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融資擔保“第一股”收縮擔保業務背後:民營資本被證明不適合入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2494.html

融資擔保“第一股”收縮擔保業務背後:民營資本被證明不適合入行?

第一財經日報 安卓 2015-09-08 15:29:00

“只能說,融資性擔保行業設計就有自身的特殊性、階段性和局限性,民營資本已經證明不適合進入擔保業,相信目前這種狀態在短時間內還無法改變。”廣東南方金融創新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李淵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確實,我們是在主動收縮我們的擔保業務。”集成金融(03623.HK)執行董事、行政總裁陳暉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毫不諱言其業務結構的調整。

近日,集成金融發布半年報顯示:其融資擔保業務的收益降幅約37%,非融資擔保業務收益下降52.6%。

2013年登陸香港聯交所時,集成金融曾震驚過整個擔保業,因為,這是國內擔保業中首家上市公司。但目前其擔保業務已在收縮中,而近年來整個擔保業亦不消停。

“只能說,融資性擔保行業設計就有自身的特殊性、階段性和局限性,民營資本已經證明不適合進入擔保業,相信目前這種狀態在短時間內還無法改變。”廣東南方金融創新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李淵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擔保“第一股”的主動收縮

總部位於廣東佛山的集成金融的半年報顯示:2015年上半年,集成金融已發行融資擔保最高總額約為7.3億元,來自融資擔保業務的收益約為1260萬元,降幅約為37%,占集團總收益約30%。

對於擔保業務收益下降,集成金融解釋稱主要由於中國宏觀經濟處於調整時期,信貸規模受限導致融資擔保行業整體低迷。

另外,其非融資擔保業務的收益同比下降52.6%至約人民幣90萬元,占集團總收益約2.1%。

“確實,我們主動收縮了擔保業務,主要是我們退出了一些正在轉型的行業,對於傳統經濟和已經不具有生命力的行業支持力度在減弱,在未來的經濟形態里面我們會更多地關註大消費,這也是我們的一個策略性的轉型。”陳暉說。

但即便如此,集成金融依舊取得了期內溢利(凈利潤)大幅攀升132.5%的好成績,業績貢獻替代者是其新拓展的財務顧問業務,其同比大幅攀升約269.6%,占集成金融總收益約40.5%。

民營融資性擔保起飛於2008年,但自2012年起就危機四伏,風險接連爆發。2012年廣州爆發華鼎創富事件,這幾乎將廣州的擔保業致殘,後續處置一直持續到2014年。

2014年7月,位於四川的匯通擔保東窗事發後,引爆整個四川擔保圈,上百家處於民間借貸鏈條上的擔保公司、居間公司(也稱理財公司)和借款公司卷入其中。同樣在2014年,河北海滄資本前法定代表人姜濤跑路牽涉出河北融投違約事件,數十家信托公司被拉下水。

“融資性擔保行業本身設計就有其特殊性、階段性和局限性;廣州的融資性擔保公司也不例外。我了解到的數據是,現存融資性擔保公司53家,與2014年底的數據差不多,但有增加,也有退出,增加的幾乎都是國資背景,現存53家中,有正常融資性擔保業務不到10家,2015年有新增業務不到5家。”李淵在評價自華鼎創富事件以來廣州擔保業的情況時如是說。但該數據未獲證實。

一組來自廣州金融辦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全市融資性擔保機構53家,21家融資性擔保機構退出融資性擔保市場。行業凈利潤虧損0.44億元。由於不少中小微企業無法歸還到期貸款,造成融資性擔保機構代償規模和代償率有所增加。截至2014年末,擔保代償余額15.2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94.26%,其中融資性擔保代償余額15.1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94.12%。

李淵甚至認為,目前擔保業這種狀態在短時間內無法有太大改變。“民營融資性擔保公司融資渠道先天不足,股東結構薄弱、註冊資金不能完全保證到位的背景下,起步階段又碰上‘華創’事件,即便在國家大力提倡推動擔保公司發展的今天,銀行資金也不大可能流向民營的擔保公司。”

多渠道轉型

“銀擔合作的邏輯是,在銀行不願放貸的情況下,通過非商業化的手段促進銀行放貸,這種挑戰銀行偏好的行為只能以‘國有隊’的公信力做支撐,尤其是在目前經濟下行,中小微逾期風險逐漸攀高的背景下。”鴻誌中基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岸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在‘國有隊’之外,‘民營隊’已與銀行已漸行漸遠了,民營企業也用自己的教訓證明這是一次失敗的試驗,支持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性擔保本身具有普惠性、政策性,而民營擔保公司的初衷卻是套利、投機。”陳岸說。

除了這些還立誌於開展擔保業務的公司外,國內一擔保公司內部人士接受本報采訪時透露,國內有些擔保公司幾乎是處於“三無”階段:無經營團隊,無正常業務,無經營場所,徒有一塊牌照,甚至地方的監管部門也在主動勸退這些“僵屍”擔保公司。

如今,民營融資性擔保公司正在進行三方面的轉型:第一是完全退出擔保業;第二是轉戰互聯網金融;第三是開展訴訟保全擔保業務。

數據顯示:在廣州,自2014年6月份開展訴訟保全擔保業務以來,全市20家融資擔保公司累計完成訴訟保全業務928筆,在保金額56億元。該業務為擔保公司指出了一條生路,“廣州絕大多數融資性擔保公司都在轉型,專註訴訟保全業務,目前能夠正常開展此項業務大概40家左右。”李淵說。

而轉戰互聯網大致有三條路徑:第一是和P2P合作中小企業貸;第二是和互聯網金融平臺合作個人消費貸;第三是自己成立互聯網平臺。

“在前期‘P2P+擔保’的合作模式中,你可以看到很多是非融資擔保公司在幹著融資擔保公司的事,所以出現了諸多不規範的做法,這也為融資擔保公司提供了一個機會。但通過互聯網融資的一大問題是資金成本太高,企業難以承受,這就要求擔保公司自己少賺點,以實現三方共贏。”陳岸說。

“我認為,未來只有兩類主體可以玩轉融資性擔保:一是國有的,政策性擔保,有地方財政做後盾;二是作為大型金融集團內部的一個板塊,與其他兄弟公司共謀發展。”李淵說。

編輯:孫汝祥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3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