比較一致的看法,不光是PE有內部回報率的要求,也有對當下各種風險的折價因素,包括新股東對經營管理權能否具有話事權等。

  匯豐選擇了出高價者正大集團。但此交易進行頗為匆忙,匯豐內部並未進行盡職調查。「匯豐方面的律師看過了正大提供的國開行貸款協議,這是同意正大為買家的主要原因。」一位匯豐內部人士透露說。

  正大集團以自有資金無法完成平安股權交易,這是市場的普遍看法。但在財新《新世紀》報導揭示肖建華參加此一交易後,正大集團副董事長謝炳於2012年12月26日專門約見了財新記者,堅稱正大集團完全具備資金實力,可從「全球15個國家調集資金」。在談及交易所需貸款時,謝炳稱希望為此交易安排貸款的銀行很多,正大集團因看重國開行的背景,才選擇了國開行。

  謝炳還透露,他認識肖建華,肖氏也曾有意加入此次收購,但正大最終未接受其要求。

  在財新《新世紀》「誰買平安」報導摘要於2012年12月22日見諸財新網後,平安集團曾於當晚發表書面聲明,稱管理層未出資參加正大購股案。平安集團在聲明中提到兩點。

  第一,「我們收到來自匯豐和正大下屬四家公司申請轉讓股權的文件,文件顯示,此次交易涉及的所有資金和投資都是來自由正大集團控股的四家公司。」

  第二,「按上市公司法規、金融監管法規要求,任何公司無論直接、間接回購公司股權,任何公司管理層無論是直接、間接購買公司股權,都必須經過監管批准或遵守上市公司法規進行及時披露,平安公司及管理層絕對沒有出資參與此次的交易。」

  次日,即12月23日,在正大發出聲明後不久,肖建華委託律師發表聲明,表示他未參加平安股權交易。財新《誰買平安》一文中提及,肖曾經通過其具備影響力的三家城市商業銀行——內蒙古包商銀行、哈爾濱銀行和濰坊商業銀行騰挪資金。迄今為止,三家銀行未發佈官方公告進行回應。

  本刊記者戴甜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898

因利率高企 國開行、鐵路總公司暫緩發債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302

財新網報導,鐵路總公司原定於週三招標發行的150億元鐵路建設債券將暫緩發行。鐵路總公司原計劃發行10年期及20年期的鐵路建設債券,規模分別為為90億元、60億元。

而鐵路總公司並不是近期第一家暫緩發債的公司。

11月11日,國家開發銀行取消了12日招標增發的中長期金融債招標計劃,改為發行短期債券。

據悉,利率高企導致發債成本過高是多家機構暫緩發債的重要原因。

本週二國開行五個期限金融債招標發行,一年、五年和七年期金融債收益率創歷史新高。在此之前,1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一度突破4.4%,達到是2008年以來的高位。

而上一期鐵道債的投標結果也超出市場預期,7年期中標利率為5.2%,為招標利率區間的上限。

根據央行週二公佈的報告,10月份的社會融資規模環比出現大幅下滑,從9月份的1.4萬億元縮減到8600億元左右。10月企業債券淨融資1067億元,同比減少了1925億元。

財新網稱,對於利率債收益率不斷走高的原因,市場人士有多種解釋,例如利率市場化改革加速推進、貨幣政策穩中偏緊等。

從供需關係上來看,國開行債券、鐵道債的投資者主要由銀行、保險構成,其中商業銀行更是「一支獨大」,國開債的投資者構成中商業銀行佔比達到77%。

但同樣也有市場人士認為,缺錢只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因為資金市場與債券市場存在脫節現象,商業銀行的債券配置力度在年末驟減。

該人士提到,2013年3月以來的債市案爆發後,一系列的監管措施對銀行間市場的交投活躍度產生了影響,不少機構減少了債券投資比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511

PSL首度亮相!央行發行1萬億支援國開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349

周末,財新《新世紀周刊》報道稱,國務院今年二季度已經批複央行1萬億元再貸款,用來支持國開行的住宅金融事業部。但據《第一財經日報》消息,這1萬億為抵押補充貸款(PSL),還款來源內部意見並不統一。PSL與再貸款的區別在於,其需要抵押品,而再貸款則是無抵押的信用貸款,因此PSL的利率較低,一財報道稱國開行的1萬億PSL利率要低於此前報道的6%。至於抵押品為何物,文中並未提及。PSL是央行近來極力打造的中期政策利率的新工具,國開行可以通過PSL從央行獲得定向的低成本融資,投向周期長、政策性強的棚改、保障房等領域。以下為一財網的報道全文:《第一財經日報》日前從國家開發銀行內部獲悉,該行已經從央行獲得3年期1萬億元的抵押補充貸款(PSL),但目前上述PSL的償還來源在國開行內部尚未有統一安排。有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央行向國開行發放1萬億元PSL,意味著央行通過PSL打造中期政策利率邁開了第一步。7月10日,央行行長周小川曾對媒體表示,央行要通過貨幣市場的有效傳導機制,來體現央行政策利率對市場的引導作用,央行正為短期利率和中期利率準備工具。此言一出,市場分析便將PSL列為最可能的中期政策利率工具。中期政策利率新工具日前有報道稱,央行於今年二季度給予國開行3年期的再貸款1萬億元,專門用於支持住房金融事業部,貸款利率6%,還款來源是國開行住宅金融事業部未來在銀行間債市發行的住宅金融專項債券。有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國開行的確已經獲得央行的1萬億元PSL,但貸款利率不是6%,而且行內也沒有關於償還資金來源於住宅金融債券的說法,甚至連主管國開行債券發行的部門也沒有上述消息。“行內對這個說法意見不統一,都沒聽過要通過發行住宅金融專向債券的說法,而且本次貸款利率並非6%,而是要低於這個水平。”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另有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與央行PSL方式平行的還有財政部方案,後者希望通過國開行發行支持棚改的專項債券進行融資然後放貸。“但相比PSL而言,專向債券的資金來源和成本的確定性都較弱,相比之下PSL的貸款利率整體較低。”該知情人士說。PSL利率較低的一個原因在於其需要抵押,而再貸款則是無抵押的信用貸款。上述分析人士表示,利率較低也許是國開行選擇PSL的重要原因,但這並非是央行選擇這一工具的全部原因。對於央行而言,PSL還承擔著引導中期利率走勢的功能。在新增外匯占款走低的趨勢之下,央行貨幣調控的主動權有了提升,同時,央行也有必要尋找新的基礎貨幣調控工具,而PSL正是選擇項之一。更為重要的是,PSL既是數量型工具,也是價格型工具,它可能成為央行打造中期政策利率的新工具。在日前舉行的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經濟對話中,中方表示將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繼續完善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建設。周小川亦對媒體表示,利率市場化“兩年內應該可以實現”,“感覺中國的最高層領導對改革有緊迫感,只爭朝夕,所以我依然按此準備”。談及利率政策方面,周小川稱:“央行正準備兩個或三個政策工具,並正為短期利率和中期利率準備工具。”民生證券研究所副院長管清友表示,周小川的思路與此前資本市場熱議的PSL一致。此前,《第一財經日報》報道稱,央行正在研究PSL的創設,其目標是借PSL的利率水平來引導中期政策利率,以實現央行在短期利率控制之外,對中長期利率水平的引導和掌控。自2013年底以來,央行在短期利率水平上通過SLF(常設借貸便利)已經構建了利率走廊機制。“彈性利率走廊+中期政策利率”,成為央行對市場利率調控能力的兩大思路。未來央行對中期政策利率的引導,需要PSL規模大幅提升。(見本報6月18日《央行將創設基礎貨幣投放工具PSL》)給棚改“加油”對於國開行而言,PSL的好處之一在於從央行獲得了定向低成本融資。“央行給國開行提供棚改專項貸款可以理解,國開行作為政策性銀行,發放棚改類貸款是其政治任務,而且貸款利率不能等同於商業貸款;同時國開行不具有吸儲功能,其主要的資金來源在於國開行發行的金融債,不過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開行債券發行成本居高不下,成本和收益倒掛顯著。”一名評論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國開債發行成本高企一直是債市的焦點問題之一。7月初國開行發行的四期增發金融債中10年期固息金融債中標收益率為5.5016%,落在招標區間上限,同時高出二級市場收益率約55個基點。目前國開行債券平均收益率在5.3%左右,而且伴隨存貸比可能放開,商業銀行調整資產負債結構過程中對債券類資產的配置需求降低,國開行債券融資成本甚至有進一步上行的可能。另一方面,國開行的棚改貸款發放卻在加碼。據國開行二季度工作會議上公布的數據,截至6月末,國開行新增承諾棚改貸款6760億元,是去年同期的18倍;發放2195億元,占到上半年國開行新增人民幣貸款4737億元的46%,發放額同比增長433%。國開行董事長胡懷邦在會上表示,下半年國開行要加快住宅金融事業部開業運轉,同時打好支持棚改攻堅戰,爭取全年發放貸款4000億元以上。國開行行長鄭之傑則透露,截至今年6月末,全行資產總額9.9萬億元,資產規模比上季度增加1.56萬億元。除了用好增量,盤活存量也是國開行的重要工作之一。就在7月16日,國開行發行了2014年第四期開元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規模109.3317億元,這是該行第三次推出超百億元的證券化大單。至此,國開行已累計發行9期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規模共計657億元,發行期數、規模、種類均居國內銀行業首位,市場占有率33%。另外國開行還充分利用其優勢,多樣化創新棚改投融資工具,5月中旬,國開行幫助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發行專門用於棚改的15億元中期票據,成為國開行“貸債結合”支持棚改的又一典型舉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991

開行棚改貸獲萬億再貸款

2014-07-21  NCW
 
 

 

央行1萬億元再貸款期限三年,根據棚戶區改造的進度放貸,年利率在6%以下,

二季度已到賬

◎ 財新記者 張宇哲 文zhangyuzhe.blog.caixin.com 2014年是棚戶區改造任務最重的一年,資金需求量較往年顯著增加。但是資金來源的匱乏,如何得到低成本、長期的資金來源,一直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財新記者從多個渠道獲悉,國務院今年二季度已經批覆央行1萬億元再貸款,用來支持國開行的住宅金融事業部。

今年第一季度末,來自國開行的數據顯示,全行資產總額為8.34萬億元。

最新的數據則來自於近日國開行召開二季度工作會議,截至今年6月末,全行資產總額9.9萬億元。

國開行人士向財新記者證實, 「目前國開行近10萬億元總資產中,其中增加的1萬億元就是來自央行的再貸款,二季度已到賬。現在國開行發放的支持棚戶區改造的貸款就是來自於此。 」財新記者獲悉,這1萬億元的再貸款期限三年,根據棚戶區改造的進度放貸,年利率在6% 以下。還款來源是國開行住宅金融事業部未來在銀行間債市發行的住宅金融專項債券。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實驗研究室主任、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對 此表示,短期看再貸款支持保障房,有利於平抑房價,穩定樓市;但棚改房和保障房缺乏回款的現金流支撐,在建設期對產業鏈有拉動作用,而建成之後,資產沉澱之後怎麼辦?

棚改貸提速

6月底,為落實國務院4月2日常務會議精神,即進一步發揮開發性金融對棚戶區改造的支持,銀監會已批覆同意國家開發銀行籌建住宅金融事業部。

與此同時,國開行的棚改貸提速。

今年上半年國開行新增承諾棚改貸款6760億元,是去年同期的18倍,發放2195億元;其中,自4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以來發放1949億元,是去年同期的4倍以上。支持新增建築面積約2.5億平方米,惠及棚戶區居民213萬戶。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確定改造的各類棚戶區的戶數為470萬戶,是2009年有相關統計數據以來棚改任務最重的一年,資金需求量大。住建部發言人倪虹在全國「兩會」期間表示,這一規模的改造需要超過1萬億元的資金。

4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由國家開發銀行成立專門機構,實行單獨 核算,採取市場化方式發行住宅金融專項債券,重點用於支持棚改及城市基礎設施等相關工程建設。

會議明確,要更大規模推進棚改,必須抓住資金保障這個「牛鼻子」 ,把政策支持和市場機制有效結合,尤其要發揮好依託國家信用、服務國家戰略、資金運用保本微利的開發性金融的「供血」作用,為棚改提速提供依法合規、操作便捷、成本適當、來源穩定的融資渠道,保證棚改任務的資金需要,並努力降低資金成本。

財新記者獲悉,作為國開行的二級機構,住宅金融事業部下設三個局,不是獨立法人,但定價、成本核算、資金來源均獨立,針對棚戶區改造及保障房的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下浮10%。

國開行人士稱,該事業部將按「市場運作、單獨核算、保本微利、高效透明」的經營原則,為全國棚改提速提供成本適當、長期穩定的資金,並通過建立責、權、利相結合的經營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推動實現住宅金融業務的集約化、專業化管理和長期可持續發展。

「賬戶已獨立單獨核算,堅持國開行保本微利的原則, 」國開行知情人向財新記者透露, 「先要解決低成本資金來源的問題,否則高融資成本無法做到下浮10%的低利率。 」過去一年,十年期國開債收益率攀升。其中,國開行債券收益率上揚近180個基點,近6%。目前國開行債券平均收益率在5.3%左右,融資成本大幅攀升。如何獲得低成本、長期限的資金支持棚改,一直是個難題。此次,萬億元央行再貸款遂成為棚改資金的新渠道。

在近日國開行召開的二季度工作會議上,國開行董事長胡懷邦表示,下半年國開行要加快住宅金融事業部開業運轉,同時打好支持棚改攻堅戰,爭取全年發放貸款4000億元以上,確保棚改好事辦好,提高棚改資金使用效率。

目前,國開行的保障房及棚戶區改造貸款規模已佔同業的半壁江山。2013 年全年國開行發放城鎮化貸款9968億元,接近全行當年人民幣貸款的三分之二 ; 2013年發放棚戶區改造專項貸款1060億元,同比增長36%。

地方現實

據國開行人士介紹,目前各地政府保障房建設需求比較大。國開行已先後與四川、陝西、湖南、遼寧、廣西、河南和貴州等省區達成支持棚改項目的貸款協議或意向。

目前,已經有多個省份出台了棚改融資方案,設立省級投融資主體對接國開行、統貸統還。由於公租房、廉租房、棚戶區改造期限較長(十年以上) ,且回款困難,商業銀行不願意介入,而國開行的貸款融資成本低、貸款期限長,中長期貸款一般為10年至15年,可有效緩解棚戶區改造資金瓶頸,成為地方新一輪城鎮化的主力支持銀行。

一位高級金融專家稱,棚改及保障房問題是供大於求,後期會造成大量房屋閒置。國外的保障房是建在市中心,降低中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成本,也可減少交通流量。而中國的棚改房以及保障房往往建在城市的邊遠郊區。低收入群的需求特徵是,寧肯在市區租一個狹小的房間,也不願意住那麼遠,生活交通成本高,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住房公積金、還是政策性貸款支持,都會出現很大風險,因為很難收回來。政府投入巨大資源,風險是否評估過?」一位國開金融城市發展基金人士表示,很多城市城區用地已經沒有了,即便是棚戶區騰出的用地,由於地處城市中心,地價成本非常高昂,地方政府不太可能用這種土地建設大規模保障房及安置性住房,所以大多數保障房及棚改房都設在郊區。

對於這一規劃格局,地方也有其苦衷。 「棚改房、回遷房、保障房,這一類土地都是劃撥性質,地方政府是無法獲得收益的,而中國的地方財政對土地收入的依賴很大,地方稅源並不多,而地方承擔的社會保障事務包括社保、醫保等,財政壓力也很大,讓地方政府拿出好的地塊去做保障房、棚改房,也不現實。 」中德住房儲蓄銀行副行長王峰向財新記者介紹說。

定位回歸

劉煜輝指出,近年中國經濟對貨幣的依賴越來越強,央行不僅要管總量,還要管結構,某種程度上,央行是在代行商業銀行的職能;但中國問題的根源在於資金分配效率,有金融組織體系問題,更主要的是金融信用財政化愈發嚴重。

「國開行的問題是首先要界定清楚到底做什麼,不能腳踏兩隻船。 」接近匯金公司人士對此曾分析稱。改革之初,國務院給國開行的定位是服務於國家戰略的中長期貸款, 「什麼是國家戰略?

這是一個很虛的定位,這也是當年改革留的一個重要缺口。 」「國開行的趨勢有點像美國「兩房」(房利美、房地美) ,商業性業務和政策性業務糾纏在一起,風險承擔責任劃分不清。 」接近財政部人士曾如此表示。

財新記者從多個渠道獲悉,央行金融穩定局近期已啟動研究,探討國開行回歸政策性銀行的可能性。 「今後的方向可能是政策性、開發性、商業性三種業務『三合一』 。 」一位國開行人士表示。

在國開行近10萬億元資產中,當前純政策性業務的資產只有幾千億元,政策性、開發性、商業性三種業務的邊界如何劃分、風險承擔責任如何劃分?

是否應有一個專門的條例規範約束其行為, 「這取決於是否明確國開行政策性功能,與進出口銀行和農發行的改革方向一樣。 」財政部人士認為,如是,這將意味著國開行應不再介入商業性信貸業務,只專注於政策性業務,而非眼下兩種業務都在齊頭並進。

作為國開行的二級機

構,住房金融事業部下設三個局,不是獨立法人,但定價、成本核算、

資金來源均獨立

國家開發銀行董事長胡懷邦近日在二季度工作會上強調,下半年國開行要加快住宅金融事業部開業運轉,同時打好支持棚改攻堅戰,確保棚改好事辦好,提高棚改資金使用效率。圖為湖北宜昌老街棚戶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06

老母雞變鴨 為何國開行的萬億再貸款變成了PSL?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996

上周末,財新報道稱,國開行棚改獲得了央行1萬億再貸款,但周一,《第一財經日報》指出,這筆資金是以PSL(抵押補充貸款)的名義下發,一時間市場各種傳言、猜測不斷。今日財新改口,稱這1萬億確為PSL,其資金規模從4月逐步擴大,開始是1000億元,5月之後逐步增加至1萬億元,央行提供資金支持的形式也從最初的再貸款,最終落實為7月初文件字面上的PSL,這筆資金二季度已經到賬。關於政策演變背後的考量,財新提到:知情人士稱,6月之前一直說這筆資金是再貸款,6月底開始國開行文件里才明確這筆棚改資金是以PSL的形式提供,希望同時作為引導中期利率的工具。從再貸款到PSL,可以看出,央行希望把提供棚改資金支持、穩增長的短期目標,與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改革相結合。國信證券宏觀分析師鐘正生屢次在華爾街見聞網站發表專欄稱,與再貸款相比,PSL需要提供抵押物,這與再貸款有著本質的區別,也並非再貸款的升級版。因此PSL的利率要更低一些。財新稱,國開行獲得1萬億PLS的利率為“4%略高一點”,明顯低於市場的中長期利率水平(目前在5%-6%左右)。這也與央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孫國峰的觀點相吻合。7月初,孫國鋒在《清華金融評論》發表個人觀點稱,對於開發性金融來說,國家要求支持的國民經濟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社會事業等方面需要保持相對較低的貸款利率,特別是在發展的初期,因此貨幣當局可以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引導開發性金融機構努力降低融資成本,提供成本適當、來源穩定的資金。他特別提到,這種政府相關制度安排不是類似對政策性金融機構提供補貼以及對其貸款提供擔保的做法,而是在其可以實現長期盈利的前提下,將政策支持與市場機制有效結合提供的一種制度和機制設計。PSL便是央行近來極力打造的中期利率政策新工具,最早提出是在今年5月末的內部研討上。其提出的背景是,外匯占款下滑以及中期利率傳導機制的不暢。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外匯占款的增速就在放緩,最近這一趨勢更為明顯。央行數據顯示,6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環比驟降883億元,這是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連續十個月正增長後首次下降,也創下兩年半以來的最大單月降幅。鐘正生認為,之前央行一直以外匯作為抵押發放貨幣,但隨著今年外匯占款的趨勢下滑,央行遇到基礎貨幣投放渠道缺失的問題。重啟再貸款可在短期內提供基礎貨幣,但再貸款是信用貸款,不需要抵押品,歷史上存在信用風險問題,並非長久之計。因此,央行需要尋找新的合格抵押品來發放貨幣。未來,如果PSL能夠成為商業銀行獲取基礎貨幣的主流渠道,那麽PSL利率完全可以充當政策基準利率,並借以影響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再貼現是用未到期商業匯票(相當於短期貸款資產)作為抵押,充當短期基準利率;而PSL以中長期貸款資產作為抵押,可以成為中長期基準利率。鐘正生還提到,央行之所以創設PSL,更多地還是寄予結構調整的重望。一、PSL可以事實上發揮“定向降息”功能。二、PSL有助於從邊際上改善表內貸款投放,提升廣義貨幣增速。三、PSL能夠降低融資成本,值得慶幸;可能激勵過度放貸,需要警醒。最後,財新報道,在1萬億的PSL之外,央行還可能以某種方式向國開行提供相對低成本的資金,與國開行未來將要發行的重點用於支持棚改及城市基礎設施等相關工程建設的住宅金融專項債券有關系,這一操作或將在8月啟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359

國開行萬億PSL: 誰的彌天大謊? 陳紹霞

http://xueqiu.com/1876614331/30595150
    週末央行發佈的6月份資產負債表數據則進一步表明,萬億PSL很可能只是一個真實的謊言。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央行2季度曾向國開行發放了1萬億元PS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a97ffd00102v07v.html 

      近期,國家開發銀行2季度從央行獲得1萬億元抵押補充貸款(PSL)的消息,成為財經媒體、各大券商和資本市場熱議的焦點話題:

      申銀萬國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認為,央行此舉表明,未來的宏觀政策著眼點,將更多體現在"國內可自主決定的變量"上。

      第一財經日報刊載文章:「微刺激實為"中國版QE  央行萬億PSL放水意義更強」,該文引述境外銀行業分析人士評論稱,從1萬億的PSL貸款來看,中國政府本輪的微刺激應該去掉「微」字,升級為「中國版QE」。

     華爾街見聞則發表評論:「名為『微刺激』 實為強寬鬆」,認為央行萬億PSL啟動了中國版量化寬鬆(QE)。

      國開行萬億PSL的消息從何而來呢?有關媒體是根據國開行二季度資產負債表數據的異常波動來推導出這一數據的:

      6月末國開行資產總額9.9萬億元,比一季度猛增1.56萬億元,而今年一季度國開行資產增加1520億元,2013年全年則增加了6677億元,國開行二季度資產總額的驟增顯屬異常。

      媒體報導稱:國開行人士向財新記者證實,「目前國開行近10萬億元總資產中,其中增加的1萬億元就是來自央行的再貸款,二季度已到賬。」此後,相關媒體及機構則將這一信息視為事實加以評論。

      那麼,央行二季度是否真的向國開行投放了1萬億元PSL呢?通過對相關數據的分析,個人認為,其可信度存疑,並於上週撰文《國開行萬億PSL是否可信?》(發表於《證券市場週刊》2014年第57期)。

      截止7月30日,央行發佈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只有今年1-5月份的數據。報表顯示,2014年5月末央行總資產為32.9萬億元,較一季度末僅增加了2376億元,其中,「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增加了1517億元,「對其他金融性公司債權」則下降了9億元。

      如果央行向國開行發放了1萬億元的PSL,那麼央行的總資產中應會反映出其相應增加額。而央行4-5月份總資產僅增加了2376億元,這至少表明,今年5月底之前,央行尚未向國開行發放大規模PSL。

      那麼,央行有沒有可能在6月份向國開行集中發放高達1萬億元的PSL呢?

      據第一財經報導,6月末,國開行數據顯示,國開行歷年累計發放棚戶區改造貸款5903億元,貸款餘額4553億元。其中,4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以後發放貸款1593億元,為去年同期的6.3倍。

      根據這一報導,二季度國開行發放棚戶區改造貸款約為1593億元,截止6月末,國開行棚戶區改造貸款餘額為4553億元。以季度發放貸款1593億元的規模計,國開行要完成1萬億元貸款發放,需要1年半的時間。既然如此,央行有必要向一家上年末總資產不過8.19萬億元的政策性銀行一次性投放1萬億元再貸款嗎?

      從報導來看,PSL的利率雖然低於一般的央行再貸款利率,但畢竟還是有資金成本的(利率4%以上),如果國開行一次性獲得1萬億元的PSL,短期內並不能對外發放相應規模的貸款,則將因大量資金閒置而受損。作為政策性銀行,國開行或許不以盈利為目的,但如此行事,也不合常理。

      而從央行的角度來看,向一家上年末總資產8.19萬億元的政策性銀行一次性投放1萬億元再貸款,也難免有過於激進之嫌。即便是2008年底中央政府推出的飽受詬病的4萬億投資計劃也是兩年加一個季度間(2008年4季度至2010年底)分期實施的,央行有可能一次性向一家政策性銀行投放1萬億元PSL嗎?

      週末央行發佈的6月份資產負債表數據則進一步表明,萬億PSL很可能只是一個真實的謊言。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央行2季度曾向國開行發放了1萬億元PSL。

央行2014年1-6月部分項目資產變動明細
查看原图數據來源:央行網站

      央行資產負債表顯示,2014年6月末央行總資產為32.97萬億元,較一季度末僅增加了3051億元,其中,「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增加了2173億元,「對其他金融性公司債權」則下降了9億元。

      如果央行向國開行發放了1萬億元的PSL,相應地會形成一項央行對國開行的1萬億元債權,並反映在央行相應的資產項中,央行的總資產也將相應增加。而央行2季度總資產僅增加了3051億元,「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僅增加了2173億元。這顯然難以驗證央行對國開行的萬億PSL。

      由於2季度央行「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僅增加了2173億元,6月末餘額14557億元,如果央行確實對國開行發放了1萬億元PSL,那麼,從央行的資產負債結構來看,唯一的可能性是,央行2季度大幅壓縮了對其他商業銀行的再貸款、並將壓縮的額度用於向國開行投放1萬億元PSL。這意味著2季度央行向其他商業銀行的再貸款餘額將壓縮近8000億元,個人認為,這種可能性幾乎為0。

      如果央行2季度曾發放了1萬億元PSL,那麼,央行對國開行1萬億元債權去哪兒了?為何央行資產負債表上難覓其蹤影?央行發佈的最新數據幾乎明白無誤地向市場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息,央行2季度向國開行發放萬億PSL純屬捕風捉影。至於國開行二季度資產規模1.56萬億元的異常增長,顯然另有原因,而不是由於獲得了央行的再貸款。

      我們的市場總是樂於接受一些似是而非的小道消息,並將其視為事實加以傳播和評論。消除流言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央行準備好了嗎?

查看原图(13年4季度以來基礎貨幣餘額的增速回落至個位數,今年2季度基礎貨幣餘額增加5000億元、同比增加8.6%,國開行萬億PSL顯然無蹤跡可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91

釐清開行萬億棚改資金

2014-08-04  NCW
 
 

 

貨幣如水,如何保證定向支持棚改、不會流入其他行業,如何避免棚改如筐、

什麼都往裡裝

◎ 財新記者 張宇哲 文zhangyuzhe.blog.caixin.com 財新記者曾從多個渠道獲悉,國務院今年二季度已經批覆央行1萬億元再貸款,用來支持國開行的住宅金融事業部,解決棚改貸資金來源問題。儘管國開行方面向外界稱這萬億元乃是PSL(抵押補充貸款,即 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 ,但央行貨幣政策司對此不願向財新記者確認。而央行其他部門人士則向財新記者否認, 「肯定不是 PSL,如果是也不可能這麼大規模。 」從以往央行創新試點的路徑看,比如推出 NCD(同業存單)等,一般均是從小範圍、小規模的謹慎試點開始。

PSL 用以打造中長端利率指引,作為一種新的儲備政策工具被提出,有兩層含義 :首先是量的層面,是基礎貨幣 投放的新渠道;其次是價的層面,通過商業銀行抵押資產從央行獲得融資的利率,引導中期利率。在市場人士看來,「看不出來這萬億元PSL 是引導哪個中期利率?」目前貨幣市場七天回購利率水平還在4% 左右的高位,雖然比去年錢荒期間最高峰時的4.2%有所回落,但並未明顯大幅下降。

今年7月以來,央行接連向多家地方銀行分別提供5億 -10億元不等的低息再貸款,加上萬億元國開行 PSL,這被外界看做中國版 QE,而這兩者實質是以政策性再貸款替代財政支出。

「貨幣如水,雖然表面是定向支持棚改,但總會流入其他行業;希望 PSL 引導利率,操作不透明怎麼引導 ;而且正常講,PSL 如果引導市場利率,應從利率的上限引導,如果 PSL利率低於市場利率,銀行可以向央行借款,而不是轉向市場投資。 」社科院一位專家表示。

如何記賬

市場更為關注的是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如何記賬,但對貨幣當局4月份的資產負 債表有些霧裡看花。

「即使央行執行國務院的任務,也會走標準的會計科目。如果是以發放貸款的收益做抵押品來做 PSL,理應走再貸款科目;而國開行和央行的資產負債 表裡都沒顯示在再貸款科目,所以並非PSL。 」前述央行人士稱。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分析認為,如果資產端記對政府債權增加1萬億元,負債記政府存款增加1萬億元 ;隨著以後開支,這1萬億元逐步轉化為基礎貨幣的投放,這樣外界可以理解。

但是由於國開行被定性為其他存款性公司,所以央行操作記賬就比較麻煩。

事實上,在一位央行研究人士看來,對推出PSL以及其能否引導中期政策利率均不樂觀,目前更應重點分析1萬億元投入之後市場的影響, 「1萬億元基礎貨幣投入有點太大了,一定會對貨幣市場產生影響,要規範其用途」 。

今年的貨幣政策定向調整中,再貸款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一位接近央行人士說,現有的再貸款、再貼現工具多是滿足流動性管理的需求、補充流動性,對利率的引導作用並不明顯,因此希望通過PSL更多關注中期資金價格水平。

他說,在此前討論中,尚未明確央行對申請PSL的金融機構有什麼資格要求、對抵押品有哪些要求;不過,提到重要基建、民生領域的項目投資,需要央行提供低成本的資金來引導定價,所以PLS的提供或許有一定的定向性。

刺激兩難

「目前貨幣乘數是3點多,這1萬億元基礎貨幣就相當於3萬多億元。 」一位央行人士稱。

劉煜輝認為,美聯儲 QE 購買的是經濟存量(至少前半段如此) ,中國目前的定向操作(再貸款和定向降准) ,是為公共基礎設施投資提供融資還是在製造新的增量?如果為了降槓桿(壞資產出清、或降稅以提振收入增長) ,通過貨幣政策幫財政赤字融資降低成本,有利於幫助銀行解除枷鎖。而現在的定向金融政策值得商榷, 「貨幣政策幫公共基建投資降低成本,實際上又重回貨幣信用財政化和准財政化的道路,長此以往,資金的使用效率會越來越差」 。

獨立財經觀察者宇文遠認為,無論是對三農的定向降准、對棚改貸的再貸款支持,都是非市場化的,是對貨幣政策的異化,因為貨幣政策主要是解決總量問題(即通過調節貨幣供應量和利率讓金融機構和企業自主決策) ,而不是結構性的問題。如果貨幣政策試圖定向解決結構性的問題,就帶有了「財政政策」的色彩,不僅會繼續弱化央行的獨立性,而且還可視為通過發行貨幣為財 政埋單,因此對再貸款尤需警惕。

在一位金融專家看來,貨幣政策的財政化傾向,混淆了財政與貨幣的職能,對基礎貨幣投放的控制產生了不利影響。他認為,這不利於金融部門效率的提高,也增加了基礎貨幣的剛性投放部分,給貨幣政策操作的可持續性造成了不利影響。如何採取更具市場化的方式,是今後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在歐債危機期間,歐洲央行(ECB)管理委員會成員、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Jens Weidmann)曾警告稱,決策者必須停止依靠央行來解決財政政策問題的做法,因為這最終會減輕政府實施改革的壓力,不利於找到可持續的危機解決方案,反而會導致拖延。魏德曼稱,如果貨幣政策繼續超越其抗通脹的使命,或觸犯將公共債務「貨幣化」的禁忌,則央行的可信度將面臨風險。

推進難點

目前,各地政府保障房建設需求比較大。

國開行已先後與四川、陝西、湖南、遼寧、廣西、河南和貴州等省區達成支持棚改項目的貸款協議或意向。有多個省份也已經出台了棚改融資方案,設立省級投融資主體對接國開行、統貸統還。

同時,國開行的棚改貸提速。今年上半年國開行新增承諾棚改貸款6760億元,是去年同期的18倍,發放2195億元;其中,自4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以來發放1949億元,超過去年同期的4倍。

一位國開行人士坦承, 「現在有一個問題是,棚改是個筐,地方政府什麼都往裡裝,打包、挪用現象恐怕不可避免。 」他進一步指出,國開行棚改貸的推進,是對接新搭建的省級棚改融資平台模式,但此模式有利有弊 :利是,可以快速推進,便於操作;弊是,全省棚改包括縣市級棚改都往這一個筐裡裝。

在上述國開行人士看來,過去國開行定義的棚改貸是針對老廠礦區的棚戶改造,而地方政府已把老城生活區改造、城中村的城鎮化改造都納入了「棚改」 ,「如此一來沒完沒了,何時是個頭?」從2005年國開行探索遼寧廠礦區的棚改,至今已近10年。過去2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國開行為支持上一輪城鎮化已做出了重要貢獻。

而國開行的貸款融資成本低、貸款期限長,中長期貸款一般為10年 -15年,可有效緩解棚戶區改造資金瓶頸,成為地方新一輪城鎮化的主力支持銀行。

在一位地方國資委人士看來,地方成立棚改平台,就是換一個藉口去融資,即便國開行的住房金融事業部可以監管到資金投向給地方棚改平台,但地方最終用到哪兒,是否一定用到棚改,就不好管控了。

由於公租房、廉租房、棚戶區改造期限較長(十年以上) ,且回款困難,商業銀行不願意介入。

近日爆出一款涿州保障房理財項目一拖再拖,兌付無期。河北銀邦股權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規模達2億元的涿州海康宏發保障性住房項目,按約定應於今年6月14日還本付息。但時至今日,上百名投資者仍未收到錢。

該項目還款來源自稱有政府出資回購、項目銷售收入和資金實力強大的國有大企業提供擔保,但實際上該項目第一次支付投資者利息時,就已經出現逾期。

項目擔保方河北融投最近也被爆出為其他陷入兌付危機的有限合夥項目提供了擔保。該項目的投資人大約有上百人,遍佈全國,北京、大連兩地最多。

劉煜輝認為,這萬億元棚改資金應多用在幫助其他部門槓桿調整,比方說國開行可以收購商業銀行按揭貸款,或者直接收購銷售不了的住房庫存轉化為保障房。

上海博道投資高級合夥人、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在財新專欄撰文表示,中國經濟的最終需求增長依然疲弱,通過「穩增長」的措施人為拔高最終需求的做法,並非長久之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