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除了多元史觀 還要教什麼?


2015-09-28  TWM

機械式地把多元史觀丟給學生是不夠的,還要給他們「人本」教育,像是了解何謂「殖民」與帝國統治等,以探索更深一層意義。

今 年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周年,歐美、亞洲紀念活動的調性卻頗為不同。歐美國家對於七十多年前德國納粹的侵略、屠殺猶太人等,都有較為一致的是非判準,但 是亞洲各國則由於日本態度的閃爍,而仍然存有芥蒂,不論是參拜靖國神社、歷史教科書內容等,在日本與東亞諸國之間迭有爭議。八月中旬《經濟學人》雜誌有一 長文指出,日本之所以對八十年前的侵略行為悔意較少,也有其歷史背景因素。

MIT專研日本史的教授J. Dower分析,許多對外侵略的國家都會對其國內人民有另一套說詞,辯稱其用兵或是「保護海外合法權益」、或是「對抗共產主義擴張」、或是「建立東亞共榮 圈」,這些確實都是八十年前日本首相對其國內人民的說法。而現任首相安倍,似乎就是這種論述的信服者。在安倍掌權之後,該國右派勢力明顯抬頭,更令中、 韓、馬、菲諸國忿忿不平,這也是二次大戰後七十年亞洲各國意見分歧的背景。

把焦點移回台灣,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台灣島內的見解歧異。台灣被日 本統治五十餘年,老一輩如李登輝者,其個人經驗當然與在中國身歷對日抗戰的許歷農等人大不相同。簡言之,台灣內部不同意見的主張者之間的歧異,背後當然有 其成長孕育背景、家庭際遇經驗等影響。這種種因素的綜合,造成大人之間對若干歷史事件的詮釋不同、見解不同、主觀認知不同;照學者的用詞,這叫做史觀的不 同。

看到李登輝、許歷農等人之間南轅北轍的「日本觀點」,我們可以理解其肇因於個人不同的幼年生活記憶。依循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 的理念,我們對於台灣社會不同的文化與歷史記憶,應該要予以尊重、包容,甚至忍耐。

既然這一代之間都要彼此包容尊重,我們自然也反對任何政治人物對下一代灌輸自己特定的觀點。

但 是,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機械式地把各種多元看法一古腦兒看法丟給十幾歲的學生,恐怕是不夠的。如果說教育的目的是要教孩子如何做「人」,那麼在上一輩多元 觀點的機械呈現之外,我們也該教育孩子們一些關於「人」的理念。因此,關於「課綱」的思辨,除了多元文化主義之外,也該有更為上位的、關於人本的哲學思 考。什麼是「人」的尊嚴?什麼是「殖民」?帝國統治與殖民統治究竟有沒有差別?殖民主義背後有沒有違逆什麼基本價值?

前述這些問題都很嚴 肅,也比單純的「多元呈現」更複雜。可惜台灣社會在爭執不同歷史記憶的主導權之際,未能對人文關懷與人本理念,探索更深一層的意義。(本專欄隔周刊出)朱 敬一,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1998年獲選為中研院院士,為當時最年輕的院士。曾任中研院副院長,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2011年,被政府延攬為 政務委員,後出任國科會主委。現為中研院特聘研究員。

撰文 / 朱敬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9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