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際銀行的難處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8/blog-post_10.html

昨天談過在銀行工作的朋友,其實他本身為會計師專業,對銀行的運作都頗了解。止凡就借機問下他對銀行業的前景看法,借此知道一下大型國際銀行如渣打、匯控的狀況如何,然而,他的回應令我感到擔心。


朋友提出了一個叫「巴塞爾協定」的東西,可能不少內行人與及研究銀行股的人都會知道,這是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成員,為了維持資本市場穩定、減少國際銀行間的不公平競爭、降低銀行系統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推出的資本充足比率要求。朋友指出這大概是由類似瑞典這些中立國成立,再由各銀行代表商議出來的。

1988年推出第一次巴塞爾協定(巴I),要求銀行的資本充足比率至少要維持在8%的水平。2004年推出了巴II,到金融海嘯過後,在2010年推出了一巴III,增加了銀行資本壓力測試這些遊戲規則。目的都是希望銀行體系更穩健,即在賺盈利之餘,槓桿比率亦不要太盡,變相安全一點,但又會賺少一點吧。

朋友說其實這些巴塞爾協定條款相當辣,銀行都十分小心謹慎,跟隨得頗吃力。以往的銀行暴利在近年都開始少見了,尤其在金融海嘯之後,因為巴III,銀行的賺錢能力被大大削弱,因此我們這些年看不到「會飛的大笨象」四處作收購。而最大問題是,據朋友所言,巴IV應該在2019年推出來,到時會是自金融海嘯之後進一步大幅收緊資本充足比率,隨時會達至17-18%左右,到時銀行的生意就更難做。

按這個數字,在成熟地區的銀行體系可能會自我要求得更高,例如香港銀行體系頗穩健,到時巴IV要求18%,香港銀行普遍做到20%也不為奇。這是什麼樣的概念呢?就是比從前減少了超過一倍的賺錢能力了。

銀行賺錢絕大部份利潤都是賺息差,平息借人家錢,例如我們的銀行存款,再以相對高息借給別人,可能是借給生意人,又或者按揭借貸人之類。按這邏輯,借入一元,借出一元,賺息差的遊戲很不錯。可是在危機關頭,全城缺水時,借銀行錢的人未還錢,借錢予銀行的人要提錢,銀行週轉不靈就會出大事。所以,這個8%資本充足比率的意思大概就是借入一元,要留8仙,只可以借出9毛2仙,若由8%提升至20%,就代表只能借出8毛錢。

以前留8仙,借出9毛2仙,槓桿比率達11倍,若要留2毛,借出8毛,槓桿比率只有4倍。或者換個角度想,以前借出9毛2仙賺息,還1元的利息,剩下來的就是息差盈利。未來可能只能借出8毛賺息,又是要還1元的利息,不是辛苦很多嗎?

保留兩成,與今天內銀的存款準備金很相似,但不要忘記,內銀是在保護下賺息差,不是在利率市場化之下競爭的,所以內銀的借入借出息口可以差很遠,在國內放數時收10厘20厘也不鮮有噢。

朋友話,本來銀行可以靠另一個方法賺較多錢,可以靠advisory,例如協助企業上市,收取顧問費。問題是企業找銀行協助上市,為求可以同時融資,向銀行借錢更方便,但往往銀行因為balance sheet已經盡了,不能借錢出街。於是,收緊資本充足率,不只是8毛息還1元息的問題,更連advisory這類生意也會大跌,情況頗不樂觀。

朋友認為今天只有內銀還有賺暴利能力,因為還未與國際接軌,賺著不公平的息差,又可以不跟隨國際規定,更有阿爺在背後,出事的話就直接註資,完全不同玩法。這一點我們從其年報都會看到,內銀的股東回報率與成本率,實在令國際銀行被遠遠的比下去。暴利了多年,但其股票又便宜了多年,只因怕壞帳問題,相信大家都對這多年的現象相當理解的。

朋友的意見,多少真?多少假?我沒有能力去驗證,但感覺也有不少參考價值,雖然只是朋友間「吹吹水」,但也值得留意與深思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8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