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馬說:去年,愛康國賓的營收超過17億人民幣,凈利潤達11%,但美國資本市場給得估值並不高,只有十億美金。在多個場合,張黎剛曾公開表示,愛康國賓的價值沒能在資本市場得到應有的體現。最近出席經緯投資的一個活動時,張黎剛稱,如果愛康國賓國內上市的話,(市值)翻三倍應該沒問題。
去年,愛康國賓的營收超過17億人民幣,凈利潤達11%,但美國資本市場給得估值不高,只有十億美金。國內(上市)的話,翻三倍應該沒問題。美國資本還是喜歡爆發性的增長公司。
愛康的三次轉型
最早,愛康國賓是一家互聯網公司,2004年成立,叫愛康網,是一家B2C的網站。當時的想法是,酒店、航空業需要藝龍、攜程這樣的平臺公司,那麽醫療行業也需要一個公司,作為消費者與醫療機構間的平臺。當時,我們並沒有商業模式,在探索商業模式時,經過三次轉折。
我們首先是B2C模式。最早賣愛康君安卡,電話銷售,一個月只賣了一張卡。之後我們又出了億童卡,因為中國有一億兒童,這個每周可以賣五六張,但受資源限制,也走不下去,這也不是商業模式。
因此,從第二年開始,愛康轉型到了B2B。愛康出現之前,很多大公司如GE、IBM等上萬名員工分布在各大城市,總部不知道員工的健康狀況,也做不了健康管理。我就跟他們說能不能把所有的業務外包給愛康,由愛康幫你們建網站、呼叫中心,幫你們找醫院和體檢中心。一家世界五百強公司相信了愛康,之後,更多的客戶相信了我們。
按照現在的流行說法,這就是通過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平臺獲得了流量,那麽愛康網為什麽又從線上走到了線下呢?
當時我們遇到了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把這些員工送到三甲醫院去體檢,我們要賠錢,因為醫院不打折;如果把他們送到私營體檢中心去,雖然有利潤,但對方不願意合作,認為我們是二道販子,搶了他們的客戶和利潤。所以盡管我們用互聯網模式獲得了客戶,但是沒辦法落地。
愛康成立前兩年的經歷表明,當我們講互聯網思維時,最大的瓶頸是什麽?互聯網帶來的流量嫁接到這些產品和服務的時候,這些產品和服務一定是需求過剩的,否則流量就沒有用。藝龍、攜程為什麽成功?因為酒店的房間和航空機票是過剩的,除了旺季。但是高質量的醫療資源是稀缺的,因此不需要分銷。所以愛康是被逼無奈才從線上走到了線下。
當時國內有兩家最大的連鎖體檢中心,一家在北京,一家在上海。兩家公司,愛康都需要跟他們合作。北京那家,本來約好兩邊老總見面,後來對方沒有露面。他們的一位副總裁接待了我,搬了兩個凳子在走廊里談了半個小時。幾年下來,愛康去年收入超過17億人民幣,那家公司差不多在8億人民幣左右。因此我經常警告我們的員工,千萬不要小看小公司。大公司都是被小公司顛覆的。
上海那家就是國賓,這其中也經歷了很多溝通,張穎及江南春等人都幫了很多忙。當時,愛康收入差不多2000萬人民幣,而國賓有8000萬人民幣。雖然愛康規模還小,但是互聯網公司,成長性好,因此希望占更高比例股份,後來多次討價還價,最終通過一個創造性的方法,完成了合並。
對於創始人,大家都很關註控制權這個問題。如果小公司沒有發展的話,再多股份、再多控股權也都是沒有用的。我自己雖然是在哈佛醫學院讀遺傳學的,但從來沒有當過醫生,也不知道怎麽管理線下的醫療機構。2007年,我接管了整個愛康國賓,從完全不懂怎麽管理醫療機構開始,花了三年時間,學會了怎麽管理連鎖醫療機構。
根據公開數據,從2011年起,愛康國賓的收入在行業里就排名第一了,並一直保持到現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很多投資人給了愛康很多幫助,我們也非常感謝這些投資人。
未來十年看好移動醫療
過去十年,愛康一直在尋找互聯網與醫療相結合的機會,現在,我認為這個結合時間到了。
最近聽說掛號網估值10億美金。其實愛康以前是中國最大的掛號公司。2005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共有8家掛號公司,愛康收購了6家,一夜之間成了最大的掛號公司,但是那個時候掛號沒有商業模式,後來各種原因不做了。愛康通過體檢,做了十幾億人民幣,但市值才10億美金。聽說掛號網的營收只有幾千萬,並且是虧損的,也值10億美金。因此愛康國賓決定投資,重新把預約掛號平臺建立起來。再過一段時間,在愛康投資的導醫通平臺上就能看到有十幾個省市可以掛號了。
導醫通是一個獨立的公司,我個人投資了20%股份,愛康70%,10%將給到管理團隊。剛才有一位投資人列出的美國15家準備上市的移動醫療公司中,其中有一家是愛康投資的,愛康希望通過投資把他們的技術帶到中國來。另外,我們也很榮幸有機會成為好大夫的股東。在各家移動醫療平臺上,醫療專家最多的,是好大夫,我們是他們唯一的一家醫療行業的股東。
除了好大夫之外,我們還投了幾家專門做移動醫療的公司,愛康將打造一個開放平臺。
版權聲明:本文口述張黎剛,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