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港式代工纺企升级启示录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6/367531.html

生产成本正在上涨。
今年4月1日,上海市每月最低工资标准率先从960元调整为1120元,随后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天津、山西、山东等多个省市陆续调整最低工资 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甚至有省份超过了20%。

不少企业则比政府更先行一步,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订单回暖,从去年下半年起已开始提薪扩招工人。香港贸发局6月初发布的《内地出口价格上涨压力续 增》研究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受访公司表示,随着订单情况的改善,在2010年上半年曾遇到珠三角地区劳工短缺的问题。为了挽留人才,过去六个月,珠三角 工资水平平均上升约17%,再加上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相应增加,令总生产成本提高4%~6%。

花旗发布最新报告称,越发沉重的加薪压力给多数中国企业获利前景蒙上阴影,服装和纺织业受挫尤为明显。

还不仅如此,加上原材料和能源价格飙升、经济呈现高通胀趋势、全球商品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等,令平均净利润率仅为3%~5%的纺织服装行 业再度难以喘息。

不过,眼前的情形,对诸多在珠三角投资设厂的香港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并不陌生,最近几年一直都在承受珠三角成本上涨之痛,追溯起来,更早应是二三十年 前已在香港经历了这一幕。

香港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比内地早一步,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纺织服装制造基地之一,高峰时期制衣工人曾高达60多万人。俱往矣,随着生产成本增加,自上世纪80年代起,香港纺织 服装企业大规模往内地转移,据有关统计,目前在珠三角从事纺织服装制造业的港企上万家,而留守香港的纺企仅上千家,香港全行业制衣工人大约只剩下4万人。

近年,由于内地生产成本上涨,促使部分国际买家重整采购策略,开始在劳工成本较低廉的亚洲国家采购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内地生产成本上涨,一些港 资厂家重新整理其生产安排,把一些大众化及平价产品的生产线迁往内地内陆地区及其他亚洲国家,利用当地低廉的劳动力,而高档和较精细产品的生产线则保留在 珠三角地区。

不过,当前更多港企倾向通过转型升级来突破目前成本之困,而并非上世纪那样大规模地转移。香港贸发局早前进行一项调查,探讨香港出口商对各个生产基 地的评价。结果发现,港商认为五个最具竞争力的生产基地均在内地,得分最高的是珠三角及长三角,其次是位于珠三角以外的广东省地区、邻近广东的内陆省份, 以及环渤海地区。有意在未来三年开设新厂房的港商当中,46%仍会选择珠三角,只有6.2%考虑越南。

在几十年应对成本上涨这个命题中,越来越多的香港企业明白,仅靠不断地迁移到劳动力更便宜的地区的方式不是长远之计。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香港纺企逐 渐在摸索新的经营方式,替代以往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代工模式。

多年研究香港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国际时装品牌发展管理中心高级顾问洪志业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工人工资都呈现上涨的趋势,区别 只是涨薪速度的快与慢,珠三角劳动力成本上涨正加速,许多在珠三角设厂的港企不得不转型升级。

“最近到一些纺织服装工厂指导过程中,我建议企业千万别以时间去补救薪水增长的压力,要尽量压缩工作时间。工人加班拉长,会影响到效率。此外,工厂 不要接太多订单,这样会造成生产线安排混乱,尽可能接一些高附加值订单,每天在8小时内扎扎实实做好。这样利润反而是最好的。”洪志业说,“在提升产品附 加值方面,有些香港服装已逐渐实现从OEM(贴牌生产)到ODM(委托设计生产)再到OBM(自主品牌营销)的转型。而对于依然以代工为主的企业来说,则 可延长生产链条,从多个环节去深入挖掘整合,这也可提高利润。”

从制衣环节延伸到棉花种植环节的溢达,在从事成衣出口业务过程中收购澳大利亚真维斯品牌并转入零售的旭日,以及留守香港创立自主品牌闯入欧洲百货的 新兴,这三家香港纺织服装企业最初都是从代工起步,经过几十年发展后,逐渐已从不同的路线攻克劳动成本上涨的难题,给众多到今天为止依然过度依赖廉价劳动 力的纺织服装加工贸易企业一些示范效应。

旭日:以内销扩张抵消外销压力

一条腿受伤了,还有另一条腿支撑着,这就是内外销两条腿走路的好处。旭日集团有限公司(00393.HK)对此有深刻体会。

旭日董事长杨钊近日表示,今年集团在澳大利亚前五个月销售跌幅仍达两位数,但由于内地前四个月零售业务营业额有个位数升幅,5月升幅达两位数,故预 期今年整体业绩可维持去年水平。

2009年,旭日在中国零售额为37.5亿港元,增长12.4%,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零售额为9.8亿港元,下跌11.9%,成衣等出口销售额 8.6亿港元,下降2.4%。在内销的快速发展带动下,旭日去年综合业绩总额为57.7亿港元,同比增长3.5%。而2009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 1670.24亿美元,与2008年同比下降9.8%。

“目前在内地,零售业绩增长超过15%,增长幅度快于成本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抵消成本压力。例如今年员工工资增长10%,但销售额增长15%, 市场规模扩大将可令企业保持不错的利润增长。”旭日企业附属机构大进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仲安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这令许多在珠三角从事纺织服装加工贸易的港商羡慕,旭日提早一步转型,及早从制造向“设计+生产+品牌运营”转变,减轻当下成本之痛。

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副董事长杨勋两兄弟1975年在香港创办该企业时,是从利润低微的牛仔裤代工开始,而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经历过四次重要转 型,旭日现有 80多家直属公司,员工超过3万人,业务遍及服装制造、贸易、零售及房地产﹑金融投资等领域,在中国香港、中国内地、印尼、菲律宾、孟加拉国、柬埔寨设有 服装厂。

作为亚洲最大的成衣制造及出口贸易商之一的旭日,非常关键的一步就是1990年与澳大利亚进口商合作,收购了澳大利亚服装零售商真维斯,收购后,澳 大利亚真维斯连续3年营业额以60%速度增长,成为全澳第二大休闲服装连锁店。

旭日1993年首次试水内地零售市场,在上海开业了第一家真维斯店铺。至2009年底,旭日在全球共有2634家零售店,其中在内地开店扩张规模远 超于境外市场。就在这一年,真维斯在内地的店铺数量增加301家达到2309家,而在澳、新只增加6家达到232家。

与零售业务扩张相比,旭日在成衣制造业务销售额方面则没太大变化,2009年为17.5亿港元,仅比2005年16.2亿港元增加1亿多,而比 2008年还略有下降。而就在这5年间,工人数量和工厂面积都将近减少一半。

据业内人士透露,旭日在陆续将部分订单外包给其他工厂,而且不断调整产品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其降低生产成本而保持一定利润。

李仲安说,旭日在内地的生产布局是,广东惠州等南方工厂占到50%的产量,长三角以及北方等地区产量加起来大约40%,而西北产量还不足10%,考 虑到管理等难度没有在西北设厂而是全部将订单外包。

“旭日暂时不会通过迁移生产线来降低成本,目前在全国生产布局主要是由产品种类来决定,例如牛仔裤主要放在广东惠州、毛织类放在东莞、针织类放在苏 州,这样更有利于质量监管,控制退货率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因素,目前控制在0.3%,而整个服装行业退货率大约为1%。

因劳动力以及原材料价格等生产成本大幅上涨,产品终端价格也有所变化,据记者了解,真维斯服装在涨价上讲究策略,主要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而不是一下 全部提价,例如将售价不变的基本款的比例下调,而加大时尚款比例。

溢达:从制衣环节延伸到种棉花

佛山市高明区美丽的西江江畔,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下称“广东溢达”)三大厂房绕江而建,从这里生产的贴着Tommy Hilfiger、Hugo Boss、Nike等一批世界知名品牌的高档纯棉衬衣源源不断地被送到附近的高明码头,再乘船赴世界各地。

最近有境外媒体报道,因珠三角生产成本快速上涨,一些国际知名服装品牌商在将这里的订单往东南亚等地区转移。相关人士表示,与珠三角众多企业一样, 广东溢达也面临一定的成本压力。

但经过《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调查了解,溢达今年以来出口订单大幅增加,1~5月份出口额达到1.8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约30%。原因 是,这家企业通过不断提高效率、投资于最先进的纺织设备以及优化生产流程等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化成本上涨压力而继续保持竞争优势,

广东溢达所属的香港溢达集团1978年于香港创立,香港溢达集团年产衬衣8200多万件,2009年营业额达 8亿美元。集团中,以广东溢达规模最大,员工大约3万人,生产及营业额在集团所占比例超过一半。

虽然以贴牌生产为主,但广东溢达很早就意识到不能仅靠广东廉价劳动力赚取加工费。于是从原先“两头在外”(原料和产品市场都在国外)的加工模式转变 到80%以上原材料都在内地采购及生产。不仅如此,它们还将触角放在自产原料上。

今年棉花、面料等疯狂涨价,中国棉花价格指数显示,国内标准棉的价格已从今年2月的不到1.5万元 /吨上涨至5月的17289元/吨,而去年年初标准棉价格仅为10966元/吨,从去年年初至今,累计涨幅已经逼近60%。进口棉的价格也一路上涨。不少 纺织服装企业为此叫苦连连。

溢达在新疆拥有几万亩的棉田,现在从棉种的培育、种植、收获,轧棉到纺纱、织布、染整以及最终成衣的制作,都由企业内部完成,从而实现对质量的保证 和交期的控制。这就是溢达最独特的优势所在。

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后,从每个环节深度切入,通过研发增值产品、开展绿色生产等来提高竞争力,这里大有文章可做。溢达从劳动力密集型往技术密集型转型 升级,每年在研发创新上的投入超过1亿元。

新兴织造厂:靠做减法留守香港

“同一件成衣,在连锁店里可以卖到比出厂价高出两三倍的价格,放到精品店里可卖到四五倍的价格,而放到高端商场里可卖到十多倍的价 格。”

转移不是应对生产成本上涨的唯一途径。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批香港纺织品服装企业由于当地劳动力、土地等价格迅速上涨而将工厂迁往内地的珠三 角,继续从事大规模的加工生产,也有少数留守香港至今,尝试走另一条道路的人,梁君彦便是其中之一。

目前,香港运营成本依然比珠三角高出一大截,仅制衣工人月薪就7000港元左右,是珠三角工人工资的两三倍。不过,有些纺织服装企业经过调整经营策 略,冲刺产业链上利润最高的两端——设计及品牌行销,即使在高成本运营的环境里照样也有春天,梁君彦证明了这点。

有超过30年纺织及成衣业经营管理经验的梁君彦,不仅是香港最大织造厂——新兴织造厂有限公司主席,还担任过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香港纺织业联会 主席及香港工业总会名誉会长等多个职位。

新兴织造厂至今已有约70年的历史,是香港纺织业的一个缩影。上世纪40年代创业初期,该厂主要加工生产羊毛衫出口东南亚的印尼市场,后来逐步拓展 到德国、英国等国际市场。

香港当时诸多纺织厂大多都是走新兴织造厂的路线,以出口生意为主。到上世纪70年代,尽管手上的境外加工订单数目越来越多,但梁君彦从父亲那里接手 工厂时却感到危机重重,处于供应链中的低端加工生产环节无法让他产生安全感。

随着香港制造成本越来越高,不少港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把工厂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内地,继续采取劳动密集型的代工生产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梁君彦没有随大队伍转移到珠三角,而是选择留守香港调整战略。在大规模批量加工生产的同时,开始尝试接一些数量小、要求高的境外订单,并逐步融入一些设计 元素,将精力转向质量、设计及时尚等方面。一件衣服纯粹的加工利润只有10%左右,但渗入设计元素后利润竟达50%,这对梁君彦触动很大,经营路线也随之 从 OEM(贴牌生产)逐渐转变成ODM(设计生产),慢慢减少生产数量而相应提高产品附加值,虽然是做了减法,每种款式由原先成千上百件压缩到只有三四十 件,但企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好。

梁君彦没有停止脚步,当从接欧洲ODM订单中赚取了可观的利润后,他又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次,他不满足于工厂行为,而是闯入了风险更大的市场 营销。几年前,梁君彦别出心裁地以其旗下设计师伍均琪的英文名字来命名服装品牌而开始试水欧洲高级商场。伍均琪是在十多年前被梁君彦招进公司的,在她参与 欧洲ODM订单的过程中,不断研究欧美的设计风格及消费者口味,并形成了自己的设计风格。

“同一件成衣,在连锁店里可以卖到比出厂价高出两三倍的价格,放到精品店里可卖到四五倍的价格,而放到高端商场里可卖到十多倍的价格。”梁君彦在接 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曾透露他打入欧洲高级商场的初衷。

他也坦言:做工厂是一件一件地赚钱,但造品牌、走零售则可能是将钱全部花完后再赚回来。由于投入很大,在品牌起步前期赚到的钱却不多。

不过,梁君彦没有后悔走出这一步,他认为这是一项长期的投资。Hidy品牌在欧美市场上销售价格为两三百美元到上千美元,而同等水平的欧美本土品牌 一般定价在一两千到上万美元。

与许多服装企业一样,梁君彦看好内地市场。按他的计划,随着Hidy品牌在欧洲市场逐渐稳定后,他将开拓这个品牌的配套装饰品、化妆品等,并以这个 品牌打入内地高端服装市场。

低价并购衰落的品牌值得吗?

(由沃顿知识在线授权本报刊登,有编辑与删节)

最近,高科技行业的公司正在经历一场并购盛宴。过去五年间,专长数据库管理和相关商用软件的甲骨文公司(Oracle)完成了67起并购。惠普公司 (Hewlett-Packard)近期并购了Palm和3Com公司。最近还有一大批并购案或意向:从微软收购雅虎到从事信息系统业务的EMC收购网络 存储硬件公司艾美加(Iomega)。

近期并购案例中,不少被收购企业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品牌光辉或市场份额,收购企业趁低大胆并购,并想借此重振品牌。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许大卫 (David Hsu)指出:“并购公司希望能提升品牌、技术和专门技术,重新组合这些优势以求得到最大化。”

沃顿专家指出,上述交易属于典型的并购行为,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高科技行业正在成熟。一旦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收购就成为为数不多的保持公司增长及研 发创新的策略之一。由于收购新创企业越来越难推动公司收入,那些昔日明星企业的大型收购越来越受青睐。

这些更成熟并购策略的目的在于获得市场份额、打进新市场或获取能领先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行业中越来越多的并购活动具备了杠杆收购的特点,旨在发现 价值、提高被收购对象效率并获利。但是,并购策略也给收购公司带来了风险和挑战。

“摆在收购公司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消化、融合被收购公司,并能创造出新市场或新产品种类。如果人云亦云地确定收购目标,惠普公司肯定不会在并购业务 方面表现优异。并购活动要么十分成功,要么就是南柯一梦。公司应事先制定计划,解决吸收相关知识并剥离那些制约公司发展的因素的问题,这就是杠杆收购行 业。收购公司进行重组,作出管理决策并创造价值,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许大卫指出。

沃顿的专家们指出,现在很难估计高科技领域内的近期或未来并购案的真实回报。通常杠杆收购情况下,被并购公司在成为私有公司期间效率得到提高,最终 还要返回股票公开市场。投资者可以对改造过后的公司季度业绩表现进行跟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